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1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复祚的《南北词广韵选》和曲韵论
1
作者 俞为民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徐复祚的《南北词广韵选》丰富和完善了沈璟的《南词韵选》,增收了北曲和散曲,为作家填词作曲提供了用韵规范和借鉴。徐复祚也主张以中州韵作为南曲的标准曲韵,他的《南北词广韵选》也以《中原音韵》确立的十九个韵部为准来设置韵部。... 徐复祚的《南北词广韵选》丰富和完善了沈璟的《南词韵选》,增收了北曲和散曲,为作家填词作曲提供了用韵规范和借鉴。徐复祚也主张以中州韵作为南曲的标准曲韵,他的《南北词广韵选》也以《中原音韵》确立的十九个韵部为准来设置韵部。在对范曲的评点中,他提出要分清曲韵、诗韵、词韵,不能相叶,主张不能因韵绌辞、因律害义,指出了南曲曲韵的特征,对曲韵的韵位作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祚 曲韵论 《南北词广韵选》 《南词韵选》 中州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时代戏剧与电影融合共创的表现及未来展望
2
作者 张相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8-82,共5页
在AI时代,戏剧与电影的融合共创展现出新的趋势与广阔前景。AI技术不仅重塑了戏剧和电影的传统边界,还在沉浸式戏剧、数字演员、剧本共创以及商业戏剧等多个领域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以NT Live戏剧电影项目为例,AI技术的应用将为戏剧... 在AI时代,戏剧与电影的融合共创展现出新的趋势与广阔前景。AI技术不仅重塑了戏剧和电影的传统边界,还在沉浸式戏剧、数字演员、剧本共创以及商业戏剧等多个领域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以NT Live戏剧电影项目为例,AI技术的应用将为戏剧电影带来诸多变革,包括优化叙事表现力、拓展经典剧目的跨时空演绎、创造动态沉浸式空间、打造个性化观影体验以及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这些创新推动戏剧与电影在AI时代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时代 戏剧 电影 戏影融合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戏曲史料的重要拓展——评《当代湖北戏曲资料编选·档案文件卷(1949—2020)》
3
作者 汤天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197,共3页
早在新世纪初,著名戏剧史家董健发表《话剧研究要补课》一文,呼吁要补“‘戏剧史料学’的课”,且“戏剧史料的发掘、甄别、考证、整理、编纂、出版(或保存),都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去做”(《话剧研究要补课》,《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 早在新世纪初,著名戏剧史家董健发表《话剧研究要补课》一文,呼吁要补“‘戏剧史料学’的课”,且“戏剧史料的发掘、甄别、考证、整理、编纂、出版(或保存),都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去做”(《话剧研究要补课》,《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董健的疾呼虽然指向的是话剧史料,其对于中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史料整理与研究同样具有警醒意义。湖北系我国戏曲大省之一,据统计,有戏曲剧种26个之多(《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中)》,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20年版,第364页),其中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主流剧种皆发源于荆楚大地,成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文化蕴涵和艺术品格的文化瑰宝。相对于“国剧”京剧或京沪津地区地方戏曲研究,湖北的地方戏曲史料学建设还处于落后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剧种 戏曲研究 董健 东方出版社 花鼓戏 档案文件 艺术品格 文化蕴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曹禺编剧艺术的发展
4
作者 陆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曹禺编剧艺术水平高、手法多样,但发展脉络清晰,可分三期。第一期包括《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戏因积极探索而面貌各异,但主要采用“锁闭式”结构,遵守“三一律”,以强烈的戏剧性、坚实的人物、出色的语言、沉郁热烈的风格奠定了... 曹禺编剧艺术水平高、手法多样,但发展脉络清晰,可分三期。第一期包括《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戏因积极探索而面貌各异,但主要采用“锁闭式”结构,遵守“三一律”,以强烈的戏剧性、坚实的人物、出色的语言、沉郁热烈的风格奠定了创作个性。第二期包括《蜕变》《北京人》,均采用“横剖面”式结构,以日常生活场景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受契诃夫戏剧的影响。第三期是从《家》到《王昭君》的创作,采用“开放式”结构,完整叙述故事,重视营造情韵,美学上趋向民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编剧 三一律 契诃夫 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戏剧的艺术权力位移及价值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鹏林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9,共9页
