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畲交融文化共相--客家“跳觋”仪式音声的互文性与三重文化认同
1
作者 董晓梅 罗钢芹 《北方音乐》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跳觋”仪式中的仪程仪轨、客家念唱、客家山歌等音声文本均是客家汉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汉民对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承继与认同;而仪式外显形态中融入的吹龙角、敲觋锣、跳巫舞、畲族歌谣等音声文本则是客家畲民语境下的语义... “跳觋”仪式中的仪程仪轨、客家念唱、客家山歌等音声文本均是客家汉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汉民对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承继与认同;而仪式外显形态中融入的吹龙角、敲觋锣、跳巫舞、畲族歌谣等音声文本则是客家畲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畲民对本土畲巫信仰的承袭与坚守。“跳觋”仪式音声的互文性建构与表达,实际上是客家社会汉畲族群文化之间的一种互动、妥协与重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汉畲族群具有认同性的“文化共相”,以达成客家社会对族群、区域、国家的三重文化认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觋” 客家 仪式音声 汉畲文化 互文性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桑胡尔奇《宝迪莫尔根罕》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多样性特征初探——以《Folklore Mongol》(1960年版)中的曲调文本为例
2
作者 楚高娃 《北方音乐》 2024年第2期122-130,共9页
文章以《Folklore Mongol》(1960年版)中收录的《宝迪莫尔根罕》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曲调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乐谱文本和胡尔奇的创作技法,探析罗布桑胡尔奇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多样性特征;并通过介绍和挖掘域外学者所搜集... 文章以《Folklore Mongol》(1960年版)中收录的《宝迪莫尔根罕》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曲调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乐谱文本和胡尔奇的创作技法,探析罗布桑胡尔奇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多样性特征;并通过介绍和挖掘域外学者所搜集整理的文本资料,为当代民族音乐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罗布桑 《宝迪莫尔根罕》 胡仁·乌力格尔音乐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被引量:8
3
作者 项阳 张欢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0-36,共7页
汉魏以来 ,大曲一直是各朝代音乐文化的主流形态。隋唐时期 ,西域大曲的大规模传入 ,导致中原大曲从内容到结构形式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并对宋代以下的大曲影响深远 ,成就了新的大曲样式。而西域大曲在其原发地却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部... 汉魏以来 ,大曲一直是各朝代音乐文化的主流形态。隋唐时期 ,西域大曲的大规模传入 ,导致中原大曲从内容到结构形式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并对宋代以下的大曲影响深远 ,成就了新的大曲样式。而西域大曲在其原发地却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部分的保存了原生态的面貌。本文对目前中国存有的三种大曲类型以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 ,注重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归属和音乐形态的变异情况 ,以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看得更清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原生态 变异 乐籍制度 行政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的回旋体结构原则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民康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6-42,共7页
本文通过对傣、瑶、土家、壮、汉等民族的仪式音乐和歌舞音乐的分析 ,认为在部分传统仪式里 ,回旋体既是音乐的基本曲体结构 ,同时也常常是相关传统仪式的基本结构原则 ,二者具有同型同构特点。在传统民族文化活动中使用较复杂音乐与仪... 本文通过对傣、瑶、土家、壮、汉等民族的仪式音乐和歌舞音乐的分析 ,认为在部分传统仪式里 ,回旋体既是音乐的基本曲体结构 ,同时也常常是相关传统仪式的基本结构原则 ,二者具有同型同构特点。在传统民族文化活动中使用较复杂音乐与仪式结构的社会性目的或意义 ,便在于可有效地对各种音乐、舞蹈、戏剧等民间艺术性因素及地域性或历史性的种种社会性因素进行文化整合。另外 ,传统民间仪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其产生形成的时间要早于民间艺术性表演 ,在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含有的回旋体结构因素 ,或许是此结构类型里早于表演性歌舞的一种原生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仪式音乐 回旋体曲式 仪式结构 同型同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三态桃花红——关于《桃花红 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 被引量:10
5
作者 余惠承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8-173,共6页
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传承的《桃花红杏花白》,至少有原始民歌、改编民歌和创编民歌3种形态。它们同时存在、深受欢迎、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究其缘由,其核心或者说艺术之源无疑是山西左权民间音乐悠久的文化传统与... 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传承的《桃花红杏花白》,至少有原始民歌、改编民歌和创编民歌3种形态。它们同时存在、深受欢迎、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究其缘由,其核心或者说艺术之源无疑是山西左权民间音乐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浓郁的地方风格,但是,从音乐表演、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由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创新,是使《桃花红杏花白》不断保持与相应时代艺术审美相一致,从而永葆艺术魅力、深受大众欢迎与喜爱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红 杏花白 创编 传承 传唱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被引量:9
6
作者 田世高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2-75,共4页
