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4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1年泾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封建民 郭玲霞 +1 位作者 刘宇峰 文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6,共8页
[目的]了解近20多年来泾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情况,探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为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NDVI、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 [目的]了解近20多年来泾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情况,探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为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NDVI、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泾河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1)2000-2021年,泾河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全区平均增速为0.059/10 a。(2)气温、降水与NDVI总体均呈正相关关系,气候变化有利于植被改善,且降水变化对NDVI的影响大于气温的影响。(3)人口密度变化与NDVI变化趋势呈负相关,流域人口密度的减小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改善。(4)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变化是NDVI变化的主要原因。NDVI显著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关中平原耕地NDVI的减小,而NDVI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草地、林地以及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塬区耕地NDVI的增加。[结论]研究时段内,气候变化对泾河流域植被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政策的实施是植被覆盖上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桂地区20年间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响应
2
作者 冯达 段亚锋 李婷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2,共8页
[目的]研究黔桂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响应,为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评估和进一步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NDVI数据,结合植被本底值和变化趋势,将区域植被分为9种状态类型;利用均一化面积指数分析不同状态类型植被对岩... [目的]研究黔桂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响应,为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评估和进一步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NDVI数据,结合植被本底值和变化趋势,将区域植被分为9种状态类型;利用均一化面积指数分析不同状态类型植被对岩性、地貌、土壤和地形位指数等地理特征的响应。[结果](1) 2001—2020年NDVI年均值波动增加,平均趋势率为1.8×10^(-3)/a,恢复趋势、退化趋势和稳定状态的植被面积分别占30.8%,9.1%和60.1%;(2)稳定型植被在低、中、高覆盖植被中面积占比逐渐降低,而退化型和恢复型的面积占比均依次增加;(3)纯碳酸盐岩上高覆盖植被均一化面积指数低于均值、低覆盖植被高于均值,而碎屑岩正好相反;(4)植被对红壤和水稻土的响应与本底覆盖度相关;(5)低覆盖稳定型植被在岩溶峡谷区集中分布,峰丛洼地的高覆盖植被优势明显;(6)低覆盖植被与地形位的响应关系明显,中覆盖植被受地形位影响较小。[结论]黔桂地区植被总体呈改善趋势,不同植被状态类型空间分布不均,赤红壤和岩溶峡谷上的植被相对稳定,黄壤区和峰林平原的高覆盖植被单向退化较为明显,高覆盖和低覆盖植被分别集中分布于地形位中值和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桂地区 喀斯特 植被状态类型 地理环境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研究
3
作者 赵凡 鲁鑫钥 +3 位作者 肖灿 胡芮 郝建锋 姚雪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为探究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选取构树-八角枫(A)、构树-黄檀(B)、忍冬-小果蔷薇(C)、构树-小蜡(D)、构树-喀西茄(E)、构树-山槐(F)6种灌木群落,调查分析各群落物种组成特点、物种多样... 为探究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选取构树-八角枫(A)、构树-黄檀(B)、忍冬-小果蔷薇(C)、构树-小蜡(D)、构树-喀西茄(E)、构树-山槐(F)6种灌木群落,调查分析各群落物种组成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6种灌木群落共记录植物50科(划分为6种植物区系分布)107属(划分为12种植物区系分布),科的分布为热带分布大于温带分布,有明显热带性质,但属的分布为温带分布大于热带分布。灌木层中构树为群落A、B、D、E、F的绝对优势种,忍冬为群落C的绝对优势种;草本层中优势种差异明显。灌木层中群落F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均显著大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中群落F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最大,群落C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H′)均小于其他群落,群落B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小于其他群落。灌木层中群落B生物量最高,草本层中群落D生物量最高。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HL-D)和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L-H)、物种丰富度指数(SL-D),分别与灌木层生物量和草本层生物量整体呈显著负相关。根据城墙保护展示需求,建议选取群落B、F作为目标灌木群落,辅以相对低矮的具有固氮作用和观赏效果的推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城墙 灌木群落 植物区系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李睿 邹星晨 +5 位作者 程唱 石正阳 彭小静 刘婧雯 刘仟仟 贺康宁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目的】探究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天然次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下草本多样性影响的主导因子,旨在为青海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优化与提高草本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林场天然次生白桦林为研究对象,通过... 【目的】探究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天然次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下草本多样性影响的主导因子,旨在为青海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优化与提高草本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林场天然次生白桦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取样法在该研究区内选取20个24 m×24 m的标准样地,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多重因素(林分空间结构、林分非空间结构、土壤养分)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白桦林下共发现草本植物24科41属47种,其中黑麦草Lolium perenne、野草莓Fragaria vesc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四叶葎Galium bungei、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均值分别为19.52%、18.91%、10.53%、6.95%、5.27%。(2)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开敞度、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分别可解释44.1%、16.8%、8.2%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影响草本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可解释7.9%和7.6%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主要的土壤养分因子。【结论】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均显著影响林下草本多样性。可通过.调整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林分竞争态势和提升土壤肥力等方式提高林下草本多样性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 草本多样性 林分结构 土壤养分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5
