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路径研究
1
作者 刘彦姝 向宁 谭志超 《中国传媒科技》 2025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公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正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应用实践方面存在诸多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方法】依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 【目的】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公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正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应用实践方面存在诸多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方法】依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将提高国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战略重点,创新性提出“1+3+N”智慧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应用实践建设总体框架与战略规划。【结果】基本形成渠道丰富、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供给能力。【结论】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建立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促进各类群体的数字技能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数字化 数字素养 数字技能 技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短视频中地方文化符号传播的路径创新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婧薇 王孜洋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8期12-16,共5页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短视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各地文旅宣传的主要传播路径。【目的】本文以地方文化符号融入旅游目的地短视频的发展特征为研究切入点,探讨该类型影像的传播效能与话语建构的目的。【方法】从创作特...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短视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各地文旅宣传的主要传播路径。【目的】本文以地方文化符号融入旅游目的地短视频的发展特征为研究切入点,探讨该类型影像的传播效能与话语建构的目的。【方法】从创作特征层面分析其破圈传播的触发要素、视像化呈现的介入方式和建构群体认同的意义空间。【结果】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创新层面提出整合地方文化,打造城市认知、突出媒介形象,实现场景可见的全新叙事模式。【结论】旅游目的地短视频通过以上内容激发用户完成从线上观看到线下打卡的转变,最大程度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效能,实现地方文化符号资源的全产业开发和创新性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短视频 地方文化符号 城市传播 路径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可及性”实践的问题研究
3
作者 张琳 李德兵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5期29-32,共4页
【目的】互联互通时代,信息获取无障碍正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为促进残障人士与非残障人士平等享有资讯获取权,文章探讨媒体“可及性”的实践问题。【方法】本研究以历史和文献分析方法,探讨媒体在实施“可及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 【目的】互联互通时代,信息获取无障碍正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为促进残障人士与非残障人士平等享有资讯获取权,文章探讨媒体“可及性”的实践问题。【方法】本研究以历史和文献分析方法,探讨媒体在实施“可及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针对无障碍电影和短视频领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揭示出互联网新媒体在提供“可及性”方面的不足,导致残障人士在信息获取方面的“鸿沟”日益扩大。鉴于此,建立新的“通路”变得尤为紧迫。【结果/结论】本研究致力于探讨缩小“数字鸿沟”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电影行业和自媒体平台的深入分析,旨在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广泛的网络参与机会,使他们在信息获取方面能够平等享受到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无障碍 “可及性”实践 无障碍电影 数字鸿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至上:践行“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创新路径
4
作者 黄楚新 陈伊高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的】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治,还需要重视数字媒介技术的嵌入,以期进一步协调理顺“乡村关系”“党政关系”“政经关系”“城乡关系”。【方法】在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阶段,媒介化治理与乡村治理融合并举,“网... 【目的】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治,还需要重视数字媒介技术的嵌入,以期进一步协调理顺“乡村关系”“党政关系”“政经关系”“城乡关系”。【方法】在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阶段,媒介化治理与乡村治理融合并举,“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作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赋予“枫桥经验”新时代独特内涵。【结果 /结论】数字媒介技术拓宽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社会进入的交互方式,加筑网络型的多元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及公信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媒介化治理方式为“人民至上”的乡村治理理念架构保护层,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吸收广大群众诉求,创造乡村公共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治理 乡村治理 网格化 数字化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革命文物题材微纪录片故事性表达研究——以《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为例
5
作者 王晓旭 谢佳凝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8期17-22,共6页
【目的】《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是2022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共同打造的300集系列微纪录片。本文聚焦于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故事性表达,从视听语言应用、人物角色塑造、情节与... 【目的】《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是2022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共同打造的300集系列微纪录片。本文聚焦于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故事性表达,从视听语言应用、人物角色塑造、情节与矛盾处理三方面入手,分析其如何有效传递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及其文化价值。【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及新媒体传播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特点,在重构红色记忆的同时,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结果】通过对该纪录片的系统性分析和深入性思考,本文指出其在增强历史认知、推进文化情感共鸣及促进文旅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历史题材纪实作品在真实性、艺术性、思想性及创新性方面的综合价值。【结论】系列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作为一部在新媒体环境下成功传播红色文化的微纪录片,其成功之处在于精准把握了新媒体的传播特性,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视听语言,有效传递了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该作品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历史认知与文化素养,还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 新媒体环境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推动下梗文化的风格变化——以“猫meme”短视频为例
