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坐姿坐具和社会礼俗演变对现代设计的启发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晨暄 张新江 《丝网印刷》 2024年第5期14-19,共6页
通过对中国古代坐姿和坐具的研究,揭示了坐姿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演变、坐具形制从低矮到高型的变化,感受了坐姿、坐具与传统礼俗三者之间的碰撞与渗透、关联与影响,进而以小窥大探索对应的人居饮食和社会礼俗的巨大变革。坐姿坐具... 通过对中国古代坐姿和坐具的研究,揭示了坐姿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演变、坐具形制从低矮到高型的变化,感受了坐姿、坐具与传统礼俗三者之间的碰撞与渗透、关联与影响,进而以小窥大探索对应的人居饮食和社会礼俗的巨大变革。坐姿坐具的演变与发展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意义,现代设计师可以吸收传统坐具的优势,结合现代文化,创作出顺应现代生活的坐具,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坐姿 坐具演变 社会礼俗 现代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楚饮食文化论略 被引量:8
2
作者 姚伟钧 王金国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荆楚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本文对荆楚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其特色、近现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中的武汉饮食市场、荆楚小吃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等做了探讨,由此反映出荆楚饮食文化兼容并包的包容性。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湖北 饮食器具 “鄂菜” 菜品 饮食市场 “小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探讨 被引量:20
3
作者 骆锐 邵宛芳 《茶叶》 2006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云南普洱茶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特征。本文就普洱茶名称的来源、历史背景及其发展阶段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来源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畲族传统彩带的民俗文化与染织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微微 汤慧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彩带是畲族服饰中最具装饰性的织品,其文化内涵和传统染织技术颇具代表性。文章根据实地调研、实例分析和文献对比,对浙江畲族彩带的民俗文化和染织技术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浙江畲族 彩带 民俗文化 染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族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弘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0-65,共6页
以岷江上游的茂县黑虎羌碉为例,运用人类学和建筑学理论从分析羌族碉楼的分布、建造、功能、类别、规模入手,揭示了碉楼所蕴涵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讨羌族碉楼的价值与保护。
关键词 羌族 黑虎 碉楼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仁湘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有关的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对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可以从古代的烹饪技术和传统炊具、古代的厨师活动及传统食谱、直接出土的古代食物、出土的传统食具等四个方面来认识... 有关的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对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可以从古代的烹饪技术和传统炊具、古代的厨师活动及传统食谱、直接出土的古代食物、出土的传统食具等四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饮食文化 “考古” 烹饪方式 “煎” “烧烤” 点心 饮食方法 火锅 筷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的饮食文化——兼论其“药食同源”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志华 纪旭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7-49,共3页
《吕氏春秋》保存了丰富的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在饮食时间、饮食结构、饮食卫生和饮食礼仪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该书在介绍食材与调料的同时,对药材、药材与食材的关系也有详细的说明,此外还把饮食与时令节气变化、国家治理相联系,突... 《吕氏春秋》保存了丰富的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在饮食时间、饮食结构、饮食卫生和饮食礼仪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该书在介绍食材与调料的同时,对药材、药材与食材的关系也有详细的说明,此外还把饮食与时令节气变化、国家治理相联系,突出地反映了"药食同源"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和"治国若烹鲜"的观点,丰富和深化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饮食文化 药食同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饮食思想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卫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5588-5589,共2页
孔子在饮食、营养、卫生等饮食思想的研究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贫而乐,富而礼”的思想主张。孔子把“礼”用到饮食上,非常注重饮食礼仪,认为饮食必须合乎“礼”,做到“欲而不贪”。应该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是其饮食... 孔子在饮食、营养、卫生等饮食思想的研究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贫而乐,富而礼”的思想主张。孔子把“礼”用到饮食上,非常注重饮食礼仪,认为饮食必须合乎“礼”,做到“欲而不贪”。应该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是其饮食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饮食思想 饮食思想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进新房”仪式及其口头诗歌演述——以西双版纳、德宏傣族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屈永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59-68,共10页
