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反应蛋白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娆娆 郭科航 +10 位作者 卜克 王璐 徐瑞华 王明珠 丁一芮 段文文 刘贤良 翟萌萌 张强 郑亚绘 秦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10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10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非老年aSAH患者中预后不良组48例,预后良好组6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CRP、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SⅡ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CRP、SⅡ是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与SⅡ预测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9.9%、60.0%、0.874和95.8%、63.3%、0.881,二者联合预测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72.9%、95.0%、0.911。结论升高的CRP与SⅡ是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非老年 C反应蛋白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2
作者 覃星悦 陈圣昌 +1 位作者 秦柱贵 陈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CAT及MRA检查,...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CAT及MRA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测量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与瘤颈宽度、对比不同大小的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分析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结果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后诊出64例单发颅内动脉瘤,经MRA检查后诊出61例单发颅内动脉瘤,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瘤体<3 mm时CTA检出率93.33%高于MRA 60.00%(P<0.05);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83.33%、敏感度83.56%、特异度82.35%、Kappa值=0.548;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82.22%、敏感度80.82%、特异度88.24%、Kappa值=0.543;CTA联合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95.56%、敏感度95.89%、特异度94.12%、Kappa值=0.861。结论CTA与MRA均可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其中CTA可明显提高<3 mm的微小颅内动脉瘤诊出率,但联合应用时的敏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1.5T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能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在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效果
3
作者 罗越岭 袁波 谭占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2020-2024,共5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A)夹闭术患者术后接受高氧与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漯河市源汇区人民医院接受IA夹闭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术后对照组接受...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A)夹闭术患者术后接受高氧与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漯河市源汇区人民医院接受IA夹闭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术后对照组接受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脑血管痉挛(CVS)发生情况、预后、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FV)、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SPV)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P<0.05),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14天,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可改善IA夹闭术患者术后脑血流及神经功能,并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尼莫地平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脑血流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神经内镜下颅内动脉瘤切除术
4
作者 李啸林 胡火军 +3 位作者 汪雷 高亚强 康昭 邵权 《巴楚医学》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手术机器人可以在作出精准手术操作步骤的同时,帮助外科医生高效精密地执行手术任务,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被应用推广。机器人辅助神经内镜下切除颅内动脉瘤(IA)手术不仅给神经外科医生提供更加便利、精确的手术操作过程,而且在大脑深... 手术机器人可以在作出精准手术操作步骤的同时,帮助外科医生高效精密地执行手术任务,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被应用推广。机器人辅助神经内镜下切除颅内动脉瘤(IA)手术不仅给神经外科医生提供更加便利、精确的手术操作过程,而且在大脑深部病灶及显微镜视野暴露不充分情况下,能明显减轻对重要神经和血管的损伤,从而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本文介绍机器人辅助神经内镜下IA切除术的详细操作方法,为IA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神经内镜 颅内动脉瘤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
5
作者 秦跃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9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8例)和未发生组(72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9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8例)和未发生组(7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因素。结果发生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手术部位、颈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使用转流管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Hcy水平是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神经损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型脑血管畸形7例报告
6
作者 郑成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0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脑血管畸形 隐匿型 术后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7
作者 马睿 周存升 +3 位作者 柳澄 王涛 刘作勤 周善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脉畸形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CTA诊断的 1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应用MarconiCT Twin及Omnipro工作站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或 3D)法进行血管重...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脉畸形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CTA诊断的 1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应用MarconiCT Twin及Omnipro工作站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或 3D)法进行血管重建 ;利用CTA并参考原始图像 ,对照DSA像、手术结果 ,统计CTA诊断符合率 ,比较CTA和DSA图像对病变的显影情况。结果 :16处AVM ,DSA显示供血动脉 33条和引流静脉 2 8条 ,CTA显示供血动脉 16条 (48.5 % )和引流静脉 2 3条 (82 .1% ) ,CTA与DSA对畸形血管团的显示完全一致 ,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CTA对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和主要供血动脉显示满意 ,可明确诊断AVM。显示细小或多支、多源性的供血动脉不及DSA。CTA可用于AVM的诊断、筛查和动态随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 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补肾益智方口服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观察 被引量:34
8
