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肝癌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杨洋 赫连智紫 徐兰玲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56-157,共2页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急诊肝癌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急诊肝癌合并消化道出血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急诊肝癌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急诊肝癌合并消化道出血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统计两组护理期间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于护理前、护理1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清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后,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清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肝癌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和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系统化护理管理 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值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再毅 陈鑫 +3 位作者 颜丽芬 潘丹 黄燕琪 梁长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 目的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0、100、500)和(0、100、500、800)s/mm2的ADC图像。分别在左、右肝选取3个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各选3个圆形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别以左、右肝9个ROI的平均ADC值代表左、右肝的ADC值。结果 b值相同时,左肝ADC值大于右肝(P<0.001)。b=0、100s/mm2时ADC值最大;b=0、100、500、800s/mm2时ADC值最小。Bland-Altman分析显示,b=0、100、500、800s/mm2时可重复性最好(右肝:LOA=10.5%;左肝:LOA=13.9%)。结论 b值越小,ADC值越大;使用多个b值计算的ADC值可重复性最高,在临床中测量肝脏DWI的ADC值时使用多个b值计算更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MRI特征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12
3
作者 俞顺 方主亭 +2 位作者 包强 苏家威 杜瑞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41-643,共3页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特征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SNN的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SNN患者的MRI征象,对病灶数目、形状、大小、部位、边界,以及MRI平扫和增强后信号、强化方式进行评价,并...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特征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SNN的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SNN患者的MRI征象,对病灶数目、形状、大小、部位、边界,以及MRI平扫和增强后信号、强化方式进行评价,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发现10个病灶,平扫T1WI示7个病灶呈稍低信号,3个呈等信号;T2WI示2个病灶呈稍高信号,8个呈等信号,其中2个等信号及1个稍高信号病灶内见点状或小斑片状高信号;DWI示5个呈病灶呈等信号,5个呈稍高信号。10个病灶增强扫描后内部均未见强化,在门静脉及延迟期呈明显低信号,边界及形态显示清楚,边缘强化。病理表现:肝脏SNN中央为凝固性坏死物质,外周的薄层纤维包膜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节周围的肝细胞基本正常。结论 MRI平扫和动态增强能较好地反映SNN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SNN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孤立性坏死结节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例成人尸体肝解剖及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叶启发 文志向 +3 位作者 沙波 宫念樵 陈实 夏穗生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1998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 通过对肝第一、二、三肝门解剖、分布特点的了解,为肝脏移植提供依据。方法 对40例尸体肝进行了解剖研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肝门入、出管道采统的分布、特点、长度、直径的测量。结果 总胆管异常1例(2.5%),第一肝门动脉异常... 目的 通过对肝第一、二、三肝门解剖、分布特点的了解,为肝脏移植提供依据。方法 对40例尸体肝进行了解剖研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肝门入、出管道采统的分布、特点、长度、直径的测量。结果 总胆管异常1例(2.5%),第一肝门动脉异常3例(7.5%)。肝左、中、右静脉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73±0.28)cm、(1.54± 0.16)cm、(1.58± 0.12)cm,(0.85± 0.05)cm,(106± 0.22)cm,(1.17± 0.12)cm。左中肝静脉共干87.5%,三支分别汇入IVC占7.5%,三复合干后及肝右、中静脉共干汇入IVC均为 2.5%。肝后间隙汇入IVC肝短静脉(19±8.5)支,直径(0.1±0.05)~(0.6±0.35)cm。