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大胸腺非典型类癌1例
1
作者 岳阳 王明 +2 位作者 盛宇 韩世杰 王德刚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1期70-72,共3页
患者,男,40岁,2023年6月因“胸背痛6 d”入院。无咳嗽、咳痰,无胸闷及呼吸困难,无乏力,无上睑下垂。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患者发病2 d后行胸部CT平扫检查示:右前上纵隔巨大占位性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大小约9.... 患者,男,40岁,2023年6月因“胸背痛6 d”入院。无咳嗽、咳痰,无胸闷及呼吸困难,无乏力,无上睑下垂。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患者发病2 d后行胸部CT平扫检查示:右前上纵隔巨大占位性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大小约9.0 cm×6.4 cm×7.6 cm(见图1a)。(a):胸部平扫CT,前纵隔巨大占位性病变;(b):胸部增强CT,主动脉弓分支层面;(c):胸部增强CT,气管分叉层面;(d):胸部增强CT,主肺动脉窗层面图1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下垂 组织界限 占位性病变 前纵隔 前上纵隔 心脏病病史 胸背痛 主肺动脉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特征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
2
作者 赵静 黄晓媚 +5 位作者 杨俊 罗振东 曾伟雄 张妮 秦耿耿 文戈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36-843,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及CT影像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2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21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资料,包括临床信息、CT影像和病理结果,并...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及CT影像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2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21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资料,包括临床信息、CT影像和病理结果,并根据简化病理分型将患者分为低危型(A、AB、B1型)和高危型(B2、B3、胸腺癌)。以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59)和验证集(n=62);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危组和高危组临床及CT特征的差异性,应用逐步回归和LASSO回归进一步降维筛选特征,构建4种机器学习模型(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在验证集中通过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221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中105例为低危型(训练集74例,验证集31例),116例为高危型(训练集85例,验证集3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性别、胸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逐步回归法选取3个CT影像特征(肿瘤强化程度、心包或大血管侵犯、胸膜侵犯)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LASSO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8个临床及CT影像特征构建随机森林、决策树及支持向量机模型。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854、0.761、0.816,在验证集上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742、0.710、0.811。结果表明Logistic回归模型泛化性优于其他3个模型。结论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上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望协助临床早期无创性识别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上皮性肿瘤 影像学特征 临床特征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异位ACTH综合征的非典型胸腺类癌1例
3
作者 薛峰 于跃 彭忠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72-172,共1页
患者男,43岁。半月前出现四肢及颌面部水肿,全身无力,皮肤变黑,血压升高(157/88 mmHg)。入院后发现严重的低钾血症(2.39 mmol/L)以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升高(227.00 pg/ml)。采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监测一天中的ACTH和皮质醇(COR... 患者男,43岁。半月前出现四肢及颌面部水肿,全身无力,皮肤变黑,血压升高(157/88 mmHg)。入院后发现严重的低钾血症(2.39 mmol/L)以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升高(227.00 pg/ml)。采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监测一天中的ACTH和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发现COR水平没有明显变化。鞍区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ACTH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经剑突下胸腺瘤切除术与经肋间胸腺瘤切除术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贾卓奇 周维茹 +4 位作者 李硕 李海军 张勇 张广健 付军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3-60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经剑突下与经肋间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连续所行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患者124例,分为剑突下组47例,肋间组77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及手...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经剑突下与经肋间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连续所行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患者124例,分为剑突下组47例,肋间组77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及手术指标,术后疼痛评分、主要并发症情况和生活质量等。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肺炎、心律失常、膈神经麻痹、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剑突下组低于肋间组(P<0.05)。疼痛评分:剑突下组术后第1天、第3天NRS伤口疼痛评分低于肋间组(P<0.05)。SF-36评分:剑突下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评分高于肋间组(P<0.05)。结论胸腔镜经剑突下胸腺瘤切除术安全可行,与经肋间组相比,能明显减轻伤口疼痛,改善近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胸腔镜手术 经剑突下手术 重症肌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5
