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安全:国家安全的新域基石 被引量:5
1
作者 梁晓波 《国防科技》 2024年第1期94-103,127,共11页
认知安全作为一个新兴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领域。基于认知安全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探讨认知安全的重要性,深入介绍认知安全受到突出影响的主要领域,由此分析认知安全容易受到威胁的主要形式,以期为正确理解认知安全的内... 认知安全作为一个新兴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领域。基于认知安全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探讨认知安全的重要性,深入介绍认知安全受到突出影响的主要领域,由此分析认知安全容易受到威胁的主要形式,以期为正确理解认知安全的内涵与外延,认清认知安全主要表现和特点,为识别攻方的攻击方法和实施过程提供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安全 国家安全 认知叙事 认知操纵 认知威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中国国家观的“国-民”关系嬗变
2
作者 陈晓岚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0-54,95,共6页
在古代中国“天下观”解体后,“国”从“天下”中脱嵌,清末思想家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观念作为救国的方案,当国家主义方案碰壁后,民初思想家认识到个人权利和个性发展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 在古代中国“天下观”解体后,“国”从“天下”中脱嵌,清末思想家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观念作为救国的方案,当国家主义方案碰壁后,民初思想家认识到个人权利和个性发展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国家观念进行替代。理解嬗变的过程,核心在于理解“国家和国民”关系的处理,研究发现这对关系由依附式转变为“国在民上”关系构建,又转向强调“个人至上”的关系构建,将国民脱嵌于国家和家庭,把人作为现代国家构建的手段转变为其目的,完成了具有内在延续性的现代国家构建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国家观 国民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国家回归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观点 被引量:31
3
作者 俞可平 《理论视野》 CSSCI 2013年第9期9-11,共3页
近日,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学说”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期笔谈选登部分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家与社会 回归社会 社会与国家 中央党校 教研部 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 被引量:6
4
作者 罗惠翾 《理论视野》 CSSCI 2009年第8期43-45,共3页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学界、政界关注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只能是冲突关系。实际上,二者是兼容的,处理得当的话,可以实现和谐共生。
关键词 族群 国家 认同 多元 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被引量:20
5
作者 关健英 《船山学刊》 2016年第1期43-48,共6页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民族共同体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被引量:8
6
作者 黄岩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23-24,43,共3页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认同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18世纪西欧的民族国家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缺陷,对于占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单一民族国家,存在国家...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认同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18世纪西欧的民族国家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缺陷,对于占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单一民族国家,存在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因此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他们之间存在着张力甚至冲突。如何整合政治和文化资源协调二者的关系,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一致,形成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戎 《理论视野》 CSSCI 2011年第3期44-45,共2页
从社会学学科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中国当前的民族关系问题必须从实际社会调查所获得的事实出发,实事求是。
关键词 中国 民族关系 实事求是 代际更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早期的法权思想
8
作者 梁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09-116,365,366,共10页
马克思在其早期陷入了康德和费希特法权学说的内在困境,由于分离了法的形式和法的内容,在两度构思法哲学体系均告失败后转向黑格尔法哲学。在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时,他意识到私人利益和国家理性之间存在逻辑断裂,进而转向对黑... 马克思在其早期陷入了康德和费希特法权学说的内在困境,由于分离了法的形式和法的内容,在两度构思法哲学体系均告失败后转向黑格尔法哲学。在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时,他意识到私人利益和国家理性之间存在逻辑断裂,进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证明了黑格尔所建构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同一性理论的破产,并开始在政治和法权的维度上对市民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问题意识,即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促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法权 国家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范式的政治逻辑——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民族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关凯 《理论视野》 CSSCI 2011年第3期48-49,共2页
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制造出一个在理论上批评中国的学术语境,其背后包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本文试图梳理四个比较重要的相关理论范式,简略分析其源流与影响。
关键词 理论范式 政治 民族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法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方自治因素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日华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6年第1期63-71,84,共10页
