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1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造物到视觉信息传播的设计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永明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3,139,140,共8页
造物设计思想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与工艺美术渊源,也契合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产业化设计的实践理念,而造物形式与功能关系更是长期被视为设计研究与创造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造物设计已成为设计研究的热点,透过造物设计的视角探讨现代设... 造物设计思想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与工艺美术渊源,也契合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产业化设计的实践理念,而造物形式与功能关系更是长期被视为设计研究与创造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造物设计已成为设计研究的热点,透过造物设计的视角探讨现代设计的本质与内涵,就会触及造物设计中造物功能、造物信息及信息传播设计的关系,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思考。特别是在媒体技术与传播大发展的今天,造物信息及视觉传播设计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并展现了不可替代的广泛应用性与巨大的社会影响。视觉信息传播独特且不依附造物的沟通、交流特性,丰富的社会、文化与艺术内涵,及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与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 造物设计 信息传播 视觉传达设计 平面设计 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造法原》原稿插图中的江南地域建筑设计与工法研究
2
作者 邰杰 尹赛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3,138,139,共9页
《营造法原》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建筑著作,也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核心文献,《姚承祖营造法原图》作为《营造法原》的原稿插图具有重要的图像学价值。本文梳理了《营造法原》及其原稿插图出版的过程、原稿插图的特征和原稿插图的... 《营造法原》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建筑著作,也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核心文献,《姚承祖营造法原图》作为《营造法原》的原稿插图具有重要的图像学价值。本文梳理了《营造法原》及其原稿插图出版的过程、原稿插图的特征和原稿插图的文献研究现状,并从原稿插图中的园林建筑设计思想和园林建筑工法技艺两方面来认识插图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在设计思想方面,插图体现了布局连贯、动静结合的园林建筑整体空间谋划;“法”“式”并重的建筑营造;杂糅多样的建筑设计表达。在工法技艺方面,插图体现了大木作为主的匠作门类、尺度化与模数化的量度体系、江南地方性的营造术语。揭示出《营造法原》原稿插图的图像学价值,即对原书释读的补充以及凸显图像文献的设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原》 地域建筑设计 工法技艺 图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痕迹与数字灵韵:看待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另一种视角
3
作者 王建磊 解玲玲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7,171,共11页
AIGC的普及带来了新的文本认知与检测困境,与人类创作的内容越来越难以区分,且现有的AI检测工具也不具备绝对的可信度,引发了对“AI痕迹”识别机制的反思。研究认为,逻辑结构的程式化以及语义关联的机械化使AI语言表现出可被辨识的显性... AIGC的普及带来了新的文本认知与检测困境,与人类创作的内容越来越难以区分,且现有的AI检测工具也不具备绝对的可信度,引发了对“AI痕迹”识别机制的反思。研究认为,逻辑结构的程式化以及语义关联的机械化使AI语言表现出可被辨识的显性特征。这些特征并非纯粹的技术残留,其中超出人类创作能力和经验范畴的部分,有可能是AI以计算语义为基础的“新式语言”甚至“对己言说”,在参数塑造的独一性和人类观照中生成了具有审美崇高与感知震颤的“数字灵韵”。未来,随着人类视角下AI痕迹的最终消失,人类的感知机制也将发生根本改变:从关注真实性与创作者身份,转向关注文本意义生成与人机协同的新美学范式。这不仅挑战人类的认知边界,也必然重塑数字文明的演进方向,当前需要做好认知转变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痕迹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 数字灵韵 AI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IL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基于“时尚媒体趋势”课程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丁肇辰 周凤 刘愿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1,129,共8页
随着全球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时尚教育不断探索新教学模式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时尚媒体趋势”课程为例,适应性引入COIL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学实践,并探索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可复制路径:结合COIL教学模式的优势,从教学... 随着全球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时尚教育不断探索新教学模式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时尚媒体趋势”课程为例,适应性引入COIL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学实践,并探索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可复制路径:结合COIL教学模式的优势,从教学设计、组织设计、知识共享、课程迭代等维度优化课程设计;构建课程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课程满意度问卷指标,明确课程迭代升级方向。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借助COIL教学模式,“时尚媒体趋势”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实现了跨领域、跨专业、跨时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时尚教育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L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实践 时尚教育 层次分析法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哪吒的胜利之“梦”与国漫的新世界——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文化逻辑
5
作者 刘永昶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2025年度开年最值得讨论的影视文化现象。从故事的逻辑看,电影典型的任务型叙事一线排开,塑造了一个纵横驰骋的超级主角。贯穿其整体的是游戏的思维模式,为观众打造了连绵的酣畅淋漓的胜利之梦。从影像的逻辑看,本...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2025年度开年最值得讨论的影视文化现象。从故事的逻辑看,电影典型的任务型叙事一线排开,塑造了一个纵横驰骋的超级主角。贯穿其整体的是游戏的思维模式,为观众打造了连绵的酣畅淋漓的胜利之梦。从影像的逻辑看,本片的叙事者彰显出技术人格,创造了一个繁复绚烂的动画世界。这个世界臻于精确、臻于完美,让人们似乎可以真实地触摸到“梦”的质地与纹理。从产业的逻辑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近十年来百花齐放的必然产物。它预示着中国动画电影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吒之魔童闹海》 动画电影 文化产业 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形态及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建构
