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各向异性PCL/明胶复合人工心脏瓣膜瓣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陈昱欣 王雅娟 +5 位作者 郑小凡 王富军 王璐 侯永泰 王盛章 李超婧 《产业用纺织品》 2024年第7期1-10,共10页
为制备模拟人体原生瓣膜层状结构及力学各向异性的人工心脏瓣膜瓣叶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不同质量配比的聚己内酯(PCL)和明胶为原料,通过调整各层纤维膜的纤维排列情况,顺序堆叠纺制3层结构的PCL/明胶复合支架。结果表明,PCL质量体... 为制备模拟人体原生瓣膜层状结构及力学各向异性的人工心脏瓣膜瓣叶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不同质量配比的聚己内酯(PCL)和明胶为原料,通过调整各层纤维膜的纤维排列情况,顺序堆叠纺制3层结构的PCL/明胶复合支架。结果表明,PCL质量体积比为10%时,随着明胶质量分数增加,纤维直径和复合支架厚度随之增加,复合支架的弹性模量和极限抗拉强度减小。其中,PCL和明胶质量配比为5∶3的复合支架在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的弹性模量分别为(26.98±3.01)MPa和(3.39±0.36)MPa,各向异性比约为7.96,接近原生主动脉瓣的力学各向异性比,其体外脉动流测试显示有效开口面积(EOA)为1.79 cm^(2)、平均跨瓣压差(MPD)为1.67 kPa(即12.52 mmHg)、反流分数(RF)为24.22%。同时,制备的复合支架溶血率均小于5%,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0%,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有望应用于人工心脏瓣膜瓣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各向异性 静电纺丝 层状结构 弹性模量 极限抗拉强度 溶血率 有效开口面积(EOA) 平均跨瓣压差(MPD) 反流分数(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心肌细胞培养与刺激芯片
2
作者 李浩正 唐森林 +2 位作者 孙川婷 周元明 崔建国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75-82,共8页
传统细胞培养皿或瓶对于心肌细胞培养来说空间过于庞大,不能很好地模拟出细胞在体生长的环境。研制了一种能将心肌细胞培养与刺激相结合的微流控芯片,构建了可对细胞施加气动拉伸刺激和电刺激的联合刺激体系,并使用此刺激体系进行体外... 传统细胞培养皿或瓶对于心肌细胞培养来说空间过于庞大,不能很好地模拟出细胞在体生长的环境。研制了一种能将心肌细胞培养与刺激相结合的微流控芯片,构建了可对细胞施加气动拉伸刺激和电刺激的联合刺激体系,并使用此刺激体系进行体外心肌细胞培养,细胞存活率均在95%以上。通过对气动拉伸刺激(气压为0.5、1、3 kPa)、电刺激(频率为1、2、4 Hz)以及力电联合刺激(3 kPa+4 Hz)下的心肌细胞进行Cx43蛋白染色,验证了各种刺激均能促进Cx43蛋白的表达,且在不同刺激参数下效果差异明显,证实了该芯片可作为一种平台在体外进行心肌细胞的培养与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气动拉伸刺激 心肌细胞培养 电刺激 心肌细胞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心颗粒对家兔3层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孙小霞 周筠 +4 位作者 兰燕平 杨海涛 冯新正 王东琦 崔长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探讨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家兔内层(Endo)、中层(M)和外层(Epi)心室肌细胞的Ito,观察稳心颗粒对家...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探讨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家兔内层(Endo)、中层(M)和外层(Epi)心室肌细胞的Ito,观察稳心颗粒对家兔心室肌细胞Ito的影响。结果在测试电压+50 mV时,对照组Epi、M和Endo细胞的Ito分别为(4 235.7±953.2)pA(n=11)、(4 115.8±743.1)pA(n=11)和(2 730.2±524.6)pA(n=11),Endo细胞的Ito电流强度明显小于Epi和M细胞(P<0.01);稳心颗粒灌胃给药后家兔左心室肌Epi、M和Endo细胞的Ito电流强度分别为(4 806.4±1 381.8)pA(n=11)、(4 661.3±902.6)pA(n=11)和(4 072.9±1 234.9)pA(n=11),与对照组相比稳心颗粒可明显增加Endo细胞Ito的电流强度(P<0.01)。结论稳心颗粒增加Endo心室肌细胞Ito的电流强度,使心室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减小,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心颗粒 心室肌细胞 瞬时外向钾电流 跨壁复极离散度 抗心律失常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三维数值模拟对人工心脏轴流血泵的设计和改进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岩 薛嵩 +3 位作者 桂幸民 胡盛寿 孙寒松 朱晓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设计、开发在性能上能满足左心室辅助要求的轴流式心脏辅助泵。方法使用Numeca软件和运用现代叶轮机设计技术对人工心脏轴流血泵的内部流场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对局部的回流、倒流和涡流现象进行改进,根据最终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流道和... 目的设计、开发在性能上能满足左心室辅助要求的轴流式心脏辅助泵。