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出黑暗:论《隧道尽头的光明》中的阈限共同体
1
作者 曾桂娥 王凤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科伦·麦凯恩在《隧道尽头的光明》中借助主人公“树蛙”的视角描写沃克家族三代人在纽约的人生际遇,以凄美的笔触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下世界画像,描绘了隧道居住群体所经历的劳作、困顿与人情冷暖。“隧道”作为一个阈限空间,以其特... 科伦·麦凯恩在《隧道尽头的光明》中借助主人公“树蛙”的视角描写沃克家族三代人在纽约的人生际遇,以凄美的笔触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下世界画像,描绘了隧道居住群体所经历的劳作、困顿与人情冷暖。“隧道”作为一个阈限空间,以其特有的阈限共同体沟通与共情本质,为该空间的边缘群体提供独特的生存空间,并透过个体叙事审视集体记忆,助其构筑个体身份与集体认同、建立短暂的情感联结,彰显该空间共同体在后现代社会中的积极疗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隧道尽头的光明》 身份 阈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忆·觉醒·回归:美国少数族裔诗人的记忆之路
2
作者 颜健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美国少数族裔诗人的成长历程有颇多相似之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初期的极力融入,到中期的反省抗争,再到最后回归民族文化自觉,并积极投身于世界多元文化构建。其写作经历的每一次转向无不体现少数族裔诗人对母国文化的一种沧桑记忆,... 美国少数族裔诗人的成长历程有颇多相似之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初期的极力融入,到中期的反省抗争,再到最后回归民族文化自觉,并积极投身于世界多元文化构建。其写作经历的每一次转向无不体现少数族裔诗人对母国文化的一种沧桑记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身份认识的提高。研究发现,以多元文化并存著称的美国文化并非体现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主流文化统治下的少数族裔群体很难获得真正的话语权,族裔文化植入主流文化更是极其艰难,历代少数族裔诗人的不懈探索过程其实就是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在身份、地位、权利等诸多因素上获得认同并最终被主流文化所接纳,以及参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入 反省 记忆 美国少数族裔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瑟·米勒剧作中人物心理空间的呈现
3
作者 于利平 王思雅 《戏剧之家》 2025年第8期41-43,共3页
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现代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阿瑟·米勒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现代戏剧家,对人物复杂心理的描绘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阿瑟·米勒基于对社会问题的严肃观察,不断探索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并通过剧作中人物的... 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现代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阿瑟·米勒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现代戏剧家,对人物复杂心理的描绘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阿瑟·米勒基于对社会问题的严肃观察,不断探索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并通过剧作中人物的心理空间展现自己的深思。本文旨在通过剧作内容与舞台表现手段两个层面,分析阿瑟·米勒剧作中人物心理空间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空间 幻想 回忆 音响 灯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妮可·克劳斯小说《大宅》中的“物”
4
作者 李金云 唐琼 《外语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92-97,共6页
妮可·克劳斯的小说《大宅》讲述了四个故事,这些故事围绕主人公怀茨家二战时期遗失的书桌展开。书桌呈现出主体性、生成性和关联性的特征:主体性表现在书桌不再是人的附属品,它能够主导和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生成性表现在书桌通过... 妮可·克劳斯的小说《大宅》讲述了四个故事,这些故事围绕主人公怀茨家二战时期遗失的书桌展开。书桌呈现出主体性、生成性和关联性的特征:主体性表现在书桌不再是人的附属品,它能够主导和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生成性表现在书桌通过材质、外形和颜色等视觉特征向主人公施魅,影响其性格特征和行为倾向;关联性体现在书桌映射了犹太民族几千年的动荡历史,见证了犹太人的大屠杀创伤经历。小说中容纳着书桌的书房,同样表现出以上三种特征。通过对书桌和书房的描写,《大宅》以独特的视角形象地再现了犹太民族惨遭屠杀的历史,揭露了大屠杀给犹太人造成的心灵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妮可·克劳斯 《大宅》 书桌 书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瑟·米勒剧作中父子关系的呈现
5
作者 于利平 李安琪 《戏剧之家》 2025年第13期27-29,共3页
越来越多的现代戏剧将视角聚焦于父子关系,阿瑟·米勒的剧作通过父子关系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的悲剧性。本文旨在探讨阿瑟·米勒剧作中父子关系的呈现类型及其如何通过性格塑造、事件设置以及矛盾冲突来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戏剧将视角聚焦于父子关系,阿瑟·米勒的剧作通过父子关系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的悲剧性。本文旨在探讨阿瑟·米勒剧作中父子关系的呈现类型及其如何通过性格塑造、事件设置以及矛盾冲突来展现父子关系。米勒通过自己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示了个体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追求,以及这些追求如何影响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子关系 人物性格 事件 矛盾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倏忽之间--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小说研究》评介
6
