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技术联合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研究
1
作者 曾思安 刘剑波 张根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3期55-57,共3页
目的:分析多技术联合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HFS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的差异进行分组,分为... 目的:分析多技术联合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HFS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的差异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n=53)、对照组(n=31)。对照组采用常规MVD治疗,观察组采用多技术联合MVD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House-Brackmann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体有效率(OER)为100.00%,高于对照组87.10%(χ^(2)=4.617,P=0.032);观察组House-Brackmann评分低于对照组(t=4.576,P<0.001)。观察组面瘫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19.35%(χ^(2)=7.813,P=0.017);两组无菌性脑膜炎、听力下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HFS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多技术联合辅助MVD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House-Brackmann评分,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 电生理监测 微血管减压术 原发性面肌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湿瘀毒”辨经分法论治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成果及启示
2
作者 戴帆 程红亮 胡培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648-652,共5页
介绍程红亮教授基于“水湿瘀毒”辨经分法治疗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证经验和治疗特色。程教授在临床实践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水湿、瘀血、浊毒”是主要病因,水液代谢障碍是病机的核心,病位主要在三焦。针对... 介绍程红亮教授基于“水湿瘀毒”辨经分法治疗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证经验和治疗特色。程教授在临床实践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水湿、瘀血、浊毒”是主要病因,水液代谢障碍是病机的核心,病位主要在三焦。针对“水湿、瘀血、浊毒”不同的病因,采用辨经论治,分经、分部、分法相结合,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氏面瘫 水湿瘀毒 辨经论治 分法治疗 名中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血管压迫机制的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3
作者 杜权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1期1581-1583,共3页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神经疾病,其病因通常与面神经(第七对脑神经)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典型症状为单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展至面部其他区域。面肌...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神经疾病,其病因通常与面神经(第七对脑神经)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典型症状为单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展至面部其他区域。面肌痉挛具有典型的自发性和不对称性,通常仅累及一侧面部,双侧发作的情况非常少见。此外,情绪激动、疲劳等因素往往会加重痉挛的频率和强度,而在睡眠时症状则可能减轻或消失。DANDY提出面神经受血管压迫引发的异常放电是导致面肌痉挛的关键机制,JANNETTA基于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理论提出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神经血管压迫 微血管减压术 眼轮匝肌 临床研究进展 面部肌肉 异常放电 神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瘫面部红外热像图表现和温度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栋 魏正岫 +2 位作者 温宝珠 高惠合 彭悦 《红外技术》 CSCD 1993年第2期27-32,共6页
本文用红外热像方法对2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庳患者面部温度分布进行的观察和对116例健康人的对照显示:患者面部双侧温度差大于健康人;眼、内眦和颧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本批患者患侧面部均温有41.4%高于健侧,25.7%低于健侧;眉、... 本文用红外热像方法对2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庳患者面部温度分布进行的观察和对116例健康人的对照显示:患者面部双侧温度差大于健康人;眼、内眦和颧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本批患者患侧面部均温有41.4%高于健侧,25.7%低于健侧;眉、内眦、外眦和鼻唇沟的均温平均值低于健侧,眼、颧、颊和嘴角的该值高于健侧。病程短、病变重者的双侧面温差大于病程长、病变轻者,两组间也具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的自身对照示:病中双侧面温差大于愈后,眼、内眦部位尤其明确。观察结果提示:双侧面部温度不对称是面瘫的面部温度特征,双侧面温差大小与病变程度有关。本文结果为了解面瘫的面部循环和代谢状态提供了分析依据,为热像和温度在该病病变程度的判定和治疗恢复的评价等方面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红外热像图 面部温度 面神经麻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手术显微镜下腮腺切除减少面瘫发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笑茹 张炎 +2 位作者 陈启新 霍峰 薛景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47-248,F003,共3页
目的 探讨保护神经外血管系 ,减少神经局部缺血造成面神经核细胞逆行性变性所致面瘫的途径。 方法 选用健康家兔 ,采用自体对照方法 ,模拟人腮腺全切术。实验侧在手术显微镜下游离面神经切除腮腺 ,保护神经外血管系。对照侧镜下完成... 目的 探讨保护神经外血管系 ,减少神经局部缺血造成面神经核细胞逆行性变性所致面瘫的途径。 方法 选用健康家兔 ,采用自体对照方法 ,模拟人腮腺全切术。实验侧在手术显微镜下游离面神经切除腮腺 ,保护神经外血管系。对照侧镜下完成相同手术 ,但破坏神经外血管系。 15只兔分为三组 ,术后 2、3、4周分别取面神经核光镜下观察。 结果 实验侧术后面瘫症状轻微 ,发生率低。对照侧面瘫显著。术后 4周对照侧面神经核细胞数少于实验侧 (P <0 .0 5 )。 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 ,保护外血管系 ,可减少因神经局部缺血造成的面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切除术 面瘫 动物实验 神经局部缺血 神经核细胞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述 被引量:24
