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一种病原宏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并验证其检测性能。方法筛选不同核酸投入量的文库构建条件,分别测试5 ng、50 ng、100 ng 3种核酸投入量,20 min、25 min、30 min 3种片段化时间,7个、5个、3个3种扩增循环数,通过分析文库浓度和...目的建立一种病原宏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并验证其检测性能。方法筛选不同核酸投入量的文库构建条件,分别测试5 ng、50 ng、100 ng 3种核酸投入量,20 min、25 min、30 min 3种片段化时间,7个、5个、3个3种扩增循环数,通过分析文库浓度和片段大小,确定最佳建库条件。选择真菌、革兰阳/阴性细菌的代表菌:白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格特隐球菌,按照1∶1的投入量,制备3种不同浓度混合菌悬液,分别添加10^(6)个/mL的T细胞悬液,制备参考品。通过参考品确认自建方法(方法1)的性能,并以方法2(DNA样本文库构建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为对照,确认两种方法一致性。结果确定了新建病原宏基因测序鉴定方法的最佳建库条件:核酸投入量50 ng,核酸打断时间20 min,PCR扩增循环数5个。方法1阳性符合率(准确性)、阴性符合率(特异性)可达100%,检出限为500 CFU/mL,线性样本中各种微生物检出每百万序列数(reads per million,RPM)的相关系数(r)>0.9,细菌检出变异系数(CV)在10%以内,真菌CV约为20%。以方法2对照,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为100%。结论建立一种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测序鉴定方法,该方法结果准确、稳定可靠,适用于肺泡灌洗液类样本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结局的风险因子,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就诊的141例EICU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血培养记录,采用Logistic回归分...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结局的风险因子,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就诊的141例EICU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血培养记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运用Cox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患者生存时间和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在141例EICU血流感染患者中,两种及以上细菌混合血流感染[比值比(OR)=5.68,95%置信区间(CI):1.20~26.98,P<0.05]及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OR=6.39,95%CI:2.78~14.67,P<0.01)与患者死亡具有显著相关性;是否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风险比(HR)=0.47,95%CI:0.30~0.74]和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HR=2.02,95%CI:1.28~3.20)是EICU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风险因子(P<0.01)。结论尽早采集血培养,明确感染病原菌,精准用药控制感染,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建立一种病原宏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并验证其检测性能。方法筛选不同核酸投入量的文库构建条件,分别测试5 ng、50 ng、100 ng 3种核酸投入量,20 min、25 min、30 min 3种片段化时间,7个、5个、3个3种扩增循环数,通过分析文库浓度和片段大小,确定最佳建库条件。选择真菌、革兰阳/阴性细菌的代表菌:白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格特隐球菌,按照1∶1的投入量,制备3种不同浓度混合菌悬液,分别添加10^(6)个/mL的T细胞悬液,制备参考品。通过参考品确认自建方法(方法1)的性能,并以方法2(DNA样本文库构建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为对照,确认两种方法一致性。结果确定了新建病原宏基因测序鉴定方法的最佳建库条件:核酸投入量50 ng,核酸打断时间20 min,PCR扩增循环数5个。方法1阳性符合率(准确性)、阴性符合率(特异性)可达100%,检出限为500 CFU/mL,线性样本中各种微生物检出每百万序列数(reads per million,RPM)的相关系数(r)>0.9,细菌检出变异系数(CV)在10%以内,真菌CV约为20%。以方法2对照,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为100%。结论建立一种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测序鉴定方法,该方法结果准确、稳定可靠,适用于肺泡灌洗液类样本的病原微生物检测。
文摘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结局的风险因子,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就诊的141例EICU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血培养记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运用Cox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患者生存时间和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在141例EICU血流感染患者中,两种及以上细菌混合血流感染[比值比(OR)=5.68,95%置信区间(CI):1.20~26.98,P<0.05]及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OR=6.39,95%CI:2.78~14.67,P<0.01)与患者死亡具有显著相关性;是否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风险比(HR)=0.47,95%CI:0.30~0.74]和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HR=2.02,95%CI:1.28~3.20)是EICU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风险因子(P<0.01)。结论尽早采集血培养,明确感染病原菌,精准用药控制感染,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