作者 成颖 段国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1引言 张小平于2022年推出了《倏忽之间--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小说研究》(以下简称《倏忽之间》)这一力作,构建了中西视角融合的混沌理论,并借此阐释了美国著名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作品。混沌学作为一种认知科学,其核... 1引言 张小平于2022年推出了《倏忽之间--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小说研究》(以下简称《倏忽之间》)这一力作,构建了中西视角融合的混沌理论,并借此阐释了美国著名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作品。混沌学作为一种认知科学,其核心涉及数学和物理。科学家们发现,从宇宙学到细胞学,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计算结果却是无法确定的,这一现象被称为混沌现象。混沌理论的普遍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世界不再是稳定的、确定的、因果关系明确的。这种混沌思维在中西方的文本中均有所体现,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周易》、老庄哲学及禅宗思想中:宇宙万物互为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确定与不确定、无序中的有序、混沌与和谐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理论 张小平 宇宙万物 老庄哲学 混沌思维 宇宙学 普遍性特征 混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地》中他者的困境与命运共同体建构
7
作者 瞿魏娟 张莹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5年第2期100-105,共6页
自《低地》出版以来,纳萨尔巴里运动中女性及其声音的缺失已被评论家识别并加以分析。表面上看,这部小说是拉希莉记录移民和家庭危机的又一力作,国内外学者对其中的反女性主义特征、纳萨尔运动中女性的地位、母性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 自《低地》出版以来,纳萨尔巴里运动中女性及其声音的缺失已被评论家识别并加以分析。表面上看,这部小说是拉希莉记录移民和家庭危机的又一力作,国内外学者对其中的反女性主义特征、纳萨尔运动中女性的地位、母性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自然—女性本质主义隐喻及其与男性二元对立思维的逻辑陷阱尚未得到充分探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小说中性别解放和自然解放的进程。因此,本文试图揭露其中他者所面临的困境:女性可能是生态恶化的肇事者,自然不只是温驯的奉献者,男性并不等于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者。在此基础上,挖掘《低地》中他者的命运共同体建构尝试,从而实现对族裔文学与命运共同体(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叠性趋势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 生态女性主义 命运共同体 族裔文学 交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英国病人》看迈克尔·翁达杰悬念叙事的建构与艺术特色
8
作者 庞好农 沈萍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英国病人》是2018年“金布克奖”获奖小说。迈克尔·翁达杰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层级性建构、嵌入性建构和含混性建构等多维叙事策略,展现了悬念与情节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凸显了悬念叙事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在翁达杰的笔下,分解... 《英国病人》是2018年“金布克奖”获奖小说。迈克尔·翁达杰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层级性建构、嵌入性建构和含混性建构等多维叙事策略,展现了悬念与情节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凸显了悬念叙事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在翁达杰的笔下,分解式悬念和顶针式悬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呈现了悬念层级性建构的叙事特色。误会式悬念、倒装式悬念、切入式悬念和映衬式悬念嵌入小说的情节发展之中,看似独立分散,实则相互交织,与具体情节紧密融合、互为依托。所指含混、意图含混和矛盾含混则从不同维度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和趣味性,为读者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病人》 迈克尔·翁达杰 悬念叙事 建构风格 艺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抵达之谜》的身份危机研究
9
作者 朱威艳 王智音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期8-10,共3页
奈保尔是英国极具影响力的移民作家,他以其自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灵感,将与众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风格融入作品中。其作品《抵达之谜》描述了作者在多重文化背景下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旅程。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奈保尔... 奈保尔是英国极具影响力的移民作家,他以其自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灵感,将与众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风格融入作品中。其作品《抵达之谜》描述了作者在多重文化背景下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旅程。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危机,从主人公的迷失、找寻直至最后抵达三个方面探究其身份重构之旅,挖掘谜团的真相。对奈保尔“抵达”的探索,对揭露人们所面临的身份挑战、解决多重身份者的生存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流散 身份危机 抵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明威东方书写中的抗日战争叙事
10
作者 谭晓亮 董洪川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明威在中国抗战期间撰写的东方书写,不仅反映了他个人对战略态势的所思所想,也流露出作家的国际人道主义关怀。海明威有关抗日战争的叙事细节,通过文史互证式阅读,可以还原抗...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明威在中国抗战期间撰写的东方书写,不仅反映了他个人对战略态势的所思所想,也流露出作家的国际人道主义关怀。海明威有关抗日战争的叙事细节,通过文史互证式阅读,可以还原抗日战争叙事的历史背景,从而向读者展示抗日战争不仅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而且与美国的国家战略安全唇齿相依。结合海明威在中国之行前出版的作品不难发现,海明威的抗日叙事,包括他对全球战略布局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思考,代表了其政治思想的另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抗日战争 人道主义 抗日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眼》中家庭成长环境对伊莱恩的影响探究
