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1
作者 王有兵 姜健发 +5 位作者 杨淑娇 胡昌平 杨国斌 梁建忠 余皖云 罗燕彬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89-94,共6页
基于前期综合科学考察资料,对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展开了全域植物种类及植被类型补充调查,分析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组成及群落α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397种,隶属86科252属;含10种以上的科有13个,占总... 基于前期综合科学考察资料,对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展开了全域植物种类及植被类型补充调查,分析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组成及群落α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397种,隶属86科252属;含10种以上的科有13个,占总科数的15.1%,其中包含有203个种,占湿地公园全部种数的51.1%;禾本科、蔷薇科、菊科及毛茛科植物为常见科,各科含种数均超过20种;单种科占比31.4%,单种属占比66.3%;种子植物属的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累计占比达65.2%,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有104个,占种子植物属的43.3%;湿地公园的植被可划分为6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组和18个群系,灌丛面积占比最高(38.37%),其次为草甸类(30.71%),再次为乔木林类(29.97%);α多样性指数呈现乔木林和灌丛类较草甸和水生植被类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区系 植被类型 α多样性指数 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干流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驱动因子研究
2
作者 张多鹏 刘洋 +8 位作者 白雪 罗鑫 杨佳莉 李正飞 刘振元 蒋玄空 莫扬新 陈娟娟 谢志才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3,共13页
开展西江干流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为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支撑。2021年春季从源头(曲靖市马雄山)至河口(肇庆市沙浦镇)设置50个采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的全面调查,评估该水域的物种多样... 开展西江干流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为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支撑。2021年春季从源头(曲靖市马雄山)至河口(肇庆市沙浦镇)设置50个采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的全面调查,评估该水域的物种多样性,刻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甄别关键驱动因子和生态过程。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143种,隶属于5门10纲21目66科117属。其中,水生昆虫85种,软体动物34种,环节动物15种,软甲类6种,其他类群3种。全干流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39.58±206.9)个/m^(2)和(39.11±61.0)g/m^(2)。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段间差异极显著(P=0.001),上中下游底栖动物的密度差异不显著,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上游和下游的密度较高,分别为275.50和276.30个/m^(2);上游生物量较高,为62.84 g/m^(2)。全流域的优势种为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不同河段的优势种各异。方差分解显示,局域环境、土地利用和空间因子共同解释了22%的群落变异。其中,空间(6%)和环境因子(5%)的独立作用相当,表明局域环境过滤和空间制约(主要是扩散限制)是驱动群落变异的关键生态过程。典范对应分析进一步甄别出驱动群落变异的关键局域环境因子(海拔、河宽、水深、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空间变量(包括大尺度的PCNM1、PCNM2、PCNM3、PCNM4、PCNM5、PCNM7、PCNM8和小尺度的PCNM23、PCNM34、PCNM35、PCNM37、PCNM39)和土地利用因子(耕地和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 西江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3
作者 张马啸 毛梦圆 +4 位作者 陈宇龙 袁宗胜 李树斌 潘辉 周丽丽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以闽江河口典型植被类型(秋茄、芦苇、短叶茳芏)为研究对象,光滩为对照,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表层细菌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获得6 410个OTUs,分属97门、191纲、359目、468科、582属和170... 以闽江河口典型植被类型(秋茄、芦苇、短叶茳芏)为研究对象,光滩为对照,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表层细菌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获得6 410个OTUs,分属97门、191纲、359目、468科、582属和170种。在门水平上,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ota、Cyanobacteria、Firmicutes等,其中光滩土壤的主导菌门为Cyanobacteria,秋茄群落为Bacteroidota,芦苇群落和短叶茳芏群落为Proteobacteria;在纲水平上,Cyanobacteriia和Bacilli的相对丰度比例均为光滩>秋茄>芦苇>短叶茳芏;在目水平上,秋茄和芦苇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的目均为Flavobacteriales;在科水平上,Flavobacteriaceae同为秋茄、芦苇和短叶茳芏土壤中的优势菌科,其相对丰度比例分别为29.60%、18.02%和6.17%;在属水平上,Flavobacterium均为3种有植被覆盖土壤中的主要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上,Jeotgalibacillus malaysiensis为光滩中的特有菌种。不同植被群落的物种数量、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短叶茳芏>芦苇>秋茄>光滩,光滩与3种植被群落的土壤差异显著。闽江河口湿地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会根据有无植被覆盖及不同类型植被覆盖而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湿地 表层土壤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丰水期浮游植物组成对土地利用及水环境的响应
4
