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戏剧“美国梦”主题创作表达的某种趋向——以《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例
1
作者 黄文秀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戏剧家津津乐道的戏剧主题,其戏剧舞台上的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都热衷于以虚幻的“美国梦”为主题进行创作,就此表述自己对社会发展现状的理解与思考。作为后起之秀的爱德华...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戏剧家津津乐道的戏剧主题,其戏剧舞台上的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都热衷于以虚幻的“美国梦”为主题进行创作,就此表述自己对社会发展现状的理解与思考。作为后起之秀的爱德华·阿尔比,更是将“美国梦”的解读,引领到更深层次。其代表作《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狂妄、虚伪、自私给予批判,并从多重角度,揭示了中产阶级精神上的颓败及其对“美国梦”的虚假追求,亦映射出美国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而情感道德扭曲的境况下,面临的家庭解体、个人梦想破碎、人的集体异化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戏剧 美国梦 《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舞台语汇与文本争议现象评析
2
作者 徐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134-140,共7页
在现代舞台条件下,各种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迭代快速,使得舞台语汇对文本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性,这也加剧了演出与文本的对应度和一致性的分歧;但解决分歧不宜割裂二者关系,更不能排斥现代舞台语汇的表现手法。现代舞台语汇的发生... 在现代舞台条件下,各种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迭代快速,使得舞台语汇对文本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性,这也加剧了演出与文本的对应度和一致性的分歧;但解决分歧不宜割裂二者关系,更不能排斥现代舞台语汇的表现手法。现代舞台语汇的发生和发展实际上与现当代戏剧创作的发展有着同步性,其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叙事的调节系统,在表现散点式的生活、人的内心世界、作者的介入和干预以及哲理象征方面有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舞台语汇 文本 争议现象 分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剧场创生一个“思想意象” 评图米纳斯版话剧《浮士德》
3
作者 夏莹 《上海戏剧》 2024年第3期24-26,共3页
2024年3月6日,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与世长辞。话剧《浮士德》成为了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首次与中国团队合作、亲自创作排练并完成舞台演出的唯一作品。这部由中国演员用地道中文台词演绎的《浮士德》在某种意义... 2024年3月6日,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与世长辞。话剧《浮士德》成为了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首次与中国团队合作、亲自创作排练并完成舞台演出的唯一作品。这部由中国演员用地道中文台词演绎的《浮士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仅是歌德经典戏剧的再现,同时还是图米纳斯带领着一群由中国文化孕育成长的主创重返近代德意志世界所完成的一次精神历险。时间、空间、语言与文化都在异质性的交融与交汇中获得一次从未有过的创生:图米纳斯用一个剧场的空间再造创生出一个全新的“思想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戏剧大师 米纳斯 舞台演出 团队合作 空间再造 德意志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话剧阐释的路径及其困境——以民国初期两次新旧剧论争为中心的剧学史探询
4
作者 浦晗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话剧在近代作为传统戏曲改良的某种参照系被剧界所接受,赋予其“新剧”的称谓;而戏曲的知识体系也在最初被“新剧家”所借鉴,作为话剧艺术言说的“话语”。短暂的“甲寅中兴”诱发了近代第一次剧界关于新旧剧艺术的论争,在对比的视域下... 话剧在近代作为传统戏曲改良的某种参照系被剧界所接受,赋予其“新剧”的称谓;而戏曲的知识体系也在最初被“新剧家”所借鉴,作为话剧艺术言说的“话语”。短暂的“甲寅中兴”诱发了近代第一次剧界关于新旧剧艺术的论争,在对比的视域下,话剧的各类艺术元素在论争的过程中参照戏曲的体例被整合,话剧作为学术对象的意义得以确立。在五四时期的话语张力中,话剧的文化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证,但理论阐发的模式却依然在本质上依托于戏曲的范式,这使得对话剧的研究更进一步深陷于“旧剧”的话语体系之中,形成了论述逻辑上的定式与路径依赖,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理论失语,最终掩盖了话剧艺术的本体,导致了理论界对话剧概念长时间的混乱。但中国剧界在这场新旧碰撞中完成了一次宝贵的理论试错,开始集体性地思索中国话剧发展的核心议题,并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戏剧运动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话剧 理论阐释 学术概念 新旧剧论争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的褶皱:一个逃跑者的传记——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5
作者 陈婧 《上海戏剧》 2024年第4期15-17,共3页
话剧《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同名小说,由南非开普敦巴斯克特剧院和掌上乾坤木偶剧团联合演绎。劳拉·福特导演将这个孤独而又自由的逃跑者--迈克尔·K带到了中国的舞台,于是观众跟随他... 话剧《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同名小说,由南非开普敦巴斯克特剧院和掌上乾坤木偶剧团联合演绎。劳拉·福特导演将这个孤独而又自由的逃跑者--迈克尔·K带到了中国的舞台,于是观众跟随他的步伐踏上了一场冲破拘禁、淡化时空的奔跑旅程,探索他身上隐隐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与坚韧,体味其生活和时代的微妙机理。这或许是一粒自由的微尘给予混乱不堪的世界的一份雅致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拉 巴斯克 南非开普敦 混乱不堪 木偶剧团 诺贝尔文学奖 人性的光辉 同名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浮士德》感受导演图米纳斯 评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浮士德》
6
《上海戏剧》 2024年第3期27-29,共3页
4月26-29日,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话剧《浮士德》作为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特邀剧目上演于云峰剧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海上青年戏剧沙龙”的作者们,看完这部作品有何感想…….
