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防治脑卒中注册临床试验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天仪 倪思铭 +1 位作者 高垣 沈卫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4期65-71,共7页
目的梳理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试验注册情况,为相关临床试验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hiCTR)、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NCT)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完整注册的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试验,提取信息录入Excel2019去重,采用S... 目的梳理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试验注册情况,为相关临床试验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hiCTR)、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NCT)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完整注册的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试验,提取信息录入Excel2019去重,采用SPSS27.0进行统计并绘制图表,分析注册临床试验特征。结果纳入注册临床试验540项,其中ChiCTR 449项(83.15%),NCT 91项(16.85%),注册项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纳入研究涉及8个国家,其中我国涉及29个省份;涉及213家机构与391名研究者;资助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52.41%);共纳入216368例受试者,大部分研究样本量为50~100例(32.22%)。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88.70%)为主,研究设计多为随机平行对照研究(82.59%)。未明确报道盲法情况(39.63%)较多,其次为双盲(21.67%)和评价者盲(13.70%)。纳入研究主要关注卒中的全周期诊疗,涵盖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和预防,其中后遗症期研究(62.04%)较多,涵盖运动功能障碍、认知精神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干预措施以针刺(42.41%)为主,其次为中成药(21.12%)、推拿(10.37%),主要评价指标有运动功能(17.10%)和神经功能(14.56%)评估。结论中医药防治脑卒中注册临床试验研究处于快速增长期,关注面不断扩大、研究深度逐渐加强,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仍存在研究系统性不强、干预措施占比结构不合理、结局评价指标主观性较强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医药 临床试验注册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2
作者 高睿泽 韩名媛 +4 位作者 吕晓琳 孙忠人 杨成妍 王羽心 尹洪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3期186-191,共6页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预后。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本文从单纯针刺疗法、电针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及综合疗法方面梳理近年以针刺为主治疗卒中后抑郁相关临床研究。针刺取穴以...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预后。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本文从单纯针刺疗法、电针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及综合疗法方面梳理近年以针刺为主治疗卒中后抑郁相关临床研究。针刺取穴以督脉为核心,配合膀胱经、肝经、心包经腧穴。针刺结合中药、艾灸、音乐疗法、康复训练等的综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进一步分析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方案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针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中药复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病-证-量规律
3
作者 张润泽 贺晨明 +6 位作者 周爽 朱亮 罗杰莲 刘良 邓玮 李亚男 方邦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2期45-51,共7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2014年5月3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2014年5月31日-2024年5月31日收录的中药复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文献,筛选后利用Excel2019、SPSS Modeler 18、SPSS25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处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剂量分析、性味归经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复方180首,涉及208味中药,累计使用1996次,其中高频药物(频次≥24)20味,川芎、当归、地龙、黄芪、赤芍、红花频次较高;药物功效以活血化瘀、补虚、平肝息风、清热居多,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居多,归经多为肝经、脾经、心经、肺经;频次≥24的药物中,川芎、当归、地龙、黄芪、赤芍的平均剂量分别为12.24、12.91、10.52、40.00、12.13 g。系统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中药处方为血府逐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六君子汤加减。结论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多用活血祛痰、养血通脉、清热凉血、益气和中等治法,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阳陵泉对中风偏瘫患者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即刻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琛 李匡时 +6 位作者 喻鑫 武琳璐 陈天竹 吴康 李媛媛 史昕玥 邹忆怀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49-154,共6页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比针刺阳陵泉真穴/假穴对中风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SMN)、背侧注意网络(DAN)功能连接的即刻效应,探讨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中枢调节机制及经穴特异性。方法 纳入中风偏瘫患者20例,间隔2周分别进行1...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比针刺阳陵泉真穴/假穴对中风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SMN)、背侧注意网络(DAN)功能连接的即刻效应,探讨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中枢调节机制及经穴特异性。方法 纳入中风偏瘫患者20例,间隔2周分别进行1次针刺阳陵泉真穴与假穴的fMRI扫描,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提取运动相关的SMN、DAN,比较功能连接差异。结果 在SMN内,针刺阳陵泉真穴后较针刺前功能连接增强,增强的脑区有右侧中央前回、颞上回、额下回、楔叶、楔前叶,左侧颞中回、枕中回、颞上回、海马旁回、额下回、颞上回;针刺阳陵泉假穴后较针刺前功能连接增强,增强的脑区有右侧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扣带回,左侧额内侧回、前扣带回、豆状核、尾状核。在DAN中,针刺阳陵泉真穴后较针刺前功能连接增强,增强的脑区包括右侧大脑楔前叶、颞上回、颞中回、枕中回,左侧扣带回、后扣带回、楔前叶;针刺阳陵泉假穴后较针刺前功能连接增强,增强的脑区包括右侧前扣带回,左侧前扣带回、额内侧回。结论 针刺阳陵泉能激活中风偏瘫患者SMN、DAN双侧相关脑区,可能通过调节运动的启动及执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相较假穴更具经穴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陵泉 中风偏瘫 针刺 脑网络 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被试间相关性探究针刺治疗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的群体脑效应
