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荡筛网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谢月娥 蒋美兰 +4 位作者 周丽芳 刘远威 曹慧春 唐迎元 李芬 《山东医药》 202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目的探讨振荡筛网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需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患儿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为气管插管下NRDS患儿PS的最佳使用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需气管插管呼吸支持的NRDS患儿43例,按照PS给药方法分为... 目的探讨振荡筛网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需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患儿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为气管插管下NRDS患儿PS的最佳使用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需气管插管呼吸支持的NRDS患儿43例,按照PS给药方法分为实验组1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滴入PS给药,实验组采用振荡筛网雾化PS给药。观察并比较两组PS使用前后1 h内脑氧饱和度、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以及PS的使用次数、插管次数、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空氧时间及总用氧时间,纠正胎龄36周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重度BPD、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Ⅱ期及以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3级及以上、肺出血、肺部漏气发生情况。计算并比较两组BPD患儿有创机械通气、无创辅助通气及空氧混合吸入天数的构成比。结果两组脑氧饱和度下降比例、心率下降比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比例、PS使用次数、插管次数、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总用氧时间以及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构成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振荡筛网雾化PS可减少进展为BPD的NRDS患儿对有创通气的需求,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振荡筛网雾化技术 有创机械通气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2
作者 俞玲玲 吴萍 +1 位作者 陆红霞 刘灿萍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7月—2024年7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INSURE技...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7月—2024年7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INSURE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INSURE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H值高于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反流、经皮血氧饱和度<85%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气漏综合征、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传统、改良INSURE技术均能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血气指标,但改良INSURE技术还能降低患儿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技术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检测筛查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魏林燕 黄秋燕 +2 位作者 吕碧绿 吴春红 杨小梅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 了解茂名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主要疾病类型及流行情况,为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治疗提供针对性方案。方法通过对茂名地区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新生儿静脉血或足跟血采集,制成干血斑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采用串联质谱... 目的 了解茂名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主要疾病类型及流行情况,为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治疗提供针对性方案。方法通过对茂名地区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新生儿静脉血或足跟血采集,制成干血斑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采用串联质谱技术法检测分析,气质联用及基因检测技术辅助诊断,诊断阳性患儿进行跟踪随访,并对所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从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本地区活产儿117,615,自愿入组筛查53,909例,筛查率45.83%,初筛阳性率为3.80%,对其进行召回复检,召回率98.29%,20例新生儿被诊断为IMD,疾病总阳性率0.04%~0.03%。其中,氨基酸代谢疾病新生儿7例(35.00%,1/7,701),有机酸代谢病新生儿7例(35.00%,1/7,701),尿素循环障碍3例(15.00%,1/17,970),脂肪酸氧化障碍新生儿3例(15.00%,1/17,970)。原发性低游离肉碱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是本地区最常见的四种疾病。结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串联质谱筛查扩展了本市遗传代谢病的筛查病种,识别出本市主要病种,为精准防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筛查 遗传代谢病 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技术在新生儿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晨 范颖 +2 位作者 董文辉 贺雨 李晓文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3期54-58,共5页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最早在1986年被提出[1],目前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广泛应用[2-4],是急性肾损伤、液体超载、高氨血症、先天性代谢障碍等危重患儿常用的治疗方式[5-7]。抗凝管...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最早在1986年被提出[1],目前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广泛应用[2-4],是急性肾损伤、液体超载、高氨血症、先天性代谢障碍等危重患儿常用的治疗方式[5-7]。