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谱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支架效果显示评价
1
作者 黄欣 丁宁宁 +5 位作者 周丽 赵文哲 李达亮 刘哲 杨健 金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3,共6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9.65)岁;男/女:16/4]。原始图像重建为7组单能量图像(40~100 keV)、120 kVp、虚拟平扫(VUE)和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图像。图像经去骨处理后,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显示支架,并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与其他重建组图像相比,80 keV和MAR图像评分最高(P<0.01)。结论 80 keV单能量成像技术和MAR提高了下肢动脉支架内腔和结构的图像质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 能谱CT血管成像 单能量成像 下肢动脉 动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a)、MMP-9及NLR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轶明 艾荣杰 +1 位作者 赵明 杨焱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24-27,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正威胁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影响内膜的保护作用,使血管壁上的脂肪堆积,造成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甚至堵塞,最终引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死亡,此过程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正威胁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影响内膜的保护作用,使血管壁上的脂肪堆积,造成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甚至堵塞,最终引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死亡,此过程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斑块破裂都受到炎症的影响,因此探索更多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研究表明,脂蛋白(a)、基质金属蛋白酶9、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参与炎症过程,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存在相关性,本文就它们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
3
作者 包东明 郭赟 吴文泽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LEABG)治疗的LEABG组(n=30)和实施DSA引导下PTA治疗的DSA结合PTA组(n=30)。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疼痛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术后1、3、6个月血管通畅率,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踝肱指数(ABI)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DSA结合PTA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EABG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低于LEAB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 d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DSA结合PTA组低于LEABG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足背动脉内径(D)、血流量(BF)、血流峰速(PV)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DSA结合PTA组血管通畅率为93.33%,高于LEABG组的73.33%;术后6个月LEABG组血管通畅率低于术后1个月的96.6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6个月两组ABI呈升高趋势,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随访期间,DSA结合PT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LEABG组的26.67%(P<0.05)。与LEABG比较,DSA引导下PTA治疗ASO-LE术中出血量更少,围手术期疼痛更轻,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及患肢缺血程度改善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佳,近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成形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 近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误诊分析
4
作者 杨占辉 王鹏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3期22-26,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师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右小腿麻木、间歇性跛行、右足趾、小腿持续性疼痛、右足趾末...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师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右小腿麻木、间歇性跛行、右足趾、小腿持续性疼痛、右足趾末端感觉消失,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予相应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反而加重,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右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误诊时间3年。确诊后予相应治疗后坏疽停止进展,行人工血管移植转流和右侧前足截除术。术后3个月随访,症状消失,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恢复。1例右下肢间歇性跛行,伴下腰部疼痛不适,行腰椎CT检查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予相应治疗后,间歇性跛行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右膝下皮肤溃烂坏死,行右下肢动脉造影术,术中见右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闭塞,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误诊时间1年。确诊后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右股动脉及右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术后1个月复查无下肢不适症状。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认真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重视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早期行特异性检查方法,以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误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肢动脉造影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技巧探讨
5
作者 王金歌 薛恒辉 +1 位作者 耿文茂 秦成坤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比较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胰头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安全性,并探讨LDPPHR的手术技巧。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LDPPHR的33例患者与行... 比较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胰头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安全性,并探讨LDPPHR的手术技巧。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LDPPHR的33例患者与行LPD的43例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与LPD组相比,LDPPHR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胆瘘、腹腔出血、感染、胆管炎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DPPHR组的疲倦、食欲丧失、便秘和腹泻等症状量表评分优于LPD组(P<0.05)。LDPPHR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能够有效保留十二指肠和胆管功能,减少手术创伤及部分术后并发症,适用于治疗胰头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尽管手术复杂,但其安全性和疗效优于L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良性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PCI术后房颤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杨振浩 申凌豪 +1 位作者 杨永冠 刘磊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入心血管内科经PCI术后房颤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n=51,采用华法...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入心血管内科经PCI术后房颤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n=51,采用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和达比加群酯组(n=52,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凝血指标、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栓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PCI术后房颤患者均有较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预防血栓发生,但达比加群酯辅助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相对较高,更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风险分层评分的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孟凡亮 付凤霞 +4 位作者 徐鑫 王新艳 李勇 师猛 肖子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15-20,共6页
