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1篇文章
< 1 2 1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体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研究
1
作者 王香妮 刘进仁 +6 位作者 崔怡馨 鹿佳佳 何芷柔 许玉琳 李荣荣 石兴民 吴喜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体(low-temperature plasma, LTP)直接处理和等离子体活化液(plasma-activated medium, PAM)处理对黑色素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的诱导作用。方法 LTP直接处理和PAM处理黑色素瘤细胞B...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体(low-temperature plasma, LTP)直接处理和等离子体活化液(plasma-activated medium, PAM)处理对黑色素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的诱导作用。方法 LTP直接处理和PAM处理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24 h后,通过MTT检测细胞活力,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表面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的表达情况,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ATP含量,使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含量;用LTP处理的B16F10与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DC2.4细胞系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0和CD86)。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处理方式均能导致B16F10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增多,CRT表达升高、ATP和HMGB1分泌含量增加(P<0.05)。在相同处理时间下,LTP直接处理的B16F10细胞CRT表达和ATP释放高于PAM处理(P<0.05)。与DC2.4组相比,DC细胞成熟标志分子CD80在LTP-120s组、LTP-180s组、PAM-120s组、PAM-180s组表达比例升高,DC细胞成熟标志分子CD86在LTP-120s组、LTP-180s组、PAM-180s组的表达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P直接处理和PAM处理均可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发生ICD,LTP直接处理诱导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LTP)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 树突状细胞(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参麦冬汤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及JUN表达治疗食管癌
2
作者 陈田田 杨晶晶 +4 位作者 徐佳倩 储博文 陈冰 董博翰 余方流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究沙参麦冬汤治疗食管癌的作用靶点与相关机制。方法:检索TCMSP和SymMap数据库获取沙参麦冬汤的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借助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食管癌相关作用靶点,运用Venny 2.1.0平台获取沙参麦冬汤复...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究沙参麦冬汤治疗食管癌的作用靶点与相关机制。方法:检索TCMSP和SymMap数据库获取沙参麦冬汤的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借助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食管癌相关作用靶点,运用Venny 2.1.0平台获取沙参麦冬汤复方与食管癌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GEPIA 2.0对核心基因氨基末端激酶JUN进行免疫浸润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建立食管癌小鼠移植瘤模型,药物干预4周后,观察小鼠肿瘤体积变化,采用qRT-PCR检测脾脏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沙参麦冬汤抑制食管癌小鼠肿瘤的生长(P<0.01);经数据分析得到沙参麦冬汤活性成分67个,对应靶点1190个,食管癌相关靶点446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56个,其中JUN为核心靶点。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对接显示核心靶点与其所对应的活性成分均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5 J/moL),核心基因JUN高表达与效应性的Treg细胞、耗竭性T细胞浸润均呈正相关(P<0.01);与模型组相比,PI3K、AKT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沙参麦冬汤对食管癌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主要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及JUN的表达并旁路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参麦冬汤 食管癌 网络药理学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氨基末端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对高糖刺激下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琳琳 施益金 +2 位作者 施卉 陈万杰 顾锦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6,共7页
目的探究二氢杨梅素(DHY)对高糖刺激下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原代心肌细胞用DHY(80μmol/L预处理4 h,用正常葡萄糖(NG)5.5 mmol/L或高糖(HG)33.3 mmol/L刺激48 h。随后利用MTT法评估细胞活性,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评估细胞损伤程度,... 目的探究二氢杨梅素(DHY)对高糖刺激下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原代心肌细胞用DHY(80μmol/L预处理4 h,用正常葡萄糖(NG)5.5 mmol/L或高糖(HG)33.3 mmol/L刺激48 h。随后利用MTT法评估细胞活性,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评估细胞损伤程度,二氢乙锭(DHE)和MitoSOX染色评估氧化应激水平,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蛋白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结果与HG组相比,DHY显著增强高糖刺激下心肌细胞活性(P=0.003),减少LDH释放(P=0.001),减弱DHE和MitoSOX染色荧光强度,显著抑制RIPK3蛋白表达(P<0.01),减少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P<0.01)。