抗凝管理是CBP中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抗凝剂的使用会增加患儿的出血风险,但抗凝不足又可能引起管路堵塞,导致CBP的中断[8]。如何在体内出血倾向和体外管路凝血之间保持平衡,是新生儿CBP抗凝管理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新生儿应用CBP治疗的难点。目前用于新生儿CBP的抗凝方式主要包括系统性抗凝和体外局部抗凝,前者以全身肝素抗凝为代表,后者以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为代表,不同抗凝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均有其特点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急性肾损伤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 危重患儿 局部枸橼酸抗凝 出血风险 出血倾向 高氨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744例新生儿半乳糖脑苷脂酶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5
作者 管贤伟 孙云 +2 位作者 蒋涛 张菁菁 王欣 《临床检验杂志》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基因和酶活性检测结果,为Krabbe病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月18日至12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出生的12744例新生儿,利用芯片捕获二代测序技术检测GALC基因致病变异... 目的分析新生儿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基因和酶活性检测结果,为Krabbe病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月18日至12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出生的12744例新生儿,利用芯片捕获二代测序技术检测GALC基因致病变异位点,Sanger测序法进行家系验证,串联质谱法测定干血斑GALC酶活性。GALC基因携带者与阴性新生儿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2744例新生儿中共检出315例GALC基因携带者,人群携带率为1/40,携带频率最高的变异位点为c.1901T>C(269例,1/47),其次为c.1592G>A(12例,1/1062)。共计4例(P1~P4)新生儿检出2个致病性变异位点(其中2例为c.1901T>C纯合变异),家系验证提示4例新生儿的2个变异位点分别来自父母,诊断为Krabbe病。同时对P2患儿姐姐进行家系验证发现其基因型与P2相同,诊断为Krabbe病。通过200例新生儿样本初步建立串联质谱法检测GALC酶活性切值为0.42μmol/(L·h)。4例Krabbe病患儿GALC酶活性分别为0.74、0.21、0.17和0.29μmol/(L·h),P2患儿姐姐GALC酶活性为0.28μmol/(L·h)。除P1患儿外,P2~P4、P2患儿姐姐GALC酶活性均降低,呈阳性。结论GALC基因致病性变异携带率较高,热点突变为c.1901T>C,初步统计Krabbe病的患病率为1/3186。以基因检测作为一阶筛查、酶活性检测作为二阶筛查的筛查策略能有效提高诊断效率,为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abbe病 GALC基因 半乳糖脑苷脂酶 基因筛查 携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NLR、PLR、D-D水平变化分析
6
作者 汪志萍 闭宏娟 李凌霄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40-44,共5页
目的分析研究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64例极/超低出生体重... 目的分析研究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64例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88)与无出血组(n=376)。比较两组的NLR、PLR、D-D水平,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NLR、PLR、D-D水平对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NLR、PLR、D-D水平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OR=2.056)、阴道分娩(OR=1.982)、有窒息史(OR=1.766)、NLR升高(OR=2.059)、PLR升高(OR=2.109)以及D-D水平升高(OR=2.040)均是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D-D水平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6、0.836、0.802、0.947,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检测。结论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NLR、PLR、D-D水平可以成为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辅助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极/超低出生体重 颅内出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micron变异株感染合并热性惊厥儿童的临床特征
7
作者 谢昕 刘炜 +2 位作者 杨威利 陈静 范朋凯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2期225-230,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Omicron变异株感染合并热性惊厥(FS)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3日至2023年1月9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1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合并FS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FS类型将其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SFS)组(6... 目的探讨儿童Omicron变异株感染合并热性惊厥(FS)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3日至2023年1月9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1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合并FS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FS类型将其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SFS)组(60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CFS)组(3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FS症状主要表现为:双眼上翻55例(60.44%),凝视/斜视31例(34.07%),双眼紧闭5例(5.49%),意识丧失75例(82.42%),口周发绀62例(68.13%),四肢抽搐56例(61.54%),双拳紧握10例(10.99%),下肢瘫软2例(2.20%),牙关紧闭37例(40.66%),口吐白沫11例(12.09%),口周流涎8例(8.79%),呕吐(非喷射性)6例(6.59%),口角歪斜2例(2.20%),摔倒2例(2.20%),尖叫2例(2.20%),小便失禁1例(1.10%),呼吸、心跳暂停1例(1.10%)。91例患儿中,男59例(64.84%),女32例(35.16%),年龄1.58(2.33,3.58)岁,40例(58.83%)有热性惊厥史(23例热性惊厥史不详),接种疫苗68例(74.73%),1~3岁儿童52例(57.14%),62例(68.13%)1次热程仅发作1次,66例(72.53%)1次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小于5 min。