关键词 《浮士德》 米纳斯 现代戏剧 青年戏剧 导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象征主义与心理空间外化——以话剧《欲望号街车》为例
7
作者 李想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8期34-36,共3页
针对话剧《欲望号街车》的舞台美术设计,笔者将从话剧舞台外化时代内核、舞台装置的象征性表达与不规则景片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交代该剧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之下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悲惨命运;其次通过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手段在视觉... 针对话剧《欲望号街车》的舞台美术设计,笔者将从话剧舞台外化时代内核、舞台装置的象征性表达与不规则景片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交代该剧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之下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悲惨命运;其次通过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手段在视觉上表现该剧的核心内涵和反映的时代背景;最后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该剧的故事情节以及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性 隐喻性 舞台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代互动——中国话剧改革发展30年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彦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182,共4页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走向繁荣的时期。话剧发展依托于上升国力和勃兴文化的支撑,经过自身变革与转型,划出了有独特亮色的运行曲线,折射并敦促着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观念的更新。从政治反思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走向繁荣的时期。话剧发展依托于上升国力和勃兴文化的支撑,经过自身变革与转型,划出了有独特亮色的运行曲线,折射并敦促着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观念的更新。从政治反思到艺术反思,从艺术转型到经济转型,从个体思路到团体思路,而总的统领这个过程的是观念的发展: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丰富,从被动到主动;从探索到成熟,从"等、靠、要"到自己闯市场。可以说,中国话剧的每一个变化都连接着我们观念的变化,都连接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因而,中国话剧30年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变革,更在于它对过去与未来的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改革开放30年 发展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框架中戏剧交流的回望与前瞻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宝珍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是推进中国经济崛起、民族文化振兴的有力举措。"一带一路"构想中的经济腾飞,离不开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互惠、融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话剧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在...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是推进中国经济崛起、民族文化振兴的有力举措。"一带一路"构想中的经济腾飞,离不开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互惠、融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话剧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其具有亲和力。话剧的艺术样态与发展步态,与其他民族的艺术具有共通性,理应发挥其在各民族之间增进友谊、加强理解、开展合作、谋求共识的重要作用。在相互尊重、互惠共赢的前提下,跨文化的戏剧交流将会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戏剧交流 戏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性实验与城市的“异形空间”——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的观摩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志毅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2期180-185,共6页
2007年上海第四届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是一个小众的节日,一个部落的节日,它体现的戏剧的仪式性试验。尤其是理查.谢克纳的《哈姆雷特:那是个问题》、《狂人教育》、《两个老柴玩游戏》、《圆明园》、《股市反弹》、《清明上河图》等都有... 2007年上海第四届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是一个小众的节日,一个部落的节日,它体现的戏剧的仪式性试验。尤其是理查.谢克纳的《哈姆雷特:那是个问题》、《狂人教育》、《两个老柴玩游戏》、《圆明园》、《股市反弹》、《清明上河图》等都有程度不同的仪式性,本文从性别与身份、叙事与面具来论述其美学特色。这届小剧场戏剧展演,是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小剧场、新空间、黑匣子,莲花路校区、儿艺马兰花剧场、话剧中心艺术剧院上演的,这些剧院都是在华山路、安福路一带,形成了上海的话剧一条街,或者说话剧的空间,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说,是城市的"异形空间"。