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透法”治温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乐平 康永 蒋之昂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9期8-8,56,共2页
关键词 清透法 温病 中医药疗法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述《温病条辨》下焦温病的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聚山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5,共2页
浅述《温病条辨》下焦温病的治疗赵聚山(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温病条辨》下焦温病,中医药疗法下焦温病一般指温病后期肝肾受病,多为邪在阳明久羁,不能外解而致邪热深入下焦,劫烁肾水.损伤肝肾真阴,导致阴精亏耗... 浅述《温病条辨》下焦温病的治疗赵聚山(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温病条辨》下焦温病,中医药疗法下焦温病一般指温病后期肝肾受病,多为邪在阳明久羁,不能外解而致邪热深入下焦,劫烁肾水.损伤肝肾真阴,导致阴精亏耗,虚风内动,属邪少虚多之候。吴鞠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温病条辨 下焦温病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津养阴大法在温热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文曼 黄朝美 刘恒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3-13,共1页
温热病是由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最善伤阴,历代温病学家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病经纬》中均提出“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其说屡见不鲜。而且一再告... 温热病是由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最善伤阴,历代温病学家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病经纬》中均提出“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其说屡见不鲜。而且一再告诫不可误表,不可妄攻,以防耗津伤阴,切忌辛温解表,注意保津液,保胃气,而慎于涌吐,当下则下,而不可妄下。对于阴亏当下者,宜用增水行舟的润下救津法,避免误治。因此我们对于温热病伤津耗阴这一基本病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津养阴法 温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外感发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元庆 《陕西中医函授》 1990年第3期29-30,共2页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治疗外感发热中总结出的8点见解:见热休退热与见热必退热、给邪出路与除邪务尽、时时顾护正气、注意留邪宿疾、辨性别年龄体质、注意特殊生理状态、用药顺时令、病瘥后注意调理。
关键词 外感病证 热证 温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发热机理与治法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永学 《陕西中医函授》 1997年第1期6-8,共3页
发热是温病主证,温病治疗关键在于治热。作者认为温病发热主要是温邪引起阳气升发,阳气郁闭和阴虚阳亢所致,治疗重住宣畅气机,透解邪热或苦寒直折,清热解毒及滋阴潜阳。
关键词 温病 发热 病因 病机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热经纬》用药浅识 被引量:1
6
作者 朱炳林 《江西中医药》 1991年第4期54-56,共3页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对温热病的辨证论始有卓越贡献、其主要成就之一便是编著《温热经纬》。“经”者,轩岐、仲景之文,“纬”者,叶、薛诸家之论。在经纬交织中,贯注着王氏的临床体会,尤其在用药方面,颇多经验之谈,对后学很有帮助,无怪...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对温热病的辨证论始有卓越贡献、其主要成就之一便是编著《温热经纬》。“经”者,轩岐、仲景之文,“纬”者,叶、薛诸家之论。在经纬交织中,贯注着王氏的临床体会,尤其在用药方面,颇多经验之谈,对后学很有帮助,无怪乎杨照藜意味深长地赞颂道:“议药细极微芒,读者不可草草读过。”1 用药依辨证为指归王氏强调先议病,后议药,他说:“一病有一病之宜忌,用得其宜,硝黄可称补剂,苟犯其忌,参术不异砒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中医药疗法 温热经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血分证治法探讨
7
作者 马健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5-8,共4页
血分证为热毒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所致的证候,属温病的危重阶段。临床研究提示血分证与DIC关系密切,其病情险急,变化速捷,易致昏痉脱等变证,且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凉血散血”治法尚不能适用于血分证的全部病理过程。
关键词 温病 血分证 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暑湿合剂治疗暑湿症108例临床观察
8
作者 陈玉珍 徐秀峰 +1 位作者 李宏媛 贾玉娥 《山西临床医药》 1999年第2期161-162,共2页
