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传统雕塑技法的独特性
1
作者 孙家伟 《天工》 2025年第6期89-91,共3页
传统雕塑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主要是因其拥有独特的手工技术。相对于当代艺术而言,传统雕塑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加强对传统雕塑技法的保护,不仅有助于现代雕塑的发展,也有助于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雕塑技法进行简单... 传统雕塑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主要是因其拥有独特的手工技术。相对于当代艺术而言,传统雕塑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加强对传统雕塑技法的保护,不仅有助于现代雕塑的发展,也有助于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雕塑技法进行简单介绍,探讨了传统雕塑技法的独特性,并提出了传统雕塑技法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传统雕塑技法的教育与传承、提高社会对传统雕塑艺术的认知与重视、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采用创新与传统结合的发展路径等,旨在为传统雕塑技法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雕塑 雕塑技法 艺术特征 独特性 意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化学材料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富军 刘贞良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20,共2页
在现代雕塑艺术的实践中,高性能化学材料的运用及其创新性日益受到重视。这类材料常见的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如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氨酯(PU);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纳米材料,... 在现代雕塑艺术的实践中,高性能化学材料的运用及其创新性日益受到重视。这类材料常见的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如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氨酯(PU);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纳米材料,如纳米粒子、纳米纤维;生物基材料,如生物塑料、自然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凭借它们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譬如出众的耐高温性能、坚固的结构、抗腐蚀能力及其轻盈的质感,为雕塑家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创作空间。这些材料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材质的本质上迈向新的领域,还在艺术的表达形式上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进而使雕塑作品在视觉上的冲击力、触觉上的感受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实现了显著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塑料 通用高分子 化学材料 抗腐蚀能力 纤维增强 生物基材料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雕塑艺术创新路径:地域性特色深度挖掘与多维呈现研究
3
作者 仲丛惠 《天工》 2024年第25期14-16,共3页
全球化语境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使其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交织的挑战。地域性特色是雕塑艺术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并结合现代雕塑技法,能够创作出既蕴含传统韵味又展现现代审美趣味的杰... 全球化语境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使其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交织的挑战。地域性特色是雕塑艺术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并结合现代雕塑技法,能够创作出既蕴含传统韵味又展现现代审美趣味的杰出作品。同时,通过跨界合作、应用新媒体技术等多元方式,进一步拓宽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并结合现代雕塑技法与多维呈现方式,雕塑艺术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其独特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艺术 地域性特色 多元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阳县群众雕塑创作研究——以雕塑艺人何占鳌为例
4
作者 曹潇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6期57-61,共5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庆阳县开展的群众雕塑运动成为雕塑门类群众普及化的成功典范。笔者爬梳庆阳县图像文献视野下的有关资料,对此县群众雕塑作品进行题材分类,并对作品的塑造手法、艺术语言等展开讨论。同时结合时代特征来解析庆...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庆阳县开展的群众雕塑运动成为雕塑门类群众普及化的成功典范。笔者爬梳庆阳县图像文献视野下的有关资料,对此县群众雕塑作品进行题材分类,并对作品的塑造手法、艺术语言等展开讨论。同时结合时代特征来解析庆阳县群众雕塑盛起的形成原因,将当地雕塑艺人何占鳌作为切片观察分析对象,由此展望在时代语境转换中,此阶段群众雕塑创作模式的示范意义以及当代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雕塑 作品特性 现实主义 当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书魁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4期79-81,共3页
该文介绍了雕塑创作与虚拟现实技术,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延伸数字雕塑创作、拓展创作形式、增强雕塑创作沉浸感、强化雕塑创作的便携性与情感观念的传递效果、强化光的雕塑材料作用方面的影响,并围绕关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雕塑生态发... 该文介绍了雕塑创作与虚拟现实技术,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延伸数字雕塑创作、拓展创作形式、增强雕塑创作沉浸感、强化雕塑创作的便携性与情感观念的传递效果、强化光的雕塑材料作用方面的影响,并围绕关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雕塑生态发展、规范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雕塑创作流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雕塑创作与展示的一体化发展、突破雕塑创作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难点等维度,探讨相应的应用策略与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创作 虚拟现实技术 沉浸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技术背景下中国当代雕塑创作路径的数字化发展
6
作者 虎妍 《艺术家》 2024年第10期118-120,共3页
