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3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藏经洞出土敦煌纸画的保存情况及艺术魅力
1
作者 杨青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24-I0024,共1页
敦煌纸画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给世界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启示。敦煌藏经洞内出土敦煌纸画不仅数量居多且大都保存完整度较高、色彩鲜明,但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作品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敦煌纸画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给世界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启示。敦煌藏经洞内出土敦煌纸画不仅数量居多且大都保存完整度较高、色彩鲜明,但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作品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如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魅力 敦煌纸画 丝绸之路 敦煌藏经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PColor:基于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的中国画配色方案推荐系统
2
作者 张迪 张文安 +4 位作者 姜智德 吴爱霞 孔浩 郭显 陈为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0-531,共12页
传统中国绘画(国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在其基础上探索配色方案的使用,对现代设计师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有重要意义,但是基于国画知识的色彩推荐系统研究较少,尚未有基于主题、物象和意境等多维度特征提供有效的配色检索... 传统中国绘画(国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在其基础上探索配色方案的使用,对现代设计师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有重要意义,但是基于国画知识的色彩推荐系统研究较少,尚未有基于主题、物象和意境等多维度特征提供有效的配色检索和推荐的方案。为此,提出一个中国画配色方案推荐系统TCPColor,以中文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太乙为基础,使用专家标注的宋代国画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微调,然后对生成图像使用视觉显著性算法、K-Means聚类和基于色彩距离的色表匹配生成了具有国画风格的配色方案,通过消融实验验证了配色方案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客观色彩分析评估了生成配色方案的差异性及与国画配色方案的相似度。与国画专家和志愿者合作进行案例分析、专家评估和用户研究,证明了该研究在配色方案推荐方面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绘画 配色方案 色彩推荐系统 单词颜色关联 文本到图像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中国山水画理论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康新月 李煜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125-127,共3页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出现不少效仿西式造园风格的设计,忽略了本民族文化,未能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中国传统山水画代表了中国绘画最高的艺术成就,古代造园家寄情山水、遵循山水画论的构图,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者尝试以传统画论和山水...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出现不少效仿西式造园风格的设计,忽略了本民族文化,未能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中国传统山水画代表了中国绘画最高的艺术成就,古代造园家寄情山水、遵循山水画论的构图,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者尝试以传统画论和山水意境为立足点发展园林事业,将山水画理论渗透到风景园林设计创作中。本研究阐述了山水画中的立意、构景、山水画与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等理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下山水画理论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风景园林 画境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师范大学大先生 洪毅然
4
作者 李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洪毅然(1913-1989),原名洪徽厚,字季远,四川达县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兼具画家与理论家双重身份的重要人物。早年受私塾教育与新文化思潮双重影响,少年时期即展露艺术天赋,1927年入四川美术专门学校习画,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西画... 洪毅然(1913-1989),原名洪徽厚,字季远,四川达县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兼具画家与理论家双重身份的重要人物。早年受私塾教育与新文化思潮双重影响,少年时期即展露艺术天赋,1927年入四川美术专门学校习画,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西画系,师从林风眠、潘天寿等大家。其早期创作如油画《战后》(1932)、《水灾》(1936)等,以纪实性手法描绘战争创伤与民生疾苦,被收入全国美展并引发关注。1937年毕业后,他辗转西南、西北多地任教,历任四川省立艺专、西北师范学院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家 水灾 洪毅然 战后 20世纪中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山听雨:女冠王清微与晚清江南的艺术团体
5
作者 刘雪涛(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4,共15页