结论 经尸肝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对困难肝切除和肝移植,特别是背驮式肝移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尸体 临床应用 解剖学 肝移植 肝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见类型变异肝动脉的DSA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建锦 李家开 +3 位作者 张金山 于淼 巩悦勤 静国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 :提高对少见起源部位的变异肝动脉的血管造影表现特点的认识。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 10 0 0例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 ,将Michels肝动脉解剖分型中未提及的所有迷走肝动脉统称之为少见类型的变异肝动脉 ,进一步分析其起源部位... 目的 :提高对少见起源部位的变异肝动脉的血管造影表现特点的认识。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 10 0 0例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 ,将Michels肝动脉解剖分型中未提及的所有迷走肝动脉统称之为少见类型的变异肝动脉 ,进一步分析其起源部位、分支、走行及在肝内的分布范围等解剖学特征。结果 :共发现 2 5例存在少见类型的变异肝动脉 ,占2 .5 %。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腹腔动脉干、胃右动脉分别为 13例 ( 1.3 % ,13 /10 0 0 )、10例 ( 1% ,10 /10 0 0 )和 2例 ( 0 .2 % ,2 /10 0 0 )。结论 :认识少见类型的变异肝动脉 ,在肝癌的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中 ,对于有效地寻找肿瘤的血供来源、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变异 DSA 肝癌 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 肿瘤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激光间质热消融治疗中组织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林征宇 武乐斌 +2 位作者 李成利 毕万利 梁长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9期982-985,共4页
目的:研究肝脏激光间质热消融治疗过程中组织温度变化的规律。方法:新西兰白兔5只,由半导体激光器(Diamed,UK)以5W、选择连续模式消融。记录温度,并行大体病理检查。结果:大体病理上,组织损伤由中心向外分为气化、炭化、凝固性坏死和充... 目的:研究肝脏激光间质热消融治疗过程中组织温度变化的规律。方法:新西兰白兔5只,由半导体激光器(Diamed,UK)以5W、选择连续模式消融。记录温度,并行大体病理检查。结果:大体病理上,组织损伤由中心向外分为气化、炭化、凝固性坏死和充血出血区4个层次。温度的上升曲线呈上升的抛物线形,温度的下降曲线呈倒置的抛物线形。组织的空间温度梯度呈上升趋势,距离光导纤维越远,温度梯度越小。结论:肝脏LITT治疗过程中,损伤组织的温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存在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激光间质热消融治疗 温度 梯度 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原发巨块型肝癌(附53例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学彬 吕维富 +4 位作者 张行明 胡曙东 荚伟萍 厉月琴 赵锡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6期469-473,共5页
目的:评价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分析行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原发性巨块型肝癌5 3例,碘化油用量15~5 5ml。选取同期行常规剂量碘化油治疗的巨块型肝癌6 0例作为对照,... 目的:评价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分析行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原发性巨块型肝癌5 3例,碘化油用量15~5 5ml。选取同期行常规剂量碘化油治疗的巨块型肝癌6 0例作为对照,碘化油用量2~15ml。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病灶大小变化、肝功能变化、并发症、近期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大剂量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肝功能指标较常规剂量组增高,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剂量组相当。大剂量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 .79%、39.6 2 %、2 2 .6 4 % ;而常规剂量组分别为:5 3.33%、16 .6 7%、12 .5 0 %。结论: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治疗巨块型原发性肝癌较常规剂量组虽疗效有明显提高,肝功能损害亦同时有所加重,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放射学 介入性 碘化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氯丙嗪的保护作用——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组化和细胞化学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刘爱莲 孙琦 +3 位作者 迟凤琴 尚允清 宋铁军 齐玲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8,共4页
用组化和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肝脏缺血不同时间后再灌注对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氯丙嗪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只有在长时间肝缺血,达到不可逆性损伤后再灌注的条件下,才可引起此酶活性降低,氯丙嗪对这种异常改变有明显... 用组化和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肝脏缺血不同时间后再灌注对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氯丙嗪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只有在长时间肝缺血,达到不可逆性损伤后再灌注的条件下,才可引起此酶活性降低,氯丙嗪对这种异常改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缺血 琥珀酸脱氢酶 氯丙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的神经分布及其功能 被引量:9
