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味甘露药浴中药材的本草考证和临床应用
1
作者 徐智玮 李啟恩 +6 位作者 赛曼 多杰端智 严辉 贾守宁 多杰才让 孟和毕力格 王双玺 《中国现代中药》 2025年第2期365-373,共9页
梳理五味甘露药浴相关藏族医学古籍著作及现代临床文献,对五味甘露药浴中5类药材的基原和功效进行系统整理和考证,分析探讨其现行标准和应用现状。经考证,“徐巴”为柏类药材,其主流基原分别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 Franco和... 梳理五味甘露药浴相关藏族医学古籍著作及现代临床文献,对五味甘露药浴中5类药材的基原和功效进行系统整理和考证,分析探讨其现行标准和应用现状。经考证,“徐巴”为柏类药材,其主流基原分别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 Franco和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塔勒”为杜鹃类药材,在藏族药中有“塔勒嘎保”和“塔勒那保”,其主流基原分别为烈香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 Maxim.和头花杜鹃R. capitatum Maxim.;“翁布”为柽柳类药材,其主流基原为宽苞水柏枝Myricaria bracteata Royle及其同属植物;“才屯”为麻黄类药材,其主流基原为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和山岭麻黄E. gerardiana Wall.;“坎巴”为蒿类药材,其主流基原以灰色的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为主。目前,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中五味甘露药浴不同药材基原的选择符合考证结果。五味甘露药浴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疗效显著,但目前其基础研究较少,应加大力度开展地方药材和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五味甘露药浴方 考证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药形成的源流
2
作者 唐志书 刘红波 +2 位作者 许洪波 段金廒 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6期946-956,共11页
道地药材是特定地域内品质优良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秦药作为我国道地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目前有关秦药的概念、内涵、起源及其发展历程等尚... 道地药材是特定地域内品质优良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秦药作为我国道地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目前有关秦药的概念、内涵、起源及其发展历程等尚不清晰。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厘清秦药的起源及发展脉络,并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秦药的概念进行探讨与界定,以期促进秦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药 道地药材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秦文化与秦医药
3
作者 唐志书 许洪波 +2 位作者 于金高 段金廒 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6期937-945,共9页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因时间维度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维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为全面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地域差异、深刻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以三秦大地区域内生成发展的三秦文化和秦医药为研究对象,系统分...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因时间维度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维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为全面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地域差异、深刻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以三秦大地区域内生成发展的三秦文化和秦医药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两者的关系,并重点梳理三秦文化在“道”“术”2个层面对秦医药形成发展的作用,同时探讨了三秦文化对当前秦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秦医药与三秦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共同植根于三秦大地,三秦文化深刻影响着秦医药核心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模式、临床技法等方面,同时三秦文化可能会对秦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潜在负面影响。初步探讨了三秦文化与秦医药的互动关系,为厘清秦医药文化渊源及特征、充分激活秦医药文化基因、促进秦医药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分区考析传统文化与医药的相互影响关系提供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秦文化 秦医药 秦药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硝石汤之“硝石”“芒硝”考证
4
作者 孙超 陈婷 +2 位作者 张秋霞 王伽伯 迟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1期132-135,共4页
大黄硝石汤是张仲景治疗湿热黄疸的重要方剂。目前涉及本方的研究,存在“芒硝”“硝石”错用、混用的现象。本文全面梳理《金匮要略》不同传本有关记载,旁参注家注释,结果发现,古籍文献中“芒硝”“硝石”混乱,源于《脉经》和《备急千... 大黄硝石汤是张仲景治疗湿热黄疸的重要方剂。目前涉及本方的研究,存在“芒硝”“硝石”错用、混用的现象。本文全面梳理《金匮要略》不同传本有关记载,旁参注家注释,结果发现,古籍文献中“芒硝”“硝石”混乱,源于《脉经》和《备急千金要方》引《金匮要略》相关条文时以“芒硝”代“硝石”所致;元明以后,伴随硝石、芒硝基原辨识逐渐清晰,诸版本均作“硝石”而非“芒硝”。从病机来看,硝石燥湿、活血作用均强于芒硝,更加符合大黄硝石汤“湿热”“血瘀”的病机特点。方中所用应为硝石。现阶段在大黄硝石汤中用芒硝的原因和硝石被列为危险化学品有一定关系。明析大黄硝石汤的药物组成,对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硝石汤 硝石 芒硝 黄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茸草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玉音 窦桦 +2 位作者 王秋玲 陈旭玉 魏建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10期1799-1805,共7页