方法使用Numeca软件和运用现代叶轮机设计技术对人工心脏轴流血泵的内部流场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对局部的回流、倒流和涡流现象进行改进,根据最终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流道和叶型进行设计。然后,对外轴承方案也进行数值模拟。结果通过Numeca软件的数值模拟后改进,大大抑制了轴流泵内部的混乱流动,改善了流动状况,提高了轴流泵的血液相容性。对外轴承方案进行初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机匣扩展角的增加,倒流现象逐渐得到抑制,流动情况得到改善。结论本研究应用Numeca软件和现代叶轮机设计技术开发设计的轴流泵,在流体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能上达到了左心室心脏泵的辅助要求。具有创新性的外轴承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 数值模拟 外轴承轴流血泵 计算流体力学 心室辅助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0
5
作者 邹彤 王志蕾 +3 位作者 佟佳宾 李梅 吴素娟 杨杰孚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脱位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血泵的研制及其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蔺嫦燕 孙衍庆 +3 位作者 董培青 魏文宁 王建华 王秀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4-69,共6页
为了使血泵满足体积微型、能植入于体内,且操作简单的要求,设计、加工一体积较小、可连接左心房和升主动脉的微型离心式血泵。经模拟实验测试,离心泵性能良好,基本满足当初设计的适合临床生理需要的流量、压力要求。同时模拟实验的... 为了使血泵满足体积微型、能植入于体内,且操作简单的要求,设计、加工一体积较小、可连接左心房和升主动脉的微型离心式血泵。经模拟实验测试,离心泵性能良好,基本满足当初设计的适合临床生理需要的流量、压力要求。同时模拟实验的成功,为以后血泵的完善、动物实验及临床上的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 血泵 研制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_(34)^+干细胞的分化及其在人工血管内皮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鸿坤 张楠 +3 位作者 汪忠镐 李鸣 金炜 封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7-150,173,共5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 CD3 4 +细胞作为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 :采集犬外周血和骨髓及人脐血 ,经免疫磁珠分离出内皮细胞祖细胞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 ,光镜、扫描电镜和免疫... 目的 :探讨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 CD3 4 +细胞作为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 :采集犬外周血和骨髓及人脐血 ,经免疫磁珠分离出内皮细胞祖细胞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 ,光镜、扫描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 ;将培养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 ,分离后的细胞中 CD3 4 +细胞 :外周血 (2 6 .30± 2 .4 2 ) %、骨髓 (4 1.84± 3.6 5 ) %、脐血 (74 .6 2± 4 .4 6 ) % ,骨髓和脐血中CD3 4 + 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外周血 ,且增殖、分化能力强 ;CD3 4 + 细胞培养 2周细胞长满瓶底并达到增殖高峰 ,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 因子 ,CD3 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 ,透射电镜细胞胞浆内可见 W- P小体 ;扫描电镜下 ,内皮细胞平铺于人工血管表面 ,成单层排列 ,细胞排列无轴向性。结论 :外周血、骨髓和脐血经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可分离出 CD3 4 +细胞 ,CD3 4 +细胞经 VEGF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骨髓和脐血 CD3 4 +细胞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 胎血 内皮化 人工血管 骨髓 脐血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无创血压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顶立 陈裕泉 +3 位作者 邢雷 严洪 陈杭 叶树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48-1652,共5页