结论DHY增强高糖刺激下心肌细胞活性,减轻损伤程度,可能与DHY抑制氧化应激和减弱坏死性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高糖 氧化应激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凝集素及其免疫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琳 张璐 +3 位作者 杨文娟 白普阳 张嵘 王夏璐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本文参考国内外102篇文献,从凝集素的发现历程、结构与分类、免疫学相关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综述。在科技手段进步的推动下,多种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动物凝集素被鉴定与研究。目前,哺乳动物凝集素依据其保守结构域的特征被分为13类,主... 本文参考国内外102篇文献,从凝集素的发现历程、结构与分类、免疫学相关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综述。在科技手段进步的推动下,多种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动物凝集素被鉴定与研究。目前,哺乳动物凝集素依据其保守结构域的特征被分为13类,主要依靠其结合碳水化合物的特性,通过模式识别不同模式分子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在病原体感染、炎症和肿瘤等疾病中均发挥不同的免疫调节功能。哺乳动物凝集素对碳水化合物的识别作用是其参与免疫应答的关键,但有些凝集素确切的免疫学特性及调节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尽管如此,借助药物递送、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等对机体特性凝集素含量进行跟踪与检测,依然为临床感染、肿瘤等疾病的诊疗和疫苗开发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集素 哺乳动物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rf2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铁死亡减轻OGD/R诱导的HT22细胞损伤
5
作者 朱薇 董健健 韩永升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对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模型铁死亡的影响,以及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星形胶质细胞C8-D1A的OGD/R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ROS水平;ELISA法测定MDA水平及Fe^(2+...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对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模型铁死亡的影响,以及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星形胶质细胞C8-D1A的OGD/R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ROS水平;ELISA法测定MDA水平及Fe^(2+)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铁死亡关键蛋白GPX4、ACSL4、SLC7A11及通路蛋白Nrf2的表达;建立星形胶质细胞C8-D1A与神经元HT22细胞(A/N)共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测定沉默Nrf2前后各组共培养体系中HT22细胞的存活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OGD/R诱导C8-D1A细胞发生铁死亡(P<0.01),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内Nrf2的表达(P<0.01)。抑制C8-D1A细胞铁死亡能够提高A/N共培养体系中HT22细胞的存活率(P<0.01),减少细胞凋亡(P<0.01)。沉默C8-D1A细胞中的Nrf2会加剧OGD/R诱导的HT22细胞损伤(P<0.01)。结论:激活Nrf2可减轻星形胶质细胞C8-D1A的铁死亡,从而保护HT22细胞并减少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星形胶质细胞 铁死亡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
6
作者 刘炯 王小勇 +3 位作者 王利敏 黄新荞 杨春梅 舒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5,共7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术前无创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2011年1月—2021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87例,以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术前无创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2011年1月—2021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87例,以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Slicer软件在MRI图像上逐层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进行数据标准化、特征降维及筛选。采用高斯朴素贝叶斯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同时获取影像组学评分。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特征,并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和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3种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联合模型列线图拟合优度和临床净收益。结果最终筛选出9个影像组学特征和3个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分别为谷丙转氨酶(P=0.020)、谷草转氨酶(P=0.025)、总胆红素(P=0.026)。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训练集AUC 0.813,测试集AUC 0.818)优于单独的临床模型(训练集AUC 0.711,测试集AUC 0.705)和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AUC 0.769,测试集AUC 0.767)。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列线图拟合优度佳,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净获益。