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南蒙阴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4
1
作者 郑德顺 高林 +3 位作者 李明龙 周璐 程涌 张飞鹏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7-702,708,共7页
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方法对蒙阴盆地古近系进行了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蒙阴盆地常路组(E12+3-E21ch)反映了河流和滨浅湖沉积环境,常一段的河流沉积较发育,常二段以滨浅湖为主,有沼泽化含煤和黏土沉积,常三段为滨... 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方法对蒙阴盆地古近系进行了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蒙阴盆地常路组(E12+3-E21ch)反映了河流和滨浅湖沉积环境,常一段的河流沉积较发育,常二段以滨浅湖为主,有沼泽化含煤和黏土沉积,常三段为滨湖沉积;w(V)/w(V+Ni),w(Sr)/w(Ba),w(Mg)/w(Ca)等地球化学指标反映出常路组沉积时期虽总体处于水体弱分层的淡水环境,气候湿润,但存在小的波动,古盐度与古水深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蒙阴盆地古近纪封闭的山间盆地性质相吻合.此后的朱家沟组(E21zh)为常路组沉积后地形迅速抬升的山麓冲洪积体系.蒙阴盆地古近纪演化过程主要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影响而发生右行走滑的沂沭断裂和兰聊断裂的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蒙阴盆地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潭头盆地恐龙化石埋藏层位古气候和物源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淑慧 白万备 乔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4-790,共7页
利用上白垩统秋扒组和古近系高峪沟组泥质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其物源及恐龙生活时期的古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秋扒组到高峪沟组的源岩年代由新到老反映了源区的揭顶式剥蚀,岩性均以后太古代上地壳长英质岩为主,未... 利用上白垩统秋扒组和古近系高峪沟组泥质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其物源及恐龙生活时期的古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秋扒组到高峪沟组的源岩年代由新到老反映了源区的揭顶式剥蚀,岩性均以后太古代上地壳长英质岩为主,未经过明显的沉积再旋回,构造背景具有大洋岛弧性质,应以熊耳群火山岩为主;晚白垩世-古近纪源区风化作用总体强烈,古近纪早期有所减弱,综合孢粉资料,晚白垩世栾川地区恐龙应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古近纪早期气候有变干旱的趋势。该研究对于陆相断陷盆地白垩纪-古近纪(K-E)生物灭绝事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古气候 地球化学 潭头盆地 上白垩统-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至西汉时期沁河下游环境变迁浅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许俊杰 莫多闻 +1 位作者 周昆叔 王会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5,共6页
徐堡遗址是豫西北以及晋南地区十分重要的一处龙山时期(5 000—4 000aBP)城址。对沁河下游地区新石器遗址地貌分布规律、徐堡剖面粒度特征和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在青峰岭或者冲积平原的高黄土台地之上,仰... 徐堡遗址是豫西北以及晋南地区十分重要的一处龙山时期(5 000—4 000aBP)城址。对沁河下游地区新石器遗址地貌分布规律、徐堡剖面粒度特征和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在青峰岭或者冲积平原的高黄土台地之上,仰韶文化(7 000—5 000aBP)末期或者龙山文化早期沁河下切,才使得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原能适合龙山时期的人类在此生产生活。西周时期至西汉时期早期,徐堡剖面沉积稳定,并且据剖面粒度特征推测,徐堡遗址当时是一高河漫滩的地貌位置。西汉末期,徐堡遗址又一次经历了较大洪水的袭扰,洪水漫延超过徐堡城内地面的高度,遗址又再次被弃。西周至西汉时期,沉积速率约为0.1cm/a,西汉时期沉积速率约为0.2cm/a,宋代时期的沉积速率约为0.1cm/a;西汉时期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的频繁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造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徐堡剖面的沉积速率能够很好反映出当时的沉积过程以及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堡城址 粒度 人类活动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米氏旋回法计算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古近-新近系不整合的剥蚀量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海峰 姚益民 +1 位作者 何青芳 边雪梅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28-231,235,共5页