SFS组和CFS组在临床分型和疫苗接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介素-10(IL-10)升高66例(72.53%),白介素-6(IL-6)升高37例(40.66%),白介素-4(IL-4)升高10例(10.99%),γ干扰素(IFN-γ)升高2例(2.20%)。SFS组和CFS组在白介素-2(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N-γ、白介素-17a(IL-17a)、白介素-12P70(IL-12P70)水平及升高比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S组和CFS组在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O)、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升高比例,钠离子(Na^(+))、氯离子(Cl^(-))、钾离子(K^(+))、钙离子(Ca^(2+))、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icron变异株感染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3岁,热性惊厥类型主要为单纯型热性惊厥,1次热程多为1次FS发作,大多数患儿在热性惊厥发作5 min内可自行缓解。IL-2、IL-4、IL-6、IL-10、TNF-α、IFN-γ、IL-17a、IL-12P70在单纯型热性惊厥及复杂性热性惊厥儿童中的表达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cron变异株 热性惊厥 临床特征 儿童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单纯型甘油激酶缺乏症1例
8
作者 王姣 曹凯璐 +1 位作者 张爱梅 张立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0-112,共3页
甘油激酶缺乏症(glycerolkinasedeficiency,GKD)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由甘油激酶(GK)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引起,多见于男性,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种。复杂型又称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临床表现与缺失的基因相关,呈多... 甘油激酶缺乏症(glycerolkinasedeficiency,GKD)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由甘油激酶(GK)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引起,多见于男性,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种。复杂型又称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临床表现与缺失的基因相关,呈多个单基因缺陷病的综合症状,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高甘油三酯血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等。单纯型主要是由于GK基因突变所致,表现为发作性呕吐、代谢性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现报道1例经基因诊断确诊的GKD患儿的临床资料,探索G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特点,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型甘油激酶缺乏症 婴儿 GK基因突变 高甘油三酯血症 低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致神经发育障碍的脑肠轴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欢 包蕾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2期56-60,共5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胃肠道急症,其高发生率和病死率备受关注。即便存活的NEC患儿,其神经发育障碍风险也较普通儿童增加,包括脑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认知障碍等。目前研究认为NEC发...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胃肠道急症,其高发生率和病死率备受关注。即便存活的NEC患儿,其神经发育障碍风险也较普通儿童增加,包括脑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认知障碍等。目前研究认为NEC发病与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途径进行信号交流有关。本研究综述了NEC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关于NEC脑肠轴和针对脑肠轴机制的预防策略,旨在为临床早期发现及防治NEC脑损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神经发育障碍 脑肠轴 脑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 视力障碍 认知障碍 预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及氧气疗法应用的再评估
10
作者 吴世元 陈高艳 +1 位作者 张景怡 潘睿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根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进行早期筛查和随访研究结果,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氧浓度与ROP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条件的早产儿共74例,按照RO... 目的根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进行早期筛查和随访研究结果,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氧浓度与ROP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条件的早产儿共74例,按照ROP的发生与否,58例未发生ROP的患儿纳入对照组,16例发生ROP的患儿纳入试验组。结果在74例早产儿中,ROP发生率为21.6%。试验组中,男性占68.8%,胎龄(212.3±13.5)d,体重(1.5±0.3)kg,吸氧时间13.5(4.3,28.0)d,吸氧浓度30.0%(26.3%,35.0%)。对照组中,男性占60.3%,胎龄(225.4±21.9)d,体重(1.7±0.4)kg,吸氧时间7.5(0.0,16.3)d,吸氧浓度为24.0%(21.0%,2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OR=0.931,95%CI:0.871~0.976,P=0.020)、吸氧浓度(OR=1.142,95%CI:1.021~1.228,P=0.032)和吸氧时间(OR=1.046,95%CI:1.013~1.092,P=0.041)与ROP发生明显相关。平滑拟合曲线分析发现,吸氧浓度与ROP发生呈剂量效应关系,当氧浓度低于30%时,ROP风险随氧浓度增加而升高,超过30%后风险趋于稳定。结论胎龄、吸氧浓度和吸氧时间是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ROP风险的患儿应谨慎提高吸氧浓度,以避免增加ROP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筛查 吸氧 早产儿 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吴江云 刘岷 韩菲燕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27-131,共5页