作者 兰伟 吴晓龙 +1 位作者 杜延青 刘倩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揭示浮游植物组成与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为白龙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6—8月对陇南市白龙江流域开展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质调查,并基于水体理化参数和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 揭示浮游植物组成与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为白龙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6—8月对陇南市白龙江流域开展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质调查,并基于水体理化参数和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究浮游植物特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揭示土地利用与水质的耦合效应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3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82~2.72、4.93~7.46和0.67~0.89,平均值分别为2.32、6.02和0.79。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流域浮游植物主要受水温、溶解氧、总氮、总磷以及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因素影响,其中理化参数对浮游植物变化的解释率高于土地利用。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硅藻与水温、总氮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且总磷相关性高于总氮;蓝藻和绿藻与溶解氧呈正相关;蓝藻与总氮呈负相关,与总磷相关性并不显著;硅藻和裸藻受人为活动和面源污染的影响,与建设用地、耕地呈显著正相关。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与水体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水体氮磷浓度的主要因素,且土地利用和营养盐的耦合效应共同作用于浮游植物群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土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冗余分析 白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对不同饵料稳定同位素的周转和分馏
5
作者 钟声平 蔡小辉 +5 位作者 宋建达 刘旭佳 彭银辉 黄亮华 葛长字 黄国强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5,共16页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和分馏系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0个50 cm×40 cm×40 cm的水族箱,采用鱼(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虾(宽沟对虾Penaeus latisulcatus)、贝(杂色蛤...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和分馏系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0个50 cm×40 cm×40 cm的水族箱,采用鱼(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虾(宽沟对虾Penaeus latisulcatus)、贝(杂色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沙蚕(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饵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5g左右的拟穴青蟹幼蟹,并在第0、30、60、90、135、180天取样测定幼蟹的δ^(13)C和δ15N,计算周转参数和分馏系数。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幼蟹δ^(13)C和δ15N随养殖时间的变动可用δ^(13)C=a×lnt+b和δ15N=a×lnt+b描述,摄食不同饵料时a值变动较大。生长是驱动幼蟹体内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的主要因素,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生长对13C周转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79.83%、83.65%、84.88%和63.80%,生长对15N周转的贡献百分比分别81.97%、82.88%、75.27%和59.80%。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13C完成50%周转时间(t50)分别为36.30、24.56、27.96和21.17 d,完成95%周转的时间(t95)分别为156.86、106.16、120.83和91.64 d,15N完成50%周转时间(t50)分别为37.60、24.34、24.77和20.17 d,完成95%周转的时间(t95)分别为162.49、105.22、107.05和86.99 d。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180 d时对饵料的δ^(13)C的分馏系数Δ^(13)C180d为0.71‰~1.64‰,对饵料的δ15N的分馏系数Δ^(15)N180d为2.15‰~2.66‰。Δ^(13)C与增重率(MGR,%)的关系符合公式Δ^(13)C=a×ln(MGR)+b,Δ^(15)N与增重率(MGR,%)的关系符合公式Δ^(15)N=a×ln(MGR)+b,摄食不同饵料时,a和b值均出现较大差异。Δ^(13)C与饵料的δ^(13)C成负线性相关,与初始幼蟹与饵料的δ^(13)C相差数值(δ^(13)CIC~δ^(13)CD)成正线性相关;Δ^(15)N与饵料的δ15N成负线性相关,与初始幼蟹与饵料的δ15N相差数值(δ15N IC~δ15N D)成正线性相关。本研究表明,生长是驱动拟穴青蟹幼蟹稳定同位素周转的主要因素,饵料稳定同位素丰度是影响分馏系数的重要因子。实验结果为拟穴青蟹营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稳定同位素 周转速率 分馏系数 饵料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6
作者 吴富勤 朱定芬 +2 位作者 秦燕 刘茜 宋劲忻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5期118-124,共7页
以2021年为基准年,将云南省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供给服务、生态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社会服务4类,估算各类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云南省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年服务总价值量为303.29亿元,单位面积价值量为74.74万元/(hm^(2)·... 以2021年为基准年,将云南省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供给服务、生态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社会服务4类,估算各类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云南省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年服务总价值量为303.29亿元,单位面积价值量为74.74万元/(hm^(2)·a);在4类服务功能中,生态调节服务价值(169.63亿元)>供给服务价值(115.51亿元)>社会服务价值(13.41亿元)>支持服务价值(4.74亿元);各州市沼泽湿地供给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为迪庆州(155.70亿元)。