6
作者 武亚涛 王玲玲 +14 位作者 吕靖 张璇 高喆昕 王世阳 王鸿章 刘娜 李海燕 陈学军 孙海芳 李国军 高永东 吴敏 杨秀清 泥书更 闫新钰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884-887,共4页
本文对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进行了文献概述,包括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如毫针、梅花针、电针、穴位注射及特殊取穴等治疗方法,对各治疗方法的优势进行总结;分析近年来临床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思路,包括辨证治疗、分期... 本文对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进行了文献概述,包括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如毫针、梅花针、电针、穴位注射及特殊取穴等治疗方法,对各治疗方法的优势进行总结;分析近年来临床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思路,包括辨证治疗、分期治疗及迎随补泻,对各诊疗思路的选择进行概述;概述针灸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适应症,包括针灸结合刺络拔罐、针刺结合艾灸、针药并用、针推结合等方法,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提供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概述,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俊华 苏建华 +1 位作者 黄慧 孙亚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02-1205,共4页
目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运用药物治疗,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观察NMES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 目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运用药物治疗,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观察NMES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3组:常规治疗组、试验用药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2例。3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和理疗,试验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组在试验用药组的基础上加用NMES治疗。在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14 d时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并在治疗14 d时予以临床疗效评定;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检测面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M波)的潜伏期与波幅。结果治疗7 d时,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12.69±2.17)分]较常规治疗组、试验用药组[(10.31±2.74)分、(11.22±2.54)分]升高(P<0.05)。治疗14 d时,试验用药组、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14.25±2.37)分、(16.94±1.97)分]较常规治疗组[(12.69±2.53)分]升高(P<0.01),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较试验用药组升高(P<0.01)。3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1)。联合治疗组、试验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试验用药组(P<0.05)。治疗14 d时,联合治疗组、试验用药组M波潜伏期较常规治疗组缩短,波幅明显增高;联合治疗组波幅较试验用药组明显增高[(1.03±0.21)m V vs(0.93±0.15)m V,P<0.05]。结论 NMES和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瘫与面部温度对称性关系的热像图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栋 高惠合 +1 位作者 温宝珠 魏正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71-173,184,共4页
为增加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评价指标,探讨简便、直观、无创的热像图方法评定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的可能性,本文对384例患者进行了面部热像图的观察和随访。结果显示:(1)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明显不对称;(2)面部双侧温... 为增加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评价指标,探讨简便、直观、无创的热像图方法评定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的可能性,本文对384例患者进行了面部热像图的观察和随访。结果显示:(1)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明显不对称;(2)面部双侧温度差值定量化统计显示,病程短、病变重者面部双侧温度差明显地大于病变轻和病程长且恢复者;(3)病变期面部双侧温度差明显地大于痊愈后;随恢复程度的增加,面部双侧温度对称性加强,双侧温差值减小。结果表明,面部双侧温度差值与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用该温度差和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的直观分析,进行面瘫病变程度和恢复状况的评价是可行并有实用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红外热像图 面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尔麻痹的发病诱因调查 被引量:35
9
作者 李健东 赵亮 +1 位作者 王佳 姬巍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调查贝尔麻痹发病的诱因,对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05年2~5月对在我科就诊的262例贝尔麻痹患者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一项可能性诱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262例患者发病时平均年龄39±17岁。患者男女比率和左右侧患病比率都为... 目的调查贝尔麻痹发病的诱因,对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05年2~5月对在我科就诊的262例贝尔麻痹患者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一项可能性诱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262例患者发病时平均年龄39±17岁。患者男女比率和左右侧患病比率都为48%比52%。48名患者否认发病前存在问卷所列诱因,其余214例存在问卷表中诱因,占患者总数的81.7%。其中发病前有明确受凉史139例,占53.5%;过度疲劳者59例,占22.5%;上感49例,占18.7%;前次发病史(复发)31例,占11.8%;心理压力30例,占11.5%;有明确家族史20例,占7.6%;妊娠4例,占1.5%;患侧牙龈感染4例占1.5%。结论贝尔麻痹可能是一组面瘫疾病,大部分患者存在可能性诱因,进一步的研究有可能对贝尔氏麻痹的命名、诊断及治疗产生细分作用。