作者 王传镇 卢建朴 《北方药学》 2024年第8期185-187,共3页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的临床干预优势。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患者均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的临床干预优势。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患者均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干预,在此基础上,两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采用不同用药方案,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罗哌卡因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判断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用药方案的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干预需求,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镇痛方法具有可行性,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胸腺切除治疗巨大实性胸腺瘤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剑锋 赵辉 +6 位作者 李运 杨帆 刘彦国 周足力 卜梁 姜冠潮 王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切除巨大胸腺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3月~2009年3月,对16例经CT测量最大径≥5 cm的"巨大"实性非侵袭(或轻微侵袭)性胸腺瘤进行全胸腔镜手术切除,范围... 目的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切除巨大胸腺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3月~2009年3月,对16例经CT测量最大径≥5 cm的"巨大"实性非侵袭(或轻微侵袭)性胸腺瘤进行全胸腔镜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和整个胸腺,合并重症肌无力等瘤外表现者同时清除前纵膈脂肪组织。结果15例完成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1例因怀疑侵犯左无名静脉而中转开胸。肿瘤最大径5~10 cm,平均7.1 cm。手术时间65~195 min,平均134.1 min。胸腔引流时间1~6 d,平均2.9 d。术后住院3~13 d,平均5.3 d。全组无严重并发症。中转开胸病例术后接受总剂量64 Gy的放疗。15例随访5~75个月,平均31.3月,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胸腔镜下切除非侵袭的巨大胸腺瘤是可行和安全的,以往认为的以肿瘤大小界定的禁忌证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胸腺瘤 胸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75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贵刚 陈椿 +3 位作者 郑炜 郭朝晖 朱勇 吴维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7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8月对75例经CT测量肿瘤最大径1~11 cm的胸腺瘤在电视胸腔镜下施行胸腺瘤切除,腋前线第5肋间做1.0 cm观察孔,主、副操作孔长1.5 cm,常规为第3肋间腋前线及第5肋间...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8月对75例经CT测量肿瘤最大径1~11 cm的胸腺瘤在电视胸腔镜下施行胸腺瘤切除,腋前线第5肋间做1.0 cm观察孔,主、副操作孔长1.5 cm,常规为第3肋间腋前线及第5肋间锁骨中线,可适当调整。电钩沿膈神经前纵行切开术侧纵隔胸膜达瘤体上下极,钝性分离暴露瘤体后处理肿物下极并游离至对侧纵隔胸膜。自下而上游离并处理胸腺静脉后完整切除瘤体。对合并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除切除瘤体与胸腺外进行前纵隔脂肪清扫。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57例全胸腔镜下完成,17例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完成,1例因术中左无名静脉破裂出血而中转开胸。术后并发肺部感染6例,肌无力危象1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66例随访7~58个月,平均12.8月,1例C型胸腺瘤术后8个月复发,第15个月死于全身转移,余65例无复发或转移。29例合并MG者,14例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无改善;2例合并PRCA者,1例部分缓解,1例无改善。结论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电视胸腔镜手术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瘤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路 杨瑞杰 +4 位作者 李金娜 姜伟娟 江萍 孟娜 王俊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在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中分别采取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技术的剂量学特点,并进一步指导胸腺瘤的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10例行放射治疗的胸腺瘤术后的患者,其中男... 目的研究在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中分别采取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技术的剂量学特点,并进一步指导胸腺瘤的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10例行放射治疗的胸腺瘤术后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8-63岁。中位年龄56岁。分别在治疗计划系统(TPS)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临床肿瘤靶区(CTV)和计划肿瘤靶区(P11V)。术后胸腺瘤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5000cGy,分别采取IMRT和VMAT技术设计治疗计划,由TPS得到正常组织、危及器官的受累剂量和靶区与处方剂量分布的一致性,并列表比较。结果IMRT的计划靶区的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0.78和1.11,VMAT计划的CI和HI为O.87和1.07。VMAT相比较IMRT在靶区剂量的适形性和不均匀性均稍优于IMRT(P=0.012,P=0.047)。在并型器官如肺组织的低剂量体积(V5、V10)上,VMAT比IMRT对肺组织产生更大的损伤,分别为69.26%和64.68%(P〈0.05)、47.52%和44.93%(P〈0.05)。对于脊髓的最大剂量.VMAT为20.51Gy,IMRT为31.66Gy;心脏的V40和V50,VMAT和IMRT相应的值为10.64%和15.08%、4.39%和8.15%;食管的最大剂量,VMAT和IMRT相应的值为38.67Gv和44-30Gy。可以看出VMAT在保护正常器官方面均优于IMRT。结论对于肿瘤靶区偏中心、体积较小、压迫正常肺组织较小的患者,采取IMRT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和危及器官:但是对于肿瘤靶区体积较大、中心型、压迫正常肺组织较大的患者,采取照射范围较大的VMAT更加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放射治疗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 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切除胸腺瘤治疗重症肌无力 被引量:20
