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戏剧“美国梦”主题创作表达的某种趋向——以《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例 |
黄文秀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25 |
0 |
|
2
|
现代舞台语汇与文本争议现象评析 |
徐煜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24 |
0 |
|
3
|
用剧场创生一个“思想意象” 评图米纳斯版话剧《浮士德》 |
夏莹
|
《上海戏剧》
|
2024 |
0 |
|
4
|
近代中国话剧阐释的路径及其困境——以民国初期两次新旧剧论争为中心的剧学史探询 |
浦晗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24 |
0 |
|
5
|
孤独的褶皱:一个逃跑者的传记——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
陈婧
|
《上海戏剧》
|
2024 |
0 |
|
6
|
从《浮士德》感受导演图米纳斯 评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浮士德》 |
|
《上海戏剧》
|
2024 |
0 |
|
7
|
论象征主义与心理空间外化——以话剧《欲望号街车》为例 |
李想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8
|
与时代互动——中国话剧改革发展30年 |
刘彦君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9
|
“一带一路”框架中戏剧交流的回望与前瞻 |
宋宝珍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8 |
2
|
|
10
|
仪式性实验与城市的“异形空间”——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的观摩 |
胡志毅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8 |
2
|
|
11
|
尤金·奥尼尔悲剧观研究 |
许诗焱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2
|
《北京人》的男权梦想及其破灭 |
张耀杰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3
|
从“非理性”戏剧叙事到民族新旧嬗变——《原野》的意义和裂隙 |
王雪芹
|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
2017 |
1
|
|
14
|
话剧表演艺术的互动性探讨 |
张卿
|
《艺术评鉴》
|
2018 |
9
|
|
15
|
2012:北京话剧演出的新态势 |
宋宝珍
陶璐
|
《百家评论》
|
2013 |
1
|
|
16
|
论《火车司机》中鲁道夫的道德空间变化 |
王丹
|
《戏剧之家》
|
2017 |
1
|
|
17
|
英伽登戏剧语言功能研究阐释 |
张丽萍
|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
2019 |
0 |
|
18
|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话剧的坚守与突围 |
杨军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8 |
0 |
|
19
|
自然主义戏剧《群鸦》在中国的首演、宣传与论争 |
段绪懿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4 |
0 |
|
20
|
叶芝戏剧“断头歌唱”情节的伦理隐喻 |
何林
|
《北方论丛》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