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畲交融文化共相--客家“跳觋”仪式音声的互文性与三重文化认同 |
董晓梅
罗钢芹
|
《北方音乐》
|
2024 |
0 |
|
2
|
罗布桑胡尔奇《宝迪莫尔根罕》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多样性特征初探——以《Folklore Mongol》(1960年版)中的曲调文本为例 |
楚高娃
|
《北方音乐》
|
2024 |
0 |
|
3
|
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
项阳
张欢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8
|
|
4
|
论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的回旋体结构原则 |
杨民康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3 |
13
|
|
5
|
同源三态桃花红——关于《桃花红 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 |
余惠承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6
|
论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
田世高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9
|
|
7
|
原生态民歌的当代发展 |
陈芳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8
|
“乐种”研究四个逻辑层面的构思与设计——为“江南丝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 |
伍国栋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09 |
3
|
|
9
|
扬州民歌与吴歌比较研究 |
张美林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10
|
辽大乐及其相关问题 |
王福利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1
|
多层重叠的活态音乐文化的整合研究——刘正维教授的音乐形态学研究评述 |
孙晓辉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2
|
衍生、存续与主体性丧失的困窘——“非遗后时代”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三化”现象 |
陈龙
|
《北方音乐》
|
2024 |
1
|
|
13
|
论宋(金)、元、明、清时期中国说唱音乐的艺术形态(上) |
胡天虹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4
|
论宋(金)、元、明、清时期中国说唱音乐的艺术形态(下) |
胡天虹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5
|
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
马金龙
|
《北方音乐》
|
2017 |
2
|
|
16
|
怒江傈僳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
董瀚
|
《民族艺术研究》
|
2002 |
1
|
|
17
|
从经典化视角探讨伊玛堪音乐文化的建构 |
张智玲
杨民康
|
《北方音乐》
|
2024 |
0 |
|
18
|
中国大陆高山族音乐研究50年 |
蓝雪霏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9
|
寻路 指路——“刘正维教授80华诞、从教62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
袁利军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20
|
谁的田野?——从一个田野事件论跨学科音乐田野访谈中的思维秩序构建 |
张春蕾
|
《北方音乐》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