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5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学理论正名与艺理学归位观念
1
作者 梁玖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48,共9页
针对已成为过去时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我们需要从学科历史教训的视角反思构筑艺术学学科“艺道”世界的基础性与根本性问题;积极应对学科制度变革,系统追问学科“出位之思”与“正位之卫”之间的关系;基于艺术学的学理逻辑、学科建... 针对已成为过去时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我们需要从学科历史教训的视角反思构筑艺术学学科“艺道”世界的基础性与根本性问题;积极应对学科制度变革,系统追问学科“出位之思”与“正位之卫”之间的关系;基于艺术学的学理逻辑、学科建构逻辑与历史逻辑,揭示“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延伸性存在的本质与历史,以及作为价值表征的“艺理学”的自适力价值;在厘清学科理想、本质与历史的基础上,明确“艺术学理论”的新生论域、论题、道路与方法,推动“艺术学理论”归位为“艺理学”,以整体体现学科正位之力,确保学科自身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为艺术学学科建设提供思想、概念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理学 艺术学学科 艺术学研究 艺术理论体系 艺术学“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理论变革与美学话语构建
2
作者 鲍远福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7,共9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层次的美学话语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文艺创作的传统模式,算法训练、智能模型和创作主体的转变激发了人工智能的创作潜能,它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模仿不同的艺术风...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层次的美学话语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文艺创作的传统模式,算法训练、智能模型和创作主体的转变激发了人工智能的创作潜能,它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模仿不同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新媒介文艺作品。在创作环节,人工智能不仅作为工具拓展了文艺创作的边界,更是作为一种新的创作伙伴与人类艺术家共同探索艺术表达的新维度。人工智能的介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美”的定义和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也推动着文艺创作主体实现“人类主体”向“后人类主体”的身份转变。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文艺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同时深化对艺术本质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积极规避由此带来的伦理风险,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这场文艺与科技交融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文艺理论变革 美学话语构建 后人类 伦理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新论与AI艺术的现实生成
3
作者 李磊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8,158,共10页
现实主义的定义与论争总是伴随着媒介环境更迭被不断重视与提及。人工智能时代也不例外,并存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经典现实主义,指向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另一种是网络现实主义或媒介现实主义,形塑着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相对应的是,现... 现实主义的定义与论争总是伴随着媒介环境更迭被不断重视与提及。人工智能时代也不例外,并存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经典现实主义,指向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另一种是网络现实主义或媒介现实主义,形塑着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相对应的是,现阶段的AI艺术基本上是以网络艺术的形式呈现的,既有经典艺术形态的一面,也有新艺术形态的一面。于是,网络现实主义关联虚拟层现实,经典现实主义关联经验层现实。一方面,创作过程和结果自动生成的特点增加了现实世界的更多未知与可能,对应的是混合的、无限的、游戏的虚拟现实,适用智能化的网络现实主义。另一方面,AI艺术用一种间接反映现实的方式重建了经典现实主义的认知规律,从而完成三种结合:人机交互的迭代升级与媒介的科幻性结合;艺术想象的指令化与题材的现实性结合;创作素材的数字化与转码的准确性结合,并最终深度探索国产大模型的现实主义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人工智能 AI艺术 现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媒介文艺史”研究论纲
4
作者 曾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提供的思路为分析文艺的媒介类型及其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撑。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另一种技术”,基于控制论的赛博文艺和文化的兴起,呈现了数字媒介文艺创新的潜能。其对文艺的影响可分为三个不断累积而非相互替代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文艺研究 媒介文艺史 数字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合说:论人工智能文艺的非具身性生成
5
作者 欧阳灿灿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9,共10页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基本特色。人工智能文艺虽然在技术上能够拟合再现具象化细节及抽象形式结构,但是缺乏时间压力下具身感知机制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因此无法自然体现时间维度对艺术意义的深层建构和影响。然而,人工智能的拟合机制,使它在捕捉大数据潜在规律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创作的优势。人工智能文艺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艺 拟合说 非具身性 时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结构与结构化”进程中的艺术体制转型逻辑——评周计武《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
6
作者 殷曼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在中国当代艺术学中,艺术体制研究虽然不是新话题,但始终是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现象与艺术观念的关键议题。这固然是由于该研究所调用的跨学科方法在当下方兴未艾,同时也是由于这切中了我们当代艺术研究迫切需要回应的东西,即如何实现理论... 在中国当代艺术学中,艺术体制研究虽然不是新话题,但始终是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现象与艺术观念的关键议题。这固然是由于该研究所调用的跨学科方法在当下方兴未艾,同时也是由于这切中了我们当代艺术研究迫切需要回应的东西,即如何实现理论研究与现象分析的科学结合。对艺术学而言,艺术理论能如何回应这一需求,这不但是注重作品本体的艺术研究的根本需求之一,也是理解现今日新月异的艺术生产模式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发展方向所急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结构 现代到后现代 艺术体制 结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述·缝合·吸收·圆融:论20世纪前期我国学者接受西方艺术理论的四种学术范型