中药鹿茸草性平,味微苦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的功效,是炎宁糖浆的主要药味之一,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菌效果。通过查阅本草著作、地方标准、不同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已发表论文,对鹿茸草的基原、名称、性味、功... 中药鹿茸草性平,味微苦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的功效,是炎宁糖浆的主要药味之一,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菌效果。通过查阅本草著作、地方标准、不同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已发表论文,对鹿茸草的基原、名称、性味、功效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结果表明,中药鹿茸草的基原植物为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ex Maxim.,其与鹿茸草M.sheareri Maxim.ex Franch.et Savat.存在混用情况。沙氏鹿茸草中的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炎活性。沙氏鹿茸草已实现人工种植,其具有半寄生的生物学特性,施加外源激素、控制土壤含水量等方法可以促进沙氏鹿茸草吸器的形成,提高其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氏鹿茸草 鹿茸草 本草考证 半寄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草经集注》记载“今用石斛出始兴”的考证与辨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小鸟 祁志林 +4 位作者 于白音 陆伟东 陈华龙 李尚勇 李新峰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3期535-540,共6页
石斛是我国名贵中药材,《本草经集注》记载“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蜱者为佳”。对中国历代郡县制行政制度诞生与演变情况,以及始兴郡的行政区域和本草著作中关于石斛产地、生长环境、质地、色泽、加... 石斛是我国名贵中药材,《本草经集注》记载“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蜱者为佳”。对中国历代郡县制行政制度诞生与演变情况,以及始兴郡的行政区域和本草著作中关于石斛产地、生长环境、质地、色泽、加工方法、品质特性的记载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考证和辨析,结果表明,《本草经集注》提到的“始兴”是始兴郡,其行政区域包括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浈江区、武江区、仁化县、乳源县、始兴县、翁源县、乐昌市和南雄市,以及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连山县、连南县、连州市和英德市等地。推测符合“生石上,色如金,形似蚱蜢蜱”特征并分布于“始兴”的石斛属植物为铁皮石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考证 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草经典理论体系之药理论
7
作者 张世臣 石秀佳 +3 位作者 朱雨欣 孙静 董玲 徐文娟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2期387-393,共7页
药物之所以对疾病有效,必有其用药之理,药理的理念自古已有之。历代医药学家一直坚持不懈探求用药之理,并形成了独特的药性理论,同时也进行着独特的实验药理研究。中药药理体系从药性理论入说,针对有生命的整体,从宏观上阐释临床疗效与... 药物之所以对疾病有效,必有其用药之理,药理的理念自古已有之。历代医药学家一直坚持不懈探求用药之理,并形成了独特的药性理论,同时也进行着独特的实验药理研究。中药药理体系从药性理论入说,针对有生命的整体,从宏观上阐释临床疗效与所用方药之药理的关系。通过病理模型(包括病态的人或动物)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意义,并释以中医用药之理。医药学家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地进行科学探索,加深了对各种药物药理作用的认识,为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药理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药之理 药性理论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驻景丸的历史沿革与方证信息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益清 温煜杰 +1 位作者 郑璐璐 张俐敏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2期394-403,共10页
驻景丸是2023年《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的第40首,出自北宋《太平圣惠方》,由菟丝子、车前子、熟地黄3味药组成,功用补益肝肾、清热明目,主治肝肾亏虚之眼病,为中医眼科临床常用名方。采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搜集分析驻景丸... 驻景丸是2023年《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的第40首,出自北宋《太平圣惠方》,由菟丝子、车前子、熟地黄3味药组成,功用补益肝肾、清热明目,主治肝肾亏虚之眼病,为中医眼科临床常用名方。采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搜集分析驻景丸的古今文献,共筛选有效古籍数据63条,涉及47部中医古籍。从驻景丸的方源方名、组成剂量、药物基原与炮制、制法用法、主治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其方证关键信息。研究发现,驻景丸中菟丝子、车前子、熟地黄的配比为5∶3∶3是采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剂量;《黎居士简易方论》首载加减驻景丸,该方的主治范围与原方相仿,但药效更全面有力,历代应用更加频繁;现代医家继续对驻景丸进行化裁,提出驻景丸加减方、通络驻景丸等衍生方,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取得良好效果。驻景诸方以滋补肝肾为本,或兼宁心安神,或兼清热利湿,或兼化瘀通络,然其对应的病机根本在于肝肾虚损,导致目力不足、障翳昏花。驻景诸方在老年性眼病、其他老年退行性改变及青少年近视防治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后续可开展相关药理研究和制剂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驻景丸 《太平圣惠方》 历史沿革 方证信息 文献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山石斛枫斗溯源及不同贮藏年份挥发性成分分析
9
作者 戴亚峰 胡莉 +4 位作者 尚亮亮 黄月纯 纵瑞叶 刘舒萍 王诗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7期1119-1126,共8页