6
作者 单小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实绩和特点。但这些话语形态基本是以书写一印刷文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介文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新媒介前卫艺术、超文本文艺、网络文艺、自媒体文艺短视频、人工智能文艺等方面具体展现出了发展实绩。对这种新兴文艺现象,当代中国各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难以给出充分解释。面向现实和未来,当代中国文论需要发展建设以新媒介文艺现象为研究旨归的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论 话语形态 新媒介文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情感遭遇算法:互联网文艺评论的“自发性”难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静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批评”(criticism)与“评论”(review)在很多语境下被混同使用,但若加以区分,“批评”更多指向文学艺术层面的严肃判断。根据蒂博代的说法,“真正的和完整的批评”诞生于19世纪,“在一百年里,始终是教授职业的延长”,同时“也是记者... “批评”(criticism)与“评论”(review)在很多语境下被混同使用,但若加以区分,“批评”更多指向文学艺术层面的严肃判断。根据蒂博代的说法,“真正的和完整的批评”诞生于19世纪,“在一百年里,始终是教授职业的延长”,同时“也是记者职业的延长”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蒂博代 艺术层面 互联网 自发性 记者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下对设计教育的审视与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利民 于丹丹 马莘梓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4,144,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引领设计领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变革阶段。本文从设计变革的历史脉络、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应用的潜能、设计教育界的响应三个维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设计师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所经...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引领设计领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变革阶段。本文从设计变革的历史脉络、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应用的潜能、设计教育界的响应三个维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设计师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角色转型,并阐明了新时代设计师所必需的核心能力构成。通过深入分析,文章提出设计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上变革调整的方向。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设计教育在AI时代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期培养出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挑战、引领设计领域创新发展的高素质设计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GC 设计师 核心能力 设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流程革新:一种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路鹏 唐建 吴凡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1,109,140,141,共11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产品设计中的潜在应用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构建一个以GAI为驱动力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型,并探讨其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通...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产品设计中的潜在应用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构建一个以GAI为驱动力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型,并探讨其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国际上五种经典的设计思维模型进行系统梳理,并综合GAI的技术原理和功能系统,本文探讨了GAI对产品设计流程和思维模型的革新与重塑作用。最终,基于文本和图像的GAI构建了一个遵循“询问——生成——转化——评价”流程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型,并以实际案例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基于GAI所构建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型推动了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深度融合,革新了传统设计流程,促进了产品设计思维模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设计思维模型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网络文学到IP衍生:后期现代语境中民俗符号的表达转向
10
作者 孙金燕 王世灿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后期现代已成为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语境。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是“现代学”民俗的两个重要领域。随着融合媒介的成熟,按照其所蕴涵的三层逻辑,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两个领域中的民俗符号在技术层、主体层、空间层分别发生了表达转... 后期现代已成为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语境。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是“现代学”民俗的两个重要领域。随着融合媒介的成熟,按照其所蕴涵的三层逻辑,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两个领域中的民俗符号在技术层、主体层、空间层分别发生了表达转向。民俗符号化再现媒介从由语言系统规训的网络文学这一需要深读的“记谱媒介”转换为IP衍生中更符合当今图像化追求的“感官性媒介”;民俗话语主体发生变动,网络文学作者群作为民俗符号表达的话语主体在文学范围外让位于商业精英群,民俗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宽;民俗符号是文化空间中具有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符号,其经由审美从网络文学“准不可能世界”化入实在世界的“日常生活”,使民众达到“超脱庸常”的境界。“现代学”层面的民俗符号在将来会激活更多意想不到的妙处,而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新尺度和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IP衍生 后期现代 民俗符号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负载物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跨文化价值