7
作者 张晓刚 陈纯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2,共15页
20世纪前期(20—40年代),我国的艺术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引进西学的深化开拓期。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接受可概括为译述、缝合、吸收和圆融等学术范型,主要沿着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等学科方向开拓... 20世纪前期(20—40年代),我国的艺术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引进西学的深化开拓期。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接受可概括为译述、缝合、吸收和圆融等学术范型,主要沿着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等学科方向开拓,呈现出复杂的学术演进图景:一是全盘照搬、译述和介绍西方艺术理论;二是采用勾串中西、并联式缝合艺术理论的观念与方法;三是根据自身的接受图式(文化视野、研究动机、能力结构、兴趣爱好、传播意图等综合的结果),主动选择西方艺术理论,消化吸收后运用其学科框架和学术话语对中国经验进行研究阐发和吸收;四是在中西对话、沟通与交融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现代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这四种学术范型次第出现,轮流登场,更多呈现为交相演替、多元并置的状态。其中,多数学者致力于译述、缝合和吸收西方艺术理论,只有极少数学者进入圆融贯通的学术范型阶段,形成自洽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前期 艺术理论 艺术学研究 学术范型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艺术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价值演进的要素系统与分析框架研究
8
作者 栾之珑 乔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0,共8页
突出创造者与需求者的双重主体地位是构建当代中国设计价值演进系统观的时代使命。图示化的设计价值关系链模型从哲学关系层面总结了创造者、价值载体、需求者三类一般性演进要素。结合设计价值论和设计史论的方法,以关键设计事件的多... 突出创造者与需求者的双重主体地位是构建当代中国设计价值演进系统观的时代使命。图示化的设计价值关系链模型从哲学关系层面总结了创造者、价值载体、需求者三类一般性演进要素。结合设计价值论和设计史论的方法,以关键设计事件的多案例研究为驱动,形成了设计价值演进的分析策略、要素框架、演进图示、演进特征,并通过构建宏观层级关系和微观要素间关系图示化了由哲学基础、时间矩阵(历时性与共时性)、底层条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影响因素(PEST+NAR)、演进要素组成的设计价值演进要素系统,阐述了包括引领技术向善、认识论与方法论双重升级、交叉学科知识整合、共情驱动结果纠偏在内的四类中国设计价值发展当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价值 价值演进 要素系统 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心与出位:也论中国传统诗书画关系
9
作者 诸葛沂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89,共9页
诗画融通和书画同体,是中国传统诗书画关系颇受标举的特点。但是,中国诗和中国画在批评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钱锺书曾对这种差异的原因提出追问。本文尝试从创作者主体/文人群体的思想层面探幽中国画走向“尚虚”的驱力,从而回答钱氏关... 诗画融通和书画同体,是中国传统诗书画关系颇受标举的特点。但是,中国诗和中国画在批评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钱锺书曾对这种差异的原因提出追问。本文尝试从创作者主体/文人群体的思想层面探幽中国画走向“尚虚”的驱力,从而回答钱氏关于中国诗画批评标准之异的质问;同时在媒介性与技术形式层面对“书画同体”进行总结性解读阐释,认为在以书入画的文人画趋向下,画本位意识日益淡薄,绘画本体发展受阻。中国文人画传统受到诗本位的强力“出位”的巨大影响,因此,中国画以“虚”而胜,诗因“实”而彰,无疑是中国书画在道本原、逸本心、诗本位主导下的艺术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中国诗 中国书法 媒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史研究与“范式”——乔治·库布勒的《时间的形状》的精神与方法
10
作者 陈景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38,共4页
1962年,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范式”概念,对科学史观产生深远影响。同年,乔治·库布勒《时间的形状》在艺术史领域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库布勒对“风格”中心的艺术史观颇有突破,与库恩的范式理论显示了科学与... 1962年,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范式”概念,对科学史观产生深远影响。同年,乔治·库布勒《时间的形状》在艺术史领域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库布勒对“风格”中心的艺术史观颇有突破,与库恩的范式理论显示了科学与人文学在20世纪西方学术环境中经历的范式更新。这一变化并非直接受库恩影响,而是整体学术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库恩 范式 乔治·库布勒 《时间的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之叠加与艺术史书写——由法兰西古迹博物馆引发的思考
11
作者 孔令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98,I0002,共5页
博物馆是现代思想、现代文化的“历史加速器”,正是在物的叠加与“碰撞”中,我们生出了无限丰富的文化联想。这种联想无法用已有的历史经验、历史文本覆盖,且时时含有被引导、被设计的成分。普通观看者往往会对博物馆藏品给出单向、混... 博物馆是现代思想、现代文化的“历史加速器”,正是在物的叠加与“碰撞”中,我们生出了无限丰富的文化联想。这种联想无法用已有的历史经验、历史文本覆盖,且时时含有被引导、被设计的成分。普通观看者往往会对博物馆藏品给出单向、混乱的解释,因此,博物馆也成了挑战、检验现代理性,催生现代艺术史学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物 博物馆 艺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字艺术的多元保护及其价值
12
作者 宋芳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5,I0012,共8页