11
作者 郝文凤 《今古文创》 2025年第9期19-21,共3页
《猫眼》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小说。主人公伊莱恩在童年时期遭受了同伴的欺凌,险些丧命,在冲破了虚假友谊的束缚后成长为一位成功的画家,治愈了童年创伤。家庭环境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社交行为以及... 《猫眼》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小说。主人公伊莱恩在童年时期遭受了同伴的欺凌,险些丧命,在冲破了虚假友谊的束缚后成长为一位成功的画家,治愈了童年创伤。家庭环境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社交行为以及自我认知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伊莱恩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的社交困境,但同时积极的一面也赋予了她摆脱困境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眼》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成长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南京安魂曲》的艺术张力
12
作者 肖茗锐 杨合同 邵晓波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1期26-30,共5页
《南京安魂曲》是美籍华裔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哈金为纪念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历史于2011年发表的英文长篇历史小说。该作品以中国知识女性高安玲的视角,讲述了日军侵占南京后的残忍暴行、国祸下的众生万象以及美国传教士明妮... 《南京安魂曲》是美籍华裔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哈金为纪念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历史于2011年发表的英文长篇历史小说。该作品以中国知识女性高安玲的视角,讲述了日军侵占南京后的残忍暴行、国祸下的众生万象以及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为保护南京一万多妇孺儿童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本文借用张力理论,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书写与角色塑造中形成的张力,揭示哈金平静叙事下隐藏的汹涌情感,展现作者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 情节书写 角色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停止的地方,生活出现了——评陈冲和她的《猫鱼》
13
作者 刘月悦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猫鱼》是演员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的十多篇文章起先发表于《上海文学》,然后结集成这六百余页的厚厚一本。“猫鱼”是什么?陈冲解释说,那是旧日上海用以喂猫的一种极小的鱼,随着猫粮的出现,“猫鱼”在人们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了。“... 《猫鱼》是演员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的十多篇文章起先发表于《上海文学》,然后结集成这六百余页的厚厚一本。“猫鱼”是什么?陈冲解释说,那是旧日上海用以喂猫的一种极小的鱼,随着猫粮的出现,“猫鱼”在人们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了。“猫鱼”是鲜活的生命,也是尘封的记忆,读《猫鱼》,我们既能看到那条小小的“猫鱼”,也能不断地窥见它所栖身的那片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学》 陈冲 鲜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叙事视角下海明威小说主人公的自我矛盾——以《大双心河》《老人与海》中的钓者形象为例
14
作者 肖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66-71,共6页
海明威以直观、细致的文笔创作了《大双心河》《老人与海》两部短篇小说。它们分别以河流与海洋构造小说的叙事空间,以钓鱼前的筹备、钓鱼时的沉浸和钓鱼后的总结三段叙事时间来呈现一个立体的钓者形象。文章从时空叙事视角入手,以两部... 海明威以直观、细致的文笔创作了《大双心河》《老人与海》两部短篇小说。它们分别以河流与海洋构造小说的叙事空间,以钓鱼前的筹备、钓鱼时的沉浸和钓鱼后的总结三段叙事时间来呈现一个立体的钓者形象。文章从时空叙事视角入手,以两部小说中主人公尼克和桑提亚哥的钓鱼时间为线索,结合自然与社会的多重空间进行剖析,旨在分析海明威借助时空的物理流动与心理延展,将主人公内心的感性与理性、生存与死亡冲突外化为与自然的对话,揭示出钓者内心孤独与自我矛盾的生存隐喻,对现当代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叙事 《大双心河》 《老人与海》 钓者形象 自我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条女孩》中的空间建构与伦理表达
15
作者 何瑭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1期21-25,共5页
美国当代科幻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生物朋克作品《发条女孩》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小说,展现了主人公基因改造人惠美子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困境乃至最后崩溃杀人的经历。基因改造人行凶的极端事件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空间暴力向伦理方... 美国当代科幻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生物朋克作品《发条女孩》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小说,展现了主人公基因改造人惠美子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困境乃至最后崩溃杀人的经历。基因改造人行凶的极端事件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空间暴力向伦理方向的转变。未来人类一方面压缩基因改造人的生存空间,以及阻碍其感知空间的能力,使边缘人惠美子失去空间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空间的规训扼杀其伦理意识,最终导致惠美子做出了兽性的伦理选择。惠美子的伦理选择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空间的矛盾力量爆发,导致人类空间彻底失序,由此迎来了开放未知的空间,表现了科技时代人与改造人之间空间、身份、伦理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条女孩》 保罗·巴奇加卢皮 空间建构 伦理表达 基因改造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岛文学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者——《蓝色的海豚岛》中卡拉娜形象解析
