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尚明谦 郭述苏 +2 位作者 陈同慧 任旭东 尹格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15-16,共2页
采用单克隆抗体,经流式细胞术测定了53例脑梗塞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颗粒膜蛋白(GMP)CD62P和CD63。结果脑梗塞患者的两种GM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腔隙性梗塞与大面积梗塞组... 采用单克隆抗体,经流式细胞术测定了53例脑梗塞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颗粒膜蛋白(GMP)CD62P和CD63。结果脑梗塞患者的两种GM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腔隙性梗塞与大面积梗塞组发病3天以内者的CD62P和CD63检出率较发病4~10天、11~30天和31天以上者为高(P<0.05~0.02).但后三组仍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脑梗塞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甚至在脑梗塞恢复期,其血小板亦处于高活化状态,提示探索能阻止或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和疗法将是预防和治疗脑梗塞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小板 颗粒膜糖蛋白 流式细胞术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宪章 陈述花 +4 位作者 李继锋 阮喜云 钟士江 靳光娴 孙卓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1期1-3,共3页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34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24 小时、72小时、1 周及2 周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结果示发病1 周内sICAM-1浓度逐渐上升,于1 周时...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34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24 小时、72小时、1 周及2 周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结果示发病1 周内sICAM-1浓度逐渐上升,于1 周时达高峰,2 周后明显下降。发病后72 小时sICAM-1 水平与脑梗塞体积呈正相关(P<0.01);但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 0.05)。认为sICAM-1 在急性脑梗塞病程中呈动态变化,sICAM-1 参与了脑梗塞的病理发展过程;血清sICAM-1 浓度可作为监测急性脑梗塞白细胞介导的脑损伤的一个指标,与脑梗塞体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脑梗塞 血清 S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及血清MDA、SOD的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琳 张丽娥 +3 位作者 刘勇 焦帼范何娅 郑纯礼 张东芳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37-238,共2页
目的 探讨 β-内啡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β-内啡肽 (β- EP)及血清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梗塞急性期 β- EP及 MDA、SOD含量均显著升高... 目的 探讨 β-内啡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β-内啡肽 (β- EP)及血清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梗塞急性期 β- EP及 MDA、SOD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1 ) ,病情越重 ,含量越高 ;而且血浆β- EP与 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 ,β- EP与 SOD含量 ,在轻型病人相关性不明显 ,在中型和重型病人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P <0 .0 5)。结论 内源性阿片肽和自由基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Β-内啡肽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游离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梅佳 朱日华 +2 位作者 张秀清 许尚臣 张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5,共3页
应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30例发病12小时至3天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氨基酸和其中14例患者的脑脊液氨基酸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组血清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Glu... 应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30例发病12小时至3天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氨基酸和其中14例患者的脑脊液氨基酸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组血清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水平明显升高;牛黄酸(Tau)、甘氨酸(Gly)递质水平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血清中Glu和Asp水平变化与脑梗塞直径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提示Glu和Asp参与脑梗塞的病理过程,血清Glu和Asp水平可作为临床观察其病情严重程度、梗塞面积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氨基酸 血清 脑脊液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多胺代谢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明欣 李义召 +4 位作者 郭洪志 傅善基 郭沂涟 于字河 王海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7,共3页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2例脑梗塞患者和43例健康人的多胺水平。结果:病程1周内患者的腐胺水平明显升高,精胺、精胖水平降低,损伤容积与腐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精胺、精胖水平呈中度负相关,基底节区脑梗塞多胺水平变化最明...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2例脑梗塞患者和43例健康人的多胺水平。结果:病程1周内患者的腐胺水平明显升高,精胺、精胖水平降低,损伤容积与腐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精胺、精胖水平呈中度负相关,基底节区脑梗塞多胺水平变化最明显。病情越重,多胺变化越大。三种多胺中,腐胺似是反映缺血性神经细胞坏死最好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腐胺 精胺 精脒 色谱法 多胺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的关系(附113例报告) 被引量:5
6
作者 母成贤 王维平 +1 位作者 张国华 孟庆莲 《临床荟萃》 CAS 1993年第22期1017-1019,共3页
1984年11月至1990年11月,我科收治经CT诊断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600例,其中梗塞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者113例,占18.8%,现将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77例,女性36例,15~40岁13例,41~50岁21... 1984年11月至1990年11月,我科收治经CT诊断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600例,其中梗塞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者113例,占18.8%,现将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77例,女性36例,15~40岁13例,41~50岁21例,51~60岁48例,61~70岁25例,71岁以上6例,高血压71例。有高血压史者59例,其中1~10年46例,11年以上13例。糖尿病11例,包括入院后通过多次化验空腹血糖和尿糖确诊为糖尿病5例;有糖尿病史者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病因 脑缺血 短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和血液钙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国力 许荣家 +2 位作者 黄海士 曹霞 沈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1-12,共2页