该结果旨在为云南省沼泽湿地保护管理与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人工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魏秘 王瑞 +7 位作者 王竹 周连凤 张俊芳 王辉 吕克强 韩增辉 彭增辉 胡菊香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探究梅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城市人工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提供基础资料与理论依据。2020-2021年布设7个采样点按季度进行采样,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4个季度梅溪湖水... 探究梅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城市人工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提供基础资料与理论依据。2020-2021年布设7个采样点按季度进行采样,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4个季度梅溪湖水体溶解氧、pH、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均处于Ⅱ类水质标准范围内,总磷处于Ⅱ~Ⅲ类水质标准,总氮在春秋冬季含量较高。共在梅溪湖检出浮游植物7门96种,其中以绿藻、硅藻和蓝藻种类数居多,共占总种类数的86.46%,主要优势种为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jista)、小环藻(Cyclotella sp.)、链状曲壳藻(Achnanthes catenat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优势种具有明显季节交替性。浮游植物年均密度为(23.97±9.95)×10^(6)个/L,各季度东部水域密度均高于西部水域;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梅溪湖水体处于中度污染和中-富营养状态,与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基于转化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温、氧化还原电位、总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影响梅溪湖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控制总氮等营养盐的输入是改善梅溪湖水质和营养状态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湖泊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群落结构 梅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卢欣晴 张秀英 +2 位作者 汪振 李升峰 郭文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分析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及作物固碳量的时空分布,评估农田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结果】DNDC模型模拟的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0.77,平均绝对误差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3%);2018—2020年中国水稻固碳总量为523.29 Tg,作物对总固碳量的贡献率达97%以上。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能力较强,而云南、浙江和海南的相对较弱。单季稻固碳量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湖北的固碳量较高。湖南、福建、江西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量大于单季稻,双季稻固碳量占总固碳量的60%以上。【结论】DNDC模型可用于模拟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且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量 脱氮—分解(DNDC)模型 稻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季节性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翔宇 闫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4,共9页
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提供的有限离散基准值,对鄱阳湖内6个测站在2018年的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RQ)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讨论了水温和pH值对氨氮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 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提供的有限离散基准值,对鄱阳湖内6个测站在2018年的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RQ)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讨论了水温和pH值对氨氮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的运用思路,对鄱阳湖地区氨氮的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经验借鉴。结果表明:氨氮平均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平均浓度最低出现在秋季;鄱阳湖夏季的短期水生生物水质基准(SWQC)和长期水生生物水质基准(LWQC)最低,春季的SWQC和LWQC最高;鄱阳湖夏季的长期水生生物生态风险LRQ>1,表明在夏季鄱阳湖的氨氮长期水生生物生态风险超过环境容许值;鄱阳湖夏季存在因水温和pH值的升高导致SWQC和LWQC降低,进而引发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提高的问题。加强对鄱阳湖的pH值监控和预警应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氨氮 水生生物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5个典型高原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0
作者 朱利明 张道熙 +3 位作者 史方 邹曦 张志永 胡莲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8,共10页