15、16世纪以来,英法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在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蕴含着新的地方自治形态,在民族国家与地方自治之间充满着张力。由此形成的地方共同体,成为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英法民族国家... 15、16世纪以来,英法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在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蕴含着新的地方自治形态,在民族国家与地方自治之间充满着张力。由此形成的地方共同体,成为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英法民族国家与地方自治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民族国家形态也逐渐形成为一个更大的命运和权利共同体。探讨英法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方自治因素,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民族国家 封建制度 新君主制 地方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与大学生的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静慧 赵友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1年第21期20-21,共2页
以通信、计算机、网络以及集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并具有交互能力的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常规,改变了社会运作的方式,改变了社会运作的过程。信息化时代人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未... 以通信、计算机、网络以及集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并具有交互能力的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常规,改变了社会运作的方式,改变了社会运作的过程。信息化时代人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都将与信息技术和信息观念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信息化时代 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 信息观念 社会 交互能力 运作 竞争力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训政:一种政治发展模式的考察——基于东方国家(地区)广泛经验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承碧 《云梦学刊》 2017年第2期76-80,103,共6页
训政并非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独特现象,是频见于东方国家的一种政治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政治发展模式,训政既有其自足的动力机制,也有其合理的运作途径,并且从政治发展效果上看都可以达至预期。较之其他民主建设方略或政治发展模式,... 训政并非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独特现象,是频见于东方国家的一种政治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政治发展模式,训政既有其自足的动力机制,也有其合理的运作途径,并且从政治发展效果上看都可以达至预期。较之其他民主建设方略或政治发展模式,训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本质上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的模仿,因而也难以宣称在所有的情势下都是最具恰适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政 东方国家 政治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子政府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三生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传统政治参与有参与主体不平等、参与范围窄、参与意识弱、参与效率低、参与制度化程度较低等缺憾.电子政府在政治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政治参与公开化、廉洁化、平等化、高效化、法治化,弥补了这些缺憾.为确保电子政府作用的实现... 传统政治参与有参与主体不平等、参与范围窄、参与意识弱、参与效率低、参与制度化程度较低等缺憾.电子政府在政治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政治参与公开化、廉洁化、平等化、高效化、法治化,弥补了这些缺憾.为确保电子政府作用的实现,须具备以下条件:加快发展经济,构建电子政府;培育政治文化,增强参与自觉;保证信息公开,消除"数字鸿沟";加快信息立法,注重道德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电子政府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意蕴
14
作者 纪方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4-81,332,共9页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他所实现的存在论哲学革命紧密相关。区别于既往的市民本体论式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含浓厚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市民社会”本身不具有规范性意味,它在根...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他所实现的存在论哲学革命紧密相关。区别于既往的市民本体论式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含浓厚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市民社会”本身不具有规范性意味,它在根本上表征着现实个人生存于其中的资产阶级社会体系;其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既是一种极具现实批判性的“理论”,也是资产阶级社会体系最终得以实现内在批判的实践需要。从对人的存在的崭新理解出发,马克思消解了市民本体论式政治哲学中“理论”相对于实践的霸权地位,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植根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的实践境况,而且还参与塑形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实践存在论 现实个人 无产阶级 内在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进展与学界共识:民族国家及其建构问题简论
15
作者 于春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93-97,共5页