作者 高梦哲 袁晓霞 +3 位作者 杨冰洁 申奥龙 李华 冀照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陵根瘤菌(Rhizobium yanglingense)、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phaseoli)、圆明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yuanming ense)、Rhizobium sp.I和Bradyrhizobium sp.II,其中Rhizobium sp.I为第一优势菌群,Bradyrhizobium sp.II为第二优势菌群,群落结构相对单一,核苷酸多态性(π)较低(范围为0.00205~0.01791,平均值为0.010406),遗传距离(Dxy)较远(范围为0.0688~0.1935,平均值为0.1483),基因交流指数(Nm)较低(范围为0.02~17.10,平均值为3.048)。综上所述,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较高,在进化历史上基因交流频率较低,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乌拉尔甘草 遗传多样性 内蒙古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及其生物量关系的影响
6
作者 曾国燕 叶茂 +2 位作者 李苗苗 陈维龙 张西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目的]研究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草地植物的群落特征以及植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稳定性关系变化,为哈巴河地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2022年在阿尔泰山哈巴河的夏季牧场选取18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样地做调查,调... [目的]研究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草地植物的群落特征以及植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稳定性关系变化,为哈巴河地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2022年在阿尔泰山哈巴河的夏季牧场选取18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样地做调查,调查样地中物种数量、盖度和高度等,测定样地中的地上生物量、β多样性(Sφrensenβ多样性指数和Jaccardβ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和M.Godron群落稳定性,分析放牧前后群落稳定性与植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1)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分布物种30种,隶属14科,以菊科、蔷薇科和禾本科居多;(2)放牧后哈巴河地区草地的多样性指数、盖度、植株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3)放牧前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稳定性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放牧后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稳定性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4)放牧前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稳定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呈显著正相关(p<0.05),放牧后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稳定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不相关。[结论]放牧后草地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生物量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放牧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落的稳定性,但群落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巴河地区 群落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阮文渊 任剑豪 +1 位作者 郭美娜 易可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2-1328,共7页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对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氮磷养分又会影响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此,植物如何整合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生物环境,以实现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是植物营养...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对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氮磷养分又会影响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此,植物如何整合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生物环境,以实现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是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前沿新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涉及氮磷养分介导的有益和有害生物互作研究,阐释了氮磷核心转录调控因子NLPs和PHRs在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植物体内磷素感受蛋白SPXs在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多样性。此外,本文还对未来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的关键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互作 有益生物 有害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芦竹适生区预测
8
作者 张皓 李湘辉 +3 位作者 彭苗苗 谷澜 易自力 李世成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2-145,150,共5页
通过数据稀疏化和预测变量去相关的方法,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平台和中国国家标本平台等数据库中收集并处理了242条芦竹(Arundo donax L.)分布数据和8个环境变量,并依据ENMeval包选择的Maxent模型参数组合(RM=1.5... 通过数据稀疏化和预测变量去相关的方法,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平台和中国国家标本平台等数据库中收集并处理了242条芦竹(Arundo donax L.)分布数据和8个环境变量,并依据ENMeval包选择的Maxent模型参数组合(RM=1.5,FC=LQHPT),对芦竹的适生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RM=1.5、FC=LQHPT参数组合的ΔAICc=0,表明该参数组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模型训练和测试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9±0.002和0.912±0.012,显示出较高的预测准确度;最冷月最低温、年平均气温变化范围和最干季度降水量被确定为影响芦竹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其适宜区间分别为-4.9~15.0℃、23.6~34.2℃和62.3~176.8 mm。芦竹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涉及17个省份和1个直辖市,不适宜区、低适宜区、中适宜区和高适宜区所占面积分别为723.09万、108.93万、79.43万、48.55万km^(2)。通过预测芦竹的适生区和探讨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以期为芦竹的引种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Arundo donax L.) Maxent模型 适生区预测 环境变量 生物气候变量 曲线下面积(AU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汕头市中山公园寄生、附生植物的调查与分析