通过对云南中部5个典型高原湖泊沉水植物和水环境状况进行野外调查,研究该区域主要沉水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云南高原湖泊沉水植被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表明,所选取的5个湖泊中,异龙湖、杞麓湖... 通过对云南中部5个典型高原湖泊沉水植物和水环境状况进行野外调查,研究该区域主要沉水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云南高原湖泊沉水植被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表明,所选取的5个湖泊中,异龙湖、杞麓湖和星云湖属于富营养湖泊,抚仙湖和阳宗海属于贫-中营养湖泊。调查共发现沉水植物6科10属15种,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和穿叶眼子菜(P.perfoliatus)在贫-中营养湖泊中为主要优势种,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篦齿眼子菜(P.pectinatus)在各营养类型湖泊中均能成为优势种或亚优势种,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crisp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仅在富营养湖泊中成为优势种。沉水植物多样性分析表明,抚仙湖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最高,平均值达到1.63;杞麓湖的H'最低,平均值仅0.79,总体来说,贫-中营养湖泊的沉水植物多样性要高于富营养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物种与水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显示,透明度(SD)、pH、硝氮(NO_(3)^(-)-N)是影响这些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沉水植物分布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pH、氨氮(NH_(4)^(+)-N)、水温(WT)是影响贫-中营养湖泊沉水植物分布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WT、电导率(SPC)、叶绿素a(Chl-a)是影响富营养湖泊沉水植物分布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对于恢复、保护和管理该区域湖泊沉水植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沉水植物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江不同食性鱼类氮磷排泄及其对养分循环的影响
11
作者 唐海滨 张三峰 +7 位作者 朱利明 邹曦 史方 杨晴 胡莲 朱稳 时玉龙 李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4,共9页
探究小江流域不同食性鱼类排泄对初级生产养分循环的作用,为三峡库区支流鱼类群落调控及养分再循环提供理论参考。2019年在小江设置5个断面对水质、浮游物、鱼类进行监测和采样,并选取小江4种典型食性鱼类,即滤食性鱼类鳙、草食性鱼类... 探究小江流域不同食性鱼类排泄对初级生产养分循环的作用,为三峡库区支流鱼类群落调控及养分再循环提供理论参考。2019年在小江设置5个断面对水质、浮游物、鱼类进行监测和采样,并选取小江4种典型食性鱼类,即滤食性鱼类鳙、草食性鱼类草鱼、杂食性鱼类鲫和肉食性鱼类黄颡鱼,分析其氮磷排泄率的差异及其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模型反演估算不同食性鱼类排泄对小江藻类初级生产的贡献。结果表明:(1)滤食性鱼类氮排泄率最高,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磷排泄率相对较高;(2)不同食性鱼类氮磷排泄率随水温升高均有所增大,且杂食性鱼类氮排泄率受水温变化影响最大,而草食性鱼类磷排泄率受水温变化影响最小;(3)小江鱼类总生物量约11.08t,氮、磷排泄率分别为16.92、2.11ng/(L·d);(4)小江鱼类氮磷排泄对藻类养分循环贡献均较小,分别占初级生产力所需氮、磷含量的0.015%和0.022%;(5)在4种食性鱼类中,肉食性鱼类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食性 排泄率 初级生产 养分循环 小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平县引洪河省级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健康 冯婉婷 +1 位作者 胡宗上 刘保国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58-62,共5页
以西平县引洪河省级湿地公园为例,根据湿地现状、地理位置以及当地人文历史情况,遵循湿地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4个功能区,形成“一线,两岸,四区”的规划布局... 以西平县引洪河省级湿地公园为例,根据湿地现状、地理位置以及当地人文历史情况,遵循湿地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4个功能区,形成“一线,两岸,四区”的规划布局。并通过开展湿地生态保护、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等工程措施,构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集湿地保护、科研宣教、地域文化传承、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省级湿地公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洪河省级湿地公园 资源保护 生态保护 植物景观 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自然保护地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 被引量:3
13
作者 江南 徐卫华 刘增力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建设自然保护地是保护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对我国涉海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梳理,结合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评估典型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在现有保护地网络中的保护状况。结果显示,我国... 建设自然保护地是保护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对我国涉海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梳理,结合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评估典型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在现有保护地网络中的保护状况。结果显示,我国已建涉海自然保护地363个,总面积10.5万km2,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占总数的44%,占总面积的84%。涉海保护地集中分布于近岸浅水区域,河口生态区的平均保护比例为14.5%,近岸生态区的平均保护比例为10.9%,浅海和深海生态区几乎没有保护地覆盖。我国较为重视红树林的保护,沿海一半以上的红树林已纳入保护地管理,相比之下珊瑚礁、海草床和海藻场的保护力度较弱,珊瑚礁的保护比例约为10%,海草床和海藻场的保护比例在15%—16%。涉海保护地的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大型海洋动物的保护需求,即使对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等近岸集群活动且备受关注的物种来讲,保护空缺仍在80%以上。建议借助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契机,打破地方海域管辖权限制,将距离海岸较远的重要海域纳入保护,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和海藻场等保护空缺较大的特殊生境,扩大针对斑海豹(Phoca largha)、绿海龟(Chelonia mydas)等珍稀濒危洄游类型物种核心栖息地的保护地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物多样性 海岸带 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人工浅水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莫竞瑜 池仕运 +6 位作者 王竹 王瑞 魏秘 喻霈雯 曾小康 潘静怡 胡菊香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6,共9页
