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脾同调-血水同治”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PV围手术期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丽 周莅斌 +1 位作者 冉起 吴成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究“肝脾同调-血水同治”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63例PDR患者,按照简单随机... 目的探究“肝脾同调-血水同治”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63例PDR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n=31)和同调组(n=32),常规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治疗(术前3~5 d至术后7 d),同调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肝脾同调-血水同治”治法,比较2组临床指标、并发症(高眼压、玻璃体积血、视力下降)、眼压、炎症反应分级(前房闪辉、前房炎症细胞、纤维蛋白渗出),干预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前房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结果同调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常规组(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2组眼压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且术后1 d同调组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 d、1周,2组前房闪辉、前房炎症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评级随时间延长明显减轻(P<0.05),且术后1 d同调组前房闪辉评级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 d、1周,2组前房液IL-6、血清CRP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且同调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肝脾同调-血水同治”应用于PPV治疗的PDR患者,可减少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有效控制炎症反应,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肝脾同调 血水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PF31因子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静 毕宏生 宋继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932-1938,共7页
剪接因子(SFs)是一种蛋白质,是剪接体的动态复合体的一部分。剪接体就像“剪刀”一样,能够精确地加工真核生物中前mRNA(pre-mRNA),形成多种mRNA序列,该过程对于基因调控和蛋白质表达十分重要。前mRNA加工因子31(PRPF31)是在生物组织中... 剪接因子(SFs)是一种蛋白质,是剪接体的动态复合体的一部分。剪接体就像“剪刀”一样,能够精确地加工真核生物中前mRNA(pre-mRNA),形成多种mRNA序列,该过程对于基因调控和蛋白质表达十分重要。前mRNA加工因子31(PRPF31)是在生物组织中广泛表达的一种SFs, PRPF31突变会特异性地导致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称为PRPF31-RP。目前PRPF31-R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文章从PRPF31突变或缺失导致组织和生物学过程受损的角度对PRPF31在adRP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该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RPF31-RP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接因子 前mRNA加工因子31(PRPF31) 视网膜色素变性 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7BL/6N小鼠早期视网膜变性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研究
3
作者 孟欢 邓婷婷 +4 位作者 刘自强 侯小玉 马传政 苑维 金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536-1541,共6页
目的:观察C57BL/6N(Crb1 rd8/rd8)小鼠早期视网膜变性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方法:取雄性SPF级C57BL/6N小鼠15只、C57BL/6J小鼠15只,正常饲养。分别在入组时,入组4、8、12 wk,使用Micron-Ⅲ小动物视网膜影像系统进行双眼彩色眼底照... 目的:观察C57BL/6N(Crb1 rd8/rd8)小鼠早期视网膜变性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方法:取雄性SPF级C57BL/6N小鼠15只、C57BL/6J小鼠15只,正常饲养。分别在入组时,入组4、8、12 wk,使用Micron-Ⅲ小动物视网膜影像系统进行双眼彩色眼底照相检查计算病变数量、病变面积。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摘取右侧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两组小鼠视网膜CX3CR1的表达水平及位置。摘取左侧眼球分离视网膜,使用Western-Blot检测CD86、CD206的表达情况,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视网膜中IL-1β、IL-6、TNF-α、IL-4、IL-10炎性因子含量水平。结果:眼底彩照结果显示在入组4、8、12 wk,C57BL/6N组眼底病变数量均较入组时显著增加,与C57BL/6J组同时间点变化量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眼底病变面积变化量两组间入组12 wk有差异(P<0.05),各组内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视网膜组织HE染色示:C57BL/6N组视网膜结构异常,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光感受器层向视网膜内侧明显的玻璃膜疣样凸起,C57BL/6J组视网膜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有序,无明显异常;免疫组化结果示:C57BL/6N组视网膜中CX3CR1高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内外丛状层、感光细胞层及病灶处位置,平均光密度为0.285±0.056,C57BL/6J组为0.189±0.084(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C57BL/6J组相比,C57BL/6N组视网膜CD86、CD206蛋白有不同程度升高,两组CD86蛋白表达有差异(P<0.05);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57BL/6N组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C57BL/6J组,而IL-10含量则明显较低(均P<0.05)。结论:C57BL/6N(Crb1 rd8/rd8)小鼠视网膜变性进展缓慢,随年龄呈进行性加重,病灶部位视网膜结构紊乱,伴有以M1型极化为主的小胶质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L/6N 视网膜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小胶质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grv 1基因经Hedgehog通路调控纤毛发育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磊 张国云 +5 位作者 王千沣 王茹 方琪 强薇 白淑玮 王海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701-1707,共7页