无论是西双版纳、德宏还是其他地方的傣族,新居落成后的庆贺活动是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仪式之一,届时要举办特定的进新房仪式。仪式上口头演唱的诗歌,既讲述房屋起源,也追述民族的迁徙史。通过对比傣泐、傣讷两支系的进新房仪式及其口头演... 无论是西双版纳、德宏还是其他地方的傣族,新居落成后的庆贺活动是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仪式之一,届时要举办特定的进新房仪式。仪式上口头演唱的诗歌,既讲述房屋起源,也追述民族的迁徙史。通过对比傣泐、傣讷两支系的进新房仪式及其口头演述的诗歌,发现彼此的异同。相对来说,西双版纳因为有职业歌手章哈,在进新房仪式后的《贺新房》是很重要的内容,其口头诗歌受到佛教的影响也较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进新房 贺新房 章哈 口头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水”是源自关中的建筑—景观—规划哲学和美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义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11,18,共8页
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为模式的"风水",实际表示人的住处选址,应当北边靠大山(玄武),南边临水(朱雀),东西由小山岗(青龙,白虎)围合,含有科学道理。从史料和逻辑上看,它应是古代关中周族适应黄土高原地理... 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为模式的"风水",实际表示人的住处选址,应当北边靠大山(玄武),南边临水(朱雀),东西由小山岗(青龙,白虎)围合,含有科学道理。从史料和逻辑上看,它应是古代关中周族适应黄土高原地理特点而发展出的一种建筑-景观-规划哲学和美学,包含着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景观学、气候学、生态学、建筑学、规划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萌芽。"风水"模式中后来渗入了迷信成分。现在,我们要继承发扬风水模式中的科学成分,扬弃其中的迷信成分,使之实现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 关中 建筑学 景观学 规划学 哲学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居住民俗文化中的拼布用物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蔚一潇 高建民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9年第4期80-81,共2页
拼布用物长久以来在关中乡民家庭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众多的品类与功用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居住生活所需的同时,还解决了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与织物短缺之间矛盾。此外受到关中民间建筑结构、居住习俗、居住伦理,及风水禁忌等方面的影响... 拼布用物长久以来在关中乡民家庭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众多的品类与功用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居住生活所需的同时,还解决了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与织物短缺之间矛盾。此外受到关中民间建筑结构、居住习俗、居住伦理,及风水禁忌等方面的影响,关中民居中的拼布用物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审美特色、文化内涵与风水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布用物 关中民居 居住民俗 居住风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巴甲居藏寨石木建构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霄鹏 王天时 《古建园林技术》 2016年第3期71-75,共5页
川西丹巴地区的甲居藏寨,以其独特的文化方式,在其独特的地区环境中形成居民的宗教信仰取向,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结合方式。在长期应对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中,形成的民居功能型制与细部构造装饰,充分表现了嘉绒藏族的生活智慧;在满足自身信... 川西丹巴地区的甲居藏寨,以其独特的文化方式,在其独特的地区环境中形成居民的宗教信仰取向,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结合方式。在长期应对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中,形成的民居功能型制与细部构造装饰,充分表现了嘉绒藏族的生活智慧;在满足自身信仰和审美追求的同时,与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互动。而在建造方式上,甲居藏寨就地取材,经济适用,生态环保,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木石结构民居的优秀案例,也是我国传统藏族民居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居藏寨 嘉绒藏族 石砌民居 田野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傣族土掌房的建筑特色及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昊 杨明珠 《艺海》 2018年第3期115-116,共2页
土掌房是云南彝族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滇中傣族在借鉴彝族土掌房的基础上,溶入本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傣族土掌房。从民俗学的视角,就滇中傣族土掌房的建筑特色及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能为滇中傣族土掌房的保护、... 土掌房是云南彝族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滇中傣族在借鉴彝族土掌房的基础上,溶入本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傣族土掌房。从民俗学的视角,就滇中傣族土掌房的建筑特色及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能为滇中傣族土掌房的保护、传承及其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土掌房 民俗文化 民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明清以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日常民生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秀萍 童广俊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5-20,共6页
运河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宏大叙事"的学术视角到日常生活史的转向。历史地理学者多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逆生态"的,其开通导致了沿河两岸土地的盐碱化,使人们在此无法依靠农耕生存,而大运河沧州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水甜... 运河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宏大叙事"的学术视角到日常生活史的转向。历史地理学者多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逆生态"的,其开通导致了沿河两岸土地的盐碱化,使人们在此无法依靠农耕生存,而大运河沧州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水甜、两岸土地肥沃,尤其适宜果蔬生长,这一特殊现象是由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明清以来的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是两岸人们生命的依托。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沧州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计需求。