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人为喻”的审美思想与“情”的审美细化——白居易文质观审美刍议
1
作者 蒋瑞琰 柏红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在白居易之前,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历经审美融合的演变发展,体现出“以人为喻”的审美特征。基于辩证统一的文质思想,白居易在文质观的发展与转向中对“以人为喻”的审美传统作了承继,并提出“气力”说与“粹灵”说,拓展出具有... 在白居易之前,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历经审美融合的演变发展,体现出“以人为喻”的审美特征。基于辩证统一的文质思想,白居易在文质观的发展与转向中对“以人为喻”的审美传统作了承继,并提出“气力”说与“粹灵”说,拓展出具有唐人以人论诗特征的审美理论,实现了对唐代审美才性论的理论总结。同时,白居易还将“文质”范畴中的“情”统筹细化为“情志”“情性”“情理”等审美概念,并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使其具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考察白居易的文质观,对于白居易研究和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文质融合 以人为喻 “气力”说 “粹灵”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外十友与盛唐文学 被引量:6
2
作者 胡旭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31,共9页
方外十友是初唐后期的一个文人群体,其得名时间大致在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至垂拱元年(685年),此后交游虽然还在继续,但已非全部。陈子昂辞官归蜀后,这一群体基本上不复存在。方外十友之所以能形成,一在于他们的思想情趣和人格追求比较一... 方外十友是初唐后期的一个文人群体,其得名时间大致在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至垂拱元年(685年),此后交游虽然还在继续,但已非全部。陈子昂辞官归蜀后,这一群体基本上不复存在。方外十友之所以能形成,一在于他们的思想情趣和人格追求比较一致,二在于他们彼此之间有深刻的理解,三在于他们的文艺才能和好尚相同和趋近。方外十友对盛唐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描写神仙生活,二是表现幽独情怀,三是抒发真挚友情。盛唐文学的内容和风格,与方外十友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外十友 盛唐文学 文人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中的女性——男性叙事话语中的沉默者 被引量:4
3
作者 尹雪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左传》叙及的女性人物有一百五六十人,但几乎没有塑造出丰满的形象,《左传》文本中的她们作为一个群体属于沉默者。本文着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左传》男性叙事话语对女性的有意忽略。
关键词 《左传》 女性人物形象 沉默者 男性叙事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夏李氏考索——以李善家族为检讨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石树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4-128,共5页
李善家族源于江夏李氏,然而年代久远世系混乱,近年出土墓志若干,结合出土文献可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重新勘误补订。李善一系规模较大的迁徙约有四次:赵郡——颍川——江夏——浙东——江都。江夏李氏屡遭战乱,政治地位下降,经... 李善家族源于江夏李氏,然而年代久远世系混乱,近年出土墓志若干,结合出土文献可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重新勘误补订。李善一系规模较大的迁徙约有四次:赵郡——颍川——江夏——浙东——江都。江夏李氏屡遭战乱,政治地位下降,经济优势丧失,仅能通过文化价值凸显门户优势,主要表现为学术研究的丰富与艺术才华的出众。李式与李充、李善与李邕的出类拔萃均体现出明显的家族特性,表明家族文化的内部传承直至唐代依然存在并且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夏李氏 世系 分支 迁徙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六朝隋唐神仙小说的叙事时空 被引量:2
5
作者 程丽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119,共6页
不同于史传传统的线性叙述时序,六朝隋唐神仙小说的叙事时空表现出强烈的超现实特征,形成了奇幻独特的叙事时空,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时空叙事范式,其叙事思维受到了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影响。看似荒诞的时空叙事实际上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表... 不同于史传传统的线性叙述时序,六朝隋唐神仙小说的叙事时空表现出强烈的超现实特征,形成了奇幻独特的叙事时空,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时空叙事范式,其叙事思维受到了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影响。看似荒诞的时空叙事实际上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独特体悟,生命永恒的执着信念及渴望超越现实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希望超越限制、追求理想生存境界的共同精神愿望。六朝隋唐神仙小说梦幻离奇的时空叙事,天马行空的艺术想像,追求自由的美学理想,反正统文化的叛逆精神,给中国文学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和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隋唐 神仙小说 叙事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应试诗赋对《文选》的接受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士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152,共5页