目的:从Hedgehog(Hh)信号通路分析Adgrv1基因变异致Usher综合征(USH)的机制。方法:基于Adgrv1变异模型小鼠(Adgrv1^(-/-)),野生型(WT)C57BL/6小鼠为对照,从细胞水平和视网膜组织水平采用qRT-PCR、HE、视网膜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方法验证A... 目的:从Hedgehog(Hh)信号通路分析Adgrv1基因变异致Usher综合征(USH)的机制。方法:基于Adgrv1变异模型小鼠(Adgrv1^(-/-)),野生型(WT)C57BL/6小鼠为对照,从细胞水平和视网膜组织水平采用qRT-PCR、HE、视网膜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方法验证Adgrv1基因变异对纤毛结构的影响,分析Hh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Adgrv1基因在视网膜和原代培养肺成纤维细胞中均有表达,但Adgrv1^(-/-)小鼠表达量显著降低。Adgrv1基因变异可造成光感受器外节盘膜溶解,以及原代肺成纤维细胞纤毛长度明显缩短,在视网膜组织和细胞水平Hh信号通路上Ptch1、Gli基因表达明显下降,而PKA基因表达上升。结论:Adgrv1基因变异致视网膜色素变性,与Hh通路中PTCH1、GLI1蛋白表达降低,使得细胞纤毛缩短,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溶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grv1基因 HEDGEHOG信号通路 纤毛 USHER综合征 视网膜色素变性(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作用
5
作者 欧晨 谢薇 彭清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912-1916,共5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特征的退行性致盲疾病。内质网应激的激活是细胞的防御调节机制,旨在通过一系列分子信号通路进行自我调节以恢复内质网功能的稳定。视紫红质突变是RP的常见病因,内质网内视紫红质错...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特征的退行性致盲疾病。内质网应激的激活是细胞的防御调节机制,旨在通过一系列分子信号通路进行自我调节以恢复内质网功能的稳定。视紫红质突变是RP的常见病因,内质网内视紫红质错误折叠和滞留,内质网应激诱发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均可导致RP的发生和发展。文章论述了内质网应激与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内质网应激抑制剂、中药和化学药物调控内质网应激在RP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内质网应激在RP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为RP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感光细胞 视紫红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孟雪雨 潘颖喆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NVG患者64例(6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NVG患者64例(6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30眼)和观察组(34例,36眼)。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眼压低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两组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少于术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NVG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视力和眼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抗青光眼用药使用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康柏西普 小梁切除术 视网膜激光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45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董玉萍 杨春华 +2 位作者 王磊峰 邓旸 王建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03-103,共1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以感光细胞变性、凋亡以及上皮功能缺失为特征,阻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视细胞外节脱落的膜盘,视细胞最终变性死亡。目前其临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且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如何拓宽及改善其...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以感光细胞变性、凋亡以及上皮功能缺失为特征,阻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视细胞外节脱落的膜盘,视细胞最终变性死亡。目前其临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且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如何拓宽及改善其综合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联合药物治疗 疗效观察 视网膜色素上皮 临床治疗效果 手术 综合治疗方法 致盲性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后眼压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7
8
作者 刘鑫 苏冠方 +1 位作者 王晨光 祝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84-1088,共5页
高眼压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外伤、有青光眼解剖因素存在、眼部手术史、术中联合晶状体摘出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后房水成分及引流通路改变、... 高眼压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外伤、有青光眼解剖因素存在、眼部手术史、术中联合晶状体摘出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后房水成分及引流通路改变、术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放出过多填充物、激光虹膜根部切开、睫状体光凝或冷凝、青光眼引流装置植入等。术前发现高危因素、正确判断高眼压发生机制将对术后高眼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高眼压 相关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微小色素上皮脱离 被引量:6
9
作者 田蓓 魏文斌 +2 位作者 王光璐 杨丽红 汪东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9-682,685,共5页