结论基于术前多序列MRI图像的影像组学评分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3种临床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列线图,能有效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为患者精准个性化的免疫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程序性死亡配体1 B7-H1抗原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水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sIgE抗体检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涂晓波 裴立红 黄桂英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丽水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吸入性变应原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的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门诊就诊的1610例疑似AR患者的血清变应原sIgE抗体检测资料,并进一步分... 目的探讨丽水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吸入性变应原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的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门诊就诊的1610例疑似AR患者的血清变应原sIgE抗体检测资料,并进一步分析AR患者各类变应原谱的分布特征。结果共计1020例患者诊断为AR,血清变应原阳性率为63.35%。其中男性AR患者阳性率(66.59%)高于女性(59.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丽水地区AR患者中主要的变应原是户尘螨,吸入性变应原前5位分别为户尘螨(77.94%)、混合霉菌(10.20%)、猫毛皮屑(9.22%)、树木花粉(5.88%)、狗毛皮屑(3.43%);食入性变应原前5位分别为牛奶(23.33%)、蟹(7.75%)、腰果(6.67%)、虾(4.41%)、鸡蛋白(3.33%)。在食入性变应原中,牛奶、蟹、虾的阳性率在男性中显著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按年龄分组比较,吸入性变应原中的户尘螨、桑树、蟑螂、树木花粉、草木花粉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入性变应原中的鸡蛋白、牛奶、蟹、苋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入性变应原中的户尘螨、桑树、混合霉菌、树木花粉、草木花粉阳性率存在季节差异(P均<0.05)。结论丽水地区AR患者的致敏变应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且受到性别、年龄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食入性变应原 吸入性变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神经及其免疫功能与心脑血管系统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乔家明 周振 +3 位作者 胡皓源 刘天缘 王家乐 江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37,共3页
脾脏是体内重要的免疫器官,解剖上包括脾动脉、脾静脉和脾神经^([1])。众所周知,脾脏有作为免疫器官帮助宿主抵御细菌、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功能,并作为宿主健康的血液过滤器发挥作用[2]。支配脾脏的神经主要是腹腔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富含... 脾脏是体内重要的免疫器官,解剖上包括脾动脉、脾静脉和脾神经^([1])。众所周知,脾脏有作为免疫器官帮助宿主抵御细菌、病毒或其他细菌的功能,并作为宿主健康的血液过滤器发挥作用[2]。支配脾脏的神经主要是腹腔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富含去甲肾上腺素能传出神经纤维,同时含有少量胆碱能神经纤维,由脾门伴随脾动脉进入脾脏。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周围神经系统(PNS)和脾脏之间存在复杂的通信,这种联系可能在免疫反应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心血管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血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衍生化3-氨基-2-恶唑烷酮的夹心酶联免疫分析
9
作者 张世伟 吴会玲 +6 位作者 周迎春 王炳志 杨星星 杜业刚 汤璐 冯荣虎 郭继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276,共6页
建立一种3-氨基-2-恶唑烷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夹心免疫检测方法。通过1,6-己二醇连接2-硝基-4-羧基苯甲醛和生物素合成针对AOZ的新型衍生试剂。在样品前处理时加入衍生试剂可对AOZ进行衍生,衍生产率为89%。在酶标板上包被抗... 建立一种3-氨基-2-恶唑烷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夹心免疫检测方法。通过1,6-己二醇连接2-硝基-4-羧基苯甲醛和生物素合成针对AOZ的新型衍生试剂。在样品前处理时加入衍生试剂可对AOZ进行衍生,衍生产率为89%。在酶标板上包被抗AOZ单克隆抗体并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亲和素或抗生物素抗体作为第二结合物可实现AOZ的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得到双抗夹心和抗体-亲和素夹心模式下两个表位的极限距离,分别为12Å和13Å,理想距离分别为16Å和17Å。在双抗夹心和抗体-亲和素夹心模式下的检出限分别达到1.8 pg/mL和0.8 pg/mL(以AOZ质量浓度计),相对于竞争ELISA,其灵敏度最高提高了25倍。平均回收率为73%~85%,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氨基-2-恶唑烷酮 夹心酶联免疫分析 表位间隔距离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发生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令东 徐逸帆 +2 位作者 张飞 徐平龙 汪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甲型肝炎病毒(HAV)通常引起急性感染,临床病理长期追踪结果显示HAV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有一定联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慢性感染可导致长期肝脏炎症和肝硬化,影响多条细... 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甲型肝炎病毒(HAV)通常引起急性感染,临床病理长期追踪结果显示HAV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有一定联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慢性感染可导致长期肝脏炎症和肝硬化,影响多条细胞凋亡和增殖相关信号通路,是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癌的最常见诱因。HBV X蛋白(HBx)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发病率密切相关,HCV核心蛋白的表达可导致肝细胞脂质积累,促进肿瘤发生。临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常伴随HBV的共感染,从而增加慢性肝炎风险。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通常呈急性,近年HEV在器官移植和免疫缺陷患者中慢性感染增多。