为了在空间环境下测量连续血压,提出一种基于脉搏波速法,采用小波变换检测脉搏波信号峰点,准确计算脉搏波传导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推算出人体动脉血压的原理和方法,将其应用在自己研制开发的无创血压采集系统上.系统对传感器定位要求不高... 为了在空间环境下测量连续血压,提出一种基于脉搏波速法,采用小波变换检测脉搏波信号峰点,准确计算脉搏波传导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推算出人体动脉血压的原理和方法,将其应用在自己研制开发的无创血压采集系统上.系统对传感器定位要求不高,误差和不适感较少,解决了其他基于脉搏波速法的血压采集系统所存在的心电、脉搏波信号同步性差,以及计算精度较低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准确定位脉搏波峰点、计算出脉搏波传导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人体动脉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脉搏波 脉搏波传导时间 无创血压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支架的多功能体外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程洁 周啸 +1 位作者 李俐军 倪中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1-345,共5页
针对开发优良力学性能冠脉血管支架的测试需求,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多功能血管支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并应用所研制的测试装置对自主研发的薄壁微管雕刻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介入过程中的柔顺性、径向支撑力以及支架植入后脉... 针对开发优良力学性能冠脉血管支架的测试需求,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多功能血管支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并应用所研制的测试装置对自主研发的薄壁微管雕刻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介入过程中的柔顺性、径向支撑力以及支架植入后脉动流环境下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等多项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输送性能;其径向支撑力为180kPa;该支架植入后降低了支架段血管内壁的壁面剪应力,特别是支架近前端和近后端处为低剪应力区,易导致内膜增生而出现再狭窄.测试过程表明,该测试装置满足冠脉支架的多种力学性能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支架 机器视觉技术 力学性能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国燕 徐红艳 +2 位作者 华泽钊 黄惠民 丁文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27,共5页
血管组织的低温保存具有重要的药疗和实验研究价值。低温保存过程是离不开抗冻剂的 ;合理地选择和配制抗冻剂 ,并选取最佳降温与复温速率 ,对低温保存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最佳降温复温过程中抗冻剂DMSO浓度变化对小牛... 血管组织的低温保存具有重要的药疗和实验研究价值。低温保存过程是离不开抗冻剂的 ;合理地选择和配制抗冻剂 ,并选取最佳降温与复温速率 ,对低温保存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最佳降温复温过程中抗冻剂DMSO浓度变化对小牛主动脉保存后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DMSO浓度为15 %时 ,血管保存效果最好 ,70 %的血管组织超微结构保存完好 ,血管对 10 -6Mnorepinephrine的收缩力达到新鲜血管的 80 %左右 ,对acetylcholine的舒张力达到 30~ 4 0 % ,动脉血管的其他功能保持完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保存 抗冻剂 血管组织保存 血管移植 动脉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口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植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潘仕荣 李松奇 +3 位作者 唐兴奎 郑欢玲 易武 陶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1-456,共6页
将内径4mm的聚氨酯微孔人工血管植入Beagle狗体内,置换一段腹主动脉,研究血管内腔的内皮细胞化过程。该小口径血管具有以下特点:内腔偶联水蛭素以增加抗血栓性;顺应性接近天然血管;血管内表面孔径为40μm,并且管壁的孔径由内到外呈梯度... 将内径4mm的聚氨酯微孔人工血管植入Beagle狗体内,置换一段腹主动脉,研究血管内腔的内皮细胞化过程。该小口径血管具有以下特点:内腔偶联水蛭素以增加抗血栓性;顺应性接近天然血管;血管内表面孔径为40μm,并且管壁的孔径由内到外呈梯度增大。植入初始,人工血管内腔先吸附血浆纤维蛋白。14d见有少量梭形内皮样细胞生成。41d后形成完整内膜,由表面的内皮细胞单层和其下的平滑肌细胞组成。90d后生成稳定的内膜,平均厚度223μm。偶联水蛭素组和无偶联水蛭素组的通畅率分别为88.9%和75.0%。结果表明,改善抗血栓性、顺应性和微观结构可提高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性能,有效促进内腔自然内皮细胞化,显著提高长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径人工血管 水蛭素 顺应性 超微结构 内皮细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R间期一阶差分的新型散点图心率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杭 文峰 +3 位作者 李顶立 顾斐 徐秋萍 叶树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5-398,共4页