东营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存在一区域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抬升剥蚀过程的恢复和剥蚀量计算,对恢复区内埋藏史、热史以及生烃史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24口钻井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利用米氏旋回地层学方法获得的地层地质... 东营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存在一区域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抬升剥蚀过程的恢复和剥蚀量计算,对恢复区内埋藏史、热史以及生烃史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24口钻井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利用米氏旋回地层学方法获得的地层地质年龄、沉积速率作为沉积速率剥蚀量计算方法的参数,计算出了该地区古近-新近系不整合的剥蚀量,所获得的结果与现有的地质认识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旋回法 剥蚀量计算 古近系与新近系 胜坨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Macaronichnus遗迹组构的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施振生 胡斌 +1 位作者 齐永安 张国成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98-100,共3页
简要论述了Macaronichnus遗迹属的基本特征及包含它的两种遗迹组构的组成与古环境意义 .其中海相沉积中的Macaronichnus Ophiomorpha遗迹组构大多产于与潮汐作用有关的临滨环境 ,而陆相沉积中的Macaronichnus Monocraterion遗迹组构则... 简要论述了Macaronichnus遗迹属的基本特征及包含它的两种遗迹组构的组成与古环境意义 .其中海相沉积中的Macaronichnus Ophiomorpha遗迹组构大多产于与潮汐作用有关的临滨环境 ,而陆相沉积中的Macaronichnus Monocraterion遗迹组构则形成于河流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上部环境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学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通心粉管迹 第三系 潮汐作用 Macaronichnus遗迹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禺4洼地区新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刘从印 周平兵 +2 位作者 曾驿 彭光荣 李小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94,共4页
番禺4洼是一个典型的富生烃洼陷,区域性海泛泥岩、局部基底古凸起及晚期断裂是该区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它们共同控制了本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最终分布。番禺4洼南侧断裂发育区圈闭成藏条件好,位于烃源岩上方或局部凸起区之上并... 番禺4洼是一个典型的富生烃洼陷,区域性海泛泥岩、局部基底古凸起及晚期断裂是该区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它们共同控制了本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最终分布。番禺4洼南侧断裂发育区圈闭成藏条件好,位于烃源岩上方或局部凸起区之上并靠近洼陷的圈闭成藏机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4洼 新近系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断裂-砂体控藏分析——以垦利3-2构造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于海波 牛成民 +2 位作者 彭文绪 王德英 郑江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9-154,共6页
以垦利3-2构造为例,通过断层断距统计半定量分析了该构造区新近系断层活动规律,系统研究了断层活动、砂体发育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断层活动时间与储盖组合"耦合"控制了油气垂向聚集层位,断层活动强度与砂体发育展布"... 以垦利3-2构造为例,通过断层断距统计半定量分析了该构造区新近系断层活动规律,系统研究了断层活动、砂体发育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断层活动时间与储盖组合"耦合"控制了油气垂向聚集层位,断层活动强度与砂体发育展布"耦合"控制了油气平面分布,边界断层应力调节带是油气聚集的优势区带。在断裂-砂体的控制下,新近系主要含油层段明下段形成了油气富集程度高的岩性-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断裂-砂体 油气成藏 垦利3-2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新近系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及测井响应特征 被引量:27
8
作者 吕洪志 李兴丽 顾保祥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2期97-102,共6页
近几年在渤海新近系发现的一批中-大型油田中存在大量的低电阻率油层,而且有些低电阻率油层产量较高。依据对该地区新近系含油层段中水层的认识,将低电阻率油层划分为绝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低电阻率油层两类。从岩心分析资料出发,分析... 近几年在渤海新近系发现的一批中-大型油田中存在大量的低电阻率油层,而且有些低电阻率油层产量较高。依据对该地区新近系含油层段中水层的认识,将低电阻率油层划分为绝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低电阻率油层两类。从岩心分析资料出发,分析了两类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在DST测试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两类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为渤海新近系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对该地区油田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新近系 低电阻率油层 分类 成因 测井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口拗陷东部中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建庄 袁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8-114,共7页
