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清末新政启动前慈禧心态的变化 |
黎俊祥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2
|
义和团事件与晚清神怪小说创作的衰落——兼及因果报应叙事模式的消解 |
姜荣刚
|
《船山学刊》
CSSCI
|
2011 |
2
|
|
3
|
义和团运动与晚清社会 |
孙占元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1 |
1
|
|
4
|
试论西南地区义和团运动的源流和特点 |
左瑞成
|
《贵州文史丛刊》
|
2001 |
1
|
|
5
|
论义和团运动时期杨儒的外交策略和活动 |
张丽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6
|
义和团时期的许景澄 |
贾熟村
|
《滨州学院学报》
|
2008 |
1
|
|
7
|
本体之辨:从康有为到谭嗣同 |
魏义霞
陈章范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5 |
0 |
|
8
|
论义和团运动时期维特处理对华关系之对策 |
张丽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9
|
论东北义和团运动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
吴士英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1 |
0 |
|
10
|
论景廷宾起义的历史地位 |
姜文英
范红伟
|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1
|
赏漫画,学历史:八国联军侵华 |
吴志荣
|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
2016 |
0 |
|
12
|
五四前期陈独秀否定义和团运动及其思想根源 |
董根明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3
|
浅析义和团的后勤补给途径 |
陈峥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0 |
|
14
|
义和团运动后的民间秘密结社与反洋教斗争 |
何孔蛟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5
|
义和团运动起迄时限之界定──兼论并无“反清复明”、“扫清灭洋”阶段 |
欧阳跃峰
|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2
|
|
16
|
试论东北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特点 |
郭桂兰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5 |
1
|
|
17
|
关于义和团起源的文化地理思考——兼议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万军
胡士萍
|
《北方论丛》
|
2001 |
1
|
|
18
|
义和团运动在张家口 |
张欣
|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9
|
八国联军入侵后的反洋教斗争 |
刘恩格
邢丽雅
|
《北方论丛》
|
1988 |
0 |
|
20
|
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厉史悲剧 |
杨策
任恒浚
|
《北方论丛》
|
198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