嘉庆八年(1803),无锡城东门福慧双修庵的女冠王清微(俗名“王韵香”)聘请当时名冠宇内的大画家奚冈创作了一幅题名《空山听雨》的画作。或许是因为此画是奚冈离世前为数不多的画作,再加上王清微也刻意在朝野名士和书画界传阅,画作受到... 嘉庆八年(1803),无锡城东门福慧双修庵的女冠王清微(俗名“王韵香”)聘请当时名冠宇内的大画家奚冈创作了一幅题名《空山听雨》的画作。或许是因为此画是奚冈离世前为数不多的画作,再加上王清微也刻意在朝野名士和书画界传阅,画作受到数百朝廷名宦、书画大家、士人和僧道的崇尚。许多人或为其远离尘嚣的道教主题意境所感动,或为王清微清苦的道教修行所激励,竞相题辞唱和。王清微从近五百件书画诗作品中精挑细选上品之作,辑为《空山听雨图册》,成为当时江南精英竞相传阅的热品。女冠王清微以及追随者辑录和传播此图集的历史,是晚清江南俗修女冠主导的俗众道教精英文化团体的一个缩影。此俗修道教文化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证明道教的价值和观念已经成为当时精英阶层精神世界、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了道教在清末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特殊生存方式与生命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清微 俗众道教 俗修女冠 俗修精英 道教艺术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A-SAM:面向工笔画数据的SAM边界框提示增强方法
6
作者 张天圣 朱闽峰 +4 位作者 任怡雯 王琛涵 张立冬 张玮 陈为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由于缺乏带有像素级标注的公开工笔画数据集,使得图像分割技术在工笔画领域的发展严重受阻。工笔画具有物象与背景颜色纹理相似、使用晕染渐变导致物象边界模糊等特性,给图像分割带来了挑战,SAM的出现为解决这些挑战带来新的可能性。尽... 由于缺乏带有像素级标注的公开工笔画数据集,使得图像分割技术在工笔画领域的发展严重受阻。工笔画具有物象与背景颜色纹理相似、使用晕染渐变导致物象边界模糊等特性,给图像分割带来了挑战,SAM的出现为解决这些挑战带来新的可能性。尽管SAM在自然图像领域里展现出惊人分割能力和零样本泛化能力,但在处理工笔画图像时存在对物象不敏感、前景背景混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403幅图像的花鸟主题工笔画数据集SegTCRP,其中包含5类前景对象。随后,采用LoRA方法对SAM进行微调,使其适应工笔画图像的特点。此外,提出了一种新的SAM边界框提示增强方法BPA-SAM,通过借助U-Net在边界框提示范围内基于一定策略辅助生成额外点提示来改善SAM前景背景混淆的问题。最终,实验验证了BPA-SAM较原始SAM在边界框提示条件下的分割性能提升了7.1%,为SAM在工笔画领域的图像分割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工笔画 提示增强 计算机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墨写意在中国现代山水绘画中的表现性探索——以婺源系列写生作品为例
7
作者 范雷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14-I0015,共2页
水墨写意是中国独特的一门绘画艺术,在中国的绘画历史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体现着中国人所独特的审美价值。水墨和宣纸一黑一白的完美搭配,承载着悠久的哲学观念。中国文人墨客向来追求“素”“朴”的崇高境界,他们讲究一... 水墨写意是中国独特的一门绘画艺术,在中国的绘画历史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体现着中国人所独特的审美价值。水墨和宣纸一黑一白的完美搭配,承载着悠久的哲学观念。中国文人墨客向来追求“素”“朴”的崇高境界,他们讲究一切艺术既雕既琢,复归于自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发展,使得现代人的审美和认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当我们用水墨写意的方式再表现中国现代山水时,无论是人们的审美心态上,还是画面构图上或者是题材上,都已经有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写意 写生作品 山水绘画 审美心态 画面构图 审美价值 表现性 哲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极——读懂宋画的八个关键词》
8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
本书打破以往美术专业依据花鸟、人物、山水等表现对象区分画作类别的方式,通过提炼关键词的方法,令宋画这一专业领城更贴近广大读者。作者以深厚的美学积淀和文学功底,围绕“折枝”“格物”“墨戏”“佚名”“寒林”“造极”“待诏”... 本书打破以往美术专业依据花鸟、人物、山水等表现对象区分画作类别的方式,通过提炼关键词的方法,令宋画这一专业领城更贴近广大读者。作者以深厚的美学积淀和文学功底,围绕“折枝”“格物”“墨戏”“佚名”“寒林”“造极”“待诏”“台榭”八个关键词摸成八篇长文,以网状结构呈现宋画之全貌。书中涉及近百幅经典宋画,不仅带给读者美的享受,更引导读者通过上述关键词抵达宋画之美背后的精神底蕴,获得心灵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林 文学 造极 待诏 墨戏 心灵启迪 宋画 佚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白之境:刘赦的水墨新体
9
作者 刘洋 汤宇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07,I0003-I0011,F0003,F0004,共13页
当代美术界以“水墨新体”“刘家样”等概念定义刘赦的绘画作品,已是数年之前较为成熟且被普遍认可的评价。其内涵不言自明,旨在着意肯定刘赦对中国传统绘画笔墨与图示的探索与创新,以彰显其画作展现出的独特审美趣味。他的水墨创作别... 当代美术界以“水墨新体”“刘家样”等概念定义刘赦的绘画作品,已是数年之前较为成熟且被普遍认可的评价。其内涵不言自明,旨在着意肯定刘赦对中国传统绘画笔墨与图示的探索与创新,以彰显其画作展现出的独特审美趣味。他的水墨创作别具一格,不仅颠覆了传统中国画的构成模式,而且专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官体验,总能令观者产生耳目一新之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画 中国传统绘画 绘画作品 感官体验 虚白 构成模式 水墨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变迁--以《雁荡山》系列山水画创作为例
10