11
作者 陈浩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20,共15页
自19世纪以来,以英美文人为代表的文化力量一直持续关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梳理和审视国外文人解读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观点。这样的探讨需要在中国的文化基因基础上扩展文化自信维度,以... 自19世纪以来,以英美文人为代表的文化力量一直持续关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梳理和审视国外文人解读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观点。这样的探讨需要在中国的文化基因基础上扩展文化自信维度,以巩固我们文化建设的基础。深入了解叶芝、史耐德、柯尔律治和艾略特等诗人对中国典型的文化负载物的书写,有助于展现文展部门在展览中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借助英语诗人解读相关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视角,可以在契合目标观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拉近中外文化的距离,铭记历史和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负载物 展览 文化自信 英文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的模糊策略:福蒂设计史中的设计价值研究
12
作者 张德胜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99,140,141,共7页
设计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着重强调和分析设计在面对社会性问题时所采取的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事实上,社会矛盾的客观性并不能因为设计行为而得到彻底的解决,但设计会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通过创新策略有效地维持社会... 设计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着重强调和分析设计在面对社会性问题时所采取的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事实上,社会矛盾的客观性并不能因为设计行为而得到彻底的解决,但设计会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通过创新策略有效地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状态,其所采用的基本路径是对社会关系中尖锐问题的模糊化,从而消解因为矛盾激化而造成的不和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里安·福蒂 社会问题 社会设计 模糊 和谐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国工坊:清代宫廷首饰的设计生产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昊东 徐飞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9,138,共10页
本文从艺术生产视角研究清代宫廷首饰的设计与生产机制。首先,设计由内廷颁样、皇帝下达指示、官员落实细节、画匠描绘图样的过程,显示了设计权力的集中;其次,负责生产的中央机构有广储司、造办处,地方机构有粤海关、苏州织造、淮安关等... 本文从艺术生产视角研究清代宫廷首饰的设计与生产机制。首先,设计由内廷颁样、皇帝下达指示、官员落实细节、画匠描绘图样的过程,显示了设计权力的集中;其次,负责生产的中央机构有广储司、造办处,地方机构有粤海关、苏州织造、淮安关等,晚清时期的民间商楼也广泛参与了首饰制作,从而形成了广密的生产网络;最后,这种生产机制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工序层层分解,并大量使用重复且标准化的模件结构以适应群体作业,进而形成了视觉华丽却又高度风格化的艺术特色。这跟同时期注重手艺人创造力的欧洲首饰行业相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宫廷首饰 设计 生产模式 模件化 中西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共创价值:意大利五渔村乡村旅游区域联动机制设计研究
14
作者 丁凡倬 郑雨薇 李朝阳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6,140,141,共12页
山地越野、露营、都市漫步等新兴旅游模式渐渐替代传统商业消费性旅游,乡村也逐步成为被热衷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当前,发展旅游亦成为有潜力带动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仍受困于资源分散、产业动能疲软、宣传模式... 山地越野、露营、都市漫步等新兴旅游模式渐渐替代传统商业消费性旅游,乡村也逐步成为被热衷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当前,发展旅游亦成为有潜力带动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仍受困于资源分散、产业动能疲软、宣传模式陈旧等问题。五渔村是意大利乡村旅游体系发展中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基于对五渔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的梳理,解构其区域多元要素联动机制设计,从“资源差异、交通系统、视觉意向”三个维度,将“点、线、面”作为空间要素构成形态,以分析其资源整合与创新的成功经验,并挖掘其三产转化共塑经济内生力、多种运营手段扩大区域传播力的有效路径,最终挖掘其“政—社—民”三位一体共促乡村旅游区域联动“主体间性”的价值,以期为中国乡村旅游机制设计提供破局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意大利五渔村 区域联动 机制设计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仿与改制:从士商造物艺术互动看明代晚期的时尚传播
15
作者 张译月 陈原川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135,136,共10页
17世纪之交的晚明时期,文人在物质文化领域树立起新的时尚准则,商人新富不断追摹文人时尚,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不同阶级间的时尚传播细节。以往中国古代社会的时尚传播研究多聚焦于服饰系统,却忽视了服饰以外的器用、园林等造物艺术... 17世纪之交的晚明时期,文人在物质文化领域树立起新的时尚准则,商人新富不断追摹文人时尚,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不同阶级间的时尚传播细节。以往中国古代社会的时尚传播研究多聚焦于服饰系统,却忽视了服饰以外的器用、园林等造物艺术领域存在的时尚现象。本文从士商造物艺术互动视角切入,对明代晚期士商两大阶层间的时尚传播过程、机制、影响进行梳理和研究。晚明士商间的时尚传播互动打破了传统“滴漏论”的程式化叙事,揭露了中国传统阶级社会中时尚传播的另类路径。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士商阶级地位博弈的过程,对晚明社会结构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商人 明代晚期 时尚传播 造物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身、链接与想象:中国艺术乡建“乡愁乌托邦”建构的美学审视
16
作者 屈行甫 刘英田 李瑞君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6,139,140,共10页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现代人以反身性的观看在乡村寻求诗意的生命家园,形成了关于“乡愁”的美学叙事。其中艺术乡建的在场实践链接了关于乡土传统的历史记忆和现代生活的美学营造,使乡村成为安放“乡愁乌托邦”的文化场景。概言之,“...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现代人以反身性的观看在乡村寻求诗意的生命家园,形成了关于“乡愁”的美学叙事。其中艺术乡建的在场实践链接了关于乡土传统的历史记忆和现代生活的美学营造,使乡村成为安放“乡愁乌托邦”的文化场景。概言之,“乡愁乌托邦”是“他者”视角下艺术乡建实践者对乡村的想象性改造,体现的往往是现代精英群体的审美意识,这不仅很难消除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主客体之间的观看关系,并且对乡村价值的滤镜化放大还会加深城乡之间的文化隔膜。本文尝试从反身性观看、在场的链接与想象的叙事等维度,对中国艺术乡建实践的“乡愁乌托邦”审美理念进行辨析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乡愁乌托邦 反身性 想象性改造 链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美国字体设计