6
作者 王萱 叶子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10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以猫meme为代表的梗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平台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结果】平台通过训练算法,使猫meme实现破圈传播;通过在制作技术上“收编”,使其制作难度降低,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梗”的再创作中... 【目的】探讨以猫meme为代表的梗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平台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结果】平台通过训练算法,使猫meme实现破圈传播;通过在制作技术上“收编”,使其制作难度降低,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梗”的再创作中;通过为用户提供场景,使猫meme作为参与式文化内容更加多样丰富,推动不同文化与新传播方式的交融。【结论】猫meme等梗文化得到青年与平台的青睐,让社会能透过一个又一个由“小猫”叙述展示的视频看到当下青年的社会情绪和文化心态。但作为亚文化,猫meme也不可避免地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心中的地位,同时其符号的大量滥用也引发了“文化泡沫”的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平台 新媒体 亚文化 文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AI对青年群体的情感供给影响研究
7
作者 张合斌 徐慧慧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10期17-21,共5页
【目的】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社交关系不断淡化,并逐渐将情感投射于生成式AI,在人机交流的过程中亲密关系也逐渐演变为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在这一亲密关系下,生成式AI对青年群体提供的情感供给及其带来的伦理问题。【方法... 【目的】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社交关系不断淡化,并逐渐将情感投射于生成式AI,在人机交流的过程中亲密关系也逐渐演变为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在这一亲密关系下,生成式AI对青年群体提供的情感供给及其带来的伦理问题。【方法】通过观察生成式AI恋爱软件的AI恋人建构,并分析用户与生成式AI之间建立的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结果】研究发现,生成式AI恋人通过情感的正向回馈、建构用户的理想恋人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青年群体的压力和孤独感,满足青年群体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结论】青年群体在使用生成式AI提供的情感陪伴的同时也面临个人隐私泄露、逃避厌弃现实亲密关系等可能出现的伦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青年 亲密关系 情感供给 伦理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媒介下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教育探究
8
作者 董广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10期12-16,共5页
【目的】智能媒介环境下,传统的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已无法适应当下需要。探讨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下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现状... 【目的】智能媒介环境下,传统的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已无法适应当下需要。探讨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下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现状及高校的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论】智能媒介环境下,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发生了转向。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依赖程度较高、电影媒介批判能力不足,且存在电影媒介道德伦理与法律失范的风险。【结果】提升青年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应加强智能媒介素养和媒介价值观教育,并构建一个良性的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媒介 青年学生 电影媒介 人工智能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 被引量:5
9
作者 曹月娟 陈泓儒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4期24-27,共4页
【目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新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满足村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现实意义。新媒体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目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新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满足村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现实意义。新媒体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方法】为此,需要通过提升村民新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挖掘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优化乡村文化内容建设,拓展乡村文化内容呈现形式等实践路径来助力乡村文化的高效传播。【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方法,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微短剧的发展现状及其优化创新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海波 马冬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7期67-70,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网络微短剧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以促进整个行业的精品化创作,推动网络微短剧的持续繁荣。【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微短剧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揭示了微短剧...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网络微短剧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以促进整个行业的精品化创作,推动网络微短剧的持续繁荣。【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微短剧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揭示了微短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为其优化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结果】当前微短剧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价值导向低俗化、题材集中化、反转叙事失衡以及视觉呈现欠佳等。【结论】微短剧在内容创作上需要树立正确价值导向,避免低俗化倾向;其次,在题材选择上应更加多元化,可聚焦现实主义题材,加速内容创新;再次,叙事结构上应追求平衡与和谐,丰富叙事内容。最后,应打造精品化制作,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新媒体 发展现状 优化服务创新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矩阵思维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与构建路径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红霞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5期41-44,共4页