目的应用共聚焦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HRA+频域OCT系统)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荧光素渗漏点,评估渗漏点频域OCT图像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CSC患者18例(21眼)接受HRA+... 目的应用共聚焦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HRA+频域OCT系统)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荧光素渗漏点,评估渗漏点频域OCT图像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CSC患者18例(21眼)接受HRA+频域OCT检查,其中男13例(13眼),女5例(8眼);年龄31~71岁,平均44.9岁,分析33处荧光素渗漏点的同步眼底血管造影及频域OCT图像。结果应用HRA中荧光素血管造影同步定位急性CSC12眼的14处荧光素渗漏点,频域OCT显示13处荧光素渗漏点(92.9%)伴有微小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光带异常改变,1处渗漏点可见较大PED(7.1%),其中3处渗漏点可见RPE光带断裂(21.4%)。在复发性CSC7处渗漏点中,频域OCT显示5处荧光素渗漏点显示PED(71.4%),较大的PED可以在其他2处荧光素渗漏点被观察到(28.6%);6处渗漏点可以看到RPE结节状突起(85.7%)。在慢性CSC6眼的12处荧光素渗漏点中,频域OCT显示7处渗漏点有微小PED,2处渗漏点可见中等程度的PED,而3处荧光素渗漏点可见高度隆起的PED(25.0%)。结论应用HRA+频域OCT系统可以对CSC的荧光素渗漏点进行准确定位,并对RPE层病理组织结构进行精确分析,大大提高了渗漏点处微小PED的检出率。研究发现微小PED、RPE形态学改变和RPE的断裂是CSC荧光素渗漏点中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渗漏 色素上皮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TVS与25GTVS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楠 孙晓萍 +1 位作者 高延庆 孙新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比较23G、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ransconjuctival-sutureless vitrectomy system,TVS)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因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我院行23G TVS患... 目的比较23G、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ransconjuctival-sutureless vitrectomy system,TVS)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因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我院行23G TVS患者60例(60眼)及25G TVS患者42例(42眼)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手术效果及手术时间、术后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 102例患者中,仅2例改行传统玻璃体切割术,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3G TVS组手术时间为35~70min,平均55min;25G TVS组手术时间为40~65min,平均5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术后第1天23G TVS组眼压为(9.0±6.1)mmHg(1kPa=7.5mmHg),25G TVS组眼压为(10.0±5.6)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23G TVS、25G TVS手术有效率分别为88.3%、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G TVS组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4例,脉络膜脱离1例,玻璃体积血2例,切口渗漏4例;25G TVS组视网膜脱离2例,玻璃体积血3例,切口渗漏7例;两组术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9、0.383),切口渗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在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面,23G TVS较25G TVS能有效防治切口渗漏的发生,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眼科新进展,2013,33(1):77-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G 25G 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脱离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激素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中对线粒体DNA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樊莹 唐敏 +1 位作者 傅扬 顾青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2期911-915,共5页
目的研究褪黑激素(melatonin,MLT)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体外氧化应激模型中对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建立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用... 目的研究褪黑激素(melatonin,MLT)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体外氧化应激模型中对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建立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用不同浓度(0空白对照、0溶剂对照、0.1μmol·L-1、1μmol·L-1、10μmol·L-1和100μmol·L-1)和时间(即刻反应组、短期培养组1h和长期培养组2周)的MLT预处理,对模型中RPE细胞mtDNA的损伤规律进行测量和分析(RT-PCR法)。结果在即刻反应组和短期培养组中,模型中细胞mtDNA的损伤程度与MLT的浓度变化无相关性;但在长期培养组中2者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其中缺失性分析呈负相关r=-0.988,P=0.012;完整性分析呈正相关r=0.994,P=0.006)。结论在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中,存在mtDNA的损伤改变;利用mtDNA分析可以有效评价细胞整体的氧化损伤状况;通过MLT的长期干预(2周)可以明显减轻mtDNA的氧化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氧化应激 线粒体DNA 褪黑激素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斛散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永升 庄曾渊 +1 位作者 王津津 徐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5-408,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石斛散及单味药对人视网膜细胞的增生以及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在视网膜细胞损伤或变性类疾病方面的作用及机理,为临床治疗同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视网膜细胞,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观察石斛散复方...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石斛散及单味药对人视网膜细胞的增生以及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在视网膜细胞损伤或变性类疾病方面的作用及机理,为临床治疗同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视网膜细胞,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观察石斛散复方以及各单味药对视网膜细胞增生的影响。另用Rhodamine123标记培养的视网膜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动态观察和记录不同药物作用下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结果体外培养人视网膜细胞贴壁、伸展以及生长良好。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石斛散组1.58g·L-1和0.50g·L-1以及石斛组5.00g·L-1对人视网膜细胞活性分别增加21.8%、14.2%和13.4%。