目的:对霍山石斛与枫斗的关系进行溯源,并探讨贮藏年份对霍山石斛枫斗(以下简称霍斗)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考证结合实地观察进行溯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贮藏年份为0、2、4、6年的霍斗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峰... 目的:对霍山石斛与枫斗的关系进行溯源,并探讨贮藏年份对霍山石斛枫斗(以下简称霍斗)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考证结合实地观察进行溯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贮藏年份为0、2、4、6年的霍斗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峰面积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并进行GC-MS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枫斗最早来源于霍山石斛,霍斗应具备完整的“龙头凤尾”特征,绿毛枫斗多指霍斗;12批不同贮藏年份霍斗中均鉴定出25个主要共有挥发性成分,其中脂肪酸类8个、烷烃类6个、醇类4个、酚类3个、酯类2个及其他类2个;12批样品GC-MS图谱的相似度为0.851~0.997,各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为0.949~0.996,相似度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贮藏年份为0、2年的枫斗聚为一类,4、6年的聚为另一类,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导致差异的成分主要是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类成分。结论:霍斗“龙头大、凤尾小”的特征易与其他枫斗区分;不同贮藏年份霍斗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基本一致,但相对质量分数存在一定差异,贮藏年份在6年之内挥发性成分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石斛枫斗 绿毛枫斗 贮藏年份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豆根的品种考证
10
作者 张子彦 魏天睿 +4 位作者 王建华 孟庆金 田雨宁 解红霞 李骁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5期874-880,共7页
通过查阅本草书籍及近现代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主治等方面对苦豆根进行考证。苦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 通过查阅本草书籍及近现代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主治等方面对苦豆根进行考证。苦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适宜生长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中;夏、秋季采挖,以秋季采收、质松者为佳;采收后洗净切成薄片,晒干备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菌痢、肠炎等。研究结果可为苦豆根的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根 考证 基原 炮制 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草经典理论体系之万物皆药论
11
作者 张世臣 许铭珊 +3 位作者 钟琳瑛 于智颖 董玲 于志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1期176-180,共5页
神农尝百草后,治疗疾病的药物不断被发现,医药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皆可为药。本草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认知万物的药物属性的过程。“有名未用”是医药学家不断在传承中验证中药认知的重要通道;“俟考访”是留待后世确认实... 神农尝百草后,治疗疾病的药物不断被发现,医药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皆可为药。本草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认知万物的药物属性的过程。“有名未用”是医药学家不断在传承中验证中药认知的重要通道;“俟考访”是留待后世确认实名的本草符号;“显隐有时”则是本草于历史中浮沉的生命印记。万物皆药论是古代医药学家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创新成果,也是历代传承经典的结果,是本草学不断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皆药 有名未用 俟考访 显隐有时 本草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草中河南省道地药材的演变
12
作者 兰金旭 王静 +1 位作者 练从龙 陈随清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8期1407-1413,共7页
通过梳理《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千金翼方》《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崇原》《药物出产辨》和《增订伪药条辨》中河南省道地药材变化情况,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的发展历程。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名... 通过梳理《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千金翼方》《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崇原》《药物出产辨》和《增订伪药条辨》中河南省道地药材变化情况,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的发展历程。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中,道地药材产地以河南西部伏牛山区为主,南部桐柏山区及北部的太行山区有零星分布,40多种药材的主产区在今河南境内,紫草、菊花和麻黄为汉代量大质优的河南道地药材,山药、牛膝、柴胡、桔梗、知母、瓜蒌、丹参和栀子等道地药材此时已有记载;唐代《千金翼方》中道地药材产区未发生较大变化,半夏、柏子仁、茯苓、石斛、细辛和白及等为唐代形成的道地药材;北宋《本草图经》中道地药材产区向平原地区延伸,艾叶、何首乌、黄精、皂荚、五味子、薄荷和姜等为宋代形成的道地药材;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中道地药材分布广泛,豫中和豫东等平原地区药材数量增加,百部、藁本、远志、连翘、车前子、核桃仁、槐实、麦冬、地黄、苍术、香薷、旋覆花和重楼等为明代形成的道地药材;清代《本草崇原》和民国时期《药物出产辨》《增订伪药条辨》中道地药材种类明显减少,白术、牡丹皮、萆薢、金银花、杜仲、红花、白芷、辛夷、白附子和金钗石斛等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形成的道地药材。对河南省道地药材历史与分布变迁的考证为深入理解河南省道地药材的形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 道地药材 河南 历史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古代文献分析的经典名方平胃散关键信息考证
13
作者 宋甜甜 李和伟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12期2167-2171,共5页