作者 张振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14-I0015,共2页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深受儒释道文化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释家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道家追求自然的本然与道法自然。这些思想观念在山水画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山水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反映了画家对...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深受儒释道文化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释家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道家追求自然的本然与道法自然。这些思想观念在山水画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山水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反映了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需要具备丰富的综合修养和文化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创作 中国山水画 自然景物 中国传统文化 道法自然 综合修养 人格化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墨花鸟画的用纸讲究与笔墨意蕴
11
作者 李鹏辉 孔繁昌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22-I0023,共2页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代表,元代以来,水墨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受到文人、画家、理论家以及众多艺术品鉴赏者的关注与喜爱。水墨花鸟画重在笔墨意蕴的传达,在水墨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用纸讲究无疑是决定作...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代表,元代以来,水墨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受到文人、画家、理论家以及众多艺术品鉴赏者的关注与喜爱。水墨花鸟画重在笔墨意蕴的传达,在水墨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用纸讲究无疑是决定作品水墨意蕴能否成功表达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参阅由孙涤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中国画材料研究》一书,深入探讨水墨花鸟画的用纸讲究与笔墨意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花鸟画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品鉴赏 中国画材料 笔墨 文化底蕴 水墨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胸中的山水云壑
12
作者 刘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08,共1页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深厚而多元的概念,它涵盖了上下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发展和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信仰与传承、艺术与哲学、习俗与政治。传统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深厚而多元的概念,它涵盖了上下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发展和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信仰与传承、艺术与哲学、习俗与政治。传统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均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画的传统不是简单的勾、皴、点、染,这类笔法只是传统绘画中的符号,而今天却被更多的人理解为“传统”,这完全是对传统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认同 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 中国画 艺术与哲学 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南巡图》所绘清代京畿景物考
13
作者 林硕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77,共4页
《乾隆南巡图》凡12卷,乃是宫廷画师徐扬奉旨恭绘,以清高宗弘历的12首御制诗为依据,刻画出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的恢宏场景:金碧辉煌的行宫别苑,雄伟高大的城垣楼阁,车水马龙的市廛商肆,忠实反映出18世纪中叶北京的社会风貌与旖旎... 《乾隆南巡图》凡12卷,乃是宫廷画师徐扬奉旨恭绘,以清高宗弘历的12首御制诗为依据,刻画出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的恢宏场景:金碧辉煌的行宫别苑,雄伟高大的城垣楼阁,车水马龙的市廛商肆,忠实反映出18世纪中叶北京的社会风貌与旖旎山川。画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北京中轴线上的众多建筑,台阔基厚,规制俨然,充分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与古都的历史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制诗 北京中轴线 社会风貌 历史文脉 忠实反映 乾隆南巡图 中华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景题材山水画中的美学意蕴——以《夜坐》系列中国画作品为例
14
作者 朱夏洋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14-I0015,共2页
伴随山水画技法的逐渐成熟,夜景题材山水画在北宋滥觞,且在南宋形成一个独立的类别。北宋时期由于社会生活富饶,文人社会地位提升,加之皇室嗜好丹青,北宋山水画在用笔、用墨、求真、循理等方面已臻高峰,但随着北宋末年的国祚衰微。
关键词 夜景题材 中国画 文人 山水画 北宋 皇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城图》中的南宋临安城
15
作者 留晞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1,共2页
南宋是杭州成为“华贵天城”的高光时刻,亦是志书大量出现、体例开始定型并延续至今的重要开端。宋代以前,记载古都的志书多是由后人追记而成,而在杭州被称为临安的百余年里,数位临安知府先后主持修志,见于著录的成书三部,分别是《乾道... 南宋是杭州成为“华贵天城”的高光时刻,亦是志书大量出现、体例开始定型并延续至今的重要开端。宋代以前,记载古都的志书多是由后人追记而成,而在杭州被称为临安的百余年里,数位临安知府先后主持修志,见于著录的成书三部,分别是《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其中,《乾道临安志》由周淙在乾道五年(1169)撰写,原为十五卷,今残存三卷。《淳祐临安志》是施谔在淳祐十二年(1252)所著,原卷数不详,今残存六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道临安志 《咸淳临安志》 南宋临安城 临安 志书 宋代以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墨与新材料纸张的艺术创新表现