在Poincare散点图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RR间期的一阶差分散点图的新型分析方法.一阶差分散点图将RR间期作一阶差分以形成新的序列,再按Poincare方式作图,凸现了RR间期变异的信息,并以特殊区域反映在散点图上,通过图示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心... 在Poincare散点图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RR间期的一阶差分散点图的新型分析方法.一阶差分散点图将RR间期作一阶差分以形成新的序列,再按Poincare方式作图,凸现了RR间期变异的信息,并以特殊区域反映在散点图上,通过图示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心率变异信息,对非偶联的早搏、偶联性质的二联律和三联律早搏能分别显示出特有的图形特征,从而做出比Poincare散点图更好的鉴别.而在分析混合型早搏时,一阶差分散点图鉴别结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阶差分散点图 POINCARE散点图 早搏 二联律 三联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轴流式心脏辅助血泵的研制和初步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岩 孙寒松 +6 位作者 周建业 张浩 郑哲 李国荣 朱晓东 桂幸民 胡盛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1,106,共6页
目的研制开发一种新型的轴流式心室辅助泵,并对其基本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能进行测试。方法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五坐标数控机床上对其进行加工,并通过体外测试台和动物实验,对血泵的流体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能进行... 目的研制开发一种新型的轴流式心室辅助泵,并对其基本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能进行测试。方法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五坐标数控机床上对其进行加工,并通过体外测试台和动物实验,对血泵的流体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轴流泵在后负荷为100mmHg情况下,流量在5L/min以上。动物实验中,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为0.05g/dL。结论血泵体外测试所提供的输出压力和流量符合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需要,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血液相容性能较为满意,值得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 血泵 计算流体力学(CFD) 体外动力学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流式血泵内部流场和生物相容性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朱宪然 张鸣远 +1 位作者 刘昊南 张根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90-1294,共5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磁悬浮轴流血泵,使用圆锥型磁轴承以避免由动静部件接触摩擦引起的血栓问题,其结构小巧紧凑并利于磁悬浮的实现.利用数值方法对血泵内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加装出口导叶以改善血泵内部流场,得到了血泵的水力性能曲线及泵内... 设计了一种新型磁悬浮轴流血泵,使用圆锥型磁轴承以避免由动静部件接触摩擦引起的血栓问题,其结构小巧紧凑并利于磁悬浮的实现.利用数值方法对血泵内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加装出口导叶以改善血泵内部流场,得到了血泵的水力性能曲线及泵内压强、壁面切应力的分布.验证了转子和泵壳间的狭缝中存在与主流方向相反的逆向稳定冲刷流动,避免了狭缝内流动停滞,减少了血栓形成几率.给出了一种利用数值方法计算溶血指标的方法,并通过溶血指标的计算评价了血泵内的溶血程度,发现雷诺切应力是导致溶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血泵 数值模拟 磁轴承 溶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埋藏式起搏器的并发症、故障原因分析及防治 被引量:26
15
作者 徐文莉 郭新贵 林宪如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5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植入埋藏式起搏器 并发症 故障分析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叶片轴流血泵的研制及体外流量实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蔺嫦燕 李冰一 +4 位作者 陈力争 姜以岭 王景 孙衍庆 侯晓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在自制Ⅰ型离心血泵和借鉴国外同类血泵的基础上 ,我们通过改变泵的整体结构、叶片角度、材料、密封方式和加工手段等 ,又自行设计和加工另一微型轴流血泵 -Ⅱ型血泵 ,它由泵体、直流无刷电机、叶轮、一对磁片、导流槽和支撑架等部件构... 在自制Ⅰ型离心血泵和借鉴国外同类血泵的基础上 ,我们通过改变泵的整体结构、叶片角度、材料、密封方式和加工手段等 ,又自行设计和加工另一微型轴流血泵 -Ⅱ型血泵 ,它由泵体、直流无刷电机、叶轮、一对磁片、导流槽和支撑架等部件构成 ,总长度 12 5mm ,容积 147ml,材料是TC4钛合金 ,总重量 380g。我们根据不同的压力、流量输出要求 ,设计、加工出五、四、三叶片的叶轮。在模拟试验台 ,我们分别测试此泵的动力学输出、产热和密封性能。