对受凉、疲劳等可能性诱因的预防和处理有可能减少贝尔麻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Bell麻痹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耳炎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观贵 谢鼎华 +2 位作者 伍伟景 刘谦虚 张建国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69-571,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chronic otitis media,COM)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行手术治疗的COM并面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临床特点及面瘫程度、面瘫病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术中发现面神经管破坏最常...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chronic otitis media,COM)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行手术治疗的COM并面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临床特点及面瘫程度、面瘫病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术中发现面神经管破坏最常见部位是鼓室段(88.6%),共存迷路瘘管10例(28.6%),共存脑膜暴露13例(37.1%)。不完全面瘫与完全面瘫的术后面神经恢复良好率(HB分级I~II级)无显著性差异,全部病例治疗效果良好率为47.6%。面瘫病程<1个月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显著性高于≥1个月。结论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及面神经局部减压术是治疗COM并面瘫的有效术式,手术时机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胆脂瘤 中耳 面神经麻痹 耳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常见面瘫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健东 李娟 刘永亮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0-242,共3页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探讨其与面瘫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以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诊断人院的患者共计157例按照病因及病情轻重分为Bell麻痹重症组60例,Bell麻痹轻症...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探讨其与面瘫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以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诊断人院的患者共计157例按照病因及病情轻重分为Bell麻痹重症组60例,Bell麻痹轻症组19例,Hunt综合征组28例、颞骨骨折组28例,肿瘤性面瘫组22例。人院后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耳带状疱疹、良性面神经肿瘤、颞骨骨折、Bell麻痹轻症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Bell麻痹重症组纤维蛋白原水平(4.08±0.90)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05),且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2.0~4.0g/L。结论病情严重的贝尔面瘫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由此产生的高凝状态将加重面神经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保守治疗无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耳带状疱疹、良性面神经肿瘤、颢骨骨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Bell麻痹轻症组水平正常,预示着纤维蛋白原检测可能在贝尔面瘫预后方面有一定作用,建议作为Bell麻痹的临床必检项目,早期降纤及改善微循环可能是重症Bell麻痹患者新的治疗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Bell麻痹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1
12
作者 黎明 杨翊翔 谢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期96-97,99,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针灸组患者头体针并用,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治愈33例,显效51例,...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针灸组患者头体针并用,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治愈33例,显效5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33例,有效2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对于顽固性面瘫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顽固性面瘫 药物治疗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Ramsay-Hunt综合征1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展 屈涓 +1 位作者 卢连军 邱建华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4-284,286,共2页
Ramsay-Hunt综合征是1907年Ramsay Hunt提出的由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炎引起的面瘫、耳部疱疹和耳痛三联征,面神经受侵犯最常见,也可侵犯III~XII脑神经,迷走神经受损报道较少。本文就作者诊治的1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症的认识。
关键词 Ramsay-Hunt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迷走神经(Vagus Nerve)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Adrenal CORTEX Hormon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齐洪武 王政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1144-1146,共3页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显微神经外科 面部表情肌 慢性疾病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 精神紧张 情绪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颅内段及管内段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玉泉 蒋尔鹏 +4 位作者 纪荣明 刘芳 熊绍虎 吴皓 陈向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2-794,共3页