9
作者 宋世辉 张鹏 +1 位作者 商忠良 刘毅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594-595,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7月~2006年2月,采用电视胸腔镜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胸腺、胸腺瘤切除术10例,胸腺瘤最大6cm×4cm×3cm。于腋中线第5肋间做1cm胸腔镜口,腋前线与锁骨...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7月~2006年2月,采用电视胸腔镜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胸腺、胸腺瘤切除术10例,胸腺瘤最大6cm×4cm×3cm。于腋中线第5肋间做1cm胸腔镜口,腋前线与锁骨中线中点第4肋间做3cm主操作孔,腋前线第6肋间做1.5cm辅助操作孔。术中沿胸廓内动脉与锁骨下动脉分叉下方、胸廓内动脉内侧,剪开纵隔胸膜暴露同侧胸腺及部分对侧胸腺;沿上腔静脉或膈神经前方剪开胸膜,暴露同侧胸腺下极,自下而上游离同侧胸腺,沿头臂干静脉前方解剖、结扎胸腺静脉,同法游离对侧并切除。术后全部进行4000cGy放疗。结果手术时间70~13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100ml。术后Masaoka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术后无死亡,未出现心肺并发症和重症肌无力危象。术后1周重症肌无力症状缓解。10例随访8~15个月,平均13.0月,均无复发、转移,重症肌无力症状无明显加重。结论采用胸腔镜手术切除Ⅰ期或部分Ⅱ期胸腺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不影响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i-1基因过度表达与喉癌的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小宝 王晓侠 +2 位作者 张少强 闫利英 朱宏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喉癌组织中Bmi-1基因mRNA的表达与喉癌的分化、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们医院2008年5月~2008年11月共52例行喉癌手术切除的标本,提取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采用RT-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mRNA的表达,Weste... 目的探讨喉癌组织中Bmi-1基因mRNA的表达与喉癌的分化、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们医院2008年5月~2008年11月共52例行喉癌手术切除的标本,提取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采用RT-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Bmi-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对Bmi-1基因差异表达与喉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2例配对标本分别进行Bmi-1mRNA荧光检测比较,39例标本的肿瘤组织中Bmi-1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喉组织;32例标本的肿瘤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喉组织;Bmi-1mRNA的表达与喉癌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及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 Bmi-1基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与喉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Bmi-1基因mRNA可望作为喉癌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记物之一;Bmi-1mRNA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肿瘤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BMI-1 基因表达 肿瘤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波 庞清江 +1 位作者 章海均 袁义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2期982-986,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43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病程、化疗前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前化疗、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远处转...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43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病程、化疗前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前化疗、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远处转移情况等9项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检验行多因素分析,研究这些因素与骨肉瘤患者3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采用精确概率Fisher检验研究化疗疗效对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43例均获随访,28例存活,15例死亡,生存时间6~65个月,平均39.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3年总生存率65.1%。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肉瘤预后与部位(P=0.010)、Enneking分期(P=0.002)、手术方式(P=0.000)、远处转移(P=0.002)有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P=0.028)、手术方式(P=0.001)及远处转移(P=0.007)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Fisher精确检验显示,尽管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对预后影响不明显,但是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好坏是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07)。结论:骨肉瘤预后与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及充分切除肿瘤是提高骨肉瘤预后可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预后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AB型胸腺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潘卫星 谢继承 +1 位作者 王官良 陈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4期680-682,共3页
