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乡土志稿》所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1
作者 白关峰 衡宗亮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1期85-91,共7页
《新疆乡土志稿》是清末新疆社会的全景透视,其内容记载了新疆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人口迁移和经济交往、文化共存和交融状况。系统挖掘和整理《新疆乡土志稿》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可以提供历史借鉴,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疆乡土志稿》是清末新疆社会的全景透视,其内容记载了新疆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人口迁移和经济交往、文化共存和交融状况。系统挖掘和整理《新疆乡土志稿》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可以提供历史借鉴,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乡土志稿》 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走廊傍海道的形成与发展
2
作者 崔向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辽西走廊是沟通中原与东北的重要的民族-文化-经贸廊道。辽西走廊分为大凌河廊道和傍海道,傍海道主要区段西起山海关,东至锦州,延伸区域可至医巫闾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傍海道在新石器时代已见雏形,辽金时期基本定型,明清时期地位提升,... 辽西走廊是沟通中原与东北的重要的民族-文化-经贸廊道。辽西走廊分为大凌河廊道和傍海道,傍海道主要区段西起山海关,东至锦州,延伸区域可至医巫闾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傍海道在新石器时代已见雏形,辽金时期基本定型,明清时期地位提升,成为联通东北与中原的陆路咽喉要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 傍海道 交通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田野民俗志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晓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0,共8页
民俗志学说,是钟敬文教授倡建中国民俗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田野民俗志的概念,以田野民俗志为一分支,同时建设它的另一分支文献民俗志,可以发展钟敬文的民俗志学说,壮大中国民俗学派。田野民俗志与民族志... 民俗志学说,是钟敬文教授倡建中国民俗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田野民俗志的概念,以田野民俗志为一分支,同时建设它的另一分支文献民俗志,可以发展钟敬文的民俗志学说,壮大中国民俗学派。田野民俗志与民族志的关系,它自身的概念、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对建立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相邻近又相区别的民俗学理论的独立意义等,是构建田野民俗志必须探讨的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田野民俗志 文献民俗志 钟敬文 文献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杏花村志》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敏慧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0-353,共4页
《杏花村志》为中国古村志中的佼佼者,乾隆间被收入《四库全书》。它对旅游文献资源的搜集,民俗文化的描述,职官考试的记录,以及编辑体例的设置等等,都无不反映出其丰富的文化蕴含和很大的社会价值。它为后世子孙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杏花村志》为中国古村志中的佼佼者,乾隆间被收入《四库全书》。它对旅游文献资源的搜集,民俗文化的描述,职官考试的记录,以及编辑体例的设置等等,都无不反映出其丰富的文化蕴含和很大的社会价值。它为后世子孙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遂 《杏花村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志》志源考述 被引量:7
5
作者 肖建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0-75,共6页
罗愿的《新安志》是在南北朝以后地记、图经,尤其北宋大中祥符《新图经》的基础上修撰而成的。它继承地记、图经的地理记载的传统,又逐渐超越地记、图经的局限,特别是增扩历史文化的内容,使地方志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关键词 《新安志》 《新图经》 方志 罗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方志与近代社会调查之渊源关系探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志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46,共10页
民国时期的有些著名学者在谈到社会调查时往往会同时谈及古代方志,并对二者的异同和优劣作出评价。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有重要的历史玄机。清末留学生举办的刊物《浙江潮》有专门的"调查会稿"栏目,将其中的《处州... 民国时期的有些著名学者在谈到社会调查时往往会同时谈及古代方志,并对二者的异同和优劣作出评价。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有重要的历史玄机。清末留学生举办的刊物《浙江潮》有专门的"调查会稿"栏目,将其中的《处州青田县调查稿》等社会调查与光绪《青田县志》等相关方志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高度相似性,表明二者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探询原因,与古代方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调查因素有关。其中的某些因素,如调查手段、方式、组织等等已经很接近近代的社会调查了。这表明,在社会调查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对于社会调查究竟为何物并不清楚,为此就向古代方志伸出了求援之手,在方志的扶助下蹒跚学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方志 社会调查 近代中国 学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方志修纂与官方主流学术的统一——以徽州方志编修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道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68-271,共4页