目的 构建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诊断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AAS风险分层评分(AAS-RSS)。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怀疑AAS患者共630例,根据AA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AS组和非AAS组,其中AAS组346... 目的 构建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诊断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AAS风险分层评分(AAS-RSS)。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怀疑AAS患者共630例,根据AA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AS组和非AAS组,其中AAS组346例,非AAS组284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AS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AAS-RSS,绘制ROC曲线对AAS-RSS进行评价。结果 AAS组男性、高血压病、突发胸背部痛、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评分≥5分、持续无缓解、大汗、呼吸困难、呕吐、动脉搏动消失或无脉、四肢血压差异明显、新发主动脉瓣杂音、低血压或休克、D-二聚体、C反应蛋白,合并心包填塞、肠功能障碍、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非A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S组深吸气或咳嗽诱发、针刺样疼痛、心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非A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突发胸背部痛、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心悸、动脉搏动消失或无脉、D-二聚体、C反应蛋白、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是AAS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β值大小及结合ADD-RS(主动脉夹层检测风险评分),共有23个变量被有效整合成AAS-RSS。AAS-RSS分值高低与AAS的发生呈正相关(r=0.72,P<0.05)。AAS-RSS、ADD-RS预测发生AA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9(0.898~0.941)、0.734(0.694~0.773)。AAS-RSS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99,截断值为8.5分,AAS-RSS评分9分为区分高危AAS和低危AAS的界值。AAS-RSS识别高危AAS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3%、80.6%;ADD-RS识别高危AAS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52.5%。结论 AAS-RSS对AAS风险分层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急性主动脉夹层 风险分层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分析
8
作者 韩媛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为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及血脂[甘油三酯(TRIG)、总胆固醇(... 目的 探讨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为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及血脂[甘油三酯(TRI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HDL-C/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LDL-C/TC)]检测。另根据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易损组与稳定组,比较此两组超声参数与血脂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血脂指标、易损性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血流速度(MF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TRIG、TC、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血管内径(VD)、HDL-C、HDL-C/T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LDL-C/TC比较无差异(P>0.05);易损组IMT及TRIG、TC、LDL-C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HDL-C/TC低于稳定组(P<0.05);IMT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P<0.05);IMT、MFV、PI、RI与TRIG、TC、LDL-C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HDL-C/TC均呈负相关(P<0.05);VD与TRIG、TC、LDL-C均呈负相关(P<0.05),与HDL-C、HDL-C/TC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斑块易损性具有相关性,且MFV、PI、RI、VD亦与脂代谢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性质 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评价及术后复发预测价值研究
9
作者 吴国良 杨彦林 +2 位作者 田少勇 王春燕 赵鹏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381-388,共8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评估及术后复发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30例ASO患者,其中男性81例,女性49例;年龄50~67岁,平均年龄58.92岁(标准差5.04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1~27 kg/m^(2),平均BMI 24.28 kg...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评估及术后复发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30例ASO患者,其中男性81例,女性49例;年龄50~67岁,平均年龄58.92岁(标准差5.04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1~27 kg/m^(2),平均BMI 24.28 kg/m^(2)(标准差1.33 kg/m^(2));高血压51例,糖尿病56例,冠心病57例;吸烟85例。均给予介入手术治疗及CTA检查,比较手术前后下肢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参数[斑块负荷(PB)、斑块面积(PA)、最小管腔面积(MLA)]。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ASO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斑块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B、PA、MLA对ASO复发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ASO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中度狭窄(23.08%)、重度狭窄(19.23%)、完全闭塞率(3.08%)均低于术前(30.77%、46.15%、13.85%)(P<0.05)。术后PB、PA、MLA均低于术前[(29.82±4.11)%vs(62.82±8.16)%、(4.26±0.26)mm^(2)vs(9.26±1.33)mm^(2)、(3.01±0.17)mm^(2)vs(7.16±1.05)mm^(2)。P<0.05]。随访1年后,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8例和未复发组102例。复发组PB(57.63±4.28)%、PA(9.02±1.27)mm^(2)、MLA(6.96±1.01)mm^(2)均高于未复发组[(28.11±3.85)%、(4.07±1.07)mm^(2)、(2.85±0.12)mm^(2)。t=35.077、20.805、40.474,P<0.05]。PB、PA、MLA联合检测预测ASO复发的AUC是0.792[95%可信区间(CI)0.716~0.95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93.08%、91.13%,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高血压、糖尿病、血管闭塞长度、术后用药不规律、C反应蛋白(CRP)是ASO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OR=1.268、1.216、1.134、1.329、1.226;95%CI=1.135~1.438、1.128~1.395、1.034~1.296、1.162~1.468、1.133~1.429)。结论CTA可准确评估ASO患者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辅助临床评估治疗效果,提高对疾病复发的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ASO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当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复发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10