目的探讨AB型胸腺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AB型胸腺瘤,术前11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11例AB型胸腺瘤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右侧4例,中线区3例,左侧4例。CT表现主要为前纵隔起源的... 目的探讨AB型胸腺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AB型胸腺瘤,术前11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11例AB型胸腺瘤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右侧4例,中线区3例,左侧4例。CT表现主要为前纵隔起源的不规则状肿块,增强后以中度至明显强化为主,8例见线样纤维分隔(8/11),2例见实质内钙化(2/11),2例见小片状坏死(2/11)。结论多层螺旋CT能较准确显示肿瘤形态、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内部线样纤维分隔的出现可提示AB型胸腺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型 胸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元星 欧陕兴 +2 位作者 钱民 曾小涛 柏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6期596-596,599,共2页
关键词 胸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瘤的分类与病理诊断 被引量:13
14
作者 印洪林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61-464,共4页
胸腺瘤的分类和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 ,作者从病理组织学上系统性探讨胸腺瘤分类和演变过程 ,比较各种胸腺瘤分类的利弊和组织学的形态特征 ,详细介绍WHO (1 999年版 )各类型的组织形态特征 ,提出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 ,应该使临... 胸腺瘤的分类和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 ,作者从病理组织学上系统性探讨胸腺瘤分类和演变过程 ,比较各种胸腺瘤分类的利弊和组织学的形态特征 ,详细介绍WHO (1 999年版 )各类型的组织形态特征 ,提出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 ,应该使临床医师了解并运用新的WHO胸腺瘤分类。对如何鉴别B1型胸腺瘤与胸腺淋巴瘤及重症肌无力时胸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作了描述 ,并认为在病理诊断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分类 重症肌无力 淋巴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全胸腺切除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培锋 陈丽荷 +2 位作者 张建海 翁贤武 梁诚之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全胸腺切除与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的比较探讨。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6月完成30例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全胸腺切除术(A组)和30例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术(B组),... 目的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全胸腺切除与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的比较探讨。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6月完成30例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全胸腺切除术(A组)和30例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术(B组),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均无死亡,其中A组气管插管时间(2.67±0.72)min、手术时间(48.37±4.64)min、出血量(26.17±9.62)ml;B组气管插管时间(5.55±0.71)min、手术时间(52.10±5.68)min、出血量(33.00±7.94)ml。结论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切除全胸腺较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插管时间明显减短,且单腔气管插管较双腔气管插管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野暴露更加充分,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单腔气管插管 双腔气管插管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细胞增殖蛋白在胸腺癌与B3型胸腺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印洪林 周晓军 +2 位作者 孟奎 陆珍风 马驰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0期871-873,I0006-I0007,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生存素(survivin)、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胸腺癌和B3型胸腺瘤(高分化胸腺癌)中的表达。方法:9例胸腺癌和21例B3型胸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标记EGFR、survivin、P53蛋白和...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生存素(survivin)、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胸腺癌和B3型胸腺瘤(高分化胸腺癌)中的表达。方法:9例胸腺癌和21例B3型胸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标记EGFR、survivin、P53蛋白和PCNA,光镜下观察。结果:免疫标记显示胸腺癌对EGFR、survivin、P5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7/9)、88.8%(8/9)、77.8%(7/9)和100%(9/9)。B3型胸腺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14/21)、71.4%(15/21)、33.3%(7/21)和85.7%(18/21)。