地方志的形态演变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相适应,受到官方主流学术的支配和影响。盛世的修史与修志往往是同步的。方志修纂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官修形式,统一的编纂体例,在编修中重视援引国史编纂的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 方志 统一性 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修志法规述评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晓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5-39,共5页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新中国第一部修志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使中华民族编史修志这一优良文化传统走上了依法修志的道路。本文将历代中央政府颁布的主要修志政令及规定进行整理述评,从中不难看出,修志法令的出台与志书体例...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新中国第一部修志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使中华民族编史修志这一优良文化传统走上了依法修志的道路。本文将历代中央政府颁布的主要修志政令及规定进行整理述评,从中不难看出,修志法令的出台与志书体例一样经过了发育、丰满、完善、成熟的漫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志 法规 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牌坊兴盛的根源及其文化传播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罗锋 杨新敏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02-104,共3页
牌坊这一独特的建筑在徽州这个远离京城的地方,其产生、形成、臻于成熟的历史中无不顽强地传递着封建统治阶级的信号。本文对徽州牌坊兴盛的根源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作为封建官方传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牌坊蕴含的传播意义。
关键词 徽州 牌坊 兴盛根源 传播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苑、宛的姓氏源流与历史地理考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新斌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2期60-66,共7页
苑、宛两姓作为读音相似的古老姓氏,从文献记载来看两者源流并不相同,从本义上来看苑义的"养禽兽之地"与宛义的"屈草自覆"有明显差别。另从《左传》的记载来看,苑、宛家族没有姓氏互替现象,同一人物也没有苑、宛两... 苑、宛两姓作为读音相似的古老姓氏,从文献记载来看两者源流并不相同,从本义上来看苑义的"养禽兽之地"与宛义的"屈草自覆"有明显差别。另从《左传》的记载来看,苑、宛家族没有姓氏互替现象,同一人物也没有苑、宛两字互替现象,这都反映出其为两个不同的姓氏。通过历史地理的考辨,苑陵作为汉唐时的县名,其地大致在今新郑之北。而之所以会在文献中出现苑陵、宛陵和菀陵,则因为该地最初与苑氏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所以在地理志书中写作苑陵。但在东周时期,该地又与宛姓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文献中有时将苑陵写成宛陵,甚或中和为菀陵。苑、宛、菀三字的变化,实际上是苑陵历史变迁的具体反映,而新郑苑陵故城则可能为苑姓祖根地。南阳作为宛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认知,但是南阳之宛,从来没有写作苑。其与苑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姓氏祖地 历史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清代的西北边政方略——以《蒙古律例》、《回疆则例》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裴杰生 《昌吉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5-39,共5页
《蒙古律例》和《回疆则例》是清代治理西北边疆最为重要的两个民族法规,充分体现了清朝"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方略。这有利于清朝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实现对西北边疆的有效管辖和开发,基本上符合历... 《蒙古律例》和《回疆则例》是清代治理西北边疆最为重要的两个民族法规,充分体现了清朝"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方略。这有利于清朝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实现对西北边疆的有效管辖和开发,基本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近代,在西方国家主权观的侵袭下,清朝通过《蒙古律例》和《回疆则例》等管理西北边疆的传统方略,在巩固疆土方面,已是无能为力。为应对挑战,十九世纪晚期,清朝政府加快把行省制推向边疆的步伐,"移民实边"。《回疆则例》和《蒙古律例》,相继完成各自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律例 回疆则例 清代 边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固始王氏入闽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纯亮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8期12-13,共2页
固始王氏入闽,是在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事件。此次移民,使福建人口结构和人口区域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福建地区经济的开发,给福建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关键词 固始王氏入闽 历史地理背景 特点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与安徽高等学堂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家华 吴春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75-77,82,共4页