首次报道了周口拗陷东部钻井剖面中具有中新世孢粉组合,从其特征中可分为上下二个组合,与其他地区对比可定为早期及中晚期,在此基础上对植被群生长环境进行研究,论述了此段地层沉积时代的古气候及古环境。
关键词 周口拗陷 中新世 古气候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95井获高产工业油流
10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0-720,共1页
位于车排子探区的车95井在新近系沙湾组喜获高产工业油流。
关键词 油流 工业 新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班牙东南部东Betic科迪勒拉由扭动断裂作用形成的各种新第三纪晚期的沉积盆地
11
作者 C.Montenat Ph.Ott d'Estevou 刘勇 《国外油气勘探》 1999年第6期677-691,共15页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评述了由与新第三纪晚期东Betic剪切带有关的扭断裂作用产生的、并有很好的文献记载的Trans-Alboran剪切带的沉积盆地类型。描述了这种扭动"走廊"的一般特征,其中包括继承性构造的作用。强调了各种盆地类型,...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评述了由与新第三纪晚期东Betic剪切带有关的扭断裂作用产生的、并有很好的文献记载的Trans-Alboran剪切带的沉积盆地类型。描述了这种扭动"走廊"的一般特征,其中包括继承性构造的作用。强调了各种盆地类型,正如同时存在挤压与伸展机制下形成的盆地那样。在东Betic剪切带,拉分盆地看来不是最普遍的盆地类型。相反,平行于主走滑断层展布的挤压"槽状向斜"(与走滑断层走向或运动方向无关)是更有代表性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断裂 类型 新第三纪 沉积盆地 西班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尼斯东部中新统层序地层学、盆地动力学和石油地质学
12
作者 Mourad Bédir 黄花香 《国外油气勘探》 1997年第6期661-677,共17页
在突尼斯的东部边缘,中新统灰岩、泥灰岩和硅质碎屑沉积出露差,并且缺乏具有年代特征的动物群信息。这些层系的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的细分仍没有明确地确定。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地下构造分析,对这个边缘地区(Cap Bon地区、Hammamet海湾... 在突尼斯的东部边缘,中新统灰岩、泥灰岩和硅质碎屑沉积出露差,并且缺乏具有年代特征的动物群信息。这些层系的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的细分仍没有明确地确定。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地下构造分析,对这个边缘地区(Cap Bon地区、Hammamet海湾和 Sahel地区)进行了地下层序的区域性研究,因而识别了从Langhian到Messinian时期的7个三级沉积层序,这些沉积层序的边界以下超和上超/顶超关系为特征。这些层序包括浊流沉积、砂和砂岩沉积,它们的沉积作用与海平面升降变化以及由阿尔卑斯和阿特拉斯突然喷发引起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深部断层的构造运动有关。地层层序的构成以中新世同沉积地堑、半地堑、台地以及分布于区域构造走廊内外的褶皱为背景。中新世盆地的地质动力学演化导致了浊积成因的黑色泥质生油岩、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的沉积,这些储层为中新统石油勘探提供了新的目的层。响应于阿尔卑斯/阿特拉斯造山运动的盆地沉降使得中新统生油岩成熟、石油生成、圈闭形成、地层尖又及褶皱侧翼和地堑边界的构造圈闭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盆地 动力学 中新统 石油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南部雷焦卡拉布里亚地区中新世沉积作用
13
作者 叶德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1-370,共10页
本文主要讨论意大利南部雷焦卡拉布里亚地区中新世的沉积作用。中新世时,该区为一濒海盆地,具有自己的物源区。中新统下部沉积了一套粗碎屑的冲积扇沉积物,然后迅速进入扇-三角洲-浊流沉积环境。与此同时,同沉积构造局部影响了中... 本文主要讨论意大利南部雷焦卡拉布里亚地区中新世的沉积作用。中新世时,该区为一濒海盆地,具有自己的物源区。中新统下部沉积了一套粗碎屑的冲积扇沉积物,然后迅速进入扇-三角洲-浊流沉积环境。与此同时,同沉积构造局部影响了中新世的沉积作用。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大约在Messinian时结束了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中新世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米沙鄢群岛中新世礁体的沉积模式和储集层性能
14
作者 A.V.Carozzi 周平 《海洋地质译丛》 1995年第5期75-80,F003,共7页
1 前 言 广泛的野外工作和海底勘探为建立米沙鄢群岛中新世礁体的沉积模式和把这种礁体构造描述为狭长陆架上的陆架边缘复合堡礁、及伴生在盆地斜坡上的环礁和尖头礁提供了基础。在岩芯和详细的岩石相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这个较完... 1 前 言 广泛的野外工作和海底勘探为建立米沙鄢群岛中新世礁体的沉积模式和把这种礁体构造描述为狭长陆架上的陆架边缘复合堡礁、及伴生在盆地斜坡上的环礁和尖头礁提供了基础。在岩芯和详细的岩石相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这个较完整的礁体沉积模式,并解释了沉积相和成岩相的发育过程,尤其是关于孔隙性。2 地质背景 菲律宾群岛由于晚白垩世到早渐新世受区域板块构造控制的造山运动作用,而发展为活动的火山岛弧体系(图1)。浅海碎屑岩夹皱形礁体的早中新世沉积层是以不整合关系超覆在各种老岩石上面的。在陆相环境中广泛沉积了煤层。中中新统浅海相粒粒-中粒碎屑岩,及渐变的深水相页岩上覆在这些岩性之上。当时,酸性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及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沉积非常普遍。中中新世,在盆地边缘广泛发育典型的堡礁,虽然再沉积的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不断地干扰礁体的生长,但它仍控制了广大地区的沉积型式(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 米沙鄢群岛 中新世 礁体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