大运河沧州段在人们的日常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以来 京杭大运河 沧州段 日常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康社会与健康饮食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赛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今中国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人们的饮食消费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把饮食优劣当作衡量生活质量的惟一尺度,饮食领域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向,这种转向就是健康。作为饮食文化的研究者,理应从多种角度切入到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今中国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人们的饮食消费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把饮食优劣当作衡量生活质量的惟一尺度,饮食领域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向,这种转向就是健康。作为饮食文化的研究者,理应从多种角度切入到健康饮食的核心区域,用科学思想来充实健康饮食的园地,提出更多的健康理论和健康方案,不断升华饮食文化研究的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饮食文化 饮食消费 “健康饮食” 生态环境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穹庐是否“总是把门朝向南方” 被引量:1
16
作者 阿尔丁夫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1-19,共9页
13世纪欧洲旅行家鲁不鲁乞、马可波罗等无不认为当时蒙古穹庐的门"总是朝向南方"。多桑辑阿拉璧和波斯文献记载也推波助澜。伯希和也认为当时蒙古人确定方向的方式已由面向东改为面向南了。13世纪之前和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含蒙... 13世纪欧洲旅行家鲁不鲁乞、马可波罗等无不认为当时蒙古穹庐的门"总是朝向南方"。多桑辑阿拉璧和波斯文献记载也推波助澜。伯希和也认为当时蒙古人确定方向的方式已由面向东改为面向南了。13世纪之前和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含蒙古)穹庐的门无不东开或东南开以向日。这一事实提醒人们,欧洲旅行家所说的"总是朝向南方"中的"南方",十之八九是指日出方向的"南",实为今天的东。前苏联学者Г·P·加尔答诺娃文章披露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庐的门 总是朝向南方 东开或东南开 向日 “南”实为今天的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梦”看北、南宋都城饮食风俗的异同 被引量:3
17
作者 华国梁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2年第4期3-7,共5页
《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风俗 ,从中可以看到宋代都城中饮食行业已打破坊市分隔 ,空前繁盛 ,经营特色更加显著。然而 ,宋代汴梁、临安的节令食俗和人生仪礼食俗大同小异 ,由于南方经... 《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风俗 ,从中可以看到宋代都城中饮食行业已打破坊市分隔 ,空前繁盛 ,经营特色更加显著。然而 ,宋代汴梁、临安的节令食俗和人生仪礼食俗大同小异 ,由于南方经济实力强于北方 ,故临安使用的节令食品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都城 饮食风俗 汴梁 临安 岁时节令 人生仪礼 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土家族民俗饮食文化生态智慧空间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翁雯霞 杨施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期124-125,共2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人类最古老与最鲜活的文化。作为最贴近大众生活又极具民族特色的符号,它具有多重意义表征和明显的传播优势。鄂西土家族因受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原生态特色的山区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人类最古老与最鲜活的文化。作为最贴近大众生活又极具民族特色的符号,它具有多重意义表征和明显的传播优势。鄂西土家族因受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原生态特色的山区饮食文化,也因其自然条件的限制,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空间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当下传统民居的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示,本文对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空间在乡村振兴下的转变与思考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空间 生态智慧 土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族“烧包节”祭祀食俗:基于大理双廊镇的一项田野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斯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8-12,共5页
对大理双廊镇的七月半"烧包节"的祭祀食俗做了田野调查。白族人不仅用丰盛的餐桌献祭祖先,也用纸衣水饭慰藉游魂。从献祭的内容、方式、空间位置、秩序与禁忌的比照,均体现出白族人对自家祖先和孤魂野鬼的区分:诚敬逝去的亲人... 对大理双廊镇的七月半"烧包节"的祭祀食俗做了田野调查。白族人不仅用丰盛的餐桌献祭祖先,也用纸衣水饭慰藉游魂。从献祭的内容、方式、空间位置、秩序与禁忌的比照,均体现出白族人对自家祖先和孤魂野鬼的区分:诚敬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希求庇护;同时礼敬游魂,表达同情,求得平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 七月半 祭祀 食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视野下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评《中国饮食娱乐史》
20
作者 肖灿 刘德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I0028-I0028,共1页
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餐饮行业逐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饮食类项目在非遗名录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饮食文化中常伴随着歌舞,以乐舞侑餐,不但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特... 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餐饮行业逐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饮食类项目在非遗名录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饮食文化中常伴随着歌舞,以乐舞侑餐,不但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特色、自信自强和热情好客,而且能传达民族敬畏自然、与人为善、爱好和平的思想信念。在全民关注非遗保护的今天,探究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现实意义。瞿明安、秦莹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饮食娱乐史》以历史发展为写作线索,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现当代的饮食娱乐文化,可为民间饮食习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饮食习俗 传统饮食文化 思想信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 餐饮行业 敬畏自然 历史文化积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