作为当今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分析单位,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并由此促发了中外学界对于民族国家及其建构问题的研究兴趣。从对民族国家本体的关注到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探讨,学界相关研究的进展与民族国家的... 作为当今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分析单位,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并由此促发了中外学界对于民族国家及其建构问题的研究兴趣。从对民族国家本体的关注到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探讨,学界相关研究的进展与民族国家的现实境遇密切相连。研究中达成的共识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的建构具有阶段性特征,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而把其建构方式进行类型学划分;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无可替代;民族国家建构本身的重要性得到中西方学者的普遍重视;承认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主义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分析表明,民族主义既是催生民族国家建构、推进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威胁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破坏和分裂现存民族国家,阻止和隔断民族国家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建构 民族主义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政治文明
16
作者 沈晓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文明是与野蛮、蒙昧相对应的。因此,凡是使人脱离野蛮、蒙昧状态,使人更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就都是文明的体现。应该用这个标准来界定政治文明的内涵,衡量政治文明的成果,评价政治文明的意义,指导政治文明的实践。
关键词 文明 政治文明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鲁迅早年的“三步走”思想体系
17
作者 陈占彪 《云梦学刊》 2005年第6期17-21,共5页
鲁迅在早年的文字中,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一个自成体系的“三步走”思考,那就是:(1)张启灵明;(2)矢志立人;(3)缔造人国。其中,张启灵明是立人的前提,缔造人国是立人的目的,而这两点又常为论者所忽视,这三者又是次序分明、环环相扣、... 鲁迅在早年的文字中,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一个自成体系的“三步走”思考,那就是:(1)张启灵明;(2)矢志立人;(3)缔造人国。其中,张启灵明是立人的前提,缔造人国是立人的目的,而这两点又常为论者所忽视,这三者又是次序分明、环环相扣、不可僭越的,因为,超越了第一步直接立人,立出的人是畸形的;超越了前两步直接建立人国,其结果反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理解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从事着第一步的工作之原因所在。因为在他看来,发国人之内曜和心声,正是重塑国民精神最为关键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三步走” 张启灵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渗透与社会回应: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两种进路
18
作者 韩瑞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现代国家构建包括民族国家构建与民主国家构建两方面。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呈现出两种进路,即"权力渗透"与"社会回应"。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不同阶段,"权力渗透"与"社会回应"的不同组合塑造着... 现代国家构建包括民族国家构建与民主国家构建两方面。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呈现出两种进路,即"权力渗透"与"社会回应"。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不同阶段,"权力渗透"与"社会回应"的不同组合塑造着不同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民族国家构建倾向于"对抗性"的互动模式;民主国家构建则倾向于"合作性"的互动模式。"权力渗透"与"社会回应"分别表达着国家的权威诉求与社会的民主诉求,"合作性"互动模式是实现政治权威与社会民主的当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渗透 社会回应 国家构建 “对抗性”互动 “合作性”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醒自由通约的迷梦——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理论批判
19
作者 韩东 郎婉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8-102,共5页
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理论讲求个体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资格具有平等性,由此试图将公民身份打造成能够通约个体自由的公分母。但无论是在自由主义公民身份观还是在共和主义公民身份观的指导下,资本主义社会中公民身份的发展都不可能实现通约自... 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理论讲求个体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资格具有平等性,由此试图将公民身份打造成能够通约个体自由的公分母。但无论是在自由主义公民身份观还是在共和主义公民身份观的指导下,资本主义社会中公民身份的发展都不可能实现通约自由的目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视市民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分野,因而只能沦为空想。由于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理论近年来在我国颇为热门,因此更需要站稳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对其展开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自由主义 共和主义 公民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际整合中政治符号的凸显、互动及其实质
20
作者 张勇 《领导科学论坛》 2020年第23期80-94,共15页
族际整合中政治符号的凸显是由其自身的内在属性及其在族际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国家要进行族际整合,就必须对族际整合中的政治符号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以促进族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族际整合中的政治符号互动主要以三种形式... 族际整合中政治符号的凸显是由其自身的内在属性及其在族际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国家要进行族际整合,就必须对族际整合中的政治符号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以促进族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族际整合中的政治符号互动主要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国家与各个民族对符号话语的竞争;二是国家与民族对符号功能的定位;三是国家与民族在族际整合的互动中对符号秩序的建构。其实质是各个民族都试图通过对政治符号所隐含的政治权力进行控制以实现各自民族群体的政治利益诉求。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整合,需要建构一种以国家共同体利益为价值导向的政治符号系统,在各个民族的政治地位一律平等而又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对各种民族政治符号的有效整合,最终促进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族际整合 政治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