9
作者 方惠国 肖泽鑫 +1 位作者 陈辉 朱晓武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对广东省汕头市中山公园内的寄生和附生植物及其宿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公园内寄生植物有2种,分别为红花寄生和菟丝子,主要寄生在朴树、桂花和红桑上;附生植物有8科11属12种,共计80株,以小叶榕和绿萝数量最多;宿主植物... 对广东省汕头市中山公园内的寄生和附生植物及其宿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公园内寄生植物有2种,分别为红花寄生和菟丝子,主要寄生在朴树、桂花和红桑上;附生植物有8科11属12种,共计80株,以小叶榕和绿萝数量最多;宿主植物种类涉及19科26属28种,其中棕榈科和桃金娘科种类最多。寄生植物和附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对宿主植物造成损害。因此,建议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可能有害的寄生和附生植物进行适当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植物 附生植物 调查分析 生物多样性 广东省汕头市中山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5年黄河中游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自闯 董国涛 姚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10,共9页
[目的]探究黄河中游NDVI时空变化,阐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变化的影响和驱动力,并为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VHRR GIMMS NDVI数据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1982—2015年... [目的]探究黄河中游NDVI时空变化,阐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变化的影响和驱动力,并为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VHRR GIMMS NDVI数据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1982—2015年黄河中游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影响植被NDVI的自然和人为因子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1982—2015年黄河中游NDVI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分布.植被覆盖改善面积高达70.79%,显著改善面积为49.2%。年降水量是黄河中游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植被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因子也能很好地解释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状况。自然因子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远高于人为因子,因子交互结果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结论]黄河中游植被NDVI主要受年降水量影响,34年间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下植被显著改善,未来应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模型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浩 权倍平 +3 位作者 李占斌 郭晋伟 李伟涛 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7,239,共10页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GIS技术,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地形分异特征研究。[结果](1)流域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异特征。1990—2019年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后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大幅提升,1990年、2000年、2010年、2019年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分别为0.97%,6.96%,42.17%,64.18%。(2)在工程实施的各个时期,流域植被覆盖总体持续改善,但西北局部地区植被退化。研究期间,流域植被覆盖度结构改善明显,中高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入为主,中低及低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出为主。(3)流域植被覆盖度在地形上存在明显分异特征,植被覆盖度随高程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越陡,植被覆盖度越大,植被覆盖度随坡向遵循阴坡>半阴坡>平地>半阳坡>阳坡的分布规律。[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增加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严重,未来该流域应重点关注城市空间扩展以及气候变化对植被建设的影响,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随原生演替进程的变化规律——以贡嘎山冰川退缩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安心 阮光发 +6 位作者 蒋勇 石贤萌 莫雨轩 胡海霞 艾妍雨 方杰 宋亮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研究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的演变规律有助于解析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与构建机制。以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上7个演替阶段(S1~S7)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开展群落调查工作,结合α、β多样性两方面,分析其乔木层、... 研究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的演变规律有助于解析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与构建机制。以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上7个演替阶段(S1~S7)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开展群落调查工作,结合α、β多样性两方面,分析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本次调查在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中记录到植物共41科66属100种,其中单(寡)种属居多,初步反映了本研究区植物物种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原生演替序列上,各层植物的优势种组成在不同演替阶段差异明显,出现明显的更替;(3)随着演替的进行,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多项α多样性指数均呈“单峰型”响应格局,演替初期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4)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演替序列上的β多样性差异明显,物种周转在物种组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草本层的周转程度最高,为92.16%,而灌木层的周转程度最低,为58.01%;(5)冰川退缩区植物群落的主林层(乔木层)主要经历了先锋群落、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顶级针叶林4个演替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演替 植物多样性 物种周转 冰川退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13