土家族音乐风格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条件的影响 ,在音乐旋律、节奏、调式、歌词、衬词及歌唱等方面 ,充分展示出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 土家族 音乐风格 民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态民歌的当代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陈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16-18,共3页
在当今音乐生活中,音乐话语权是“流行音乐”、“严肃音乐”和改造了的新“民族音乐”,而原生态民歌仍然是当今音乐生活中重要的音乐演唱形式,必须注重对原生态民歌与演唱的研究与学习。
关键词 啄生态民歌 音乐生活 音乐话语权 大众传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种”研究四个逻辑层面的构思与设计——为“江南丝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伍国栋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4期13-16,共4页
就"江南丝竹研究"课题而言,在总体构思上将其划分为四个有所区别但又相互交叉和关联的逻辑层面予以贯穿:一是"历史的逻辑"层面,涉及丝竹乐传统及江南丝竹乐种历史的考察研究;二是"生态的逻辑"层面,涉及... 就"江南丝竹研究"课题而言,在总体构思上将其划分为四个有所区别但又相互交叉和关联的逻辑层面予以贯穿:一是"历史的逻辑"层面,涉及丝竹乐传统及江南丝竹乐种历史的考察研究;二是"生态的逻辑"层面,涉及该乐种生存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考察研究;三是"本体的逻辑"层面,包括江南丝竹乐队乐器、曲目及音乐构成的考察研究;四是"互动的逻辑"层面,是指江南丝竹音乐外区域传播与影响的考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种 江南丝竹 历史的逻辑 生态的逻辑 本体的逻辑 互动的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民歌与吴歌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美林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2-96,共5页
本文运用比较法对扬州民歌和吴歌进行文化历史、艺术个性、民歌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民歌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内涵。当今,对传统的地域性民歌,加以传承和吟唱的同时,必须及时地、系统地加以整理和挖掘... 本文运用比较法对扬州民歌和吴歌进行文化历史、艺术个性、民歌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民歌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内涵。当今,对传统的地域性民歌,加以传承和吟唱的同时,必须及时地、系统地加以整理和挖掘,抢救这方面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在物质社会的发展形态中,将会全力维护我们的文化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民歌 吴歌 共同性 个质性 包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大乐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福利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8-101,共4页
文章根据相关史料,从内容、乐器、乐工人数、乐队组成、乐调、乐声等方面论述了辽大乐对唐的继承情况,并对工尺谱的由来作了辨析。
关键词 大乐 乐器 乐调 工尺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重叠的活态音乐文化的整合研究——刘正维教授的音乐形态学研究评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晓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中国传统音乐是由诸多音乐成分构成的音乐文化丛(Culture Complex)的集合,只有对之进行跨学科、立体化、多维研究视角的综合考察,才能对其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变化运动的差异性进行系统性的整体研究。刘正维教授的音乐形态学研究在一般... 中国传统音乐是由诸多音乐成分构成的音乐文化丛(Culture Complex)的集合,只有对之进行跨学科、立体化、多维研究视角的综合考察,才能对其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变化运动的差异性进行系统性的整体研究。刘正维教授的音乐形态学研究在一般性的传统音乐形态学的基础上,以"五态"、"三线"和"四径"等维度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并以此关照歌种、曲种、剧种、乐种等活态音乐文化之间的系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正维教授 音乐形态学研究 活态音乐文化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生、存续与主体性丧失的困窘——“非遗后时代”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三化”现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龙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文章论述当代鄂伦春族传统音乐传承中的“经典化”“舞台化”和“传承人化”这“三化”现象。这种传承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一种缺失“主体性”表述的现代存续。而要真正实现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与作为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 文章论述当代鄂伦春族传统音乐传承中的“经典化”“舞台化”和“传承人化”这“三化”现象。这种传承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一种缺失“主体性”表述的现代存续。而要真正实现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与作为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应立足于其民族文化之本位,凸显自身内源性特征,在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衍生、存续与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后时代” 鄂伦春族 民歌 “三化” 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金)、元、明、清时期中国说唱音乐的艺术形态(上)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天虹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3-27,共5页
中国说唱艺术源远流长,自唐代萌芽以来在宋(金)、元、明、清时期成为融文学、音乐、表演于一身的主流世俗文化,其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题材上广泛反映了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同时又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內涵进行了门类繁多的... 中国说唱艺术源远流长,自唐代萌芽以来在宋(金)、元、明、清时期成为融文学、音乐、表演于一身的主流世俗文化,其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题材上广泛反映了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同时又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內涵进行了门类繁多的承载。在体裁和形式上,中国古代说唱艺术种类繁多,自宋以来既互有联系又各具特色,其间体现了相互吸收、并存、合流并相得益彰的势态。本文从宋至清代各个门类的发展、演变及相关文献略做论述,旨在从总体上对其做一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说唱音乐 宋(金)、元、明、清时期 演变及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金)、元、明、清时期中国说唱音乐的艺术形态(下)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天虹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0-24,共5页