作者 崔国伟 董晖 王玉玲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4期45-48,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LEAOD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收治时间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 目的:评价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LEAOD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收治时间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组实施血管介入术。对比两组的踝肱指数、跛行距离、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下肢血管血流通畅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量、血流峰速、血管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下肢血管血流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效果较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术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并发症 踝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通过抑制VSMC表型转化防治AS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黄洁 韦斌 +3 位作者 常炜杰 胡石松 付英诚 郑佳思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3-76,共4页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位于血管壁中膜,具有高度表型可塑性,受到机体不同刺激时可由收缩表型(分化型)转化为合成表型(去分化型),即VSMC表型转化,其在血管疾病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炎症型...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位于血管壁中膜,具有高度表型可塑性,受到机体不同刺激时可由收缩表型(分化型)转化为合成表型(去分化型),即VSMC表型转化,其在血管疾病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炎症型血管疾病,有关研究表明抑制VSMC表型转化可有效防治AS,该文检索相关文献从VSMC表型转化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抑制VSMC表型转化的中西医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AS提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ASO患者血清miR-21、miR-126水平与HMGB1/TLR4信号通路活性和术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雪松 刘一东 +2 位作者 肖永生 刘喆 张芊慧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1-15,共5页
目的 探讨股腘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21、miR-126水平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活性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介入手术的股腘型LEASO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将股... 目的 探讨股腘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21、miR-126水平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活性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介入手术的股腘型LEASO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将股腘型LEASO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RF-qPCR剂检测血清miR-21、miR-126表达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股腘型LEASO患者血清miR-21、miR-126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腘型LEASO患者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股腘型LEASO患者随访2年,术后复发率为34.17%。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血清miR-21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升高,血清miR-126表达降低(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股腘型LEASO患者血清miR-21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0、0.649,P均<0.05),miR-126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632、-0.641,P均<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mRNA与TLR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74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和miR-21、HMGB1 mRNA、TLR4 mRNA升高为股腘型LEASO患者介入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26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股腘型LEASO患者血清miR-21高表达和miR-126低表达与HMGB1/TLR4信号通路激活有关,是股腘型LEASO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微小核糖核酸-21 微小核糖核酸-126 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融合分裂与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嘉祺 王茜婷 +1 位作者 陈夏欢 刘梅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4-977,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动脉中层钙化并逐渐形成斑块。随着病变进展,一旦斑块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线粒体融合 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依赖性铁死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林锋 王婷婷 +4 位作者 麻京豫 陈玉善 赵凤婷 韩庆亮 张格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4-586,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与中、大动脉管壁中毒性脂质聚集相关,主要病理特征是脂质代谢紊乱和炎性反应,导致泡沫细胞和不稳定斑块的形成,这一过程受多种细胞死亡途径的调控[1]。近年来,众多研究聚焦于细胞调控性死亡...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与中、大动脉管壁中毒性脂质聚集相关,主要病理特征是脂质代谢紊乱和炎性反应,导致泡沫细胞和不稳定斑块的形成,这一过程受多种细胞死亡途径的调控[1]。近年来,众多研究聚焦于细胞调控性死亡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潜在价值,不同调控性的细胞死亡能够导致不同或相似的细胞结局,其过程存在重叠和串扰,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细胞死亡的最终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铁死亡 基因 p53 NF-E2相关因子1 转录激活因子3 HSP70热休克蛋白质类 苄氯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15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通路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15
作者 肖湖南 郝本川 +3 位作者 吕侣 蔡雨伦 王晓凡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周龄C57BL/6雄性载脂蛋白E^(-/-)小鼠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每组4只。对照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重组GDF-15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重组GDF-15(0.05 mg/kg)。高脂饮食12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处死小鼠。取4只同等周龄(20周龄)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比较3组空腹血糖、血脂、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主动脉冷冻切片油红O染色评估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斑块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及GFRAL表达。结果 重组GDF-15组血清GDF-1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59±2.90)ng/ml vs(20.09±1.27)ng/ml,P<0.01]。重组GDF-15组11周和12周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28.60±0.22)g vs(29.47±0.25)g;(28.98±0.22)g vs(30.35±0.13)g,P<0.01]。重组GDF-15组三酰甘油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22±0.02)mmol/L vs(0.38±0.09)mmol/L,P<0.05]。重组GDF-15组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2±2.58)%vs(31.61±3.51)%,P<0.01]。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和GFRAL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088±0.007 vs 0.030±0.006,0.031±0.003 vs 0.010±0.001,P<0.01)。对照组及重组GDF-15组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组GDF-15组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1±3.67)mg/ml vs(87.29±8.63)mg/ml,P<0.01]。结论 GDF-15可能通过GFRAL调控小鼠体质量、三酰甘油及醛固酮水平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模型 动物 生长分化因子15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脂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GLP-1在非糖尿病不同严重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6