《文选》对唐代应试诗、赋有重要影响。《文选》所选诗文原句和注解不仅是应试诗、赋命题的渊薮之一,而且还是一些试赋官韵的源出文献。这些源自《文选》的题目和韵脚多以五言诗句为主。源出《文选》的题、韵影响甚至规定了应试诗、赋... 《文选》对唐代应试诗、赋有重要影响。《文选》所选诗文原句和注解不仅是应试诗、赋命题的渊薮之一,而且还是一些试赋官韵的源出文献。这些源自《文选》的题目和韵脚多以五言诗句为主。源出《文选》的题、韵影响甚至规定了应试诗、赋的内容、风格。客观而言,应试诗受到《文选》的影响明显大于试赋,但《文选》对试赋影响的层面又是应试诗所不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应试诗 试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唐文》迻录出土墓志文献辨正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立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5-89,共5页
《全唐文》在借鉴金石学传统基础上确立了只录拓本见在者的基本原则。由于尽力搜求拓本,且所用拓本大多质量较好,所以虽未能尽数收录已出土墓志、充分利用已有成果,最终迻录数量却居各家之上,整体录文质量也较高。这表明学界对《全唐文... 《全唐文》在借鉴金石学传统基础上确立了只录拓本见在者的基本原则。由于尽力搜求拓本,且所用拓本大多质量较好,所以虽未能尽数收录已出土墓志、充分利用已有成果,最终迻录数量却居各家之上,整体录文质量也较高。这表明学界对《全唐文》的质疑,以及其不征及时人研究成果的批评有失公允。至于《全唐文》编者为保存出土墓志文献价值,放弃原本可以做到的唐文之全的行为,也彰显出其以学术价值为先的立场,值得后人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文 出土墓志文献 拓本 迻录原则 文献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新出的《李毂墓志》与李氏家族文学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慎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3-126,共4页
洛阳新出一方李彀撰的《李毂墓志》。李毂生平事迹为史书所不载,志文所载李毂的世系情况可纠正《唐才子传校笺》李敬方世系之误,可补两《唐书·李憕传》李憕子嗣情况。其中,李毂所作的《粃句》一书可补唐代著述,志文言及的李氏兄弟... 洛阳新出一方李彀撰的《李毂墓志》。李毂生平事迹为史书所不载,志文所载李毂的世系情况可纠正《唐才子传校笺》李敬方世系之误,可补两《唐书·李憕传》李憕子嗣情况。其中,李毂所作的《粃句》一书可补唐代著述,志文言及的李氏兄弟俱业文一事展现了唐代文学的家族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毂墓志》 文学传统 唐代 李氏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文化在唐代科场诗赋中的体现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士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4-158,共5页
中原文化在唐代科场诗赋中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道家文化出现在诗赋中不仅与李唐尊奉老子为远祖有关,还与道家文化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以及君主本人好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根,河图洛书具有标志性意义,以之为题一来... 中原文化在唐代科场诗赋中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道家文化出现在诗赋中不仅与李唐尊奉老子为远祖有关,还与道家文化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以及君主本人好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根,河图洛书具有标志性意义,以之为题一来表明对文化英雄的礼赞,二来表明对儒家文化的奉行,最后更是渴望取法圣人化成天下的智慧。金谷园作为历史盛衰的文化符号,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历史悲剧的慨叹和对历史教训的警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河图洛书 金谷园 科场诗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赋”的内涵与外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士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146,共4页
试赋是唐代重要的文化现象。试赋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其中动态层面指以赋为测试手段的活动,动态层面指由试赋活动所产生的作品以及符合这些作品文体特征的其他赋作。这两个层面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关键词 试赋 科举 动态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杜甫狂放精神平议
11
作者 翟瑛栋 郭万金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78,共7页