平胃散始载于《简要济众方》,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经典名方,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对平胃散的历史沿革,组方药味的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方法,方义与功能主治进行考证,建议临床使用煮散剂时每服药量为苍术3.14 g、厚... 平胃散始载于《简要济众方》,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经典名方,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对平胃散的历史沿革,组方药味的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方法,方义与功能主治进行考证,建议临床使用煮散剂时每服药量为苍术3.14 g、厚朴1.97 g、橘红1.97 g、甘草1.18 g,煎煮时加生姜2 g、大枣6 g,加水300 mL,煎煮至210 mL,去滓或去姜、枣,空腹食前温热服用,每日服用3次。平胃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内服治疗湿滞脾胃证及霍乱、瘴、妇人死胎不下、疟疾等,外用治疗闪肭、恶疮、脚气膝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平胃散 关键信息 历史沿革 文献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草纲目》草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记载及启示 被引量:23
14
作者 贾春伶 王锦燕 +2 位作者 赵奎君 彭华胜 桂双英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11期1769-1777,共9页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草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草部中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药食记载、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内容,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草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草部中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药食记载、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内容,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本草纲目》草部共记载了151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占草部药物总数的33.78%;《本草纲目》草部有126个品种尚未被《药食同源目录》收载,提示《本草纲目》对挖掘药食同源品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品种的多个药用部位均可食用,所载药食部位与《中国药典》相同的药用植物共41个,不同的共40个;《本草纲目》记载了非常丰富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可以分为根及根状茎类、嫩苗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五大类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方法,以及个人体质、用法用量、饮食宜忌以及炮制减毒等相关的内容。结论:《本草纲目》草部记载了丰富的药食同源信息,为挖掘药食同源新资源、拓宽药食部位、开展传统特色食用方法以及建立完备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利用体系提供了翔实的本草学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草部 药食同源 资源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叶资源利用古今源流考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悦 郭盛 +2 位作者 陆韫青 康宏杰 段金廒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枸杞叶是茄科枸杞属植物宁夏枸杞或枸杞的干燥嫩叶,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系统整理了古代本草、方剂、农书、食谱等著作中枸杞叶的应用记载,梳理了枸杞叶古今药用与食用历史,以期正本清源,为枸杞叶药食两用价值挖掘、枸杞叶药用地位恢复... 枸杞叶是茄科枸杞属植物宁夏枸杞或枸杞的干燥嫩叶,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系统整理了古代本草、方剂、农书、食谱等著作中枸杞叶的应用记载,梳理了枸杞叶古今药用与食用历史,以期正本清源,为枸杞叶药食两用价值挖掘、枸杞叶药用地位恢复、宁夏枸杞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产业链延伸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叶 药用价值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医籍中硝石功效考证 被引量:4
16
作者 迟莉 王伽伯 +2 位作者 陈婷 孙超 韦良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12期2483-2488,共6页
中药硝石在古代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现代临床应用较少,濒于名存实亡。为了矿物药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基于硝石的古代文献对硝石功效进行整理,将其归纳为7类,即止痛、解毒消肿、去腐生肌、化痰软坚散结、开窍辟秽、利湿退黄、... 中药硝石在古代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现代临床应用较少,濒于名存实亡。为了矿物药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基于硝石的古代文献对硝石功效进行整理,将其归纳为7类,即止痛、解毒消肿、去腐生肌、化痰软坚散结、开窍辟秽、利湿退黄、温里活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硝石电离后产生的硝酸根阴离子(NO_(3)^(–))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防治疾病的作用。硝石的古代应用和现代研究均提示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矿物药。建议采用现代研究方法对硝石的药理活性和毒性进行再评价,恢复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石 矿物药 《中华医典》 功效 考证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韭菜子等10味常用温肾助阳中药酒制历史沿革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梅 商思阳 +3 位作者 贾琳 支世君 管莉 吴文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1期159-163,共5页