探讨梅溪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人工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后的运营维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20-2021年在梅溪湖设置14个采样站位(敞水区7个,滨岸带7个),按季节开展底栖动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梅溪湖底栖动物种类达75种,... 探讨梅溪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人工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后的运营维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20-2021年在梅溪湖设置14个采样站位(敞水区7个,滨岸带7个),按季节开展底栖动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梅溪湖底栖动物种类达75种,滨岸带种类数高于敞水区。整个湖区全年优势种为米虾(Caridina sp.)、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大脐圆扁螺(Hippeutis umbilical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沼虾(Macrobrachium sp.)。敞水区和滨岸带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除霍甫水丝蚓外,全年优势种是导致2个区域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分类单元。梅溪湖底栖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敞水区和滨岸带之间差异显著,滨岸带远高于敞水区,表明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有利于底栖动物种群的壮大和多样性的提高。CCA结果表明,氨氮(AN)和营养水平(TLI)对敞水区和滨岸带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有较大影响。CoIA分析结果显示,米虾、大脐圆扁螺、铜锈环棱螺、沼虾、椭圆萝卜螺等物种与环境因子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物种可以作为梅溪湖水环境条件变化的指示种。合理控制梅溪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维持较高的多样性水平,可有效促进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带 敞水区 水生植物 底栖动物 富营养化 影响因子 城市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石生物营养质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机制
15
作者 李唤唤 谭香 张全发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1,共11页
探讨河流附石生物营养质量对干旱的响应及机制,为河流生物膜研究和对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脆弱水域保护提供科学支持。基于脂肪酸和化学计量学2种食物营养质量指示方法,利用中宇宙控制实验模拟野外干旱情景,研究了干旱对附石生物营养... 探讨河流附石生物营养质量对干旱的响应及机制,为河流生物膜研究和对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脆弱水域保护提供科学支持。基于脂肪酸和化学计量学2种食物营养质量指示方法,利用中宇宙控制实验模拟野外干旱情景,研究了干旱对附石生物营养质量的影响,并从宏观的附石生物膜藻类群落结构和微观的宏基因组技术2个层面探索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干旱后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等含量减少;附石生物中磷(P)含量显著减少(P<0.05),C/P、N/P增加。硅藻是附石生物膜中的优势类群,优质脂肪酸的生产者,富含EPA、DHA,干旱后硅藻密度和丰度显著减少(P<0.05)。基于宏基因组分析结果,附石生物脂质代谢通路中脂肪酸生物合成显著减少(P<0.05),脂肪酸降解显著增加(P<0.05),进而影响EPA、DHA的含量。干旱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基础资源营养质量下降,进而可能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从基础资源碳质量新视角为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源及传递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附石生物 脂肪酸 营养质量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南北盘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优势种生态位特征
16
作者 杨波 张靖泽 +2 位作者 肖晶 夏伟 李秋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33,共9页
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生态位特征,为南北盘江的水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于2020年10月(平水期)和2021年4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对南北盘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计算其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分析优势种间的相... 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生态位特征,为南北盘江的水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于2020年10月(平水期)和2021年4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对南北盘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计算其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分析优势种间的相互关系。南盘江3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2种,平均丰度为6.44×10^(5)~13.60×10^(5)个/L;北盘江鉴定出32种,平均丰度为2.04×10^(5)~3.67×10^(5)个/L。优势种南盘江9种,北盘江6种,其中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为全年优势种。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南盘江为0.160~0.689,北盘江为0.173~0.516。生态位重叠值南盘江为0.098~0.987,北盘江为0.078~0.981。南盘江有21组、北盘江6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超过0.6,表明这27组优势种对于生态资源的利用较为相似,存在一定竞争关系。枯水期南北盘江浮游植物处于发展阶段,丰度开始增加;而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逐渐衰退,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优势种 生态位 南北盘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拉市海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方案探究
17