开元之时,唐朝国势呈现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宏气势。在盛唐气象的氤氲下,诗人们在锐意进取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狂放不羁的时代风貌,李白、杜甫以英玮绝世之姿,在傲睨放恣和诗歌成就上凌跨百代。李、杜的狂... 开元之时,唐朝国势呈现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宏气势。在盛唐气象的氤氲下,诗人们在锐意进取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狂放不羁的时代风貌,李白、杜甫以英玮绝世之姿,在傲睨放恣和诗歌成就上凌跨百代。李、杜的狂放精神一方面是个人进取意识在时代精神感召下的体现,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名士风流的企慕,具体表现为高自期许和任诞放旷等方面。基于气质禀赋和思想构成的不同,李、杜二人之狂放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李白陇西布衣,儒道兼取,狂则平交王侯,遁亦俯视巢、许,其行藏皆体现出眼空四海的狂傲。杜甫家世儒学,素业未坠,虽恪守儒家的弘毅道统,但也打上了矫时慢物、飞扬跋扈的狂诞底色。李白生逢盛世,其天马行空的狂放正是盛唐气象的体现,外化为大江无风浪自涌的不羁风范;杜甫蒿目时艰,其略带拘谨的疏狂是盛唐精神的嗣响,呈现出沉郁顿挫的悲慨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杜甫 狂放精神 盛唐气象 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前小说祝祷习俗考论
12
作者 何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101,共8页
唐前小说的祝祷文,涉及不少古俗及民间风俗的描写。祝祷习俗的表现形式虽千差万别,目的都在于通过殷切的祈祷与神灵沟通,满足祝祷者的愿望,如祈晴重在祈求神灵止雨,祈福恳请保佑健康长寿平安富贵,诅咒则恳求神灵降灾于被诅者。祝祷可以... 唐前小说的祝祷文,涉及不少古俗及民间风俗的描写。祝祷习俗的表现形式虽千差万别,目的都在于通过殷切的祈祷与神灵沟通,满足祝祷者的愿望,如祈晴重在祈求神灵止雨,祈福恳请保佑健康长寿平安富贵,诅咒则恳求神灵降灾于被诅者。祝祷可以是官方于宗庙等场合由专司此职的人员在隆重举行的祭典上宣告,也可以是个人发自内心虔诚的祈愿。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其本质都是一种原始信仰,基本要素及理念在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原型,并被后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所沿袭,有共同的渊源及发展的前后承袭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前小说 祝祷文 祈晴 祈福 诅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道家主题应试诗精神考论
13
作者 王士祥 王晓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124,共7页
道家文化进入唐代应试诗是对儒家思想的补充,而儒道并行又促成了互补、包容的文化气度。儒道包融形成了对应试诗命题范围的拓展和遣词造句中互有的状态。道家文化主题使应试诗具有浓郁的浪漫特征,这首先与诗歌所涉及道家故事本身的浪漫... 道家文化进入唐代应试诗是对儒家思想的补充,而儒道并行又促成了互补、包容的文化气度。儒道包融形成了对应试诗命题范围的拓展和遣词造句中互有的状态。道家文化主题使应试诗具有浓郁的浪漫特征,这首先与诗歌所涉及道家故事本身的浪漫特质相关,其次故事的神奇谲诡为不便叙事的诗歌留下了想象空间。包容的气度与浪漫精神通过应试诗还表现出服务政治的强烈现实精神,不仅在于道家文化通过应试诗直接参与了选官活动,还透露出了朝廷的政治期待和政治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应试诗 包融精神 浪漫精神 现实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中的天台仙境
14
作者 陈再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7-209,共3页
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天台山在唐朝享有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这是一处不同凡俗的人间仙境。唐代莅临天台山的诗人,留下涉及道教的诗歌一百五十余首。这些诗对天台山的抒写,主要集中于两大体系:一为天台山的风物胜迹,一... 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天台山在唐朝享有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这是一处不同凡俗的人间仙境。唐代莅临天台山的诗人,留下涉及道教的诗歌一百五十余首。这些诗对天台山的抒写,主要集中于两大体系:一为天台山的风物胜迹,一为天台山的道教宫观。诗人们正以此为核心营构诗歌的意境。大体上看,高峻辽阔、偏远险要、静谧幽冷、朦胧飘忽与清美和谐的意境,一起构成了天台山的"仙境"特色,而这也正是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诗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天台山 道教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诗中悲苦慈爱的母亲意象
15
作者 彭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32,共4页
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唐诗中有关母爱的描写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深为后人所称道。诗人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和不事雕琢、简净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母亲形象。在他们的笔下,母亲穷病相加、贫困艰辛,但却有着至纯至深的母爱... 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唐诗中有关母爱的描写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深为后人所称道。诗人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和不事雕琢、简净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母亲形象。在他们的笔下,母亲穷病相加、贫困艰辛,但却有着至纯至深的母爱和正直大度的品行。