暑湿症当属于祖国医学暑温和湿温的范畴,是长夏和初秋季节常见的内科急症。暑温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而致的时令外感热病,湿温是夏秋之交感受湿温病邪而致的外感热病。夏季炎暑既盛,而雨湿亦多,所谓“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与湿邪... 暑湿症当属于祖国医学暑温和湿温的范畴,是长夏和初秋季节常见的内科急症。暑温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而致的时令外感热病,湿温是夏秋之交感受湿温病邪而致的外感热病。夏季炎暑既盛,而雨湿亦多,所谓“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与湿邪合而为患,成为暑湿症。我院从1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暑湿症 抗暑湿合剂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履秋教授治疗急性热病经验举隅
9
作者 汪悦 郭海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5年第4期1-2,共2页
汪履秋教授治疗急性热病经验举隅南京中医学院(210029)汪悦,郭海英汪履秋教授从医五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急性热病的辨治上颇具特色。现摘其鳞爪介绍如下,以飨读者。治风湿重在宣散请解汪师认为风温与西医学... 汪履秋教授治疗急性热病经验举隅南京中医学院(210029)汪悦,郭海英汪履秋教授从医五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急性热病的辨治上颇具特色。现摘其鳞爪介绍如下,以飨读者。治风湿重在宣散请解汪师认为风温与西医学大叶性肺炎相似,其病理中心主要在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温病 中医药疗法 汪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清任温病八法述评
10
作者 张一丹 何建成 郭谦亨 《甘肃中医》 1992年第4期1-2,共2页
清代医家王清任临床治疗注重活血化淤,其《医林改错》中有关瘟毒吐泻及痘之治法可归类为八法,即:解毒活血法、回阳活血法、益气熄风法、通经逐淤法、活血通淤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利湿法、益气养血活血法。对温病治疗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医林改错 温病 治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天士温病清肺法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石历闻 王灿晖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5期10-12,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病清肺方法。肺经蕴热,大法清肺,是为温病治肺主法。据兼证不同,又有清肺泄热、清热宣肺、清热化痰和清肺和络之异。作者认为温病肺系病理特点肺热而气郁;叶氏用药特点微苦、微辛、微寒;治疗特... 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病清肺方法。肺经蕴热,大法清肺,是为温病治肺主法。据兼证不同,又有清肺泄热、清热宣肺、清热化痰和清肺和络之异。作者认为温病肺系病理特点肺热而气郁;叶氏用药特点微苦、微辛、微寒;治疗特点轻以去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温病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泻下剂灌肠在内科重症中应用举隅
12
作者 王晓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6年第2期16-16,共1页
泻下剂灌肠在内科重症中应用举隅安康地区中医院(725000)王晓玲在内科临床中常遇到中风神昏不语,或高热神昏谵语的重危患者,由于病情危笃,汤药难下而给治疗带来困难,笔者依据病情采用泻下剂保留灌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泻下剂灌肠在内科重症中应用举隅安康地区中医院(725000)王晓玲在内科临床中常遇到中风神昏不语,或高热神昏谵语的重危患者,由于病情危笃,汤药难下而给治疗带来困难,笔者依据病情采用泻下剂保留灌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抢救重危患者可行的给药途径。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风湿 泻下剂 灌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淤法治疗温热病探讨
13
作者 曾立言 《甘肃中医》 1994年第2期1-2,共2页
目前,在对乙脑、流脑、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疫毒痢、急性黄色肝萎缩等急性热病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了活血化淤的运用,使疗效大有提高,屡有报道。但活血化淤法在温热病中的运用及原理探讨,专题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活血化... 目前,在对乙脑、流脑、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疫毒痢、急性黄色肝萎缩等急性热病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了活血化淤的运用,使疗效大有提高,屡有报道。但活血化淤法在温热病中的运用及原理探讨,专题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活血化淤法与清络解毒、生津、育阴等密切配合,贯穿于温热病辨证论治的始终。现就活血比淤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温病淤血形成的机理 温热病邪为亢盛阳邪,其深入营血,灼伤津血,血受熏灼则易凝结淤塞,津液不足则不能载血运行,均导致淤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在《论痘非胎毒》篇中又指出:“受温疫至重,瘟疫在内,烧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说:“因伏火郁蒸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治则 活血祛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清肺泄腑法的探讨
14