作者 牛凤菊 丁苏东 +1 位作者 黄修玲 石冬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91-92,共2页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补肾益智方口服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效果。方法将88例VD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22例,A组口服脑复康治疗,B组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C组口服补肾益智方治疗,D组行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补肾益智方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补肾益智方口服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效果。方法将88例VD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22例,A组口服脑复康治疗,B组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C组口服补肾益智方治疗,D组行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补肾益智方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采用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评价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 A、B、C、D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7.3%、73.7%、80.0%、95.5%,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MMSE评分增加、SDSVD评分降低,且D组MMSE评分高于其他各组,SDSVD评分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A、B、C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后MMSE、SDSVD评分比较,P均>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补肾益智方口服治疗VD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刺 醒脑开窍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双侧颈内动脉缺如1例
9
作者 覃娇 刘宇灵 +2 位作者 金芝攀 郑斐群 杜立新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2-13,共2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先天性双侧颈内动脉(ICA)缺如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例先天性双侧ICA缺如患者影像学特征,了解疾病的转归和治疗手段。结果当CTA上双侧ICA未显影,颅底CT骨窗上双侧颈动脉管未发...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先天性双侧颈内动脉(ICA)缺如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例先天性双侧ICA缺如患者影像学特征,了解疾病的转归和治疗手段。结果当CTA上双侧ICA未显影,颅底CT骨窗上双侧颈动脉管未发育或发育不全并且颅内形成了完整的侧支循环系统,多提示先天性双侧ICA缺失。结论先天性双侧ICA缺如的影像诊断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对这类病人进行规范化的随访。积极地随访有利于发现早期动脉瘤,从而降低动脉瘤相关脑卒中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双侧颈内动脉缺如 影像诊断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减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1
10
作者 谭继善 王淑慧 +2 位作者 蒋敏 陆培松 蒋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5期443-445,共3页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减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拟诊颅内动脉瘤33例,图像分别运用A(经减影后)及B(常规)进行两次三维(3D)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重建(VR)。以手术或...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减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拟诊颅内动脉瘤33例,图像分别运用A(经减影后)及B(常规)进行两次三维(3D)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重建(VR)。以手术或随访为标准评价两种检查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两位放射科医生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A法检出动脉瘤36个(三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清晰、确切。B法检出动脉瘤31个,漏检1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颈内动脉瘤。A法的检出率为100%,B法的检出率为86%。两者检出率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减影3D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优于常规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相关血管构筑学研究(附80例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志刚 曲元明 +2 位作者 李国新 刘作勤 唐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90-392,共3页
目的 :探讨DSA的超选择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构筑学与脑AVM的出血关系 ,以期预测脑AVM出血的危险性。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脑AVM 80例 ,栓塞材料为不同长度 5 / 0的手术丝线、IBCA或NBCA。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①出血风险评... 目的 :探讨DSA的超选择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构筑学与脑AVM的出血关系 ,以期预测脑AVM出血的危险性。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脑AVM 80例 ,栓塞材料为不同长度 5 / 0的手术丝线、IBCA或NBCA。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①出血风险评估 :术前年平均出血率 2 .18% ,栓塞治疗后年平均出血率 2 .0 2 % ,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②单因素分析结果 :对出血危险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依次是 :引流静脉支数、AVM位置、合并动脉瘤、AVM大小、供应动脉类型及年龄。出血危险与供血动脉支数、静脉引流形式和合并静脉瘤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静脉引流支数越少危险性越大。位于基底节、后颅凹的AVM ,合并动脉瘤的AVM出血危险性亦大。结论 :①单支引流静脉、位于脑深部基底节或后颅凹以及合并动脉瘤的AVM最易破裂出血。AVM出血的影响因素还有AVM大小、供血动脉类型和年龄 ,②血管内栓塞治疗不能有效地防止AVM的再出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学 出血危险 DSA A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减影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2
作者 尤云峰 吕富荣 +1 位作者 吕发金 肖智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6期779-781,共3页
目的:探讨CTA减影技术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或头颈部CTA,回顾性分析21例确诊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CT、CTA表现。结果:减影CTA图像上,21例患者病变显示率约为95%,20例患者显示典型的畸形血管团,表现为迂... 目的:探讨CTA减影技术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或头颈部CTA,回顾性分析21例确诊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CT、CTA表现。结果:减影CTA图像上,21例患者病变显示率约为95%,20例患者显示典型的畸形血管团,表现为迂曲成团状、蜂窝状、巢状、结节状、窦状、网状影;1例小脑半球畸形血管显示不典型,为片状影。20例患者有明确的供血动脉,其中18例为单支供血,2例为双支供血;21例患者病灶中均有明确的引流静脉,引流静脉可直接入静脉窦,也可通过增粗的大脑浅静脉引流到相应的静脉窦。结论:CTA减影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可行、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减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军 李海青 +3 位作者 李守强 徐微尘 王琳 王锦庆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635-637,共3页