沉浸式戏剧延续了戏剧史上从文本到表演,再从表演到观看的艺术权力位移过程。其中,艺术权力是指编剧、导演、演员、观众、舞台设计者、戏剧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艺术参与者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从20世纪80年代肇始的先锋戏剧或实验戏剧到2... 沉浸式戏剧延续了戏剧史上从文本到表演,再从表演到观看的艺术权力位移过程。其中,艺术权力是指编剧、导演、演员、观众、舞台设计者、戏剧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艺术参与者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从20世纪80年代肇始的先锋戏剧或实验戏剧到21世纪初期以来的大型实景戏剧,再到2016年以来的新型沉浸式戏剧,不同阶段蕴含着不同的导演、观演关系,即导演与演员及排演与表演、观众与演员及观看与表演的关系。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可以分为座位式观演、行走式观演、互动式观演、参演式观演四种类型,在不同的观演关系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艺术权力位移格局。沉浸式戏剧在艺术的属性、内容、结构、精神、思想等方面过度商业化、物质化、碎片化、感官化、新奇化,削弱了艺术价值,其深层原因主要是艺术光晕的消失、文化消费的滥觞、文化资本的介入。沉浸式戏剧越来越远离传统艺术,观众直接参与、共享艺术权力,削弱了剧本创作者、导演、演员等群体的艺术权力,艺术权力从共享过渡到了新的聚集,聚集到观众身上,观众如何使用艺术权力成为新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戏剧 艺术权力位移 共享 聚集 艺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齐论,新旧折衷——1918年新旧剧论争与张厚载戏曲理论的生成
6
作者 刘汭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6,共12页
诞生于新文化运动新旧剧论争中的《我的中国旧戏观》一文,精准提炼出京剧在写意性、程式化、音乐性三个方面的美学属性,成为对传统戏曲本体特征的经典概括,开启戏曲理论研究现代转型。至于张厚载的理论则并非横空出世,也非独出机杼,而... 诞生于新文化运动新旧剧论争中的《我的中国旧戏观》一文,精准提炼出京剧在写意性、程式化、音乐性三个方面的美学属性,成为对传统戏曲本体特征的经典概括,开启戏曲理论研究现代转型。至于张厚载的理论则并非横空出世,也非独出机杼,而是在近代激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生成——为了对抗《新青年》的全盘西化主张和对旧剧的全盘否定。他以《公言报》剧评栏为阵地集结京沪剧评家及理论家冯叔鸾、宋春舫、欧阳予倩等人的论述予以反击,以跨文化的中西比较视野结合专业理论与亲身体悟,深入思考传统戏曲的艺术规律与文化意涵,最终开辟出现代戏曲研究新范式,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进程,并对民族传统文化面对西方强势他者的文化战略留下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公言报》 戏曲本体 跨文化 文化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方戏发展南北失衡原因探析
7
作者 赵兴勤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江苏地方戏的发展曾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北强南弱之势。文章从四个层面剖析原因:一是地理因素与文化政策。相较于苏南,苏北的民间戏曲一直在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生长,各种戏班在乡镇较为活跃。二是风俗人情与就业... 江苏地方戏的发展曾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北强南弱之势。文章从四个层面剖析原因:一是地理因素与文化政策。相较于苏南,苏北的民间戏曲一直在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生长,各种戏班在乡镇较为活跃。二是风俗人情与就业途径。苏北较苏南经济欠发达,就业面窄,投师学戏是旧时穷苦之家孩子的一条重要出路。三是生存空间与艺术走向。大量身怀绝技的艺人为了谋发展,“漂”至京、沪等地,使萌芽于当地的小戏弱化和边缘化。这种情况在苏南更加普遍。四是水陆交通与语言差异。运河水运的衰落导致扬州、淮安等地的戏曲风光不再。交通区位优势和铁路的便利使各路艺人聚拢徐州,加速了地方戏艺术的流播。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地方戏的传承发展应把握三条原则:必须尊重本剧种的个性;必须始终具备地方色彩;必须避免趋同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地方戏 南北失衡 北强南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
8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3,共1页
著者:刘二永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本书是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通论”的最终成果。著作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立场,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处发力,界定了“中国古代叙事”概念,强调中国古... 著者:刘二永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本书是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通论”的最终成果。著作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立场,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处发力,界定了“中国古代叙事”概念,强调中国古代史学及文学批评中的“叙事”主要指作者凭借某一种或几种媒介以一定的方式排列、组织事件,创构故事的活动,叙事理论研究一切与叙事以及故事相关的因素;明确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基本要素,指出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的批评主要围绕叙事内容、叙事动作、叙事媒介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在前人理论史书写方法的基础上,该著探索了以历史为主与以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分上下两编分别对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 刘二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后“院本”流变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华宇 谭帆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1,188,共12页