本文从空间和城市,空间和舞台的关系作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试验 城市 异形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金·奥尼尔悲剧观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诗焱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1,共4页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在悲剧创作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古希腊悲剧对奥尼尔的戏剧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对古希腊悲剧的吸纳和借鉴又是以其创作个性和创作需要为依据的。本文通过比较奥尼尔悲剧中人物、命运和冲突与古希...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在悲剧创作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古希腊悲剧对奥尼尔的戏剧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对古希腊悲剧的吸纳和借鉴又是以其创作个性和创作需要为依据的。本文通过比较奥尼尔悲剧中人物、命运和冲突与古希腊悲剧的异同,表明奥尼尔的悲剧所揭示的生存困境和在观众中引起的恐惧和怜悯及其引起的情感净化与心灵升华与古希腊悲剧不相上下。他的悲剧观对于影响和控制人类生活的终极力量的探索,表现了人们在具有永恒悲剧意义的现实中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古希腊悲剧 人物 命运 冲突 生存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人》的男权梦想及其破灭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耀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3-148,154,共7页
《北京人》是曹禺继《雷雨》、《日出》、《原野》、《蜕变》之后,循着"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推演出来的又一部既诗以言志又文以载道、既委曲尽情又神道设教的宗教化的戏剧文本和戏剧化的宗教文本。它以子虚... 《北京人》是曹禺继《雷雨》、《日出》、《原野》、《蜕变》之后,循着"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推演出来的又一部既诗以言志又文以载道、既委曲尽情又神道设教的宗教化的戏剧文本和戏剧化的宗教文本。它以子虚乌有的天堂净土、精神家园的神圣名义,对宗法制男权家庭中一夫二妻的男权梦想进行了挽歌式的虚拟渲染,最终又对这种宗法制男权家庭实施了天诛地灭式的革命性埋葬;对集"妾妇之道"的奴性、母性、神性于一身的愫方,连同不再恪守于"妾妇之道"的瑞贞,网开一面地施以天堂净土式的精神超度和神圣礼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 男权梦想 话剧 思想 精神 自由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非理性”戏剧叙事到民族新旧嬗变——《原野》的意义和裂隙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雪芹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75-81,共7页
《原野》是曹禺所有创作中非常特别的一部代表作,无论是在题材形式、公演历史还是当代改编上都显示出其丰富性,其历史意义值得再读。研究者常常忽视曹禺在"非理性"表达上的戏剧叙事策略,实际上,《原野》通过"非理性"... 《原野》是曹禺所有创作中非常特别的一部代表作,无论是在题材形式、公演历史还是当代改编上都显示出其丰富性,其历史意义值得再读。研究者常常忽视曹禺在"非理性"表达上的戏剧叙事策略,实际上,《原野》通过"非理性"叙事凸显出民族历史嬗变的必然和艰难。同时,这一主题意义重大,仍然造成《原野》在戏剧绝对形式上的裂隙,这一裂隙是《原野》第三幕成为上演难点的根本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野》 非理性 戏剧叙事 新旧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剧表演艺术的互动性探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卿 《艺术评鉴》 2018年第6期156-157,共2页
对于话剧表演艺术而言,演员若要将自身的表演艺术和表演技能,以及自身的魅力在话剧表演舞台上充分的展现出来,就必须要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剧本与角色,用心去体会角色在话剧中的情感,从而将角色的性格气质塑造出来,给舞台下的观众留下无比... 对于话剧表演艺术而言,演员若要将自身的表演艺术和表演技能,以及自身的魅力在话剧表演舞台上充分的展现出来,就必须要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剧本与角色,用心去体会角色在话剧中的情感,从而将角色的性格气质塑造出来,给舞台下的观众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在话剧表演中,演员要充分掌握角色的特点,利用眼睛、语气以及神情和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将任务的性格以及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然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将角色特点传达给观众,本文对话剧表演艺术性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表演 艺术 互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北京话剧演出的新态势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宝珍 陶璐 《百家评论》 2013年第1期94-100,共7页
神龙渐隐,灵蛇欲现。站在岁末的节点,回首2012年北京的话剧演出,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重演,也有新创剧目的精彩登场,而热门剧目的轮番巡演,以及各种戏剧节的举办,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演机会与审美体验,... 神龙渐隐,灵蛇欲现。站在岁末的节点,回首2012年北京的话剧演出,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重演,也有新创剧目的精彩登场,而热门剧目的轮番巡演,以及各种戏剧节的举办,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演机会与审美体验,更为话剧事业的发展开阔了眼界,创造了交流与展现的机缘。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剧目在京演出,也为本年首都文化景观增添了多姿的风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大剧院 展演 戏剧节 演员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北京人艺 小剧场话剧 剧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火车司机》中鲁道夫的道德空间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丹 《戏剧之家》 2017年第13期45-45,共1页