5
作者 钱勋琦 陈星 +6 位作者 贾卫华 马燕红 宋蕾 吕秋艺 彭景 单之彧 张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48-155,共8页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疗效及群体脑效应。方法招募24例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23名,对2组受试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4周的形神共调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前后麻木VAS量表评分变化...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疗效及群体脑效应。方法招募24例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23名,对2组受试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4周的形神共调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前后麻木VAS量表评分变化。对2组受试者进行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并在扫描时进行针刺干预,分别采集静息态、针刺任务态和留针态3种状态下的血氧依赖水平数据,运用fMRIPrep、BrainIAK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被试间相关性(ISC),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2组受试者各脑区的ISC值。结果针刺治疗显著降低麻木VA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下,2组受试者ISC值均未出现显著变化。针刺条件下,患者组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脑区ISC值显著升高。留针条件下,对照组两侧中央前回部分脑区出现轻微负激活。患者组针刺态较静息态左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前扣带回ISC值显著升高。结论针刺能改善卒中后肢体麻木症状,并能在患者中引起一种特异性的群体激活模式,该模式涉及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丘脑、岛叶、前额叶、扣带回等区域。针刺可能通过激活感觉运动网络和皮质-丘脑-皮质环路增强对感觉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调节中央执行网络和下行疼痛控制通路促进疼痛症状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丘脑卒中 肢体麻木 功能核磁共振 被试间相关性 群体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OB和CONSORT-CHM Formulas 2017的近5年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6
作者 胡紫腾 车前子 +14 位作者 梁宁 张钰菁 陈雅馨 张福强 王巍力 张海力 曹文杰 杨一玖 宋填 王丁熠 宗星煜 程翠翠 蒋寅 王燕平 史楠楠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32-37,共6页
目的评价近5年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偏倚风险和报告质量。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 目的评价近5年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偏倚风险和报告质量。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于2018年4月20日-2023年4月20日公开发表的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RCTs文献。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 1.0)和CONSORT-CHM Formulas 2017分别评价纳入RCTs的偏倚风险和报告质量。结果共检索4301篇文献,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408篇RCTs。ROB评价结果显示,由于分配隐藏、盲法、试验注册信息、基金资助等内容报告的缺失,大部分研究偏倚风险评定为不清楚。CONSORT-CHM Formulas 2017评价结果显示,17个条目的文献报告篇数≥50%,25个条目的文献报告篇数<10%,大多数文献未凸显中医药辨证论治特色。结论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RCTs的质量普遍偏低,建议研究者参考RCTs的方法学设计和国际报告标准,完善试验设计,规范试验报告,同时突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随机对照试验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唐娅妮 何轶帆 +2 位作者 崔艺敏 殷克敬 刘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78-182,共5页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易引起误吸、营养不良等,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针刺治疗可代偿性重塑部分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近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进行梳理,从针刺修复脑损伤...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易引起误吸、营养不良等,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针刺治疗可代偿性重塑部分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近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进行梳理,从针刺修复脑损伤、调节吞咽反射、协调吞咽诸肌运动、调节吞咽相关神经递质分泌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机制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经皮经颅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刺激参数应用规律 被引量:5
8
作者 修靖云 马良宵 +4 位作者 马凌慧 孙天祎 钱旭 张秦墉 王修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2-47,共6页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刺激参数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刺激参数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2000年1月-2023年5月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探究核心腧穴及电刺激参数应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79篇,提取128组数据。TEAS核心腧穴主要包括外关、手三里、足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等,上下肢最常用配伍为手三里-外关、阳陵泉-足三里;电刺激参数中频率选择多样,100 Hz最常用,刺激弛缓型偏瘫上肢腧穴时亦多选用2 Hz;其他电刺激参数应用较一致,多选用脉宽200~250μs的双向对称方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t DCS刺激电极多置于脑部M1运动区在头皮的投影,安全刺激强度为1~2 mA。结论 采用TEAS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应根据卒中后不同康复阶段患者肌肉状态选择刺激腧穴及电刺激参数,尤需关注刺激频率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运动障碍 经皮穴位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电刺激参数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9