以往学界常存在“金院本”的思维定势,即院本的兴衰发展仅局限于金,且从未发展成为戏曲,多数戏曲史著也无意为其提供向后叙述的空间。事实上,院本在元明之际已具备成熟戏曲之要素,虽约于明万历年间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但其“遗形”却在明... 以往学界常存在“金院本”的思维定势,即院本的兴衰发展仅局限于金,且从未发展成为戏曲,多数戏曲史著也无意为其提供向后叙述的空间。事实上,院本在元明之际已具备成熟戏曲之要素,虽约于明万历年间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但其“遗形”却在明清戏曲中留存,概念的延伸也使其生命得到了另一层面的延续。金后“院本”史述的残缺主要受“金院本”的思维定势以及“杂剧”与“院本”含混的双重影响。院本研究应包含形态演进与概念衍变两种维度,以此重新审度院本尤其是金后院本在戏曲史述中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本 杂剧 戏曲 戏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时代的西方戏剧艺术——数字赋能重塑戏剧新形态
10
作者 曾卓寒 曹雷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6,共7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技术不再囿于充当戏剧舞台场景搭建的辅助工具,而是与戏剧创作、表演和呈现过程紧密结合,诞生出独属数字技术时代的全新艺术形式。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本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如...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技术不再囿于充当戏剧舞台场景搭建的辅助工具,而是与戏剧创作、表演和呈现过程紧密结合,诞生出独属数字技术时代的全新艺术形式。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本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革新当代西方戏剧的艺术形态及美学价值。在系统性梳理与总结当前西方戏剧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古典戏剧经久不衰的魅力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现,同时戏剧艺术亦逐步向虚拟领域拓展。电影式戏剧、逐字戏剧、沉浸式戏剧作为数字技术与戏剧相融合的产物,引领当代戏剧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为进一步探究数字技术如何具体推动戏剧艺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研究筛选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与高度代表性的戏剧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案例不仅彰显了数字技术在戏剧创作、舞台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还深刻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戏剧艺术的审美体验与文化内涵。本研究通过探讨数字时代的西方戏剧艺术,为理解数字技术时代戏剧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西方戏剧 电影式戏剧 逐字戏剧 沉浸式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延安戏剧生产的审美共同体建构
11
作者 杨馥宁 李有军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延安时期,戏剧工作者开展了以秧歌剧、秦腔、新歌剧等为代表的戏剧生产活动,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对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戏剧工作者主动深入人民群众的... 延安时期,戏剧工作者开展了以秧歌剧、秦腔、新歌剧等为代表的戏剧生产活动,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对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戏剧工作者主动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在戏剧生产中表达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与大众建立了同感互酬的情感共同体;他们自觉承担联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使命,通过戏剧生产活动凝聚人心,建构了具有改天换地革命力量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戏剧工作者充分发挥戏剧“高台教化”的教育功能,以戏剧生产活动为契机,在“普及”与“提高”兼重的文艺生产方针指导下,淬炼出了既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够带领他们提高认知的戏剧教育共同体。最终形成了延安时期戏剧审美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和形态,形塑了我国现代戏剧生产史上的别样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共同体 审美平等 情感共同体 民族命运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代生活剧的空间叙事——以《小巷人家》为例
12
作者 李淑颖 代晓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88,共7页