仅P53蛋白在该两类肿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腺癌和B3型胸腺瘤均呈完全性浸润性生长,用P53蛋白判断该类肿瘤生物学指标具有临床意义,而EGFR、survivin和PCNA则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胸腺癌 生存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磊 王东 +4 位作者 陈军 熊明辉 张挽时 喻敏 徐家兴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囊肿8例、髓质脂肪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囊肿8例、髓质脂肪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果:14例(93%)肾上腺囊肿、髓质脂肪瘤有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1例假性囊肿术前误诊为肿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中,1例为等密度肿块,轻度强化,1例大部囊变类似于假性囊肿,1例呈实性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灶,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神经纤维瘤大部囊变;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符合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但与常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CT、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大部分囊肿和髓质脂肪瘤可明确诊断,其它肾上腺少见肿瘤较难或不能与常见肿瘤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杜军 印洪林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微小RNA(microRNAs)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microRNAs在胸腺上皮性肿瘤(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中的表达谱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 目的微小RNA(microRNAs)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microRNAs在胸腺上皮性肿瘤(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中的表达谱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的手术切除B3型胸腺瘤3例(对照组)及胸腺鳞状细胞癌3例(病例组),做基因芯片研究。将病例组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计算出各miRNA的差异倍数,筛选出上调与下调的miRNA。通过预测网站预测其靶基因,结合文献检索出与胸腺相关的基因。结果 B3型胸腺瘤与胸腺鳞状细胞癌对比发现,32种差异表达miRNAs在胸腺癌中上调,包括miR-125b-1-3p、miR-3175、miR-4462等;19种差异表达miRNAs在胸腺癌中下调,包括miR-361-5p、miR-130a-3p、miR-3651等。miR-377-5p的靶基因包括AKT1、C9、CD19、CDC42、LSS、MYC;miR-485-5p的靶基因包括ADCYAP1R1、ASPA、CAD、CD63等;miR-183-5p的靶基因包括AKAP12、CD28、FOXP1、MDM4等。结论筛选出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中的差异表达miRNAs,通过预测软件预测这些miRNAs的靶基因,可以为胸腺上皮性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3型胸腺瘤 胸腺癌 MIRNA芯片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31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辉 施巩宁 +3 位作者 梁冰 李晓辉 车建波 王一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4期87-88,共2页
目的通过使用电视胸腔镜对胸腺瘤患者手术治疗总结应用体会。方法对31例施行电视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术式的疗效、住院时间、并发症、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 29例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2例因无名静脉被... 目的通过使用电视胸腔镜对胸腺瘤患者手术治疗总结应用体会。方法对31例施行电视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术式的疗效、住院时间、并发症、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 29例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2例因无名静脉被肿块包绕中转开胸。2例术后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适合部分胸腺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特别对良性肿瘤的切除较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胸腺瘤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及预后因素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野野 刘洪生 +3 位作者 李单青 黄诚 李力 秦应之 《协和医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 探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thymus,NETT)的临床特点、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经验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ETT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 目的 探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thymus,NETT)的临床特点、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经验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ETT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就诊时中位年龄为46岁(13~75岁),中位病程为3.5个月(1~84个月)。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特异,7例合并库欣综合征,1例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胸部增强CT可见胸腺区占位。所有患者均接受开胸手术切除治疗,22例肿瘤大体完整切除。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3例。16例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术后病理类型为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20例(典型类癌8例,不典型类癌12例),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6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Masaoka-Koga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12例,Ⅳ期7例。长期随访结果示中位生存期为51.0个月,3年、5年生存率为71.0%和44.6%。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肿瘤分化程度(P=0.039)及分期(P=0.01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NETT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极强的恶性病变,临床表现不特异,早期诊断及治疗存在很大难度,早期行增强CT有助于发现病变及评估手术可行性。肿瘤分化程度及分期可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胸腺 手术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