1906年,严复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对安徽传统的旧式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按自己的思想主张组织教学和管理,为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严复 安徽高等学堂 姚永概 教育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学、决讼、赈灾:清代皖中绅士与地方社会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松水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9-52,共4页
绅士阶层在清代地方城乡社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一个游离于官民之间的社会集团。清代皖中绅士在兴学、决讼、赈灾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关键词 皖中 绅士 社会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中原文明在徽州的渗透
15
作者 曾小保 方光禄 《蚌埠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2-35,40,共5页
汉朝以前,徽州土著的越文化颇具特色;秦汉时期,中央政权通过设置和细化地方行政机构、减少和分化山越人口等手段强行输入中原文明。与此同时,以方、汪家族为代表的中原移民入迁徽州,也以民间的温和方式播撒着中原文明,从而使秦汉时期成... 汉朝以前,徽州土著的越文化颇具特色;秦汉时期,中央政权通过设置和细化地方行政机构、减少和分化山越人口等手段强行输入中原文明。与此同时,以方、汪家族为代表的中原移民入迁徽州,也以民间的温和方式播撒着中原文明,从而使秦汉时期成为徽州山越文化向中原文化靠拢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徽州 移民 中原文明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康熙《灵璧县志》的古代基层社会的祭祀信仰考察
16
作者 徐静 黄兵 《蚌埠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4-57,共4页
康熙年间的《灵璧县志》,保存了古代灵璧很多祭祀活动的资料,从这些资料可以窥见其祭祀活动的全貌。祭祀活动在古代基层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祭祀种类丰富多元,祭祀体系完整,能够在人们的精神层面建立起一种社会秩序。祭祀在古代社会具... 康熙年间的《灵璧县志》,保存了古代灵璧很多祭祀活动的资料,从这些资料可以窥见其祭祀活动的全貌。祭祀活动在古代基层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祭祀种类丰富多元,祭祀体系完整,能够在人们的精神层面建立起一种社会秩序。祭祀在古代社会具有维持统治的合法性和统一性,教化道德,控制社会精英与民众,纾解社会情绪等功能。祭祀活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发扬传统祭祀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灵璧县志》 祭祀 古代基层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抄(民国)《金门县志》述评
17
作者 刘学洙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1期84-85,共2页
金门原无县志,设县后,才由刘敬撰成但未付梓,仅存抄本。2006年,经多方努力,始由九州出版社暨厦门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是为福建史志界所重视。是书保存了金门最为全面的文献资料,而且在修志指导思想上既继承了我国从章学诚以来古代修志... 金门原无县志,设县后,才由刘敬撰成但未付梓,仅存抄本。2006年,经多方努力,始由九州出版社暨厦门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是为福建史志界所重视。是书保存了金门最为全面的文献资料,而且在修志指导思想上既继承了我国从章学诚以来古代修志学之传统,而且因时因地制宜,有不少改革创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门县志 手抄本 影印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志乘编纂的又一重要成果
18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1999年第2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地方志乘 遵义市 历史文化 “生活世界” 意义系统 “事件” 文化意义 沙滩文化 遵义会议 历史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上水平创特点的佳志──《遵义市志》读后
19
作者 张祥光 《贵州文史丛刊》 1999年第2期68-69,72,共3页
关键词 遵义市 地方志 上水平 沙滩文化 遵义会议 黎庶昌 历史人物 历史地位 地域文化 历史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修志书人应树立政治民主化观念
20
作者 张树青 宋抵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4,共4页
在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今天,促进传统官修的地志地情的志书,即地方志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区域文化载体,在改革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彰显区域文化生命力。使志书在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生... 在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今天,促进传统官修的地志地情的志书,即地方志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区域文化载体,在改革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彰显区域文化生命力。使志书在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发挥积极作用,修志书人的政治民主化观念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官修志书 政治民主化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