16
作者 穆瑛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2-75,共4页
西方荒岛文学中男性往往通过征服自然成为统治者。荒岛小说《蓝色的海豚岛》中的主人公卡拉娜颠覆了传统荒岛文学中女性的弱者形象,冲破了男权制度下不允许女性制作武器的禁锢,成为勇敢的探索者、勇于担当者、恶劣环境中的幸存者,最后... 西方荒岛文学中男性往往通过征服自然成为统治者。荒岛小说《蓝色的海豚岛》中的主人公卡拉娜颠覆了传统荒岛文学中女性的弱者形象,冲破了男权制度下不允许女性制作武器的禁锢,成为勇敢的探索者、勇于担当者、恶劣环境中的幸存者,最后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她改变了以往荒岛文学中男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女性是天生弱者的书写模式,勇敢地成为动物的救助者、动物的朋友,与自然和谐共生,成长为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娜 《蓝色的海豚岛》 司各特·奥台尔 生态女性主义者 荒岛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中帕蒂的神经症人格研究
17
作者 姜文雪 《今古文创》 2025年第6期22-24,共3页
乔纳森·弗兰岑在《自由》中书写了以女主人公帕蒂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美国人在当今充满竞争性的社会中所面临的情感纠葛和精神困境。作者通过对帕蒂童年生活及其对爱情追求的描绘,展现了心理失衡的人们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何种方式... 乔纳森·弗兰岑在《自由》中书写了以女主人公帕蒂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美国人在当今充满竞争性的社会中所面临的情感纠葛和精神困境。作者通过对帕蒂童年生活及其对爱情追求的描绘,展现了心理失衡的人们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何种方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新途径。透过卡伦·霍尼的神经症人格理论视角,不仅能探究造成帕蒂内心痛苦与挣扎的家庭原因和社会文化因素,也能明晰帕蒂从自我疏离到寻回真我的勇敢、执着的艰辛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弗兰岑 《自由》 帕蒂 神经症人格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风之影》人物原型探究
18
作者 路珠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4期8-11,共4页
20世纪以来,在战争的持续冲击下,理性主义这一西方文明最引以为傲的精神支柱逐渐瓦解。这种思想领域的巨变促使文学与哲学开始转向对“非理性”的探索,在文学领域具体表现为向神话叙事回归的创作倾向。而《风之影》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 20世纪以来,在战争的持续冲击下,理性主义这一西方文明最引以为傲的精神支柱逐渐瓦解。这种思想领域的巨变促使文学与哲学开始转向对“非理性”的探索,在文学领域具体表现为向神话叙事回归的创作倾向。而《风之影》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逐渐向“神话”“神秘”叙事靠拢的作品。《风之影》是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主角达涅尔偶然在“遗忘书之墓”获得了《风之影》这本书,并且对作者胡利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走上了对胡利安的追寻之路,并发现了阿尔达亚家族的悲剧故事。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上来看,《风之影》中人物众多,不同的人物对应着不同的原型,而且还紧密对应着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每个人物身处的背景又与但丁所构建的“地狱—炼狱—天堂(救赎)”所对应。通过对于理性、欲望、信仰进行深刻地思考,为20世纪分崩离析的世界探索出了一条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人物形象 神话原型 《俄狄浦斯王》 《神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解读
19
作者 陈洋洋 仰晶晶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2期17-19,共3页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主要代表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赛姆勒角色由“暴力受害者”逐步演变为“施暴者”,并最终转变为“反暴力者”的过程。通过分析赛姆勒所处伦理环境的构设、其伦理身...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主要代表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赛姆勒角色由“暴力受害者”逐步演变为“施暴者”,并最终转变为“反暴力者”的过程。通过分析赛姆勒所处伦理环境的构设、其伦理身份的演变以及其伦理选择的动因,深入挖掘该作品所蕴含的伦理意蕴与价值导向。本文认为,赛姆勒在历史和现实伦理环境的影响下,其信仰和道德感呈现缺失的态势,从而致使他分辨善恶的伦理意识逐渐消失殆尽,因而陷入了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混乱的泥泞中。最终在引路人格鲁纳的指引下,赛姆勒的道德伦理意识得到觉醒和回归,从而实现了反暴力伦理身份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伦理环境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与权力:论《觉醒》中埃德娜的自我觉醒
20
作者 李艳云 《今古文创》 2025年第20期14-16,共3页
《觉醒》作为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与精神追求。食物是家庭与社会控制的微观体现,而饮食选择则成为个体与权力抗争的象征。本文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食物与权力的关系,并分析了女主人... 《觉醒》作为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与精神追求。食物是家庭与社会控制的微观体现,而饮食选择则成为个体与权力抗争的象征。本文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食物与权力的关系,并分析了女主人公埃德娜如何通过饮食选择来体现其对传统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的反叛。通过这一分析,本文揭示了食物在权力管理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为理解性别与自由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权力 福柯 《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