【目的】探析学术期刊如何运用新媒体矩阵思维,构建高效、多元、互动的新媒体传播路径,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方法】新媒体矩阵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社交媒体运营、跨媒体出版、多元化传播等方面,学术期刊需... 【目的】探析学术期刊如何运用新媒体矩阵思维,构建高效、多元、互动的新媒体传播路径,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方法】新媒体矩阵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社交媒体运营、跨媒体出版、多元化传播等方面,学术期刊需要明确新媒体矩阵构建的目标和定位,选择适合自身学科领域和内容特点的新媒体平台,加强内容审核与把关,做好持续优化与创新。【结果】新媒体矩阵思维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将学术期刊的传播、推广、互动、评价等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推动学术领域的跨界合作,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结论】新媒体矩阵思维是一种整合多种新媒体平台,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传播体系的思想,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传播的载体,其和新媒体的全面充分融合,使得学术信息传播方式焕然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新媒体矩阵 多元化传播 跨媒体出版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直播主播形象塑造与观众认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佳润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5期56-59,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流中主播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文化差异对主播形象塑造和观众认同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主播的形象塑造策略及其与观众认同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成功的跨文化主播形象塑...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流中主播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文化差异对主播形象塑造和观众认同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主播的形象塑造策略及其与观众认同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成功的跨文化主播形象塑造需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语言、非语言符号等方式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并不断调整自身定位以适应观众需求。同时,观众对主播形象的认同受到文化身份、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跨文化背景下网络直播的传播机制、提升主播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网络直播 主播形象塑造 观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以“魔童”哪吒的人本主义叙事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晨 万俊杰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5期12-18,共7页
【目的】动画电影不仅为电影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更是传承、传播、弘扬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旨在探讨动画角色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创新转化与时代表达。【方法】从叙事视域出发以人本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据,看“魔... 【目的】动画电影不仅为电影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更是传承、传播、弘扬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旨在探讨动画角色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创新转化与时代表达。【方法】从叙事视域出发以人本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据,看“魔童”哪吒所传递的角色思想与文化内涵。【结果】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魔童”哪吒的角色叙事,既包含个体英雄的逆袭成长、对家庭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及家国大义,也因强烈的现实观照及与传统文化求同存异适应时代发展的叙事表达,让角色塑造表现出与以往传统神话角色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东方美学特点。【结论】角色作为电影叙事核心,是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守正创新,向世界展示生动中国形象的要素,也是动画电影在文化传承与文艺创新中中国精神最直观、最生动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电影 角色塑造 人本主义 中国故事 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中国科幻电影国际传播效果研究——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英文影评为例
14
作者 刘畅 臧千茗 +1 位作者 黄楚雯 麦红宇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7期58-62,共5页
【目的】在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的科幻电影面临一系列对外文化输出挑战。【方法】《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在国内外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推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并将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拓展到全球舞台。本文以美国知名... 【目的】在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的科幻电影面临一系列对外文化输出挑战。【方法】《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在国内外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推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并将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拓展到全球舞台。本文以美国知名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中对两部电影的英文评论文本为研究主体,基于LDA主题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对《流浪地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电影剧情讨论、观看体验、价值认知和总体评价四个方面,而与《流浪地球1》相比,《流浪地球2》在这四个方面都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获得了观众更多的认可与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A主题模型 《流浪地球》 传播效果 英文影评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的想象力: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红勋 孟雪莹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4期18-23,共6页