作者 成毅 张富 +3 位作者 张志强 徐婷 高彬 王兴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8,共9页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气象站点数据和统计数据,综合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法分析2000—2019年唐白河流域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年际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引入通径分析法揭示气象因子(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对植被覆盖的影...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气象站点数据和统计数据,综合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法分析2000—2019年唐白河流域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年际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引入通径分析法揭示气象因子(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机制,利用残差分析法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唐白河流域植被覆盖呈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的空间特征。(2)研究时段内,唐白河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以改善类型为主,其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6.27%,但流域NDVI增幅较小,且未来植被覆盖存在较大的退化风险。(3)气象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且主要表现为促进植被覆盖改善;年降水量是决定唐白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关键气象因子,综合通径系数为0.224 9。(4)唐白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降水 气温 人类活动 唐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14
作者 马瑞婧 张志铭 +3 位作者 毕会涛 周梦丽 靳姗姗 吴明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7-214,共8页
为了解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代表性植被油松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分别于2018年、2023年采用固定样地对其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5 a期间油松林的乔木密度下降,群落种类... 为了解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代表性植被油松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分别于2018年、2023年采用固定样地对其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5 a期间油松林的乔木密度下降,群落种类组成由70科124属146种减少至57科94属131种,常见种与偶见种数量分别由104种、42种减少至93种、38种;油松与栎属、粟属、槭属的种类仍保持一定的优势性,但油松的重要值下降较多。群落中植物个体数量在胸径级与树高级上的分布均呈倒“J”型,但油松个体的分布则呈偏正态和双峰分布,其幼苗幼树的个体数量较少,未来可能出现衰退。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下降,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增加。5 a期间油松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发生了变化,未来油松出现衰退并被替代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 物种多样性 胸径 树高 油松林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EIL3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幼苗中的表达
15
作者 程云清 吴钊洋 +2 位作者 李钰洁 班美含 刘剑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5-851,共7页
乙烯与大豆花器官发育及产量密切相关,乙烯不敏感蛋白基因(ethylene insensitive 3 gene,EIN3)及其同源基因EIL3(EIN3-like 3)可能是参与大豆产量调控的关键节点基因,但还缺乏充足的证据。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大豆EIL3并制备其编码蛋白(G... 乙烯与大豆花器官发育及产量密切相关,乙烯不敏感蛋白基因(ethylene insensitive 3 gene,EIN3)及其同源基因EIL3(EIN3-like 3)可能是参与大豆产量调控的关键节点基因,但还缺乏充足的证据。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大豆EIL3并制备其编码蛋白(Glyma.15G031800)的多克隆抗体,以及在大豆幼苗中进行EIL3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验证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有效性和初步探索EIL3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将EIL3蛋白(Glyma.15G031800)编码区第486—590个氨基酸片段克隆到大肠埃希菌Rosetta菌株中,EIL3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用纯化后的EIL3蛋白对2只日本雄性大耳兔进行免疫,得到2个多克隆抗血清,稀释81000倍时其吸光度值远大于0.4,说明血清效价较好,其对抗原的检测下限均为1 ng。EIL3蛋白的表达受1-氨基环丙烷-1-羧酸的强烈诱导,eil3突变体会降低EIL3蛋白的积累及生长抑制,因而有利于幼苗长高、下胚轴伸长与侧根发育。本研究为在蛋白质水平上探究大豆EIL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便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EIL3蛋白 多克隆抗体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佳敏 关丽雪 +1 位作者 王伟 郑维列 《高原农业》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为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N、P养分利用特征,该研究在墨脱不同森林植被区选取6个采样点,对每个采样点优势植物进行了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碳含量均值为452 g kg^(-1),在不同采... 为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N、P养分利用特征,该研究在墨脱不同森林植被区选取6个采样点,对每个采样点优势植物进行了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碳含量均值为452 g kg^(-1),在不同采样点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在部分采样点之间则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生活型看,研究区木本植物叶片碳含量要高于草本植物,氮含量差异不显著,磷含量则低于草本植物;在不同采样点之间木本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木本植物碳氮差异也不显著,但草本植物部分采样点之间磷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植物叶片C与N、C与P相关性均不显著,但N、P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墨脱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叶片C含量略低于我国南方其它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叶片碳含量,氮含量略高于其他区域,但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的植物叶片P含量,因此C/N,C/P及N/P均较低,N/P的均值为11.4。本研究结果支持植物叶片氮磷在不同生境中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结合生长速率假说,墨脱常绿阔叶林区的植物生长速率可能远高于我国其他常绿阔叶林区,因此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以及面对全球N沉降背景下的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常绿阔叶林 植物叶片 化学计量特征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刚 庞庆玲 +2 位作者 胡聪 徐超昊 张忠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推断不同功能型树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种间竞争差异,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根...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推断不同功能型树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种间竞争差异,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冠层高度、种群大小、耐荫性和种子传播方式将被选的40种树木划分为不同功能型,通过计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结果】喀斯特森林树木的生态位宽度普遍较低,表现为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且三者的生态位宽度间差异显著;重力传播种的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不同耐荫性和冠层高度功能型间的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40种树木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同样较低,常见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偶见种和稀有种,上层种显著高于下层种,喜光种显著高于耐荫种,而重力传播种则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常见种与偶见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常见种与稀有种以及偶见种与稀有种间,动物与风力传播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动物与重力种间以及风力与重力种间,而中生与耐荫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则显著低于喜光与中生种以及喜光与耐荫种间。