HEV慢性感染易导致肝硬化而增加肝细胞癌风险。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脏免疫应答异常和肝细胞癌发生的研究进展,以期有助于寻找病毒感染的早期检测、有效干预和疫苗接种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慢性感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核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机制及其肿瘤免疫功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琴 徐平龙 梅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4,共10页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可监测微生物入侵和组织损伤等生理病理异常状态,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DNA感受器,cGAS主要识别异常定位于细胞质的双链DNA(dsDNA),通过催化合成二级信使...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可监测微生物入侵和组织损伤等生理病理异常状态,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DNA感受器,cGAS主要识别异常定位于细胞质的双链DNA(dsDNA),通过催化合成二级信使环鸟苷酸-腺苷酸启动由STING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和炎症信号通路。微核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错误分离的产物,也是细胞质dsDNA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一类不稳定的亚细胞器结构,微核核膜倾向于不可逆的破裂,导致微核基因组DNA暴露在细胞质中。暴露的微核基因组DNA招募并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诱导STING下游信号通路活化,包括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经典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导致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的发生,从而介导免疫系统的活化以清除肿瘤细胞,或者直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另外,STING持续激活诱导的内质网应激,以及慢性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非经典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营造了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肿瘤转移和肿瘤细胞存活。因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活化的cGAS-STING免疫通路扮演着抑制或促进肿瘤的双重作用。本文阐述了肿瘤微环境中微核诱导cGAS-STING免疫通路活化的机制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潜在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信号通路 染色体不稳定 微核 肿瘤免疫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修复时间对不同克隆号P4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
12
作者 陈贵东 杨通 +1 位作者 沈艳 古婉仪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抗原修复时间对不同克隆号的P4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科室P40免疫组化染色异常的胸水细胞沉渣包埋蜡块,3μm连续切片4张,按抗原修复时间不同分为两组(A组抗原修复40 min,B组抗原修复80 min),每组两张切片分别滴... 目的:探讨抗原修复时间对不同克隆号的P4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科室P40免疫组化染色异常的胸水细胞沉渣包埋蜡块,3μm连续切片4张,按抗原修复时间不同分为两组(A组抗原修复40 min,B组抗原修复80 min),每组两张切片分别滴加C3B4和MXR010两种不同克隆号的P4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比实验。结果:A组的C3B4出现胞浆胞膜中度非特异染色,而MXR010没有出现非特异染色。B组的C3B4出现胞浆胞膜高度非特异染色,而MXR010出现胞浆胞膜轻度非特异染色。同一克隆号,A组和B组相比,随着抗原修复时间的延长,MXR010从无非特异染色变为轻度非特异染色,而C3B4从中度非特异染色加重为高度非特异染色。结论:抗原修复时间对不同克隆号的P4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会产生影响,随着抗原修复时间的延长,越容易出现非特异染色。选择适当的抗原修复时间和特异性好的抗体,可以减少免疫组化的非特异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 抗原修复时间 P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免疫在骨重建和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胡文慧 邓金霞 +2 位作者 苏展鹏 王海兴 林思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0-459,共10页
骨重建和骨再生对于保持骨骼完整性和维持矿物质稳态至关重要。T淋巴细胞为适应性免疫的关键成员,通过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骨重建和骨再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理状态下,T淋巴细胞通过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 骨重建和骨再生对于保持骨骼完整性和维持矿物质稳态至关重要。T淋巴细胞为适应性免疫的关键成员,通过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骨重建和骨再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理状态下,T淋巴细胞通过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交互作用参与骨稳态的维持;在病理状态下,T淋巴细胞通过与雌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的协作参与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的病理过程;在损伤后修复的骨折愈合过程中,T淋巴细胞在炎症血肿期、骨痂形成期和骨重建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因此,靶向T淋巴细胞成为调节骨稳态的潜在策略。