【目的】在媒介化社会,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一条显性路径。探讨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不仅为理解短视频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学理思考,而且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裨益价值。【方法】通过思辨性解读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 【目的】在媒介化社会,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一条显性路径。探讨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不仅为理解短视频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学理思考,而且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裨益价值。【方法】通过思辨性解读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短视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价值和实践路径。【结果】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国家顶层设计之需,又契合了媒介逻辑的行动话语,还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然而,短视频持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诸多困境,如“过滤泡”遮蔽信息、叙事内容同质化、商业话语浓厚等,亟待从平衡信息、内容创新、培育监管等方面进行策略优化。【结论】短视频借由媒介逻辑的形塑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使短视频的媒介想象力得以彰显,从而疏通了短视频在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内在经络,推进了媒介的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短视频 乡村短视频 媒介想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以VR立体影像创作《时间的痕迹》纪录片为例
16
作者 姜正枫 陈琰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11期137-140,144,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其对用户体验和叙事手法的影响。【方法】以纪录片《时间的痕迹》为例,分析VR技术在影片制作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等方式评估其传播效果与影响。【结果】V...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其对用户体验和叙事手法的影响。【方法】以纪录片《时间的痕迹》为例,分析VR技术在影片制作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等方式评估其传播效果与影响。【结果】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在叙事手法上,VR技术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更为自由、灵活的叙事方式。此外,VR技术还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和叙事效果,提升了观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传媒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然而,其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还需在硬件设备、内容创作、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传媒领域 创新应用 纪录片《时间的痕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视角下非遗XR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艳梅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10期72-76,共5页
【目的】探究XR(扩展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中的设计策略与框架构建,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与实践。【方法】基于元宇宙视角,将非遗的活态特征与XR技术优势深度融合,聚焦视觉内容与场景设计、用户交互机制以及情感化... 【目的】探究XR(扩展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中的设计策略与框架构建,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与实践。【方法】基于元宇宙视角,将非遗的活态特征与XR技术优势深度融合,聚焦视觉内容与场景设计、用户交互机制以及情感化设计方面,提出了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策略。【结果】依据设计原则与策略,通过深入的文化调研、内容挖掘与场景创意设计、交互逻辑及用户界面设计,成功开发了XR穿越丝绸之路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深度数字化呈现。【结论】实践表明,XR技术赋能的沉浸式叙事体验显著提升了沉浸感、用户互动性及文化传播效果。这不仅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途径,也为数字文旅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宇宙 XR技术 沉浸式体验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驱动下青年群体跨文化交往的补偿性研究——基于文化折扣的视角
18
作者 陈文泰 张帆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10期7-11,共5页
【目的】分析大语言模型对青年群体跨文化交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并精准补偿由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文化折扣现象。【方法】基于文献研究、理论思辨等方法,深度剖析大语言模型驱动下青年群体跨文化交往中文化折扣现象的成因。【结果】大语言... 【目的】分析大语言模型对青年群体跨文化交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并精准补偿由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文化折扣现象。【方法】基于文献研究、理论思辨等方法,深度剖析大语言模型驱动下青年群体跨文化交往中文化折扣现象的成因。【结果】大语言模型驱动下青年群体跨文化交往发生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文化交往的流动性转变、文化场景与技术的创新融合等革命性变革。【结论】通过提升青年群体文化感知和信息识别能力、优化大语言模型质料训练与文本生成能力、革新大语言模型应用范式等补偿机制,使技术最大限度赋能青年群体跨文化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青年群体 跨文化交往 文化折扣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网红传播视域下非遗品牌塑造策略——以三都水族马尾绣绣娘为例
19
作者 潘祖彩 秦福贵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互联网的发展为非遗品牌价值提升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为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非遗网红传承人的传播状况,塑造非遗品牌策略。【方法】本文以三都水族马尾绣绣娘为例,采用卡方检验法对马尾绣网红传承人的传播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互联网的发展为非遗品牌价值提升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为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非遗网红传承人的传播状况,塑造非遗品牌策略。【方法】本文以三都水族马尾绣绣娘为例,采用卡方检验法对马尾绣网红传承人的传播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网红传承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传播内容单一和对新媒体利用不够的问题。【结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短视频网红传播视域下提出了打造“马尾绣网红绣娘”特色品牌、打造优质短视频内容、开通多渠道全方位的矩阵传播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网红传承人 非遗 马尾绣 品牌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视域下黄河文化的高维传播前瞻
20
作者 段曈曈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8期86-90,共5页
【目的】深入探讨黄河文化高维传播的机遇、底层逻辑和传播范式,以期为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法】运用唐·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理论研究元宇宙对黄河文化传播维度的影响,进而提出元宇宙视域下的黄河文... 【目的】深入探讨黄河文化高维传播的机遇、底层逻辑和传播范式,以期为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法】运用唐·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理论研究元宇宙对黄河文化传播维度的影响,进而提出元宇宙视域下的黄河文化传播范式。【结果】元宇宙促使黄河文化传播进入更高维度,具体表现为感官维度、时空维度、精神维度和自生维度。【结论】元宇宙视域下黄河文化将产生新的传播范式,包括即时感知、时空旅行、精神共情和生态自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黄河文化 文化现代化 传播维度 传播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