【结论】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多数树种占据较小的生态位空间并可能存在较低的种间竞争作用,不同树木功能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差异可能与生境异质性和物种性状差异等存在密切联系。在进行退化生境植被重建时,可根据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构建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促进森林植被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树木功能型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物种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百花山落叶阔叶林群落内木本植物的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永龙 孙艳丽 +1 位作者 徐铭泽 刘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1,共12页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内23种落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木(12种)、乔木(11种)2种生活型植物8个关键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与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叶片性状的变异来源和基于叶片性状的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结果】(1)乔木、灌木2种生活型植物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组织密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乔木的比叶面积显著低于灌木,其叶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灌木。(2)对于大多数叶性状而言,物种变异是解释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叶厚度与比叶面积变异的主要因素均是物种和生活型,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异由物种、个体和生活型三者共同解释。(3)大部分灌木植物位于叶经济谱中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而乔木物种位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表明群落内植物在适应环境差异时存在不同的性状权衡策略,比叶面积是划分2种生活型植物生态策略的关键叶性状。【结论】不同生活型植物通过优化结构性状组合,适应冠层垂直梯度的资源再分配,生境的细微环境差异将会促进群落共存和植物的生态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功能性状 种间变异 乔木 灌木 落叶阔叶林 物种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绿柯群落优势乔木的生态位与种间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睿楷 莫金凤 +3 位作者 张少纯 赵倩 周庆 莫其锋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3-413,共11页
为更好地监测与保护濒危植物粉绿柯(Lithocarpus glaucus)种群,以广东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粉绿柯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测定法、方差比率法、χ^(2)检验等方法,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综合分析粉绿柯... 为更好地监测与保护濒危植物粉绿柯(Lithocarpus glaucus)种群,以广东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粉绿柯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测定法、方差比率法、χ^(2)检验等方法,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综合分析粉绿柯群落乔木层31种优势树的生态位和种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粉绿柯的重要值最大,生态位宽度优势明显(排名第2),仅次于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e)。粉绿柯与其余优势树种组成的30个种对中,25对种对的生态位相似性比超过0.50,26对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值超过0.50,说明粉绿柯与其余优势种生态习性相似较高。当资源有限时,各树种间存在竞争风险。研究区内31种优势乔木树种总体呈显著正关联,表明该地区粉绿柯群落处于相对成熟的演替后期阶段。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优势树种间的种间关联较为松散,各个树种倾向于独立分布。研究区粉绿柯群落目前正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资源利用充分,种间相关性较弱,各物种间存在竞争风险;粉绿柯种群生存状况良好,在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条件下,粉绿柯有较强的生存潜力。为促进粉绿柯种群的恢复与壮大,可提升林内光照强度,适当移除群落中干枯及被风力摧倒的树木,限制与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大、有显著负关联的种群规模,以优化粉绿柯种群的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绿柯 生态位 种间关联 乔木层 鹅凰嶂 方差比率法 χ^(2)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典型植物蒸腾特征及其环境响应
20
作者 党彩宇 马岚 +1 位作者 崔永生 邹春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251,共9页
[目的]揭示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典型植物(乔木、灌木、草本)的蒸腾耗水规律,以期明确该区刺槐人工林蒸腾耗水的主导环境因子。[方法]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植物的蒸腾过程进行测定,并同步收集土壤水分及气象因子数据,分析了刺槐林典... [目的]揭示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典型植物(乔木、灌木、草本)的蒸腾耗水规律,以期明确该区刺槐人工林蒸腾耗水的主导环境因子。[方法]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植物的蒸腾过程进行测定,并同步收集土壤水分及气象因子数据,分析了刺槐林典型植物蒸腾特征及其环境响应。[结果](1)7月,刺槐(乔木)和高羊茅(草本)的蒸腾速率日变化特征呈现双峰曲线规律,杠柳(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特征为单峰曲线;9月3种植物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均呈单峰曲线的趋势。(2)研究期间0—2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率在9.37%~18.09%,坡上的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2.16%,坡下的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5.41%。坡上刺槐和杠柳的蒸腾速率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大于坡下,而高羊茅的蒸腾速率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在坡上小于坡下。(3)在坡上,光合有效辐射是驱动植物蒸腾的主导气象因子;在坡下,刺槐、杠柳和高羊茅蒸腾的主导气象因子分别为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CO_(2)浓度。(4)在整个研究期间建立逐步回归拟合,刺槐和杠柳建立的方程可以更准确地模拟蒸腾速率,而高羊茅效果不理想。[结论]在晋西黄土区,不同植物蒸腾特征差异明显,且各植物影响蒸腾特征的环境因子因坡位而异,在植被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坡位以及环境因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 蒸腾 土壤含水量 气象因子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