近年来,年代生活剧,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构建时代特色鲜明的历史空间,细腻描绘社会群体及人物关系,凭借独特魅力赢得观众喜爱。《小巷人家》作为此类剧集的代表,通过庄家、林家和吴家三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故事,巧妙融合人与自然... 近年来,年代生活剧,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构建时代特色鲜明的历史空间,细腻描绘社会群体及人物关系,凭借独特魅力赢得观众喜爱。《小巷人家》作为此类剧集的代表,通过庄家、林家和吴家三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故事,巧妙融合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空间叙事,展现了历史空间、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等三重空间的深刻内涵。该剧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与人民生活,更细腻勾勒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与情感世界。通过空间叙事,《小巷人家》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与实践启示,彰显了年代生活剧在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巷人家》 历史空间 社会空间 精神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的戏剧想象:维克多·特纳表演民族志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桂诚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0,共10页
维克多·特纳的表演民族志理论建立在剧场与仪式的隐喻性关系上,并通过社会戏剧的结构性与舞台戏剧的互动,为表演民族志提供了跨文化挪用的可能性。特纳的理论奠定了表演民族志作为后现代认识论的基础,并通过戏剧“再体验”的形式... 维克多·特纳的表演民族志理论建立在剧场与仪式的隐喻性关系上,并通过社会戏剧的结构性与舞台戏剧的互动,为表演民族志提供了跨文化挪用的可能性。特纳的理论奠定了表演民族志作为后现代认识论的基础,并通过戏剧“再体验”的形式反思空间霸权,强调社会戏剧的时间性动态过程及其实践启示。这种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演员可以通过跨文化表演对他者文化产生共通性的体验,同时对自身文化产生自反性认识,理解文化表演的内在差异性。表演民族志所构建的这组辩证关系也回应了人们对其可能造成的文本与表演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质疑。特纳的表演民族志理论始终以戏剧为参照,构建了一套人类学跨文化知识的新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克多·特纳 表演民族志 社会戏剧 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在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出版演进及影响
14
作者 刘艳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7,共5页
抗战时期,桂林戏剧出版激增,以戏行纸上的传播构建了戏剧运动的媒介场,与戏剧演出共同服务于抗战宣传,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并为战后抗战文化记忆的塑造与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文章运用文献调查法、史料释读法,溯源桂林戏剧... 抗战时期,桂林戏剧出版激增,以戏行纸上的传播构建了戏剧运动的媒介场,与戏剧演出共同服务于抗战宣传,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并为战后抗战文化记忆的塑造与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文章运用文献调查法、史料释读法,溯源桂林戏剧出版演进脉络,探究桂林版戏剧书刊的战时作用与当代价值,为桂林文化城研究、抗战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化记忆 桂林文化城 戏剧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梅鼎祚“序跋”“题词”中的戏曲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蓉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3,91,共8页
梅鼎祚是中晚明时期影响较大的戏曲作家,是“骈绮派”的代表人物。梅鼎祚在相关剧作的“序跋”“题词”中提出了“曲本诸情”的戏曲本源论,主张“兼参雅俗”的语言风格,并强调“累累而不绝”的音韵曲律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戏曲观。中晚... 梅鼎祚是中晚明时期影响较大的戏曲作家,是“骈绮派”的代表人物。梅鼎祚在相关剧作的“序跋”“题词”中提出了“曲本诸情”的戏曲本源论,主张“兼参雅俗”的语言风格,并强调“累累而不绝”的音韵曲律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戏曲观。中晚明时期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和理论的繁荣发展时期,梅鼎祚的戏曲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鼎祚 “曲本诸情” “兼参雅俗” “累累而不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杂剧人物服饰考论——以韩城宋墓壁画杂剧图为例
16
作者 张彬 任佳欣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西壁杂剧壁画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个脚色完备、色彩丰富的杂剧演出画面。杂剧壁画人物服饰的形制风格多样且色彩丰富,其对宋杂剧服饰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壁画中杂剧脚色身份从左到右依次为末泥、副净、副... 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西壁杂剧壁画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个脚色完备、色彩丰富的杂剧演出画面。杂剧壁画人物服饰的形制风格多样且色彩丰富,其对宋杂剧服饰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壁画中杂剧脚色身份从左到右依次为末泥、副净、副净、副末与装孤,其服饰穿戴具备一定的程式性特征;杂剧壁画中人物服饰总体上来源于宋人日常服饰,但由于宋杂剧表演形式的需要,其又在宋人日常服饰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创新;杂剧壁画中人物服饰与宋代服饰时尚存在明显互动,并深受其影响,凸显了宋杂剧服饰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宋墓壁画 人物服饰 日常服饰 服饰时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定性”与“现实性”的流转——20世纪20至60年代戏曲“程式”的概念史探源