作者 覃艳 朱云峰 +2 位作者 翟倩倩 王涛 曹萌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84-298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非糖尿病不同严重程度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1∶1∶1原则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非糖尿病轻度AS患者55例(轻度组)、中度AS患者55例... 目的探讨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非糖尿病不同严重程度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1∶1∶1原则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非糖尿病轻度AS患者55例(轻度组)、中度AS患者55例(中度组)、重度AS患者55例(重度组)。收集3组临床资料、血清GLP-1水平,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非糖尿病AS患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比较3组血清GLP-1水平;分析血清GLP-1水平与非糖尿病AS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血清GLP-1水平与非糖尿病AS患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3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收缩压≥140 mmHg、总胆固醇≥5.2 mmol·L^(-1)、甘油三酯≥1.7 mmol·L^(-1)、LDL-C≥3.4 mmol·L^(-1)是非糖尿病重度AS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1.0 mmol·L^(-1)是非糖尿病重度AS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3组血清GLP-1水平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LP-1水平与非糖尿病A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01);血清GLP-1水平与BMI、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糖尿病不同严重程度AS患者血清GLP-1水平不同,血清GLP-1水平与A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此外,血清GLP-1水平还与BMI、总胆固醇、收缩压、甘油三酯、LDL-C、HDL-C等具有相关性,血清GLP-1可为临床诊断、治疗非糖尿病不同严重程度AS患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胰高血糖素样肽-1 病情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玉伟 金迪 +1 位作者 付永兴 刘志刚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11期1052-1056,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炎症在SLE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中起主导作用,控制炎症反应至关重要。SLE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活动、抗磷脂抗体等各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炎症在SLE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中起主导作用,控制炎症反应至关重要。SLE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活动、抗磷脂抗体等各种自身抗体和新兴生物标志物。目前,SLE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传统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和针对SLE的治疗药物。本文将对SLE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dTRA、常规TRA穿刺置管在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18
作者 夏仙之 张施明 +1 位作者 吴映红 王颖颖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19-23,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 TRA)、常规桡动脉入路(TRA)穿刺置管在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的受检者49例,随机分为d TRA 24例、TRA组25例,d TRA受检者采用经d TRA... 目的对比观察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 TRA)、常规桡动脉入路(TRA)穿刺置管在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的受检者49例,随机分为d TRA 24例、TRA组25例,d TRA受检者采用经d TRA穿刺置管进行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TRA组采用经TRA穿刺置管进行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受检者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手术时间、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累计放射总量、造影剂用量、压迫止血时间、术后食指血氧饱和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后第3天VAS评分、住院患者满意度等手术相关资料,以及术后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穿刺点出血、右手及前臂张力性血肿、桡神经损伤、桡动脉闭塞、桡动脉痉挛、皮肤溃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d TRA组受检者穿刺置管时间、住院患者满意度均高于TRA组,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后第3天VAS评分、压迫止血时间均低于TRA组(P均<0.05)。两组受检者均未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穿刺点出血、右手及前臂张力性血肿、桡神经损伤、桡动脉闭塞、桡动脉痉挛、皮肤溃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与经TRA穿刺置管进行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相比,经d TRA穿刺置管进行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术后疼痛减轻、压迫止血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更高,可作为冠脉和脑血管“一站式”造影检查的常规入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脑血管造影 动脉穿刺置管术 动脉穿刺置管入路 桡动脉 远端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PTA术后再狭窄应用高压球囊治疗临床研究
19
作者 杜桂英 李岩岩 +2 位作者 程艳 樊一筠 刘冬雨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究高压球囊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再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我院82例行动静脉内瘘狭窄PTA术后再狭窄患者,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采用高压球囊治疗,对照组41例采... 目的探究高压球囊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再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我院82例行动静脉内瘘狭窄PTA术后再狭窄患者,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采用高压球囊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普通球囊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狭窄动静脉血流指标[血管峰值流速、横截面积、阻力指数(RI)]、炎性氧化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开通率。结果观察组球囊扩张压力高于对照组,球囊扩张次数、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血管峰值流速、RI低于对照组,横截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观察组CRP、RDW-CV、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开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PTA后再狭窄患者采用高压球囊治疗效果确切,能减少球囊操作次数,提高动静脉开通率,改善狭窄动静脉血流状态,减轻炎性氧化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狭窄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高压球囊 普通球囊 手术成功率 炎性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衰老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新进展
20
作者 韩心怡 陈玉善 +1 位作者 王婷婷 沈祥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8-1100,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及其心血管并发症是近些年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AS的众多危险因素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胆固醇增多等^([1])。相关研究表明,衰老也是AS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及其心血管并发症是近些年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AS的众多危险因素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胆固醇增多等^([1])。相关研究表明,衰老也是AS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能、组织结构和心理行为逐渐显示出的退行性变化被称为衰老,在全球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的趋势下,如何有效延缓衰老,并减少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衰老 血管衰老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