目的分析肺部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1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肺部超声扫描,记录肺部超声评分。比较不同胸部X线(CXR)分级、不同时间点、不同撤机结果患儿的肺部超声评分、吸气峰压(PIP)、吸... 目的分析肺部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1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肺部超声扫描,记录肺部超声评分。比较不同胸部X线(CXR)分级、不同时间点、不同撤机结果患儿的肺部超声评分、吸气峰压(PIP)、吸入氧气浓度(FiO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肺部超声评分对NRDS患儿病情的诊断价值。结果治疗前,CXR分级越高患儿肺部超声评分及PIP、FiO2参数越高(P<0.01)。随着治疗的延续患儿肺部超声评分逐渐降低,撤机成功患儿肺部超声评分低于撤机失败患儿(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肺部十四分区超声评分诊断NRDS病情的价值较高。结论肺部超声评分可有效判断NRDS患儿病情程度,并可评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部超声评分 病情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生儿、孕妇临床特征构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曲海新 张雅静 +3 位作者 郭卫平 袁二伟 王玲玲 李坤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8期63-68,共6页
目的基于新生儿、孕妇临床特征构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2例NRDS患儿纳入NRDS组,另择同期健康新生儿150例纳入无NRDS组,回顾性收集临床资料。分析2组新生儿情况、孕妇情况,采用... 目的基于新生儿、孕妇临床特征构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2例NRDS患儿纳入NRDS组,另择同期健康新生儿150例纳入无NRDS组,回顾性收集临床资料。分析2组新生儿情况、孕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RDS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NRDS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NRDS组比较,NRDS组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2 kg、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胎儿窘迫、胎膜早破、酸中毒比例高(P<0.05,P<0.01)。与无NRDS组比较,NRDS组孕妇年龄≥35岁、初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产前检查低于9次比例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低(P<0.05,P<0.01)。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2 kg、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胎儿窘迫,以及孕妇年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产前检查低于9次为NR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孕妇血清25-OH-D水平升高为其保护因素(P<0.01)。根据上述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当Logit(P)>18.570时,预测NRD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93,诊断敏感度为81.37%、特异度为82.00%。结论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2 kg、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胎儿窘迫,以及孕妇年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产前检查低于9次为N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妇血清25-OH-D水平升高为其保护因素,据此构建预测模型对NRDS预测价值较高,可为筛选高危患儿、制订临床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剖宫产 胎儿窘迫 糖尿病 妊娠 25-羟基维生素D 危险因素 预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体血清免疫球蛋白G抗A/B抗体联合脐带血总胆红素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吉小军 张明敏 陈袁园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3期78-82,共5页
目的探究母体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抗A/B抗体联合新生儿脐带血总胆红素对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母婴血型不合所致HDN新生儿82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母婴血型不合健康新生儿77例为对照组。对比... 目的探究母体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抗A/B抗体联合新生儿脐带血总胆红素对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母婴血型不合所致HDN新生儿82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母婴血型不合健康新生儿77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新生儿母体分娩前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及脐带血总胆红素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gG抗体效价、脐带血总胆红素及二者联合对HDN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母体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1∶32、1∶64的占比[3.66%(3/82)、8.54%(7/82)]低于对照组[48.05%(37/77)、24.68%(19/77)],1∶256、≥1∶512的占比[31.71%(26/82)、35.37%(29/82)]高于对照组[5.19%(4/77)、3.90%(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脐带血总胆红素水平[(34.38±7.28)μmol/L]高于对照组[(23.96±5.7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脐带血总胆红素联合诊断HDN的效能高于单独诊断,其敏感度为90.22%,特异度为89.56%,曲线下面积为0.936。结论母体血清IgG抗A/B抗体联合脐带血总胆红素对HDN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 抗A/B抗体 母婴血型不合 胎血 胆红素 新生儿溶血病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多巴胺辅助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张婕 苗耐英 +1 位作者 李欢 刘新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NEC新生儿7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奥曲肽,观察组加用小剂量多巴胺[2.5μg/(kg·min)]。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NEC新生儿7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奥曲肽,观察组加用小剂量多巴胺[2.5μg/(kg·min)]。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较对照组(77.14%)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腹胀消退、腹泻缓解、大便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出现嗜睡、出汗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NEC新生儿采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患儿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小剂量 多巴胺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电子胎心监护异常图形减速持续时间联合减速区面积对新生儿酸血症的预测效果