数字艺术融合了美术、设计、科学、技术等多重元素,展现出审美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元价值。进一步明确数字艺术多元治理的正当性,构建技术保护、经济保护、法律保护与社会保护相融合的多元保护模式,已成为数字艺术创新发展的关键举... 数字艺术融合了美术、设计、科学、技术等多重元素,展现出审美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元价值。进一步明确数字艺术多元治理的正当性,构建技术保护、经济保护、法律保护与社会保护相融合的多元保护模式,已成为数字艺术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与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多元保护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艺术博物馆典藏数字资源可视化的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数字化建设路径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庭杰 徐轩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研究选取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作为案例,深入剖析了高校艺术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具体实践及深远意义。对典藏数字资源可视化应用的分析,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提升藏品管理水平、教育普及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显著成效。尽管存在如何平衡... 研究选取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作为案例,深入剖析了高校艺术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具体实践及深远意义。对典藏数字资源可视化应用的分析,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提升藏品管理水平、教育普及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显著成效。尽管存在如何平衡数据标准化与文化传承这一挑战,数字化转型仍被视为增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知识传播的关键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艺术博物馆 数字化转型 典藏数字资源可视化 知识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徽商的艺术赞助与江南书画生态环境关系
14
作者 李明 李向民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明清时期徽商的艺术赞助造就了新安画派、扬州画派等艺术的繁荣,是艺术生产和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案例。徽商在明清书画市场中的作用是多元化的,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徽商“士商一体”的独特身份有利于其与文人交游,同时徽... 明清时期徽商的艺术赞助造就了新安画派、扬州画派等艺术的繁荣,是艺术生产和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案例。徽商在明清书画市场中的作用是多元化的,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徽商“士商一体”的独特身份有利于其与文人交游,同时徽商集艺术实践、鉴赏、投资、消费、收藏于一体的多元社会身份对于江南艺术市场的繁荣和江南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徽商大多出身于富庶的文人家庭,耕读传家和诗书礼教的家风给他们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家庭资产。徽商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和推崇促使他们广泛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他们与文人、士商等阶层的交游便于商业行为的推进。徽商艺术赞助将商业行为和非商业行为有机结合,改善了江南书画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明清江南书画文化空间。徽商艺术赞助的有效性与徽商艺术活动方式丰富多样性分不开,主要包括交友结社、文化赞助、交易收藏等,乃至酬客赠答、艺伎传情、政客雅贿等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书画艺术活动形式。徽商赞助可以分为不同层次,从获取方式上说主要包括身体文化资本的获取和制度文化资本的获取,从运作的手法上说主要包括付钱请艺术家作画、收购旧时名画、投资当时名家作品,提供艺术家生活所需,成为其艺术赞助人等。通过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发现徽商对书画等艺术品的热衷消费,揭示了其作为社会分层标志的文化资本积累策略。徽商通过物质化、身体化与制度化文化资本的运作,不仅促进了江南艺术市场的繁荣,还提升了地区艺术审美品位,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徽商的艺术赞助行为催生了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与文士阶层形成文化生产共同体,深刻改变了江南文化生产空间,孕育了新安画派与扬州画派等艺术流派。研究表明,徽商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策略性投资与消费,对明清江南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我国文化艺术政策制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徽商 艺术赞助 文化资本 书画生态环境 江南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艺术管理的变革、挑战与趋势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伟 耿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4,共8页
数字时代是指基于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艺术管理领域正发生着重要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从线性管理方式向网状结构赋能方式的变革,从机械管理阶段向创造管理阶段的变革,从艺术... 数字时代是指基于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艺术管理领域正发生着重要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从线性管理方式向网状结构赋能方式的变革,从机械管理阶段向创造管理阶段的变革,从艺术家独立创作模式向集体创作模式的变革,从分工艺术生产模式向协同互动艺术生产模式的变革。艺术管理在数字时代面临艺术管理理论和艺术管理实践的挑战,反映到艺术管理上无疑扩大了艺术管理的研究内容与范畴,需要我们从更多的维度和视角深入思考艺术管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以及艺术生产、艺术产品和艺术传播等各个实践环节的问题。艺术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其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表现为艺术管理基本内容加速变化,组织结构更加灵活,管理流程更加智能化,特别是大数据的运用将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和运营效率。数字时代艺术管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传统的艺术管理模式,以应对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新变化,这不仅是艺术管理在数字技术上的变革,更是艺术管理理念和实践逻辑的深层次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管理 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 艺术管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共睦态:网络语境下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16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共9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中,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研究基于共睦态理论,对抖音平台三位传统艺术博主进行数字田野调查和质性分析,探索数字时代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中,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研究基于共睦态理论,对抖音平台三位传统艺术博主进行数字田野调查和质性分析,探索数字时代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发现,传统艺术的网络视频作为审美交往的数字载体,其所具有的平等赋权、协同创作和非结构参与特性能够促进参与者的自组织数字互动,实现认可、互动与传播;具有的情感共鸣、认知共享和行动激发功能,可激发参与者实现知情意审美共振,体验审美、沉浸和自豪。通过数字共睦态的共赏、共情、共融、共创,参与者实现打破时空壁垒的行为塑造,实现从个体到集体的情感内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共睦态 新媒体 网络语境 传统艺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艺与科技融合下艺术管理的理念提升与策略创新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瑞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1,共7页