9
作者 闫兵 李泽信 +1 位作者 张永久 冯德元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35-137,共3页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尾状叶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牛朝诗 耿小平 +1 位作者 韩卉 余宏铸 《肝胆外科杂志》 1997年第5期310-313,共4页
在42例成人肝脏标本上,研究了肝尾状叶的形态、动脉分布、静脉和肝管的引流途径以及门和蒂。尾状叶间跨于肝左、右叶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带有三个突起即尾状突、乳头突和下腔静脉后突,且变异较大。尾状叶有两个恒定的蒂,其结构... 在42例成人肝脏标本上,研究了肝尾状叶的形态、动脉分布、静脉和肝管的引流途径以及门和蒂。尾状叶间跨于肝左、右叶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带有三个突起即尾状突、乳头突和下腔静脉后突,且变异较大。尾状叶有两个恒定的蒂,其结构排列由浅入深分别是门静脉支,肝动脉支和肝管。尾状叶静脉有2~5支,其中以3支居多,主要汇入肝后下腔静脉中、下1/3段的左前壁。临床上3例尾状叶肿瘤安全切除。结合解剖学的研究和手术体会,讨论了尾状叶肿瘤切除时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尾状叶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丁家明 李惠君 刘群辉 《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 为活体近亲肝移植和肝左叶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4 0例成人尸体肝膈面切除肝实质 ,显露肝静脉 ,观测肝静脉末端直径和距离肝膈面的深度。结果 肝左静脉长度 3.0 3± 1.1cm ;末端直径 1.13± 0 .2 6 cm ;距离... 目的 为活体近亲肝移植和肝左叶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4 0例成人尸体肝膈面切除肝实质 ,显露肝静脉 ,观测肝静脉末端直径和距离肝膈面的深度。结果 肝左静脉长度 3.0 3± 1.1cm ;末端直径 1.13± 0 .2 6 cm ;距离肝静脉在下腔静脉汇入口 1~ 3cm的深度分别为 1.15± 0 .4 9cm ,1.6± 0 .5 9cm ,1.91± 0 .6 4 cm;与镰状韧带间的夹角为 30 .2 9±12 .33°。肝中静脉长度 5 .2 8± 1.14 cm ;末端直径 1.0 5± 0 .2 5 cm ;距离肝静脉在下腔静脉汇入口 1~ 4 cm的深度分别为 1.78± 0 .5 1cm,2 .78± 0 .6 8cm ,3.71± 0 .6 9cm,4 .16± 0 .71cm ;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 4 5 .0 8± 10 .15°。肝右静脉长度 4 .6 7±1.2 9cm ;末端直径 1.33± 0 .2 7cm ;距离肝静脉在下腔静脉汇入口 1~ 4 cm的深度分别为 1.0 2± 0 .5 4 cm ,2 .0± 0 .74 cm ,2 .81± 0 .81cm,3.6 5± 0 .71cm;肝左、中、右静脉末端游离部长度分别为 0 .5 5± 0 .2 9cm ,0 .4 5± 0 .16 cm和 0 .5 4± 0 .2 5 cm。结论 肝静脉主干在肝实质内的行程是斜行的 ,其起始部距离肝膈面较深 ,终末部较浅 ,肝左、右静脉末端 1cm均距肝膈面 1cm深 ,手术中容易显露 ,但容易损伤。肝左、中静脉在膈面与肝镰状韧带间的夹角分别呈 30°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 肝切除术 肝移植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立磁增强MRI对局灶性肝病的诊断价值:与螺旋CT对比的ROC曲线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汉丰 周翔平 +8 位作者 余建群 宋彬 黄娟 李昌宪 李真林 张刚 张青 陈 杨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8期671-675,共5页
目的 :对比分析菲立磁增强扫描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本院完成螺旋CT增强扫描及菲立磁增强MRI扫描且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局灶性肝病 2 6例 5 7个病灶 ,采用分组盲法ROC曲线分析对比评价菲立磁增强MRI与螺... 目的 :对比分析菲立磁增强扫描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本院完成螺旋CT增强扫描及菲立磁增强MRI扫描且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局灶性肝病 2 6例 5 7个病灶 ,采用分组盲法ROC曲线分析对比评价菲立磁增强MRI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联合分析平扫 +菲立磁增强MRI对病灶检出最好 ,与其它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病灶定性 ,平扫 +菲立磁增强MRI组ROC曲线下面积Az 值最大为 0 92 6 0 ,准确性为 86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螺旋CT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单独分析菲立磁MRI等三种方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菲立磁增强MRI肝成像无论病灶的检出及定性诊断价值均高于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分析平扫+菲立磁MRI较单独分析SPIO能明显改善病灶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局灶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ROC曲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11例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荣 黄志强 周宁新 《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 介绍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方法 在不阻断全肝血流的情况下 ,应用多种器械在腹腔镜下进行规则性肝切除 11例 ,其中原发性肝癌 4例、肝囊肿伴感染 1例、肝门部胆管癌 1例、肝脏炎性假瘤 1例、肝脏血管瘤 4例。