作者对40例脑梗塞的急性期病人和40例非脑部病变患者的血钙和脑脊液钙含量进行了检测,提示脑梗塞急性期病人存在脑Ca^(2+)的细胞内转移,为进一步探讨脑梗塞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脑栓塞 脑脊液 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改变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海琴 张桂莲 +2 位作者 王玉环 安良 贾天成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27-128,178,共3页
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 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 ,同时对血浆 MDA、SOD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与 2 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脑梗塞组红细胞膜微粘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升高 (P <0 .0 0 1 ) ,其改变与血浆 MDA水平呈正相... 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 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 ,同时对血浆 MDA、SOD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与 2 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脑梗塞组红细胞膜微粘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升高 (P <0 .0 0 1 ) ,其改变与血浆 MDA水平呈正相关 ,与血浆 SOD水平呈负相关。说明脂质过氧化可能是导致急性脑梗塞红细胞膜微粘度增大、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红细胞膜微粘度 丙二醛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梗塞患者血凝与纤溶活性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仁亮 唐盛孟 +4 位作者 郭英华 王春霞 周淑梅 牟晓峰 郭宗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4,共2页
用凝血酶时间法和ELISA法对30例老年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结果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在脑梗塞各期均显著增高(P<0.05).而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脑梗塞后逐渐增高,发病15~21... 用凝血酶时间法和ELISA法对30例老年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结果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在脑梗塞各期均显著增高(P<0.05).而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脑梗塞后逐渐增高,发病15~21天达高峰(P<0.001).以后缓慢下降。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存在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各期.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梗塞后发生,且维持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老年人 纤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对脑梗塞急性期的影响(附350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厚义 马巧玲 +1 位作者 冯勋刚 李继鸿 《临床荟萃》 CAS 1996年第2期56-57,共2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保持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对于保证脑灌注压,减少脑细胞损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发病时血压与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的关系、CT所示脑梗塞面积大小、发病后血压下降对病情预后的关系、血压降低的因素以及稳定...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保持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对于保证脑灌注压,减少脑细胞损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发病时血压与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的关系、CT所示脑梗塞面积大小、发病后血压下降对病情预后的关系、血压降低的因素以及稳定血压的措施等诸多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4年来我们收治的350例脑梗塞患者,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压 急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发病的昼夜及季节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樊红 赵玉武 +1 位作者 郭述苏 杨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脑梗塞 发病 昼夜节律 季节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_1、B_(100)水平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志斌 陈广平 +1 位作者 吴月平 冯学冠 《临床荟萃》 CAS 1995年第6期283-284,共2页
脑梗塞的基本病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AS),而血脂及脂蛋白代谢异常与AS关系密切。近来研究发现:在脑梗塞患者中有明显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脑梗塞的部位及梗塞灶的大小关系如何,报道甚少。本文检测了60例脑梗... 脑梗塞的基本病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AS),而血脂及脂蛋白代谢异常与AS关系密切。近来研究发现:在脑梗塞患者中有明显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脑梗塞的部位及梗塞灶的大小关系如何,报道甚少。本文检测了60例脑梗塞患者的血脂,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1、B100(Apo A1、Apo B100)的含量,结合CT检查,从梗塞部位及梗塞灶的大小分析脑梗塞与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水平变化的相互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组 为我科1991年8月~1993年8月住院的血栓性脑梗塞患者60例。按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8~85岁,平均66.83±13.58岁。所有病例均排除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慢性肾炎等已知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的疾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病因脂蛋白 载脂蛋白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例年轻人脑梗塞病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国力 许荣家 +2 位作者 王和德 张新利 任旭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2-22,共1页
我院自1986~1988年共收治40岁以下脑梗塞病人43例,现就其病因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男34例,女9例,年龄11个月~40岁,平均26岁。其中病因明确者26例,无病因可寻者17例(表1)。另按收治顺序随机抽取50例45岁以上同类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 我院自1986~1988年共收治40岁以下脑梗塞病人43例,现就其病因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男34例,女9例,年龄11个月~40岁,平均26岁。其中病因明确者26例,无病因可寻者17例(表1)。另按收治顺序随机抽取50例45岁以上同类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5~79岁,平均61.3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病因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贤成 李同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2-44,共3页