MMP实验:石斛散轻度升高MMP,增加约13.5%,同时它可以抵抗谷氨酸损伤细胞后引起的MMP下降,由降低46.4%减少为16.2%。结论石斛散能够影响人视网膜细胞线粒体功能、促进细胞活性、抵抗谷氨酸对人视网膜细胞损伤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细胞 石斛散 线粒体膜电位 四甲基偶氮唑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周朋义 彭广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3-496,共4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由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所引起的致盲性、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移植治疗、人工视网膜假体等。基因治疗RP是...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由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所引起的致盲性、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移植治疗、人工视网膜假体等。基因治疗RP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修复致病基因、核酸治疗、RNA干扰技术等。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人工视网膜假体治疗RP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治疗该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RP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治疗 基因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血流变化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殷晓贝 李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2-484,488,共4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底病,多由夜盲起病,经过几十年进行性视力下降致最终失明。其病理特点为原发性感光细胞凋亡长期发展最终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视网膜结构及功能损伤。多个...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底病,多由夜盲起病,经过几十年进行性视力下降致最终失明。其病理特点为原发性感光细胞凋亡长期发展最终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视网膜结构及功能损伤。多个研究表明RP早期出现眼底血流减少。原因可能是原发性血管功能失调和血浆内皮素-1升高。目前有多种可有效评估视网膜血流情况的方法。针对改善眼底血流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RP病情的进展。对于眼底血流和RP关系的认识加深有助于寻找新的有效治疗RP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血流 原发性血管功能障碍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被引量:4
15
作者 杜冰 古洵清 +1 位作者 曾键 丁克西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265-266,共2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的手术技巧及效果。方法 对15例 18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或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并植入软性人工晶状体。对手术前后... 目的 探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的手术技巧及效果。方法 对15例 18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或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并植入软性人工晶状体。对手术前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观察 ,并追踪观察视功能改变。结果 术后 16眼视力较术前提高 ,视野部分有所改善 ,ERG无明显改变。结论 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大部分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提高有帮助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并发症 白内障 人工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海燕 高晨 +3 位作者 周丽雅 张景科 王小梅 田蔓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3-1116,1121,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致视网膜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和依达拉奉对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SD大鼠192只(384眼),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48...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致视网膜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和依达拉奉对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SD大鼠192只(384眼),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48只。对照组、治疗组用视神经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夹挫伤模型;治疗组造模后腹腔注射依达氉拉奉30mg·kg-1,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每隔12h腹腔注射给药。给药时间为30min,共14d。分别于造模后3d、6d、10d、14d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结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切片TUNEL荧光标记,2’,7’-二氯双氢荧光素双乙酸酯为标记探针,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内2’,7’-二氯双氢荧光素的荧光强度。以AnnexinV/PI双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凋亡率。结果造模后3~14d,正常组及假手术组视网膜细胞偶见TUNEL阳性标记;对照组见大量TUNEL阳性标记细胞,但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视网膜细胞中ROS的表达量在造模后3d、6d、10d、14d时正常组分别为32.530±2.203、43.600±3.635、32.800±1.952、45.330±2.902,治疗组分别为84.507±3.754、65.130±5.308、63.400±5.226、66.990±6.320,对照组分别为92.830±2.875、99.900±0.100、99.300±1.212、92.470±2.159,每个时间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正常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细胞总凋亡率也明显升高,造模后3d、6d、10d、14d时正常组分别为(9.550±0.325)%、(10.380±0.642)%、(11.540±1.224)%、(10.520±0.839)%,治疗组分别为(22.960±2.574)%、(27.590±1.369)%、(33.950±4.580)%、(25.810±2.170)%,对照组分别为(35.510±3.086)%、(37.550±2.357)%、(40.220±5.011)%、(34.320±3.351)%,每个时间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正常组和对照组、正常组和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依达拉奉通过清除ROS,抑制了视网膜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视网膜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视神经钳夹伤 