阐明韭菜子等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酒制的炮制历史沿革,为研究酒制助阳的炮制理论提供文献参考。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索引,按照成书年代先后顺序,参照古籍原著及现代释义等,归纳、总结韭菜子等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的酒制... 阐明韭菜子等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酒制的炮制历史沿革,为研究酒制助阳的炮制理论提供文献参考。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索引,按照成书年代先后顺序,参照古籍原著及现代释义等,归纳、总结韭菜子等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的酒制炮制历史传承。韭菜子等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的酒制炮制历史记载清晰、传承有序,其中6味药的炮制方法始于酒制,现代沿革仍为酒制的有5味。辅料酒在韭菜子等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的协同增效方面可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酒制助阳的炮制理论和原理尚待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制 韭菜子 肾虚阳痿 历史沿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草纲目》对日本、朝鲜医药学界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沈忱 陈卫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3-185,共3页
介绍了《本草纲目》在东亚的传播情况及对当地医药界的影响。《本草纲目》对日本和朝鲜本草学的分类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日本医药学界在对《本草纲目》进行学习、研究时偏重于药物的考证与鉴别,而朝鲜医药学界则以简单、实用为宗旨,对... 介绍了《本草纲目》在东亚的传播情况及对当地医药界的影响。《本草纲目》对日本和朝鲜本草学的分类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日本医药学界在对《本草纲目》进行学习、研究时偏重于药物的考证与鉴别,而朝鲜医药学界则以简单、实用为宗旨,对原书进行大量的采编和精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影响 日本 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记载及其启示 被引量:10
19
作者 贾春伶 王锦燕 +1 位作者 赵奎君 彭华胜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6期1094-1102,共9页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木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木部中作为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食用部位、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记载,并与《按照传统既...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木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木部中作为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食用部位、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记载,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本草纲目》木部共记载了43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占木部药物总数的27.92%。其中,有35个品种尚未被《药食同源目录》收载,提示《本草纲目》对挖掘药食同源品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品种的多个药用部位均可食用,所载药食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同的药用植物共9个品种,药食部位不同的药用植物共14个品种;《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可以分为嫩芽类、嫩苗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皮类6种类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适宜人群、用法用量、饮食宜忌以及炮制减毒等相关的服食禁忌。结论:《本草纲目》木部记载了丰富的药食同源信息,为挖掘药食同源新资源、拓宽药食部位、开展传统特色食用方法及建立完备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利用体系提供了翔实的本草学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木部 药食同源 资源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MS/MS同时测定经典名方泽泻汤中6个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6
20
作者 谭丽盈 胡国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4期696-700,共5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泽泻汤中泽泻醇A、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含量的方法。方法:泽泻汤按照经典名方自制,采用Agilent SB-C_(18)色谱柱(100 mm...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泽泻汤中泽泻醇A、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含量的方法。方法:泽泻汤按照经典名方自制,采用Agilent SB-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1),柱温为40℃,进样量为1μL;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采集,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定量。结果:15 min内泽泻汤中6个成分的色谱峰分离良好,泽泻醇A、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分别在8.20~409.90(r=0.9993)、16.06~802.99(r=0.9995)、14.47~723.49(r=0.9999)、2.57~128.67(r=0.9996)、2.85~142.66(r=0.9985)、3.24~162.24 ng·mL^(-1)(r=0.9998)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5.39%~102.53%,RSD为0.71%~2.33%,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符合要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为泽泻汤的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泻汤 泽泻醇A 泽泻醇B 23-乙酰泽泻醇B 白术内酯Ⅰ 白术内酯Ⅱ 白术内酯Ⅲ 含量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