伴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高新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演艺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重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同时也对演艺管理提出了诸多课题,要求对其不断改革创新。当下,演艺管理活动中出现了管理对象的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演变,同时也在运行机... 伴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高新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演艺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重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同时也对演艺管理提出了诸多课题,要求对其不断改革创新。当下,演艺管理活动中出现了管理对象的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演变,同时也在运行机制管理、内容管理、人员管理、受众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瓶颈,对演艺管理造成困扰。推进演艺管理的健康发展,既要深化提升技术管理理念、内容管理理念、运营管理理念等,同时还要在管理策略上进行创新研究:促动艺术、科技与文化元素的融通;推进技术与人、环境内涵的互渗;统筹经济、技术与人力资源的共享;强化大众、市场与艺术属性的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艺管理 演艺与科技融合 艺术管理 管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世纪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中的物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爱珍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的兴盛都始于16世纪前后,都以静物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从物的属性来看,博古图中的物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关,其主要功能经历了从宋代的正经补史到明代的雅文化象征再到清代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变迁;在西方... 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的兴盛都始于16世纪前后,都以静物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从物的属性来看,博古图中的物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关,其主要功能经历了从宋代的正经补史到明代的雅文化象征再到清代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变迁;在西方静物画发展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罗马静物画、荷兰静物画、夏尔丹静物画的繁荣都与特定时期物质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从物的审美来看,博古图因物喻志,以志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比兴理论;静物画观物绘形,以物为本,使被忽视或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陌生、反常,体现了陌生化的审美追求。从物的感知来看,两者体现了中西文化中感物与观物两种不同的美学传统及其背后的感官倚重的不同。但由于艺术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所以两者的这些不同只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古图 静物画 感物 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艺术名词审定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俞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03,I0003,共6页
“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艺术学领域同样要构建中国艺术学之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归根结底就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针对新调整的学科类别,进行艺术名词的审定规范与具体分类,统一术语,明确概念,提升学术研究的... “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艺术学领域同样要构建中国艺术学之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归根结底就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针对新调整的学科类别,进行艺术名词的审定规范与具体分类,统一术语,明确概念,提升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描绘和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基石和学理柱梁,已经成为构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急需解决的学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艺术名词 术语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定建康志》之《皇朝建康府境图》研究
20
作者 宋忆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4,共5页
《景定建康志》中的《皇朝建康府境图》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是可考的中国古代最早使用该绘制方法的地图之一。针对该代表性地图,从数学要素、地图载负量、制图方法、表示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透过图中地理景观与城市空间的表达,探索... 《景定建康志》中的《皇朝建康府境图》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是可考的中国古代最早使用该绘制方法的地图之一。针对该代表性地图,从数学要素、地图载负量、制图方法、表示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透过图中地理景观与城市空间的表达,探索南京的城市格局、人文意蕴以及中国古代早期传统绘图方式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地图 《景定建康志》 《皇朝建康府境图》 计里画方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