活性氧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体内血液组分的异常变化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卉 孙晓伟 +1 位作者 殷晓贝 李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6-839,共4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体内各血液组分的变化情况,为探寻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纳入临床确诊为原发性RP患者119例,正常人对照组150例,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 目的了解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体内各血液组分的变化情况,为探寻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纳入临床确诊为原发性RP患者119例,正常人对照组150例,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并分别行RP组和正常组比较。结果在RP患者体内,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54±1.94)%、(55.89±9.02%)%、(0.30±0.40)%,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宽度分别为(0.42±0.16)×109L-1、(144.29±16.46)g·L-1、(88.23±5.21)f L、(30.30±2.00)pg、(12.80±0.80)%、(12.5±4.9)f L,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比积分别为(34.09±8.18)%、(2.20±0.61)×109L-1、(0.10±0.09)×109L-1、(0.01±0.02)×109L-1、(4.82±0.46)×1012L-1、(228.20±51.13)×109L-1、(10.30±1.26)f L、0.23±0.05,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均为P<0.05)。余下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P患者体内血液各组分存在异常变化,提示其发病机理可能与血液成分动态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常规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长期保存巩膜的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平 崔志云 +1 位作者 周景杰 胡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6-17,共2页
异体巩膜用于视网膜脱离,上睑下垂以及人高度近视的后巩膜加强术等,临床已有报导。其方法多用无水氯化钙或酒精脱水保存。我们采用医用甘油对健康巩膜进行了长期保存,并进行了组织学、细菌培养、拉力试验及动物实验的研究.于1991年3月... 异体巩膜用于视网膜脱离,上睑下垂以及人高度近视的后巩膜加强术等,临床已有报导。其方法多用无水氯化钙或酒精脱水保存。我们采用医用甘油对健康巩膜进行了长期保存,并进行了组织学、细菌培养、拉力试验及动物实验的研究.于1991年3月至92年1月在临床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24例,经6—18个月随诊,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来源 1、尸眼,我们保存的巩膜多取自于健康成人(为暴死),均在死后3小时内摘除眼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 保存 甘油 视网膜脱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青光眼对侧眼青光眼治疗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霞 谭业双 +1 位作者 许玲 张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600-601,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其对侧眼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9例单眼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其对侧青光眼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结果:9眼恶性青光眼对侧眼联合手术... 目的:初步探讨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其对侧眼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9例单眼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其对侧青光眼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结果:9眼恶性青光眼对侧眼联合手术后眼压控制正常,前房加深,视功能无进一步损害,未发生恶性青光眼。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恶性青光眼高危眼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青光眼 联合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区视网膜FD-OCT及mfERG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牛超 李舒茵 李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61-1163,共3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rgram,mf ERG)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图像特征。方法...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rgram,mf ERG)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图像特征。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RP患者30例(30眼)作为RP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30人(3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FD-OCT RTVue的E-MM5扫描模式对5 mm×5 mm范围的黄斑中心视网膜进行检测,获取视网膜厚度及内、外层视网膜容积,同时采用RETIport视觉电生理系统测量mf ERG,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P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40.80±19.25)μm,对照组为(165.91±14.3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体积为(3.61±0.18)mm^3,低于对照组(4.59±0.11)mm^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P组黄斑区内层视网膜体积为(2.28±0.10)mm^3,对照组为(2.30±0.10)mm^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mf ERG各环N1、P1波反应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P组N1、P1波3~5环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FD-OCT和mf ERG相结合可有效评价RP患者视网膜功能及形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色素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