本文综述了T细胞免疫参与骨重建和骨再生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机制,以期为靶向T淋巴细胞调控骨重建和骨再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免疫学 T淋巴细胞 适应性免疫 骨重建 骨再生 骨质疏松 骨折愈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蛋白S-棕榈酰化修饰在T细胞免疫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孙丽婷 张为国 童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S-棕榈酰化是细胞内一种可逆且动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表达以及信号转导,进而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研究发现数千种人类蛋白质经历S-棕榈酰化修饰,表明S-棕榈酰化与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关联性... S-棕榈酰化是细胞内一种可逆且动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表达以及信号转导,进而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研究发现数千种人类蛋白质经历S-棕榈酰化修饰,表明S-棕榈酰化与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关联性。T细胞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主力军,多种T细胞免疫相关蛋白受S-棕榈酰化调节。本文围绕S-棕榈酰化对T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及在T细胞免疫疗法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为T细胞免疫治疗新靶点及多肽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棕榈酰化 DHHC T细胞 免疫疗法 肽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铂类药物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陈飞虹 赵德明 苟少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5,共10页
经典铂类药物是一类潜在的免疫调节剂,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来参与肿瘤免疫调节。因而可将铂类药物分子与免疫治疗药物分子或其药效团进行拼合或融合,提高协同抗肿瘤疗效。铂(Ⅱ)药物是临床化疗最常见药物,由于其副作用和耐药... 经典铂类药物是一类潜在的免疫调节剂,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来参与肿瘤免疫调节。因而可将铂类药物分子与免疫治疗药物分子或其药效团进行拼合或融合,提高协同抗肿瘤疗效。铂(Ⅱ)药物是临床化疗最常见药物,由于其副作用和耐药性等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限。铂(Ⅳ)配合物具有动力学惰性和优于铂(Ⅱ)配合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发表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抗肿瘤铂配合物,通过化疗协同免疫疗法提高抗肿瘤疗效,为具有免疫功能的铂类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和未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调节药物 铂(Ⅱ)药物 铂(Ⅳ)配合物 联合用药 免疫化学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并引发炎症反应
16
作者 孙常津 杨岩 +1 位作者 刘国玉 中西秀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4,共7页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RAGE)是免疫球蛋白受体,能够与多种配体结合,研究发现RAGE参与了非专职吞噬细胞对组蛋白修饰的微米颗粒的吞噬过程,但目前没有研究证明组蛋白是RAGE的配体。该研...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RAGE)是免疫球蛋白受体,能够与多种配体结合,研究发现RAGE参与了非专职吞噬细胞对组蛋白修饰的微米颗粒的吞噬过程,但目前没有研究证明组蛋白是RAGE的配体。该研究对组蛋白分子能否直接激活RAGE及其下游信号通路进行探究。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哺乳动物细胞对可溶性组蛋白分子的内化;采用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碘化丙啶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检测胞内活性氧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炎症因子的释放。结果表明,组蛋白分子能够被野生型HEK293T细胞内化并于胞内溶酶体中聚集,RAGE-敲除细胞则无法内化组蛋白;培养基组蛋白质量浓度在100μg/mL时对细胞无明显毒性,细胞活性正常;组蛋白能够通过RAGE刺激细胞活性氧水平升高,并释放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组蛋白与DNA结合能够增强对RAGE的刺激。以上结果表明,组蛋白能够激活RAGE及其下游炎症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组蛋白 胞饮 活性氧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肝激酶B1信号对FimH黏膜佐剂效应的影响
17
作者 刘馨远 林玉红 +2 位作者 陈君兰 黄冰冰 李宇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3-400,共8页
目的:探究口腔黏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表达对于应用黏膜疫苗佐剂反应的影响。方法:使用CD11^(ccre-GFP);LKB1^(fl/fl)条件性敲除(conditional knockout,cKO)小鼠,同窝LKB1 fl/fl小鼠作为野... 目的:探究口腔黏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表达对于应用黏膜疫苗佐剂反应的影响。方法:使用CD11^(ccre-GFP);LKB1^(fl/fl)条件性敲除(conditional knockout,cKO)小鼠,同窝LKB1 fl/fl小鼠作为野生型(wild type,WT)对照组。首先选6~8周龄cKO与WT小鼠各12只,流式细胞术分选小鼠口腔黏膜DCs,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其次使用cKO与WT小鼠各16只,建立小鼠黏膜免疫模型,在第0、2和4周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模式抗原颊黏膜下注射免疫(cKO-OVA,WT-OVA),鼠伤寒沙门氏菌来源的FimH(FimH-S.typhimurium,FimH-ST)佐剂联合OVA模式抗原颊黏膜下注射免疫(cKO-OVA+FimH-ST,WT-OVA+FimH-ST)。在接种后第3周收集小鼠血清和唾液,通过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G1和IgG2b、唾液中OVA特异性IgA抗体水平;在接种后第6周,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颊黏膜和包括下颌下、颈部淋巴结的口腔引流淋巴结(draining lymph node,dLN)中各免疫细胞数目和比例。结果:cKO组口腔黏膜DCs的上调基因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数据库富集到先天免疫反应、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中富集到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WT-OVA+FimH-ST组相对WT-OVA组血清OVA特异性IgG1和IgG2b、唾液中OVA特异性IgA抗体水平升高;黏膜局部免疫B细胞与浆细胞数目与比例升高。cKO-OVA组血清IgG1和IgG2b、唾液中IgA抗体水平较WT-OVA组升高;dLN中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及B细胞比例升高(P<0.05)。但cKO-OVA+FimH-ST组相对cKO-OVA组抗体分泌水平无差异,仅表现为dLN中Tfh和B细胞增多。结论:LKB1通过DCs调控先天免疫反应和B细胞功能;FimH-ST经小鼠口腔黏膜下注射具有佐剂效应;DCs激活口腔黏膜免疫反应依赖LKB1,DCs上LKB1缺陷导致FimH-ST佐剂效应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mH 口腔黏膜免疫 树突状细胞 肝激酶B1 口腔黏膜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AMF7在小鼠肠道组织及肠道炎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18