目的:探讨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增强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3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213例患者中共... 目的:探讨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增强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3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213例患者中共检出222枚脑动脉瘤,其中囊性动脉瘤197枚,梭形动脉瘤16枚,夹层动脉瘤9枚;在222枚脑动脉瘤中,小型动脉瘤105枚,中型动脉瘤89枚,大型动脉瘤22枚,巨大型动脉瘤6枚。常规DSA清楚显示的有205枚,17枚显示可疑由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对138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开颅银夹夹闭治疗,19例进行介入性金属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旋转式三维脑血管造影可有效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多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烟雾病术后桥血管再通及手术前后脑血流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武传华 张志国 辛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3期351-354,364,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在烟雾病颞浅-大脑中动脉塔桥术(STA-MCA)术后桥血管再通及手术前后脑血流变化的价值。方法 22例烟雾病患者在实施STA-MCA手术前、术后行CTP及CTA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在烟雾病颞浅-大脑中动脉塔桥术(STA-MCA)术后桥血管再通及手术前后脑血流变化的价值。方法 22例烟雾病患者在实施STA-MCA手术前、术后行CTP及CTA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计算术侧/对侧相对比值(rCBF、rCBV、rTTP及rMTT值)。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序符号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灌注参数值及相对值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术后CTA检查显示桥血管均通畅。22例患者术前手术侧与对比侧CTP参数值比较,患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CBF降低,CBV增加,MTT延长;烟雾病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手术侧与手术前比较发现,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rCBF增加,rCBV不变,rMT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技术,可显示烟雾病患者脑部血管形态和血容量改变。对烟雾病STA-MCA搭桥术后桥血管再通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进行评价,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血流 脑血管重建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洪伟 李爱民 +2 位作者 王富元 孙维晔 马逵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42例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入路行夹闭术治疗。结果按GOS评分治愈或良好36例,致残4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术中减轻下丘脑穿动脉损伤是手术成功的... 目的观察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42例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入路行夹闭术治疗。结果按GOS评分治愈或良好36例,致残4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术中减轻下丘脑穿动脉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前交通动脉瘤 穿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9
16
作者 解福友 赵洪涛 +2 位作者 邱晓晖 章辉庆 刘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2119-2122,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本院111例临床具有脑缺血的临床资料,分为脑梗死组50例(颈内动脉供血区、单侧ACI)和对照组61例(无ACI,包括正常或陈旧性脑梗死灶)...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本院111例临床具有脑缺血的临床资料,分为脑梗死组50例(颈内动脉供血区、单侧ACI)和对照组61例(无ACI,包括正常或陈旧性脑梗死灶),分析两组颈部血管的能谱CT资料,分别统计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检出例数,并观察两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通过斑块的能谱成分分析,评估两组斑块的稳定性。结果脑梗死组同侧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检出率为98.00%(49/50),对照组斑块检出率50.82%(31/61)(P<0.05);49例脑梗死组合并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31例对照组颈动脉斑块进行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特征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的稳定性特征低于对照组,其中,脑梗死组斑块内膜溃疡、内膜钙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含纤维成分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脂质成分、出血成分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I与同侧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及其斑块的稳定性具有相关性;能谱CT能够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 粥样斑块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林 刘增品 +3 位作者 李林芳 张立红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15期1357-1360,共4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支架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评价颅内动脉瘤——与DS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天昊 闫世鑫 +1 位作者 崔世民 靳松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及其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军波 刘宜东 +3 位作者 崔爱环 翟宁 高建英 山君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影像定性诊断率。方法:总结11例颅底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A)病例,对其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呈圆形略高密度均一肿块,增强后强化明显;MRI平扫T1WI、T2WI呈底向外的葫芦状... 目的:探讨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影像定性诊断率。方法:总结11例颅底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A)病例,对其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呈圆形略高密度均一肿块,增强后强化明显;MRI平扫T1WI、T2WI呈底向外的葫芦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增强后同样明显强化;DSA呈棉絮状染色,MRA不显影。术前影像定性诊断准确率45.5%(5/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葫芦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脑膜尾”征改变并非为脑膜瘤所特有,脑外CA同样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颅中窝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威 盖延廷 +5 位作者 简新革 李彦江 檀书斌 彭方强 刘旻谛 宋冬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Onyx胶主导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Onyx胶栓塞84例AVM,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32例,Ⅲ级22例,Ⅳ级18例,Ⅴ级2例。单纯Onyx胶栓塞67例,... 目的探讨Onyx胶主导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Onyx胶栓塞84例AVM,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32例,Ⅲ级22例,Ⅳ级18例,Ⅴ级2例。单纯Onyx胶栓塞67例,联合Glubran胶和(或)弹簧圈栓塞17例。结果S-MⅠ级完全栓塞治愈率60.0%(6/10),Ⅱ~Ⅲ级33.3%(18/54),Ⅳ~Ⅴ级25.0%(5/20),完全栓塞率34.5%(29/84)。术中微导管断管、留置各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出血4例((3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死亡),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8.3%(7/84)。83例随访3~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月,再次出血4例,其中死亡1例;完全栓塞的29例无一例复发或再生;栓塞导致出血的5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Onyx胶联合不同栓塞材料个体化治疗脑AVM,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治愈性栓塞 ONYX胶 可解脱微导管 高压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