17
作者 郭超 李璐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5,共9页
作为戏曲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程式”概念并非“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从20世纪初戏剧领域中西之辨的端倪初现时对照“他者”而定义出来的,突出其“符号”“象征”的“非写实”意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程式概念和延安时期的时代环... 作为戏曲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程式”概念并非“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从20世纪初戏剧领域中西之辨的端倪初现时对照“他者”而定义出来的,突出其“符号”“象征”的“非写实”意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程式概念和延安时期的时代环境、戏剧潮流不断互动,也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影响而增加了“体验”的一维,并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之中。但1959年,阿甲提出将体验与技术结合,是为“程式化体验”,伴随着戏剧界对“斯氏体系”评价的变化,程式理论中的“假定性”也开始回归。程式理论对戏曲演员的实践活动起到了形塑作用,戏曲演员的实践活动则使戏曲的程式特征愈发凸显,以“程式”为中心的言说与实践互动使现代戏曲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表演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式化 假定性 生活体验 “斯氏体系” 写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特征分析的戏曲类方志文献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翟姗姗 余华娟 +1 位作者 陈健瑶 夏立新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4-1104,共11页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实施知识挖掘,对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命名实体识别作为一种基础性技术与关键环节,对方志知识组织与发现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方...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实施知识挖掘,对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命名实体识别作为一种基础性技术与关键环节,对方志知识组织与发现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方志命名实体识别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缺乏适应方志文本特征与领域资源特征的系统化技术方案。基于此,本文提出融合多维特征与Bi-LSTM-CRF的戏曲类方志命名实体识别模型。首先,结合句法特征与符号、尾词、构词、上下文和负例等文本特征,对方志文献中的戏曲类实体特质进行解析;其次,利用在长文本结构中表现优异的Bi-LSTM-CRF模型,借助已解析的戏曲类实体特征,提升实体识别效率;最后,以《楚剧志》为具体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在命名实体识别效果上优于基准模型,F1值达到0.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文献 戏曲类方志 命名实体识别 Bi-LSTM-CRF 多维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年代的“戏剧中心”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洪子诚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情况、思想潮流、生活风尚与文学形态变动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以加深对当代文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形态 文革文学 思想潮流 《中国当代文学史》 生活风尚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造纸技艺在戏剧文化中的运用与传承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阳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28-I0029,共2页
中国传统造纸技艺源远流长,自东汉逐渐演变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造纸工艺。这种古老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纸的深刻理解和造纸艺术的非凡智慧。同时,独特的工艺和材料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高质量的书写媒介。然而,这种技术并... 中国传统造纸技艺源远流长,自东汉逐渐演变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造纸工艺。这种古老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纸的深刻理解和造纸艺术的非凡智慧。同时,独特的工艺和材料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高质量的书写媒介。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局限于书法和绘画,在戏剧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造纸技艺的特点及其在戏剧文化中的历史应用及当代应用,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是如何在戏剧艺术中得到体现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工艺 精湛的技艺 戏剧艺术 当代应用 传统造纸技艺 古代文人 传承 源远流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