她们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家庭妇女善良正直、坚韧不屈的美好品德,是"中国式母亲"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母亲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必然性——以萧颖士“化理”说的思想与文化渊源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恩海 苏利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盛唐萧颖士所推崇的"化理"思想,涵盖了唐代文化共同体得以实现的诸多要素,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与文化渊源。萧氏此论的提出,既得益于世家大族世代传袭的家族文化品行,又和萧梁后裔与李唐政权间的合作与背离有着密切联系。... 盛唐萧颖士所推崇的"化理"思想,涵盖了唐代文化共同体得以实现的诸多要素,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与文化渊源。萧氏此论的提出,既得益于世家大族世代传袭的家族文化品行,又和萧梁后裔与李唐政权间的合作与背离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以萧颖士为核心的学术文化圈进行儒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探讨,可以折射出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萧颖士 化理 文化共同体 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愈墓志的文体新变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5-180,共6页
"出奇变样"之求新精神,成就了韩愈墓志文古今第一之地位。变叙事结构,破墓志程式化之模式;史笔行文以显志主个性,变墓志写人之僵化;不为志主讳,变墓志"称美而不称恶"之铭法;多发议论、抒情,变墓志以叙事为主之写法... "出奇变样"之求新精神,成就了韩愈墓志文古今第一之地位。变叙事结构,破墓志程式化之模式;史笔行文以显志主个性,变墓志写人之僵化;不为志主讳,变墓志"称美而不称恶"之铭法;多发议论、抒情,变墓志以叙事为主之写法;于文中有所寄托,变墓志只颂扬志主之主旨;求"奇",变墓志庄重肃穆之文风,这些是韩愈墓志新变之核心内容,其中所蕴含的书写形式之改变与创作主体精神之贯注,对墓志文体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墓志 文体 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6,共5页
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王安忆前期的小说无论是客观叙事,还是主观叙事,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在她后来的作品中,说故事的人在作品中的地位则日益被强化;在近期的作品中,她又在对原故事... 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王安忆前期的小说无论是客观叙事,还是主观叙事,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在她后来的作品中,说故事的人在作品中的地位则日益被强化;在近期的作品中,她又在对原故事的反转和整合上下功夫,同时又以逻辑的力量来弥补经验的匮乏。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前期偏重呈示,近期偏重阐释,但就整体而言,则阐释多于呈示,而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小说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河岳英灵集》看殷璠对陶渊明的接受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燕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6-130,共5页
唐人选唐诗自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始、至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评内容及于陶渊明者,唯《续诗苑英华》等一二种而已。虽然,《河岳英灵集》品评诗人未及陶渊明,但是,该集选录田园诗、评品田园诗句、选王维《偶然作》其四与崔颢《结定... 唐人选唐诗自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始、至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评内容及于陶渊明者,唯《续诗苑英华》等一二种而已。虽然,《河岳英灵集》品评诗人未及陶渊明,但是,该集选录田园诗、评品田园诗句、选王维《偶然作》其四与崔颢《结定襄狱效陶体》,据此等可见殷璠对陶渊明的接受,亦可管窥陶渊明对唐人的影响。研究此等,不仅可探究殷璠的诗学主张,厘清陶渊明对唐代文士与唐代文学的影响,亦可管窥唐文士与唐选诗理论家接受陶渊明的历程、探赜其发展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岳英灵集》 选评诗人诗什 殷璠 陶渊明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宗元山水审美思想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章庆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1,共7页
柳宗元是中唐山水美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山水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旷远幽深的审美取向、弃恶取美的审美态度、苦乐并存的审美体验以及因人而彰的审美认识上。这四方面所建构的山水审美思想既受儒、道、释传统美学的影响,又带有柳宗元贬谪... 柳宗元是中唐山水美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山水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旷远幽深的审美取向、弃恶取美的审美态度、苦乐并存的审美体验以及因人而彰的审美认识上。这四方面所建构的山水审美思想既受儒、道、释传统美学的影响,又带有柳宗元贬谪生涯的独特感受和思想印记,且对后世山水创作和审美思想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山水 审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