结果显示 :(1)五叶片泵在 80 0 0rpm时输出为 6 .8L/min、12 0mmHg ;根据各叶片泵的输出曲线得出 :五、四、三叶片泵的压力和流量均随着转速的升高而升高。 (2 )当前负荷为 0mmHg时 ,五、四、三叶片血泵转速80 0 0rpm流量为 5 .0L/min时 ,所对应的最大的压力约为 170mmHg、16 0mmHg和 130mmHg ,可见在同流量输出情况下 ,随着叶片数的减少压力随之降低。 (3)五、四、三叶片泵的流量、压力输出受前负荷影响较小。 (4 )血泵的效率随着转速的升高而升高。 (5 )在 12 0h的连续运转过程中 ,血泵的表面温度变化较小 ;密封性能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叶片轴流血泵 研制 体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血管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霍丹群 陈柄灿 +1 位作者 侯长军 郑小林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00-202,189,共4页
详述人工血管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同时介绍对可用于临床的人工血管的基本要求,得出小直径人工血管将成为又一研究热点的结论。
关键词 人工血管 研究进展 生物相容性 心血管疾病 血管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心脏输出流量和压力的神经网络估算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封志刚 曾培 +3 位作者 茹伟民 袁海宇 李岚 钱坤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8-572,共5页
人工心脏的输出流量和压力是血泵设计及运行的重要特性参数 ,其测量精度和方法直接关系到人工心脏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 ,即用神经网络从叶轮式人工心脏电机驱动参数换算血泵的流量和压力。与... 人工心脏的输出流量和压力是血泵设计及运行的重要特性参数 ,其测量精度和方法直接关系到人工心脏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 ,即用神经网络从叶轮式人工心脏电机驱动参数换算血泵的流量和压力。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 ,本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无创性 ,不会对血液造成破坏 ,同时减少了感染机会。 (2 )结构简单 ,省去了流量计和压力计 ,便于人工心脏完全植入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流量 压力 神经网络估算法 人工心脏 血泵 人工神经网络 叶轮式人工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型人工心脏电动叶轮血泵的左心室辅助动物长期存活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钱坤喜 郑铭 茹伟民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6-211,共6页
自制离心型人工心脏电动叶轮血泵在18头小公牛身上行左心室辅助存活试验,其中有三头实验牛分别存活62、54、46d,试验期动物血液参数和器官功能无明显变化,证明该装置的血液相容性已经达到设计要求,动物死亡或实验终结,均... 自制离心型人工心脏电动叶轮血泵在18头小公牛身上行左心室辅助存活试验,其中有三头实验牛分别存活62、54、46d,试验期动物血液参数和器官功能无明显变化,证明该装置的血液相容性已经达到设计要求,动物死亡或实验终结,均由血泵内轴承磨损引起。因此,研制磁力轴承替代机械轴承,以避免机械磨损,是实现离心型人工心脏电动叶轮血泵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型 人工心脏 电动叶轮血泵 存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切应力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于彦铮 江国伟 +3 位作者 王克强 孙继虎 郦鸣阳 钱丽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5-298,共4页
为探索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承受流体冲击的能力,以便在人工心脏瓣膜表面形成一个抵抗血流切应力作用强的血管内皮细胞层,在我们研制的内皮细胞切应力受力反应测试装置上,观察了培养在盖玻片表面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成单层细胞后在切应... 为探索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承受流体冲击的能力,以便在人工心脏瓣膜表面形成一个抵抗血流切应力作用强的血管内皮细胞层,在我们研制的内皮细胞切应力受力反应测试装置上,观察了培养在盖玻片表面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成单层细胞后在切应力分别为15dynes/cm^2 24小时和115dynes/cm^28小时(均为准定常流)作用下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脱落情况.结果表明:在115dynes/cm^2的切应力作用下,6~8小时后,内皮细胞伸长并顺流体流动方向排列,随后伸长的细胞逐渐脱落,而在15dynes/cm^2切应力作用下24小时后,内皮细胞未伸长,也未脱落.结果提示:(1)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对流动切应力也能产生适应性形态变化,内皮细胞形态变化的大小、快慢主要取决干施加的切应力水平的大小;(2)在流动环境中内皮细胞抵抗形态变化能力越强,细胞越不容易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瓣膜 切应力 内皮细胞 细胞种植 细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