《火车司机》是南非戏剧家阿索尔·富加德的后期作品,该剧里面所蕴含的道德问题经常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剧作家并非单纯地通过剧中人物的活动来进行道德批判,而是通过阐述剧中主人公鲁道夫道德空间的变化,点明自我救赎是如何通过《... 《火车司机》是南非戏剧家阿索尔·富加德的后期作品,该剧里面所蕴含的道德问题经常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剧作家并非单纯地通过剧中人物的活动来进行道德批判,而是通过阐述剧中主人公鲁道夫道德空间的变化,点明自我救赎是如何通过《火车司机》给读者带来深入思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车司机》 道德空间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伽登戏剧语言功能研究阐释
17
作者 张丽萍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53-61,共9页
英伽登的戏剧语言功能研究是其文学作品意向性客体存在方式研究的延续。他依据建构再现世界的两个手段,将语言造体分为三类客体、四种功能、两大类型。他从声调和词语的形式差异来解释再现客体功能的变化,从“现在”与“过去”的客体区... 英伽登的戏剧语言功能研究是其文学作品意向性客体存在方式研究的延续。他依据建构再现世界的两个手段,将语言造体分为三类客体、四种功能、两大类型。他从声调和词语的形式差异来解释再现客体功能的变化,从“现在”与“过去”的客体区分中,提供保持戏剧艺术完整性的考察思路,使得“时间构成”与“层次构成”两个维度在其后期理论中达到了平衡,并以“层次说”和“具体化”理论为依托,在纯文学与戏剧、日常生活与戏剧作品的对比性视野中,实现了两个世界的跨越,显示出其戏剧语言研究的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伽登 戏剧 语言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话剧的坚守与突围
18
作者 杨军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1期63-70,共8页
回顾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和当代话剧发展的100多年历程,从20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社会改良运动,到抗战烽火中蓬勃的爱国救亡,云南话剧从来都是"边地"与"前沿"的共生体。在今天"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之路上,云... 回顾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和当代话剧发展的100多年历程,从20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社会改良运动,到抗战烽火中蓬勃的爱国救亡,云南话剧从来都是"边地"与"前沿"的共生体。在今天"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之路上,云南地理和文化的特殊区位使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历史再次给云南话剧开启了"看世界"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坚守与突围"成为云南话剧在新时代光荣的双重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云南话剧 坚守 突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主义戏剧《群鸦》在中国的首演、宣传与论争
19
作者 段绪懿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111-117,共7页
自然主义戏剧在中国的影响远不及现实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它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是比较晚的,第一部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演的西方自然主义戏剧剧作是贝克的《群鸦》,此剧的上演既展现出中国话剧舞台表导演、舞美等成熟的一面,也间接地再现... 自然主义戏剧在中国的影响远不及现实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它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是比较晚的,第一部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演的西方自然主义戏剧剧作是贝克的《群鸦》,此剧的上演既展现出中国话剧舞台表导演、舞美等成熟的一面,也间接地再现了话剧传播过程中报界、舆论界对话剧传播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出话剧发展中政治影响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戏剧 群鸦 首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芝戏剧“断头歌唱”情节的伦理隐喻
20
作者 何林 《北方论丛》 2018年第4期96-100,共5页
对叶芝戏剧《大钟楼上的国王》和《三月的满月》中浪游者及猪倌"断头歌唱"这一情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浪游者和猪倌都是斯芬克斯式的人物,其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紧密结合在一起。断头之前,... 对叶芝戏剧《大钟楼上的国王》和《三月的满月》中浪游者及猪倌"断头歌唱"这一情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浪游者和猪倌都是斯芬克斯式的人物,其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紧密结合在一起。断头之前,两个人物的兽性因子占上风,其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言行触怒了国王和女王。而断头之后,头颅中只剩下了他们的人性因子,其中蕴含的是理性意志等道德因素,因此,他们的歌唱能够让冷漠和残忍的王后及女王深受感动。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叶芝修正了他的贵族理念和优生学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类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其中包含深厚的伦理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B.叶芝 《大钟楼上的国王》 《三月的满月》 断头歌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