作者 敖金波 李旭英 +4 位作者 彭力 程建明 周立志 王军 穆敬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5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偏瘫 针刺疗法 温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体质与证候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贾爱明 胡文梅 +3 位作者 张红 刘耘 谭婧 刁凤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2~24周)患者的体质、证候分布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对6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及中医四诊资料采集,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量表判断中医体质,根据《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2~24周)患者的体质、证候分布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对6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及中医四诊资料采集,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量表判断中医体质,根据《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确定中医证候,并进行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体质主要为瘀血质(20.97%)、痰湿质(18.71%)、气虚质(16.29%),证候主要为血瘀证(25.81%)、痰证(20.97%)、气虚证(16.45%)、阳虚证(15.16%)。主要体质与证候相关分析显示,瘀血质与血瘀证、痰证、气虚证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证、血瘀证、阳虚证显著正相关,气虚质与气虚证、血瘀证、痰证显著正相关。结论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其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中风恢复期 中医体质 中医证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杜小正 王金海 +2 位作者 鲍春龄 焦志华 东贵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补泻手法 急性缺血性中风 肢体运动功能 即刻效应 简化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鉴定及活血荣络方的干预作用
12
作者 颜思阳 杨仁义 +4 位作者 李飞亚 何孟豪 刘利娟 周德生 高晓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目的鉴定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并探讨活血荣络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多芯片联合差异分析(GSE61616、GSE30655),结合Reactome数据库,鉴定出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并在GSE97537芯片中鉴定并验证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Pearson相... 目的鉴定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并探讨活血荣络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多芯片联合差异分析(GSE61616、GSE30655),结合Reactome数据库,鉴定出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并在GSE97537芯片中鉴定并验证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SE61616、GSE30655、GSE97537、GSE137595、GSE22255、GSE163614、GSE78731数据集中51个脑梗死样本mRNA表达相关性;通过STRING数据库、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对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及GO、KEGG富集分析。制备脑梗死模型大鼠,并予活血荣络方浸膏11.7 g/kg灌胃给药,连续7 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Nissl小体变化及脑梗死脂质代谢关键基因PLA2G4A、SPHK1、PTGS1 mRNA表达。结果TSPO、CYP1B1、PLIN2、CH25H、PLA2G4A、ANGPTL4、PTGS1、SPHK1、PTGES被鉴定为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在脑梗死中显著高表达且显著正相关,其中PTGS1、PLA2G4A、SPHK1相互作用关系最强,是脑梗死脂质代谢关键基因;脑梗死脂质代谢基因主要发挥氧化还原酶活性、铁离子结合、血红素结合等分子功能,介导花生四烯酸代谢、磷脂酶D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参与脂质代谢调控进程、脂肪酸代谢进程、脂肪酸衍生物代谢过程。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P<0.001),活血荣络方能有效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P<0.001);Nissl染色结果提示,脑梗死后神经元结构异常,数目明显减少(P<0.001),活血荣络方能增加神经元数目(P<0.001),修复神经元结构;RT-qPCR结果提示,脑梗死脂质代谢关键基因在脑梗死中显著高表达(P<0.001),与生物信息学结果一致,活血荣络方能降低脂质代谢关键基因PTGS1、PLA2G4A、SPHK1表达(P<0.001,P<0.01,P<0.05)。结论活血荣络方能下调PTGS1、PLA2G4A、SPHK1表达,发挥氧化还原酶活性、铁离子结合、血红素结合等分子功能,介导花生四烯酸代谢、磷脂酶D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参与脂质代谢调控进程、脂肪酸代谢进程、脂肪酸衍生物代谢过程,增加Nissl小体数目,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脂质代谢 生物标志物 实验验证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化痰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早期痰瘀阻络证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神经修复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夏毅 徐进友 +1 位作者 王海东 陆倩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观察自拟化痰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早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神经修复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每... 目的观察自拟化痰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早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神经修复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化痰通络方,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病变侧大脑血流最大峰值流速(Vs)、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脑血管储备(CV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86.67%(52/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s、CVR水平升高,RI、PI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s、CVR高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EGF、BDNF水平升高,NSE、VCAM-1水平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EGF、BDNF高于对照组,NSE、VCAM-1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化痰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早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疗效显著,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调节血管神经修复因子,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恢复早期 痰瘀阻络证 自拟化痰通络方 神经功能缺损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及疗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46
14