脑梗塞系因脑动脉闭塞而致其灌流区的组织局部缺血,进而变性坏死,脑机能障碍。其病因为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历来认为是血管内腔狭小或内膜肥厚,整个脑循环血量减少以及血液凝血机能亢进,或者血液粘度的变化。
关键词 脑栓塞 病因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糖与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述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8-39,共2页
目前,糖尿病已被公认为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据报道,在脑梗塞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是非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在高血压基础上发生的脑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红细胞聚集力增强和变形力下降、高血粘度、高凝状态及脑血流量障碍等。
关键词 高血糖 脑栓塞 糖尿病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自强 孙柏松 +1 位作者 舒兆龙 张明水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4,共2页
为更特异地检测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血小板功能状态,本文采用ELISA法和单抗直接测定法检测2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及血小板表面GMP-140含量。结果发现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显著升高(96.89±34.06μg·L^(-1) P<0.05),血小板表... 为更特异地检测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血小板功能状态,本文采用ELISA法和单抗直接测定法检测2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及血小板表面GMP-140含量。结果发现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显著升高(96.89±34.06μg·L^(-1) P<0.05),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有升高趋势。结果提示患者体内血小板激活增加,功能亢进,及时采用针对性抗血小板治疗有助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小板 颗粒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尼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圣兴 祁述善 +1 位作者 周胜华 张平洋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在高血压病人中的作用和西尼地平的影响。方法观察87例不同病程的高血压病人使用西尼地平前后血清hs-CRP的变化,同时使用多普勒观察颈动脉内径(ID)和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直线相关分析hs-CRP与血压、IMT、ID...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在高血压病人中的作用和西尼地平的影响。方法观察87例不同病程的高血压病人使用西尼地平前后血清hs-CRP的变化,同时使用多普勒观察颈动脉内径(ID)和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直线相关分析hs-CRP与血压、IMT、ID和IMT/ID比值的关系。结果西尼地平可以降低高血压病人血压,同时降低hs-CRP、IMT和IMT/ID,升高ID;分析病程<3年高血压病人,hs-CRP随病程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增加(≥3年与>5年相比),hs-CRP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增加;IMT、ID和IMT/ID也呈现同样的规律。hs-CRP、IMT和IMT/ID随收缩压的增加而增加。多元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影响IMT的主要因素为CRP和高血压的病程。结论CRP参与早期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炎症因素参与高血压的血管重塑。西尼地平可以改善高血压血管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颈动脉疾病 重塑 高血压 西尼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蛋白异常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群 英俊岐 王维展 《临床荟萃》 CAS 1995年第18期861-862,共2页
近年来关于血清脂蛋白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有了统一的认识,但对血清白蛋白(A1b)在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未见研究报道.我们对临床确诊的5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进行了研究,并与50例健康人对比,以期... 近年来关于血清脂蛋白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有了统一的认识,但对血清白蛋白(A1b)在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未见研究报道.我们对临床确诊的5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进行了研究,并与50例健康人对比,以期对脑梗塞的防治带来益处.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5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并进行CT检查,全部为男性,年龄56±10岁.本组患者均除外冠心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近期未用降血脂药物.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全部为男性,年龄54±9岁,均来自健康查体.无冠心病、糖尿病、肝肾疾病以及明显动脉硬化.1.2 检查方法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空腹12小时后采静脉血,当天完成各项指标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h)用磷硫铁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用磷钨酸镁法,甘油三酯(TG)用Von Handols改良法,血清白蛋白(Alb)用溴甲酚绿法测定.所有数值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经t值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动脉硬化 白蛋白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庞洪波 陈光辉 张申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昼夜节律 腔隙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性脑梗塞和脑出血脂质代谢系列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水江 黄鉴政 +1 位作者 周君富 秦光明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61-64,共4页
为了揭示血栓性脑梗塞和脑出血之间脂质代谢的异同,评价脂质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本文测定了40例血栓性脑梗塞、32例脑出血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脂类含量,结果发现血栓性脑梗塞组甘油三酯(TG)含量和脂蛋白a[Lp(a)... 为了揭示血栓性脑梗塞和脑出血之间脂质代谢的异同,评价脂质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本文测定了40例血栓性脑梗塞、32例脑出血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脂类含量,结果发现血栓性脑梗塞组甘油三酯(TG)含量和脂蛋白a[Lp(a)]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脑出血组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脑出血组和血栓性脑梗塞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及其亚组分(HDL2-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载脂蛋白ApoB-10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脑出血 病因学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