结果 11例手... 目的 介绍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方法 在不阻断全肝血流的情况下 ,应用多种器械在腹腔镜下进行规则性肝切除 11例 ,其中原发性肝癌 4例、肝囊肿伴感染 1例、肝门部胆管癌 1例、肝脏炎性假瘤 1例、肝脏血管瘤 4例。结果 11例手术均完全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 ,左半肝切除 3例、左外叶切除 6例、肝方叶切除 1例、右后叶下段切除 1例。左肝各段(2、3、4段 )均有独立的 3级肝门结构 ,均可在矢状部对 2至 3级肝门的三管进行解剖和离断。平均手术时间 2 15 .2 m in,平均出血量 5 33.3m l。术后平均住院 5 .1d,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 2~ 4 d。未发生胆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本组初步临床经验表明 ,在现有的手术器械条件及在不阻断全肝血流的情况下 ,可以较安全地进行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该方法可作为局限于左半肝病例的首选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 肝脏解剖 手术适应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MSCT重建肝门静脉左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慧 周庭永 +1 位作者 吕发金 刘晖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64-MSCT重建肝门静脉左支,观测肝内门静脉左支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以及左半肝的分叶分段,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100例无肝脏疾病的成人64-MS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数据,重建肝门静脉左支,观察肝... 目的:64-MSCT重建肝门静脉左支,观测肝内门静脉左支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以及左半肝的分叶分段,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100例无肝脏疾病的成人64-MS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数据,重建肝门静脉左支,观察肝门静脉左支的形态结构,测量其主干及主要分支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左支横部的长和中点内径分别为(29.50±6.51) mm、(7.70±1.55)mm,矢状部的长度和中点内径分别为(18.74±4.22)mm、(6.98±1.41)mm;角部角度为(118.16±13.73)°。左外叶上段支长为(36.31±16.87)mm,其1/2处的内径为(2.93±0.87)mm;左外叶下段支长(28.46±13.56)mm,其1/2处的内径为(3.21±0.87)mm。左内叶支形态变化较大。结论:肝内门静脉主干左支的长度、内径和角部的角度变动范围较大,除供应左半肝外,还可发出分支至右前叶。其分支分布直接影响到左半肝分叶分段,具体定界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静脉 左支 64 排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生后发育的形态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亚敏 王恬 +5 位作者 霍宁 魏仑 周莹 李涛 吴靖芳 高福禄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肝生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方法:H-E染色观察小鼠生后肝的形态学变化、Giemsa染色观察造血细胞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在肝中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肝小叶生... 目的:探讨小鼠肝生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方法:H-E染色观察小鼠生后肝的形态学变化、Giemsa染色观察造血细胞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在肝中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肝小叶生后1周开始出现,2周末分化完成。肝板间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巨核细胞,胞质嗜酸性、多核;血窦内幼稚血细胞成簇,形态似小淋巴细胞,核呈深蓝色。肝内造血细胞数量自P1~P7逐渐增加,P7达到顶峰,与P1、P5、P13、P1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5几乎消失。巨核细胞在P1数量最多,随发育逐渐减少,至P15消失;棕黄色SDF-1颗粒分布于肝细胞细胞质,P1~P7平均光密度值(AOD值)逐渐降低,与P14~P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1阳性信号位于血窦内皮细胞胞质,P1~P14AOD值逐渐增大,P28最高,与P1~P7相比明显增高。结论:小鼠肝生后2周内还有造血能力,肝小叶和血窦则在2周后发育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发育 造血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四氯化碳肝损伤保护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牛春红 刘斌焰 +2 位作者 邢雁霞 李丽芬 赵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12年第3期38-39,共2页
