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灵”经学与“后戴震时代”个体主体性之增长——焦循经学与哲学思想新论 被引量:5
1
作者 吴根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3-31,共9页
焦循的"性灵"经学是对乾嘉学术开创期以戴震为代表的"人文实证主义"经学思想的一种滑转,使得"后戴震时代"的乾嘉经学表现出关注知识精英个体主体性的新倾向。焦循在经学训释过程中将"六书"中的... 焦循的"性灵"经学是对乾嘉学术开创期以戴震为代表的"人文实证主义"经学思想的一种滑转,使得"后戴震时代"的乾嘉经学表现出关注知识精英个体主体性的新倾向。焦循在经学训释过程中将"六书"中的"假借"方法加以哲学化提升,使这一方法成为他"性灵"经学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方法。焦循虽也遵循"训诂明而后经义明"的乾嘉学术的总方法论原则,但他的语言还原法与"思想旁证法",以及广义的"知识分类学"思想中对"述意"一类文章的偏爱,使得开创期乾嘉学术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与其所追求的经典意义还原的理论目标之间的裂痕更大,从一个侧面预示了嘉道以后古文经学在理论上的衰落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性灵”经学 “假借”方法 后戴震时代 个体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象数易中“互文”的符号学思想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再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27,共6页
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以"情"为归似乎已成定论。然而,长期以来,这种"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扑朔迷离。焦循的学说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实质性的理论突破。由于把"情"的研究和易学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以一种&qu... 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以"情"为归似乎已成定论。然而,长期以来,这种"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扑朔迷离。焦循的学说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实质性的理论突破。由于把"情"的研究和易学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以一种"近取诸身"方式把易象符号相交的"互文"还原为人之生命欲望的"互欲",并进而把这种"互欲"视为人我之间可以"旁通"的"正大之情",这使得焦循不仅直造《周易》为我们参破了何者为"情"这一问题的真正谜底,亦使其对"情"的解读实现了与传统儒家的"性善"、"仁恕"、"絜矩"等概念的互译。故而,焦循学说的推出,作为对于"情"的以名举实的正名,实际上代表了对中国古老的"情本论"传统的深邃发明和再次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的易学 符号学 互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在求其通,解经须性灵——一代通儒焦循的经学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居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0-48,共9页
文章从“考据不是经学”、“实测与贯通”、“惟经学可以言性灵”三个层面,探讨了乾嘉学者焦循的经学思想。文章指出:焦循对当时“考据”学风的批评,体现了当时经学信仰与学术客体之间的某种紧张。焦循提倡实测与贯通,则开创了一种注重... 文章从“考据不是经学”、“实测与贯通”、“惟经学可以言性灵”三个层面,探讨了乾嘉学者焦循的经学思想。文章指出:焦循对当时“考据”学风的批评,体现了当时经学信仰与学术客体之间的某种紧张。焦循提倡实测与贯通,则开创了一种注重过程研究的经学研究方法。焦循强调无性灵不可言经学,走上了经学与子学的整合之路,为乾嘉以后经学研究转向多元化提供了新的经学诠释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经学 考据 实测 性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的宣言——焦循《孟子正义》研究之一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瑾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6-69,共4页
人性善恶问题,是历代思想家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孟子主“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韩愈倡“性三品”,宋理学家持“义理之性善”、“气质之性恶”的观点。清代学者焦循以“智,人也;不智,禽兽也”为立论基点,力辨人性之善。
关键词 孟子 人性 善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以《易》释《孟》”的实践及其方法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思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以此为基础,从"因"、"用"、"规矩"等维度构建起新的孟子学。"以《易》释《孟》"是经学注疏中"经典互证"方法的代表,这种方法在保证经学文献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整合,丰富了经典的意义结构,发展了儒家的哲学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易》释《孟》 通变 经典互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松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6,共4页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救世观,在诠释理论和诠释实践中得到双重落实,也由此而使之以既不乏创新与发挥,更注重实证与贯通的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超越一般补苴拾掇的纯粹考据的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义》 诠释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人性论辨析
7
作者 刘瑾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64,共8页
焦循是清代对孟子性善说申发最用力者,他强调"性,生而然者也",其人性论立论基点是"智,人也;不智,禽兽也",故人性善,禽兽之性不善。焦循认为,人具"四端",人能知,人可教而明,人知情有欲求精妍,人可使"... 焦循是清代对孟子性善说申发最用力者,他强调"性,生而然者也",其人性论立论基点是"智,人也;不智,禽兽也",故人性善,禽兽之性不善。焦循认为,人具"四端",人能知,人可教而明,人知情有欲求精妍,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人知尊贤采善,人知权善变,人可"旁通"情欲,故人性善。焦循在承认人性是本然之性、生而有之的前提之下,通过人兽对比,着力证明人具"四端"的社会属性是善的,以文明、智慧力证人性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人性论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