15
作者 蔡素霞 莘艳 李凯歌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36-439,共4页
目的 探究连续电子胎心监护异常图形减速持续时间联合减速区面积对新生儿酸血症的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洛阳市妇幼保健院生产的新生儿确诊为酸血症的产妇120例以及同时期内生产健康新生儿的产妇120例临床资... 目的 探究连续电子胎心监护异常图形减速持续时间联合减速区面积对新生儿酸血症的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洛阳市妇幼保健院生产的新生儿确诊为酸血症的产妇120例以及同时期内生产健康新生儿的产妇120例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酸血症进行分组,新生儿酸血症的产妇作为研究组(120例),健康新生儿的产妇作为对照组(120例)。收集产妇年龄、孕周、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产次、新生儿性别、受教育程度、连续电子胎心监护异常图形减速持续时间以及30 min减速区面积等临床资料。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新生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影响因素对新生儿酸血症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年龄、孕周、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产次、新生儿性别、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异常图形减速持续时间、减速区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异常图形减速持续时间、减速区面积均是新生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0 min减速区面积、异常图形减速持续时间以及联合的AUC面积分别为0.764、0.890、0.925,联合的AUC面积最大,预测效能较好。结论 连续电子胎心监护异常图形减速持续时间、减速区面积均为新生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于新生儿酸血症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酸血症 连续电子胎心监护 异常图形 减速持续时间 减速区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洛芬不同给药策略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曾婧婕 侯齐书 +1 位作者 叶继锋 唐锦心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2期44-48,共5页
目的:比较布洛芬不同给药策略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诊断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sPDA)并接受布洛芬治疗的早产儿184例,根据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 目的:比较布洛芬不同给药策略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诊断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sPDA)并接受布洛芬治疗的早产儿184例,根据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时机、给药疗程等进行分组,分析布洛芬不同给药策略PDA关闭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布洛芬静脉给药组PDA关闭率与口服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颅内出血(IVH)、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FI)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静脉给药组少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组(P<0.05)。口服给药组高剂量亚组和标准剂量亚组PDA关闭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组高剂量亚组PDA关闭率高于标准剂量亚组(P<0.05),BPD、IVH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亚组(P<0.05)。口服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生后>7~14天给药亚组PDA关闭率均高于生后>14天给药亚组(P<0.05),口服给药组生后≤7天给药亚组NEC发生率高于生后>7~14天给药亚组(P<0.05),FI发生率高于生后>14天给药亚组(P<0.05)。静脉给药组生后≤7天给药亚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生后>7~14天给药亚组(P<0.05)。口服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2个疗程亚组PDA关闭率、ROP发生率高于单疗程亚组(P<0.05)。结论:hsPDA早产儿生后>7~14天静脉给药高剂量布洛芬、单疗程失败后重复第2疗程的治疗策略在提高PDA关闭率的同时又能保证安全性,可作为PDA优化给药策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动脉导管未闭 并发症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肺泡灌洗液KL-6、ET-1、SP-A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杰 张冰 邹芙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6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肺泡灌洗液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内皮素1(ET-1)、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BPD新生儿88例(其中轻症46例、中重症42例)和同期出生需行肺泡灌洗液采集的无BPD患儿4...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肺泡灌洗液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内皮素1(ET-1)、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BPD新生儿88例(其中轻症46例、中重症42例)和同期出生需行肺泡灌洗液采集的无BPD患儿46例。采集新生儿肺泡灌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肺泡灌洗液KL-6、ET-1、SP-A;采用小儿肺功能仪检测患儿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吸气时间(Ti)和达峰时间(Tpef)等肺功能指标。