目的观察四氯化碳(CCl4)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进而探讨黄芪多糖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用CCL4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CCl4模型组,黄芪多糖大小剂量组和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采用赖氏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sA... 目的观察四氯化碳(CCl4)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进而探讨黄芪多糖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用CCL4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CCl4模型组,黄芪多糖大小剂量组和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采用赖氏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sALT)的活力,按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总蛋白含量,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黄芪多糖能有效降低CCl4引起的小鼠sALT水平与总蛋白含量的升高,明显减轻CCl4对肝组织的损伤。结论黄芪多糖具有抗CCl4所致动物肝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四氯化碳(CCl4) 谷丙转氨酶(sALT) 总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及ADC值在肝脏弥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冰 朱斌 祝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常见弥漫性疾病的ADC值及DWI上信号强度与相应血供相关性。方法:共110例(19例肝硬化癌变结节、20例肝转移性肿瘤、3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36例肝囊肿)弥漫性肝占位进行磁共振扫描并计算感兴趣区ADC值、信号强度及增强率。结果... 目的:探讨肝脏常见弥漫性疾病的ADC值及DWI上信号强度与相应血供相关性。方法:共110例(19例肝硬化癌变结节、20例肝转移性肿瘤、3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36例肝囊肿)弥漫性肝占位进行磁共振扫描并计算感兴趣区ADC值、信号强度及增强率。结果:癌变结节与DN及正常肝组织间ADC值相比明显高于后两者,P<0.05。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肝硬化癌变结节及转移性肝癌在DWI上均为明显高信号。结论:DWI及ADC值对于鉴别弥漫分布的肝脏恶性实质肿块与肝硬化再生结节及良性富水肿块(血管瘤及囊肿)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弥漫分布的肝硬化再生结节中发现癌变结节,有其重大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弥漫性疾病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3D影像观察下肝脏Ⅷ段门静脉的分布情况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于 郑慧瑛 +2 位作者 孙强 王瑞玲 潘晶晶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6年第7期516-518,共3页
目的:从核磁共振3D影像学角度探讨肝脏Ⅷ段门静脉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100例正常的健康体检肝脏影像资料进行核磁共振三维重建,采取2D和3D对应的方法,对肝脏Ⅷ段门静脉进行观察和分类。结果:100例正常活体肝移植供肝中,肝脏Ⅷ段门静脉... 目的:从核磁共振3D影像学角度探讨肝脏Ⅷ段门静脉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100例正常的健康体检肝脏影像资料进行核磁共振三维重建,采取2D和3D对应的方法,对肝脏Ⅷ段门静脉进行观察和分类。结果:100例正常活体肝移植供肝中,肝脏Ⅷ段门静脉可大致分为4种类型:单轴型、两支型、三支型、四支型,各占16.0%、72.0%、8.0%和4.0%。具有腹侧支和背侧支的共84%。背侧支都跨越了肝右静脉。结论:3D影像能够更好的直观反映肝脏Ⅷ段门静脉的立体空间分布情况,大多具有腹侧支和背侧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Ⅷ段 肝内门静脉 核磁共振 3D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管理模式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9
作者 魏娟 杨廷旭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社区及家庭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就诊顺序将154例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式社区和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6个月。结果干预后两组丙氨酸...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社区及家庭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就诊顺序将154例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式社区和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6个月。结果干预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静脉血氨、数字连接试验检测结果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O.05或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O.05或0.01)。研究组吸烟、饮酒及态度消极者均显著少于干预前,掌握相关知识、服药依从性良好及态度乐观者均显著多于干预前(P〈O.01);对照组饮酒及态度消极者均显著少于干预前,掌握相关知识、服药依从性良好及态度乐观者均显著多于干预前;研究组生活方式各项指标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O.05或0.01)。研究组满意率为89.6%,对照组为72.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结论PDCA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稳定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微型肝性脑病 PDCA管理模式 肝功能 健康行为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外胆道及肝外动脉解剖变异与手术防范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荣祥 周颖 《肝胆外科杂志》 1999年第6期479-480,共2页
关键词 肝外胆道 肝外动脉 解剖变异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