17
作者 陈楠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137,共8页
本文聚焦中国文化对美国字体设计的影响,探讨了这种跨文化融合如何丰富字体设计的表达力和审美价值,并通过对美国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字体设计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在设计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同时指出了文化误用和跨文... 本文聚焦中国文化对美国字体设计的影响,探讨了这种跨文化融合如何丰富字体设计的表达力和审美价值,并通过对美国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字体设计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在设计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同时指出了文化误用和跨文化传达中的挑战。本研究意在为字体设计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创新思路,也可以为跨文化设计实践和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字体设计 美国地区 文化融合 跨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AI介入的设计行为驱动构塑
18
作者 张文泳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88,139,共6页
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时代,设计活动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重塑着设计、技术、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布鲁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探讨在AI设计机制中将不同的行动者连接起来,驱动联合互动的设计行为构塑。在ANT... 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时代,设计活动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重塑着设计、技术、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布鲁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探讨在AI设计机制中将不同的行动者连接起来,驱动联合互动的设计行为构塑。在ANT中,AI被视为一个行动者,包括技术开发者、用户、政策制定者、教育者等。这些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形成了一个协同工作的网络,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拉图尔的ANT理论为理解这种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框架,通过分析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AI时代设计实践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AI时代的设计图景。本文认为,在AI设计实践中,导入ANT的“技术的社会形塑”理念,把技术的社会建构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建构扩展,重视异质实体各行动者的互动,建立起社会联结,确保设计过程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同时,强调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伦理考量,关注数据隐私、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可以促进AI技术的正确发展和应用,推动负责任和可持续的设计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拉图尔 技术与社会 行动者网络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次元群体的媒介化生存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子涵 刘荃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作为当下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迅速崛起之后,通过媒体化建构等一系列文化行为,成为一类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的代表。具体而言,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塑造了自己“网络原住民”和“... 作为当下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迅速崛起之后,通过媒体化建构等一系列文化行为,成为一类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的代表。具体而言,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塑造了自己“网络原住民”和“文本盗猎者”的媒介形象,完成了从“个体化无中介交往”到“圈地自萌”的社会交往转变,并在与主流文化的“抵抗”中破除“次元壁”,走向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其本质内涵和外在表征正在与当下社会逐渐交融。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注二次元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有助于深入认识二次元文化,也有助于促进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元群体 媒介形象 社会交往 主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师如何与AI合作——AIGC赋能下的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索
20
作者 何思倩 吴佳洁 覃京燕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9,144,共8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设计教育和实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探讨了AIGC技术在设计工作坊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升设计教学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水平。通过北京科技大学与腾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AIGC与...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设计教育和实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探讨了AIGC技术在设计工作坊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升设计教学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水平。通过北京科技大学与腾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AIGC与未来城市”主题工作坊,本文分析了AIGC工具在设计工作坊中的融入对于提升学生设计思维、创新能力、自我效能、团队合作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教学过程、实施方法、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探究了AIGC背景下的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可行性。同时,本文也指出了AIGC工具在文化多样性和道德责任方面的局限性及相应改进建议,并对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设计工作坊 设计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