16
作者 马敏娟 王睿泽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37-I0037,共1页
中国画、中国书法等水墨艺术的创作始终离不开“纸”这个重要载体。在中国水墨艺术千年演变中,纸材料作为创作基材同样在不断嬗变,从粗犷的麻纸到细腻的宣纸,纸张为水墨艺术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当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纸材料更加多样,新... 中国画、中国书法等水墨艺术的创作始终离不开“纸”这个重要载体。在中国水墨艺术千年演变中,纸材料作为创作基材同样在不断嬗变,从粗犷的麻纸到细腻的宣纸,纸张为水墨艺术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当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纸材料更加多样,新型纸材料的新特性也为水墨艺术创作拓展了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新材料纸张 书法 宣纸 纸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春来设计作品
17
作者 李春来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I0038-I0038,共1页
设计说明: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闻名于世。纸张作为水墨画的载体,对作品的最终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设计旨在探索水墨与不同纸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合来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传统艺术... 设计说明: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闻名于世。纸张作为水墨画的载体,对作品的最终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设计旨在探索水墨与不同纸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合来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传统艺术作品。通过创作本系列既展现水墨画传统魅力又具有现代设计感的艺术作品,给观者在视觉和触觉上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推动水墨艺术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绘画 视觉体验 现代设计 艺术作品 纸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画创作中纸材料的运用
18
作者 王珊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30-I0031,共2页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在创作过程中,纸材料作为媒介,不仅承载着颜料与墨迹,更承载着画家的情感与意境,对作品的观赏价值和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来看,纸的发明与使用可追溯至汉代,而...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在创作过程中,纸材料作为媒介,不仅承载着颜料与墨迹,更承载着画家的情感与意境,对作品的观赏价值和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来看,纸的发明与使用可追溯至汉代,而在唐代和宋代中国画的发展中,纸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逐渐成为画家创作的重要考量因素。传统宣纸因其特有的纹理、吸水性和耐久性等,成为许多画家的首选材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汉代 艺术魅力 唐代 观赏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玉权著《文物之美:刘玉权壁画临摹及文物写生作品选集》正式出版
19
作者 汪正一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0,共1页
敦煌研究院编、刘玉权研究馆员著《文物之美:刘玉权壁画临摹及文物写生作品选集》于2024年12月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精心编撰的画册,不仅是刘玉权先生60余年艺术与学术生涯的结晶,更是一份记录时代、传承“莫高精神”的... 敦煌研究院编、刘玉权研究馆员著《文物之美:刘玉权壁画临摹及文物写生作品选集》于2024年12月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精心编撰的画册,不仅是刘玉权先生60余年艺术与学术生涯的结晶,更是一份记录时代、传承“莫高精神”的珍贵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玉权 壁画临摹 敦煌研究院 文物写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何以可游?——论山水画中的形而下之道及其超越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亚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0,共11页
山水画之所以“可居”“可游”,因其有道,山水之道既体现为形而上的哲思,也呈现为画面上的逶迤细路。它并非某种凸显于画面有形体、有细节的视觉对象,却常呈现为被山水树石等物装裱的虚空。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和我们的身体图式相契... 山水画之所以“可居”“可游”,因其有道,山水之道既体现为形而上的哲思,也呈现为画面上的逶迤细路。它并非某种凸显于画面有形体、有细节的视觉对象,却常呈现为被山水树石等物装裱的虚空。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和我们的身体图式相契合,为观者“步入”山水画之中开了方便之门,也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知觉方式。画面路径多开始于画幅下端并向上方横斜蜿蜒,在观者的知觉中被解读为向画面深处延展,散点透视则营造了一个动态知觉过程,使得“游观”成为可能。山水画中的路形态多样,但其在视觉上多显现为深远山水意境中的“细路”。“三远”图式即意味着画面上的道路,需要被呈现为“窄”和“细”的形态,否则便无法凸显咫尺万里之势,与“细路”相对应的是“独往”,呼应着中国传统哲学与诗学中的“独往”,从而获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之道 空间知觉 身体图式 超越 独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