作者 刘茜 沙剑斌 +5 位作者 郑进烜 吴婧 郑静楠 蒋丽华 秦燕 杨忠兴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拉市海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之一,针对其整体环境整治问题,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退化沼泽湿地急需修复、退养鱼塘急需生态修复、入湖河道急需治理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退化沼泽湿地... 拉市海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之一,针对其整体环境整治问题,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退化沼泽湿地急需修复、退养鱼塘急需生态修复、入湖河道急需治理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退化沼泽湿地、退塘还湿、入湖河段生态修复以及破碎化湖滨带治理、外来物种防控等生态修复方案。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候鸟栖息地、食源地得到修复,湿地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湿地景观得到优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退化沼泽湿地 退塘还湿 入湖河段 破碎化湖滨带 丽江拉市海国际重要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螺繁殖行为及早期发育的观察
18
作者 隋延鸣 蒋慧敏 +4 位作者 孙可 陈馨雅 李磊 万连营 吕林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5,共9页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镜观察泥螺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其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卵群大小与怀卵量呈幂函数关系,即卵群体积越大,其所含卵子数量越多。泥螺胚胎平均直径为210μm,根据泥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泥螺从受精卵发育成稚贝这一过程划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幼虫发育、浮游面盘幼虫阶段和附着变态阶段6个阶段16个时期。受精卵排出后50 min开始卵裂,约23 h达到囊胚期;排出后31 h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排出后38 h 25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卵排出后115 h 30 min最终变态为稚贝。通过观察发现,在泥螺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如何使泥螺胚胎快速摆脱胶质膜以及适合的孵化温度设置是影响泥螺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泥螺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卵群 胚胎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河源段表层水体及鱼类肠道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敏倩 董文亮 +2 位作者 郭翊宸 公晗 严慕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69,共11页
统计并分析东江河源段表层水体及鱼类肠道中的微塑料污染现状,可丰富内陆水域尤其是珠江流域的微塑料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淡水水体的微塑料污染特征提供数据支撑。2019年6月采集东江河源段的表层水体及䱗(Hemicculter Leuciclus)、黄颡鱼(P... 统计并分析东江河源段表层水体及鱼类肠道中的微塑料污染现状,可丰富内陆水域尤其是珠江流域的微塑料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淡水水体的微塑料污染特征提供数据支撑。2019年6月采集东江河源段的表层水体及䱗(Hemicculter Leucicl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鳍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flaviman)、鲤(Cyprinus carpio)、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和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的肠道作为试验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对表层水和鱼类肠道滤膜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其微塑料污染特征。结果显示,6种鱼类的肠道中都发现了微塑料,丰度为57.3~2910.3个/kg;水体中微塑料丰度为366.67~1200个/m^(3)。表层水中65.93%微塑料为蓝色,以纤维为主,尺寸<2 mm的微塑料占比达88.95%;鱼体中尺寸<0.5 mm的微塑料占比41.41%,超过84.73%为透明和蓝色,主要以纤维和碎片为主。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微塑料样品进行成分鉴定,表层水中微塑料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占比37.5%;6种鱼类肠道内的微塑料成分以聚酰胺为主,占比22.39%。东江河源段表层水体的微塑料污染水平较低,水质较好;不同鱼类中的微塑料污染水平存在差异,污染水平总体偏高,可能与食性和栖息水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表层水 鱼类肠道 污染特征 东江河源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需匹配的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区际协调探究
20
作者 阳斌成 张家其 +1 位作者 罗伟聪 黄东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6,共10页
从流域整体视角出发对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动态评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匹配关系,可为洞庭湖流域生态分区管控提供参考依据。以区县级为研究尺度,运用价值量法与土地利用开发指数测算2000、2010和2020年洞... 从流域整体视角出发对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动态评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匹配关系,可为洞庭湖流域生态分区管控提供参考依据。以区县级为研究尺度,运用价值量法与土地利用开发指数测算2000、2010和2020年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将供需划分为5个等级,并运用Arc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确定每个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结果表明:(1)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值区分布于山地丘陵区,需求高值区则分布于平原、盆地等人口稠密区,供给与需求空间极不匹配,且供给快速减少与需求增长区域高度重合,表明该地生态服务空间逆差持续凸显,急需开展流域内部生态系统服务区际协调管理;(2)生态系统服务匹配类型上主要呈现高供给-低需求、中供给-低需求、低供给-高需求3种类型,说明流域内部具备协调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基础条件及必要性;(3)将洞庭湖流域划分为生态保育、协调、重构、培育区,继而开展区际协调管理,以期构建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生态分区管理 洞庭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