作者 吴成 孟澍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3年第3期7-9,共3页
温病肺热证常见多发,每于清肺泄热之后并不能迅速退热、止咳、平喘,积临床经验,在清肺的同时,配合通腑导泄每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兹就清肺泄腑的具体运用探讨如下。一、清肺重在清宣、清化、清润肺热当清,但由于邪热性质不同,气闭程度... 温病肺热证常见多发,每于清肺泄热之后并不能迅速退热、止咳、平喘,积临床经验,在清肺的同时,配合通腑导泄每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兹就清肺泄腑的具体运用探讨如下。一、清肺重在清宣、清化、清润肺热当清,但由于邪热性质不同,气闭程度差异,故清肺又分为清宣、清化、清润三者。 1.清宣:清宣即清热宣肺,适用于无形邪热壅盛,肺气宣肃不畅。证见:壮热不恶寒,咳嗽喘促,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烦渴躁扰,有汗或无汗,胸膈痞闷,面赤唇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清肺泄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温病营分证辨治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宏宁 唐传俭 翟玉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5-136,共2页
本文从温病营分证的辨治要点出发,就营分证邪热初传入营、营分热炽和营邪欲陷入血三个阶段的特点和治疗法则,以及发热、斑疹、口渴等症状和神志改变、舌象演变等方面加以探讨,认为只有在临证时充分认识温病营分证的病变发展的动态趋... 本文从温病营分证的辨治要点出发,就营分证邪热初传入营、营分热炽和营邪欲陷入血三个阶段的特点和治疗法则,以及发热、斑疹、口渴等症状和神志改变、舌象演变等方面加以探讨,认为只有在临证时充分认识温病营分证的病变发展的动态趋势,明辨营热、阴伤、血瘀等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于治疗中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营分证 辨证 治法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反治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16
作者 刘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60-262,共3页
文章对反治法在温病过程中的应用作了较为全面地论述,认为在温病的治疗中“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实质是清泻内郁之邪热,通下实热积滞,滋阴润燥以充化源。指出反治法是针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表象而言的,就疾... 文章对反治法在温病过程中的应用作了较为全面地论述,认为在温病的治疗中“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实质是清泻内郁之邪热,通下实热积滞,滋阴润燥以充化源。指出反治法是针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表象而言的,就疾病的本质来说依然遵循“治病求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反治法 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审时度势,再接再励
17
作者 赵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期1-1,共1页
玉兔离去,祥龙驾临,又一个欣欣向荣的美好日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医学影像学杂志》经历了许多,得到了很多,有奋斗就有成果,有劳作就有喜悦,这些成果、喜悦无不得益于全体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们的无私奉献,欣欣关怀,... 玉兔离去,祥龙驾临,又一个欣欣向荣的美好日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医学影像学杂志》经历了许多,得到了很多,有奋斗就有成果,有劳作就有喜悦,这些成果、喜悦无不得益于全体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们的无私奉献,欣欣关怀,无不得益于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您的每一个观点,一个建议,一个邮件,一个电话传递的是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时度势 医学影像学 百花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竹梅 陈玉书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5年第2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通阳法 治法 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腑法治疗温病气分发热浅探
19
作者 安潇 江水泉 《国医论坛》 2000年第5期22-23,共2页
温病气分发热的病机是阳热郁结 ,气滞、血瘀、火毒等交互为患 ,邪无出路。根据“胃肠以通为用”理论 ,明确通腑法为气分发热的主要治法。其作用有解热散结、通畅气机、攻逐瘀血、存阴保津等 ,具体把通腑法分为宣肺通腑、活血通腑、解毒... 温病气分发热的病机是阳热郁结 ,气滞、血瘀、火毒等交互为患 ,邪无出路。根据“胃肠以通为用”理论 ,明确通腑法为气分发热的主要治法。其作用有解热散结、通畅气机、攻逐瘀血、存阴保津等 ,具体把通腑法分为宣肺通腑、活血通腑、解毒通腑、扶正通腑 4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气分证 发热 中医药疗法 通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浩良治疗热病验案举隅
20
作者 刘建德 《国医论坛》 1995年第6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 温病 中医药疗法 张浩良 验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