比较有无BPD新生儿、不同病情严重程度BPD新生儿肺泡灌洗液KL-6、ET-1、SP-A水平以及肺功能指标VT、RR、Ti、Tpef的差异,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肺泡灌洗液KL-6、SP-A水平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与无BPD新生儿比较,BPD新生儿肺泡灌洗液KL-6、ET-1水平升高,SP-A水平降低;中重症BPD患儿肺泡灌洗液KL-6、ET-1水平高于轻症患儿,SP-A水平低于轻症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无BPD新生儿比较,BPD新生儿VT增大、RR加快、Ti延长、Tpef缩短;与轻症BPD患儿比较,中重症患儿VT增大、RR加快、Ti延长、Tpef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PD患儿肺泡灌洗液KL-6水平与VT、RR、Ti呈正相关,与Tp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589、0.741、0.561、-0.630,P均<0.05);BPD患儿肺泡灌洗液SP-A水平与VT、RR、Ti呈负相关,与Tpef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0.534、-0.679、0.752,P均<0.05)。结论BPD患儿肺泡灌洗液KL-6、ET-1水平升高,SP-A水平降低,且SP-A、KL-6水平与BPD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新生儿 肺泡灌洗液 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 内皮素1 肺表面活性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水平及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红艳 尹晓娟 +6 位作者 刘芳 李亚梅 王秋丽 任朋顺 陈长春 张晓媛 封志纯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低氧诱导因子-1a(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水平及预...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低氧诱导因子-1a(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22年8月邯郸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110例中重度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是否同意患儿接受亚低温治疗,将患儿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70)和传统治疗组(n=40);亚低温治疗组患儿除常规治疗外,于出生后0~6 h实施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传统治疗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夹心法检测UCH-L1、HIF-1α表达水平。随访患儿出生后12~15个月神经发育结局。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治疗后血清UCH-L1[(1.9±0.4)与(3.1±0.3)μg/L,t=16.495,P<0.001]、HIF-1α表达水平[(1.40±0.22)与(2.75±0.19)μg/L,t=32.486,P<0.001]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清UCH-L1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1.9±0.4)与(3.3±0.5)μg/L,t'=18.293,P<0.01]。亚低温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在治疗3 d后,虽然两组血清中HIF-1α表达水平均出现高于治疗前[(1.40±0.22)与(1.23±0.29)μg/L,t'=3.907,P<0.001;(2.75±0.19)与(1.27±0.35)μg/L,t'=23.504,P<0.001],但是,亚低温抑制血清HIF-1α表达水平升高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随访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组患儿神经发育正常的比例高于传统治疗组[68.6%(48/70)与32.5%(13/40),χ^(2)=13.408,P<0.001];亚低温治疗组神经发育迟缓的比例低于传统治疗组[11.4%(8/70)与37.5%(15/40),χ^(2)=10.462,P<0.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中重度HIE患儿血清UCHL1表达水平,抑制血清HIF-1a表达水平升高的作用明显优于传统治疗,这可能是低温治疗的神经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低氧诱导因子-1Α 干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EG在晚期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蓉 陈道俊 +1 位作者 李朝友 温晓红 《安徽医学》 2024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 评价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用于晚期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入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87例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均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及aEEG检查。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受... 目的 评价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用于晚期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入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87例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均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及aEEG检查。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EEG诊断晚期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aEEG监测的灵敏度90.00%,特异度92.54%,阳性预测值92.31%,阴性预测值90.25%,一致率91.9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95%CI:0.828~0.997)。结论aEEG监测对于晚期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整合脑电图 晚期早产儿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袋鼠式护理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艳芝 朱琳 闫海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85-287,共3页
目的:探究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究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被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KMC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分析比较两组的神经行为、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NBN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MC联合被动康复训练可改善HIE患儿的神经行为,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袋鼠式护理 被动康复训练 神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