目的:为颅底或中耳手术时防止伤及面神经管内段提供形态学依据,并积累中国人体质资料.方法:解剖测量15具正常人头颅标本的面神经颅内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长度和外径,并观察记录各段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具体观测包... 目的:为颅底或中耳手术时防止伤及面神经管内段提供形态学依据,并积累中国人体质资料.方法:解剖测量15具正常人头颅标本的面神经颅内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长度和外径,并观察记录各段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具体观测包括三叉神经后外侧缘与面神经入内耳门处和岩大神经起点处的间隔;迷路动脉与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的位置关系;膝神经节的形态和位置;岩大神经;鼓索的起始部位;面神经鼓室段与鼓膜内面的距离以及面神经乳突段与横窦和颈静脉孔间的距离等.结果:面神经颅内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长度依次为 (12.02±1.95)mm, (1 40±0.31)mm;(7.57±1.52)mm,(1.32±0 22)mm;(2.21±1.14)mm,(1.29±0.37)mm;外径依次为(7 .79±3.28)mm,(1.31±0.26)mm和(17.81±3.94)mm,(1 55±0.38)mm.结论:观测了面神经颅内段及管内段,各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颅底和颞骨(中耳、乳突等)手术时保护面神经提供了应用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颅底手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蝶腭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玉娜 窦智 +4 位作者 杨光辉 刘京杰 王琦 唐元章 杨立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5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蝶腭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蝶腭神经节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蝶腭神经痛患者61例,对其术前及术后1 d、3 d、1周、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蝶腭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蝶腭神经节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蝶腭神经痛患者61例,对其术前及术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半年、1年、2年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进行比较,采集术后1周和术后1年患者的主观满意度(MacNab)评分,同时观察患者术后麻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优良率分别为91.8%和83.6%。术后1周面部轻度麻木的发生率为31.1%,术后1年无一例麻木患者。所有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蝶腭神经痛,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腭神经痛 蝶腭神经节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CT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7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淑云 王良俊 +3 位作者 吴耀坤 刘义 梁勋 赵秋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综合疗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电针治疗 超短波 维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上半面部皱纹58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伟 刘瑞鸣 +1 位作者 梁淑增 安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103-104,共2页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上半面部皱纹 局部注射治疗 肉毒毒素注射 运动神经元病 哺乳期妇女 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史秀丽 王长青 +1 位作者 孟玉 傅佳 《安徽医学》 2014年第7期884-886,共3页
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偏侧面肌痉挛(HFS)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例HFS患者在我院门诊接受BTXA注射5年,记录初次和末次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治疗剂量、显效时间、药效持续时间,并进行比较。同时记录副作用。结果国产B... 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偏侧面肌痉挛(HFS)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例HFS患者在我院门诊接受BTXA注射5年,记录初次和末次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治疗剂量、显效时间、药效持续时间,并进行比较。同时记录副作用。结果国产BTXA治疗HFS 100%有效,首次治疗89%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和明显缓解,末次治疗79%患者得到完全缓解和明显缓解。初次和末次的注射剂量、显效时间、药效持续时间和治疗前痉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少数患者出现局部副作用,表现为眼睑下垂和面肌无力,1例局部面肌萎缩,所有患者未发生过敏反应。结论长期使用小剂量国产BTXA治疗HFS效果好,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偏侧面肌痉挛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3和牙髓干细胞修复损伤面神经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晓莉 玛衣努尔.艾赛提 +3 位作者 白尔娜.吾守尔 赵莉 张蓉 木合塔尔.霍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04-508,513,共6页
目的:探讨在TGF-β3的诱导下牙髓干细胞对修复受损面神经的可行性,比较不同时间点面神经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动物模型,人为制备兔损伤面神经标本,选择同体面神经标本作对照,随机分为1月组和3月组两个大组,通过牙髓干... 目的:探讨在TGF-β3的诱导下牙髓干细胞对修复受损面神经的可行性,比较不同时间点面神经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动物模型,人为制备兔损伤面神经标本,选择同体面神经标本作对照,随机分为1月组和3月组两个大组,通过牙髓干细胞和TGF-β3再生室进行修复,收集兔断端面神经标本,进行行为学观察、组织学观察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神经生长的特异性标志物S100和Nestin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再生神经恢复良好,损伤症状明显缓解。2)HE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新生的神经纤维较多,神经束大小不均,束间血管多,神经纤维髓鞘化程度高,且厚度增大。3)实验组面神经中S100和Nestin均有特异性表达,其中S100在1月组mRNA的基因表达水平较3月组mRNA基因表达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Nestin在3个月组mRNA的基因表达水平较1个月组mRNA的基因表达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行为学、组织学观察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神经生长特异性标志物S100和Nestin在mRNA基因水平的表达,证明通过TGF-β3的诱导作用,牙髓干细胞可定向分化成神经干细胞,从而起到修复面神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修复 S100 NES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