如今,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正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初期。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艺术和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雕塑创作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工具,改变了其创作流程,丰富了其创作形式和展示方式。一、中国当代雕塑... 如今,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正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初期。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艺术和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雕塑创作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工具,改变了其创作流程,丰富了其创作形式和展示方式。一、中国当代雕塑数字创作工具(一)早期数字创作工具雕塑创作早期数字工具有主创工具和辅助工具两大类。主创工具是可以创作三维空间的建模软件和渲染效果图的渲染软件;辅助工具则可以完成雕塑前期与后期,如草图绘制、展示图制作。由于这些软件不是以雕塑创作为初衷开发的,因此在精度、细节表达、交互性、学习曲线等方面限制了雕塑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形式。尽管如此,它们仍有着实体雕塑所不具备的能力,如参数化建模,这不仅能够增强创作者雕塑创作的效率,还可以助力其创作出更具想象力的抽象雕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创作 创作工具 人工智能 辅助工具 主创 数字化转型 展示方式 草图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视觉惯性在肖像雕塑造型中的应用
7
作者 黄禹铭 《天工》 2024年第13期38-41,共4页
视觉惯性指人的眼睛无意识地依靠视觉元素产生的张力和视觉倾向力产生惯性移动,整个视觉移动的倾向及移动轨迹即视觉惯性的呈现。[1]视觉惯性的应用在大量的肖像雕塑作品中均有所体现,但其概念并未被广大的雕塑创作群体所认知。其产生... 视觉惯性指人的眼睛无意识地依靠视觉元素产生的张力和视觉倾向力产生惯性移动,整个视觉移动的倾向及移动轨迹即视觉惯性的呈现。[1]视觉惯性的应用在大量的肖像雕塑作品中均有所体现,但其概念并未被广大的雕塑创作群体所认知。其产生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形体张力、格式塔简洁律、记忆痕迹与心理定向、肌肉动力知觉等。视觉惯性理论不仅是雕塑创作的有效手段,且对雕塑理论的体系化构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惯性 视觉引导 视觉路径 雕塑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雕塑艺术教学方法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董丽娜 崔昊 《美术大观》 2011年第5期186-187,共2页
冰雪雕塑是一门艺术类交叉学科,它包括冰雕、雪雕及冰灯艺术,是一门集美学、建筑、雕塑、园林景观、灯光设计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造型艺术。从前冰雪雕塑艺术大多是属于少数技术工人的"专利",如今,它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 雕塑艺术 冰雪雕塑 教学方法 交叉学科 园林景观 造型艺术 灯光设计 技术工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赓续血脉 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革命题材大型雕塑创作探寻 被引量:1
9
作者 洪涛 刘晓红 《美术大观》 2022年第9期88-92,共5页
以红色资源为表现内容的革命题材大型雕塑,因作品题材本身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及作品形式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谱写了中国现当代雕塑史的华彩篇章,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索新时代中国革命题材大型雕塑创作如何秉持... 以红色资源为表现内容的革命题材大型雕塑,因作品题材本身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及作品形式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谱写了中国现当代雕塑史的华彩篇章,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索新时代中国革命题材大型雕塑创作如何秉持赓续红色血脉,守正创新,彰显时代精神,发挥公共艺术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题材 红色资源 大型雕塑 公共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雕塑家的责任与担当——云南红军长征题材雕塑创作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仲夏 《美术大观》 2016年第11期76-77,共2页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云南艺术界老中青三代雕塑家薪火相传的职责与艺术追求。云南雕塑家以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红军长征题材雕塑作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这也是文艺创作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 红军 雕塑 责任 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实验性艺术的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维阳 《艺术科技》 2012年第4期108-109,共2页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对实验艺术材料、思维、情感和与具象艺术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意义雕塑的影响。
关键词 实验艺术 具象雕塑 材料 思维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废旧材料的再创造与审美表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国亭 《美术大观》 2013年第2期81-81,共1页
本文主要谈废旧材料的再创造,启发对材料的认知和由材料引发的重新构思的能力。将废旧材料重新组合,设计成不同材质的雕塑来美化环境与生活。
关键词 废旧材料 再创造 雕塑 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进历史 感悟人性——剖析雕塑《本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的创作构思与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洪涛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3,共4页
如何以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关注生命在不同时间、不同形态里面的状态,并对生命意义进行一些追问,或者如何以另外一种俯视的角度来观察生命在不同形态里的一种结果,是我进行创作时常常思考的问题。然而当每一次竭力耗神的创作完成时,却什么... 如何以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关注生命在不同时间、不同形态里面的状态,并对生命意义进行一些追问,或者如何以另外一种俯视的角度来观察生命在不同形态里的一种结果,是我进行创作时常常思考的问题。然而当每一次竭力耗神的创作完成时,却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和着汗水融到泥巴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构思 中国共产党 雕塑 历史 人性 感悟 关注生命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雕塑中常规材料的综合运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0年第4期48-50,共3页