三、明时期的说唱音乐 明代说唱艺术的主要种类为陶真、词话、道情、莲花落、文词说唱、打谈、宝卷、盲词、花鼓和弹词等。这里仅就当时更偏重于音乐形态的说唱种类作以论述,其余均略。
关键词 说唱音乐 艺术形态 中国 说唱艺术 音乐形态 莲花落 花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金龙 《北方音乐》 2017年第2期1-1,共1页
说起说唱音乐,人们总普遍认为是西方音乐,觉得我国的说唱音乐是西方国家流传过来的,实则不然,说唱音乐艺术最早起源于我国,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其中南梁说唱在我国民间最为家喻户晓... 说起说唱音乐,人们总普遍认为是西方音乐,觉得我国的说唱音乐是西方国家流传过来的,实则不然,说唱音乐艺术最早起源于我国,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其中南梁说唱在我国民间最为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发扬说唱音乐艺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唱音乐艺术 起源 发展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傈僳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瀚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2期64-67,共4页
本文从歌乐、舞乐、器乐几方面论述了云南怒江傈僳族音乐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介绍了其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地域特点 傈僳族音乐 怒江 云南 民族特色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化视角探讨伊玛堪音乐文化的建构
17
作者 张智玲 杨民康 《北方音乐》 2024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作为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经历了由局内人主导进行的自然存在的经典化,到由局外人主导、局内与局外人共谋的被经典化。从经典化的外部因素入手,从局内到局外、从传统文本到现代文本两个维度对当代伊玛堪经典化路径进行阐释,探讨伊玛堪... 作为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经历了由局内人主导进行的自然存在的经典化,到由局外人主导、局内与局外人共谋的被经典化。从经典化的外部因素入手,从局内到局外、从传统文本到现代文本两个维度对当代伊玛堪经典化路径进行阐释,探讨伊玛堪音乐文化的建构,有助于对当下伊玛堪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文章从非遗保护、整理研究、传习教材、仪式展演四方面入手讨论了由局外人主导的经典化建构,并从大众筛选、建构认同、走向市场三个层面讨论了经典化建构的文化行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玛堪 说唱 传统音乐 经典化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高山族音乐研究50年
18
作者 蓝雪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5-51,共7页
台湾高山族其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中国所认定的 5 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份极为珍贵的宝藏。 5 0年来 ,大陆音乐家对高山族音乐倾注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作者籍借 2 0 0 1年 1 2月 1— 8日台湾《海峡两岸南岛语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台湾原住民... 台湾高山族其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中国所认定的 5 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份极为珍贵的宝藏。 5 0年来 ,大陆音乐家对高山族音乐倾注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作者籍借 2 0 0 1年 1 2月 1— 8日台湾《海峡两岸南岛语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台湾原住民音乐在南岛语族文化圈的地位》的召开对此成果加以总结 ,希望予台湾原住民音乐的宏扬 ,予两岸音乐学术的发展乃至两岸人民的相互沟通与理解有所裨益。文章分两个时期并从资料搜集、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专业教学诸方面予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高山族音乐 50年 资料搜集 理论研究 作品创作 专业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路 指路——“刘正维教授80华诞、从教62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19
作者 袁利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3-198,共6页
2011年4月29日上午,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的"刘正维教授80华诞、从教62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行政楼六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回顾了刘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教学成果,也针对民族... 2011年4月29日上午,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的"刘正维教授80华诞、从教62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行政楼六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回顾了刘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教学成果,也针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中的诸多热点话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正维教授 民族音乐学 学科建设 学术研讨会 民族音乐作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的田野?——从一个田野事件论跨学科音乐田野访谈中的思维秩序构建
20
作者 张春蕾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70-78,88,共10页
文章聚焦“跨学科”中的音乐田野访谈问题,通过对田野采风的历史梳理,阐明田野工作并非民族音乐学的专属,并谈及现今田野的实践与理论在各学科不匹配的现状。进而通过具体的跨学科田野事件的引入,揭示其中现象与思维混乱的问题。并根据... 文章聚焦“跨学科”中的音乐田野访谈问题,通过对田野采风的历史梳理,阐明田野工作并非民族音乐学的专属,并谈及现今田野的实践与理论在各学科不匹配的现状。进而通过具体的跨学科田野事件的引入,揭示其中现象与思维混乱的问题。并根据具体田野事件,对田野工作进行分类,从个体身份转换、学科思维搭建、思维互换与田野访谈合作,结合逻辑分析与博弈论的方法,具体分析跨学科田野中的合作问题,论证田野访谈中的思维秩序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田野 跨学科 访谈 思维秩序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