作者 杨燕 陆雪珂 +2 位作者 葛秀珍 娄运伟 常廷民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1-838,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受体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member 7,SLAMF7)在小鼠肠道正常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雄性小鼠5只,正常...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受体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member 7,SLAMF7)在小鼠肠道正常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雄性小鼠5只,正常饮用水喂养,提取其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和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Trizol试剂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细胞中SLAMF7的mRNA表达情况。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雄性小鼠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用正常饮用水喂养,模型组用含2.5%葡聚糖硫酸酯钠盐(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的饮用水喂养,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于喂养第5天处死两组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与模型组SLAMF7在免疫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相较于结肠IECs,SLAMF7在结肠LPLs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7);DSS诱导肠炎后,SLAMF7在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上调(P=0.001),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s,cDCs)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SLAMF7可能通过中性粒细胞相关途径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固有层淋巴细胞 SLAMF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线粒体DNA聚合酶γ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19
作者 盛彦敏 肖丽娟 +4 位作者 杨亚兰 刘禹佳 齐英 沈鑫 李庆奇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342-1346,共5页
目的表达纯化人线粒体DNA聚合酶γ(Polγ),并分析其活性,以应用于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的毒副作用检测与筛选。方法以质粒PCMV-SPORT6-POLG为模板,PCR扩增人线粒体DNA聚合酶γ基因(POLG),并克隆至pPIC9K载体中,构建高效表达载体pPIC9K-PO... 目的表达纯化人线粒体DNA聚合酶γ(Polγ),并分析其活性,以应用于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的毒副作用检测与筛选。方法以质粒PCMV-SPORT6-POLG为模板,PCR扩增人线粒体DNA聚合酶γ基因(POLG),并克隆至pPIC9K载体中,构建高效表达载体pPIC9K-POLG,重组表达载体经酶切线性化后采用电击转化法转化GS115毕赤酵母细胞,30℃1%甲醇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和纯化,并利用掺入法对比商品Polγ酶分析其活性。结果PCR扩增的POLG基因大小约3.7 kb,测序分析结果与Gen Bank中公布的序列一致,表达的Polγ重组蛋白为可溶性蛋白,其分子量约为138 KD,重组Polγ酶具有比商品酶略低的活性。结论构建了重组高效表达载体pPIC9K-POLG,成功在酵母细胞中表达了重组Polγ酶,建立了Polγ酶的体外真核表达体系。重组酶活力约为8U·µL-1,可应用于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线粒体DNA聚合酶γ GS115毕赤酵母 表达纯化 活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尘螨诱导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和哮喘小鼠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承慧 高江瑞 +3 位作者 陈俊威 魏春洁 韦双双 裴业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7-1267,共11页
旨在构建尘螨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小鼠模型和哮喘小鼠模型。本研究利用3种主要尘螨螨种(屋尘螨、粉尘螨、热带无爪螨)的主要变应原Der p 1、Der f 1、Blo t 5等比混合,分别诱导AD小鼠模型和哮喘小鼠模型,并通过皮... 旨在构建尘螨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小鼠模型和哮喘小鼠模型。本研究利用3种主要尘螨螨种(屋尘螨、粉尘螨、热带无爪螨)的主要变应原Der p 1、Der f 1、Blo t 5等比混合,分别诱导AD小鼠模型和哮喘小鼠模型,并通过皮肤及肺组织的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IFN-γ、IL-4、IL-10、IL-17A)、血清总IgE水平等指标对AD小鼠的过敏程度进行评估;通过IgE水平、耳朵点刺试验、肺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等指标评估哮喘小鼠模型。结果表明,AD模型中致敏区域皮肤出现破损后结痂现象,皮肤及肺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表明小鼠体内反应偏向Th2反应,IgE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哮喘模型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变应原激发后模型小鼠体温下降明显,且90 min后仍未恢复初始温度,耳朵点刺试验中,抗原的攻击使模型组小鼠耳朵染料渗漏增加,肺组织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炎症细胞浸润增加。本研究成功诱导尘螨AD小鼠模型和尘螨哮喘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哮喘 细胞因子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