材料是雕塑的造型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会直接影响雕塑的艺术效果,对雕塑家的创作活动意义极大。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和艺术观念的不断变化,以及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增加等等,都不可避免地使雕塑艺术风格产生多元... 材料是雕塑的造型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会直接影响雕塑的艺术效果,对雕塑家的创作活动意义极大。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和艺术观念的不断变化,以及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增加等等,都不可避免地使雕塑艺术风格产生多元共生、多样并存的状态。雕塑家们在形式上勇于创新,以探索的姿态不断地挖掘出材料的种种新的可能。雕塑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日益丰富,对材料的综合运用也就成了雕塑家们重要的创作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用 雕塑家 材料 艺术效果 创作活动 艺术观念 信息共享 多元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雕塑材料语言之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晶阳 《美术大观》 2007年第3期118-,共1页
  雕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不同于其他各门艺术,雕塑主要凭借立体表述观念.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材料的使用就更为丰富和更具备可研究性.……
关键词 成型方式 雕塑 美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语言性 古埃及 木乃伊 堆塑 艺术品 艺术产品 泥塑 石灰岩 碳酸盐岩 材料语言 玉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愚公移山》谈主题性雕塑创作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悟铭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1期134-141,共8页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连绵不绝,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古而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题材创作成为中国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连绵不绝,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古而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题材创作成为中国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的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的开展与推进,主题性艺术创作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雕塑艺术 雕塑系 《愚公移山》 美术学院 协会常务理事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雕塑拓扑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威 《美术大观》 2013年第4期64-64,共1页
拓扑在数字雕塑创作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拓扑不仅可以解决软件在布线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形体的归纳概括,在拓扑时要从形体的角度出发,使拓扑结构具有形体的美感。
关键词 数字雕塑 布线 拓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性对于当代雕塑创作的意义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福全 王晓敏 《美术教育研究》 2017年第5期36-37,共2页
雕塑艺术自产生之初便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互动性,这是其社会属性决定的,然而这种互动性往往以被动的、含蓄的方式存在,并未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家着重强调雕塑作品的互动性的尝试与努力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该文旨在... 雕塑艺术自产生之初便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互动性,这是其社会属性决定的,然而这种互动性往往以被动的、含蓄的方式存在,并未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家着重强调雕塑作品的互动性的尝试与努力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该文旨在通过分析一些艺术家及其互动性的雕塑作品,阐述当今雕塑艺术创作中互动性的重要意义,力求从美学角度、创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互动性在雕塑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影响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互动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雕塑创作的几个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卫东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1-73,共3页
基于对雕塑创作因素的理性分析与浅层梳理,从雕塑本体语言出发,尝试通过对题材、材质、技巧、程序等创作切入点的研究,摸索雕塑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普遍形式,探寻雕塑创作思维的新方法。在方法论的指导下,促进雕塑创作的深入,初步构建雕塑... 基于对雕塑创作因素的理性分析与浅层梳理,从雕塑本体语言出发,尝试通过对题材、材质、技巧、程序等创作切入点的研究,摸索雕塑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普遍形式,探寻雕塑创作思维的新方法。在方法论的指导下,促进雕塑创作的深入,初步构建雕塑创作理论的组成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化观念 创作因素 材质可感知性 图式与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丹的启示——《罗丹艺术论》现实主义创作论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志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12期39-41,共3页
《罗丹艺术论》是罗丹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精神的集中概括。作为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鲜明特色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的真实性、艺术家融入作品的情感性,强调艺术作品应注重生命活力的传达。罗丹的艺术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 《罗丹艺术论》是罗丹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精神的集中概括。作为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鲜明特色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的真实性、艺术家融入作品的情感性,强调艺术作品应注重生命活力的传达。罗丹的艺术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和雕塑可以表现"运动"的艺术观点,认为要重视内容,忠于"自然",同时又不能忽视形式,这一切都构成了《罗丹艺术论》中现实主义思想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艺术论》 现实主义思想 创作论 艺术理论 艺术作品 创作精神 经典著作 鲜明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