作者 岳增辉 刘伍立 章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经筋刺法 针刺疗法 治疗 脑卒中后痉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劲柏 宋安娜 +3 位作者 钟利远 陈庆 王峥 卓廉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取阳明经穴位,毫针刺法;试验组取拮抗肌侧穴位,采... 目的观察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取阳明经穴位,毫针刺法;试验组取拮抗肌侧穴位,采用针上加灸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四肢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在缓解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健肢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肢PWV降低,ABI上升(P<0.05);对照组患肢治疗前后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能够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运动功能,加速四肢动脉血流状态,较单纯针刺治疗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 易化技术 中风后遗症 肢体痉挛 运动功能 血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丁彩霞 胡丹 +4 位作者 张兰坤 李传游 姜寒 张晓浩 盛蕾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的影响,探讨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纳入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10例。治疗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营养脑细胞治疗。同时行针刺,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的影响,探讨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纳入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10例。治疗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营养脑细胞治疗。同时行针刺,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5次,休针2 d,连续治疗30 d。健康组不进行治疗。采用BOLD-fMRI成像技术,基于RSET1.8软件,使用低频振幅(ALFF)方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脑区活动参数,并与健康组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左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ALFF值较健康组降低,双侧中央前后回、左侧额上回、额中回、颞中回、楔叶ALFF值较健康组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尾状核、壳核、苍白球ALFF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左侧额上回、额中回、楔叶ALFF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主要脑区为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针刺对上述脑区具有调节作用,可能为治疗的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缺血性脑卒中 低频振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林秀瑶 吴志生 +1 位作者 朱达斌 宫淑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7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针刺(使用循环药... 目的探讨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针刺(使用循环药物前行首次针刺),每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峰速(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首次针刺后大脑中动脉Vs、Vd升高,PI、RI降低(P<0.01)。与首次针刺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Vs、Vd升高,PI、RI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s、Vd、PI、RI及对照组治疗后Vs、PI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s、Vd、PI、RI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可产生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多次针刺可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经颅多普勒 脑卒中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介入针刺和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未艾 吴清明 +5 位作者 李向荣 李丹丹 付磊 易宣超 张鹏 张志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9期60-61,共2页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和康复治疗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要手段,但对其介入时机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就不同时期介入针刺和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和康复治疗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要手段,但对其介入时机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就不同时期介入针刺和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卒中单元 针刺 康复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印分析法评价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步态疗效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琳 张章 +2 位作者 韩义皇 刘娜 蔡承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74-75,共2页
偏瘫痉挛步态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康复[1-2],而且加大了患者行走过程中意外发生的几率。因此,改善痉挛状态,对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加速康复进程、减轻残疾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灸对中风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缺乏... 偏瘫痉挛步态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康复[1-2],而且加大了患者行走过程中意外发生的几率。因此,改善痉挛状态,对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加速康复进程、减轻残疾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灸对中风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缺乏公认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对中风痉挛步态的疗效评定,缺乏特异性、敏感性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印分析法 Ashworth量表 临床痉挛指数量表 足长差 中风痉挛 针灸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水沟穴对实验性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钙调素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惠芳 严洁 +5 位作者 任秀君 郭长青 林磊 图娅 张露芬 邬继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25-26,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缺血区脑细胞内活性钙调素(CaM)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磷酸二脂酶法测定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水沟穴组、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活性CaM的含量。结果:造模后脑组织活性CaM含量明显升... 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缺血区脑细胞内活性钙调素(CaM)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磷酸二脂酶法测定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水沟穴组、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活性CaM的含量。结果:造模后脑组织活性CaM含量明显升高(P<0.001),经电针水沟穴治疗后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活性CaM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活性CaM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沟穴 电针刺激 脑缺血 钙调素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