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空区复合灾害环境下含瓦斯煤自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田富超 贾东旭 +3 位作者 陈明义 梁运涛 朱红青 张同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1-2727,共17页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探究了含瓦斯条件下煤自燃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现阶段针对含瓦斯风流/气氛下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吸附态瓦斯影响条件下的煤自燃特性实验平台及相关研究成果较匮乏。研究表明,游离瓦斯易引起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出现明显的“滞后效应”,同时煤体放热强度减弱、活化能整体增大,这反映出氧化气氛中的瓦斯对煤自燃具有抑制作用;相应地,煤自燃过程中的官能团、自由基及煤微晶结构等微观特征参数均会随瓦斯体积分数呈现规律性演变。进一步,考虑到遗煤内部残余瓦斯与风流瓦斯的赋存状态差异,探究了瓦斯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机理,包括CH4对O_(2)的驱替稀释作用、CH_(4)与O_(2)的竞争吸附解吸引起的置换效应,以及高温环境下的O_(2)分子化学吸附和煤氧复合效应作用。基于此,提出了采空区遗煤在吸附态瓦斯影响下的自燃过程特性、含瓦斯煤自燃流–固–热–化多场耦合特征、含瓦斯煤自燃监测预警理论应用等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复合灾害环境 微观特征 多场耦合 遗煤残余瓦斯 热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乳菇多糖刺激免疫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钱叶 丁祥 +5 位作者 曾益春 伏雷 朱洪庆 张楠 侯万儒 侯怡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0-226,共7页
为研究松乳菇多糖(Lactarius deliciosus Gray polysaccharide,LDG-A)对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增殖效应活性及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在LDG-A作用下检测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并观察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细胞形态,检测T淋巴细胞、... 为研究松乳菇多糖(Lactarius deliciosus Gray polysaccharide,LDG-A)对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增殖效应活性及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在LDG-A作用下检测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并观察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细胞形态,检测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LDG-A的作用下处于细胞周期各个时期的细胞数量及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的情况,观察LDG-A作用于肺癌细胞A549的凋亡和细胞骨架情况。结果表明:随着LDG-A质量浓度的增加,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同时LDG-A能够减少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G0/G^1期的细胞数量百分比,促进细胞进入G^2/M期,具有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D和免疫球蛋白E的作用。在12.5~50.0μg/m L范围内,LDG-A能够诱导肺癌细胞A549凋亡,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细胞凋亡时F-肌动蛋白丝断裂,蛋白纤维网络结构被破坏。综上所述,在体外实验中,LDG-A对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促增殖效应活性,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乳菇多糖 免疫细胞 增殖效应 肿瘤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寺家庄矿综采工作面顶板走向高抽巷合理层位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朱红青 霍雨佳 +1 位作者 方书昊 郭晋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4-239,共6页
阳煤集团寺家庄矿15106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且具有突出危险性,针对该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易超限的难题,基于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的"O"型圈理论,提出了沿走向在顶板布置高抽巷进行瓦斯抽采的方法。为了探究高抽巷布置的最佳区... 阳煤集团寺家庄矿15106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且具有突出危险性,针对该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易超限的难题,基于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的"O"型圈理论,提出了沿走向在顶板布置高抽巷进行瓦斯抽采的方法。为了探究高抽巷布置的最佳区域,首先应用理论计算及材料相似模拟的方法,得到采空区垮落带高度为0~20 m,裂隙带高度为20~60 m,弯曲下沉带高度为60 m以上;"O"型圈的导气裂隙圈在采动侧长为20 m;沿走向方向,开切眼侧破断角基本稳定在60°,回采侧破断角在43°~68°处波动,平均55°;当工作面推进距离与工作面长度相同时,沿倾向方向进风巷和回风巷破断角均为58°。应用Fluent软件分别模拟高抽巷与煤层顶板垂距为20、30、40 m,与回风巷内错距为30、40、50 m时的抽采效果,结果表明:高抽巷垂距为30 m、内错距40 m时,高抽巷内瓦斯体积分数最高,为21.2%,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最低,为0.54%。将试验所得方案应用于现场实践后,在回采初期,由于大裂隙尚未形成,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存在超限危险,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风排瓦斯量逐渐减小,高抽巷抽采瓦斯量逐渐升高;在进入正常抽采期后,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平均值约为0.6%,与模拟所得结果基本相符,该方案能够大幅缓解风排瓦斯的压力,有效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隅角 “O”型圈 瓦斯超限 高抽巷合理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矿井三相泡沫防灭火材料配方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红青 胡超 +3 位作者 周全涛 郭晋麟 王晓宽 袁晓乐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0-126,共7页
为了优化三相泡沫防灭火材料的基础配方,基于响应曲面法并利用Design-Expert8.0软件和BoxBehnken组合试验原理,建立泡沫体积与稳定时间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泡沫体积与稳定时间回归模型拒绝原假设的值P均小于0.001,模型建立可靠。... 为了优化三相泡沫防灭火材料的基础配方,基于响应曲面法并利用Design-Expert8.0软件和BoxBehnken组合试验原理,建立泡沫体积与稳定时间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泡沫体积与稳定时间回归模型拒绝原假设的值P均小于0.001,模型建立可靠。在影响泡沫体积性能的各因素交互作用显著性程度中,阴离子型发泡剂SDBS与非离子型发泡剂APG0814的影响最大,粉煤灰与SDBS、粉煤灰与APG0814的影响次之;而对于稳定时间性能的影响,粉煤灰与稳定剂PAM的影响最大,粉煤灰与APG0814、SDBS与APG0814的影响次之。同时,通过模型进行三相泡沫最佳配方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当SDBS、APG0814、PAM、粉煤灰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2%、0.09%、2.94%、22.32%时制备的三相泡沫性能最佳,泡沫体积与稳定时间最高可达2 400 mL、21.3 min,较未优化之前三相泡沫性能分别提高了9.6%与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泡沫 响应曲面法 防灭火材料 粉煤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空区悬管引流装置的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红青 郭晋麟 +1 位作者 白志鹏 暴庆丰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4,90,共6页
为了有效治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研究采空区悬管引流装置解决“U”型通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易超限的问题。模拟了上隅角瓦斯积聚规律,优化了上隅角悬管的埋深和负压参数,确定了引流装置... 为了有效治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研究采空区悬管引流装置解决“U”型通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易超限的问题。模拟了上隅角瓦斯积聚规律,优化了上隅角悬管的埋深和负压参数,确定了引流装置的形状尺寸。研究表明,在悬管埋深为3 m、负压为10 kPa的条件下,安装长度为0.4 m、开口角度为60°的1/4伞状引流装置,能对上隅角瓦斯浓度起到最佳控制效果,可使上隅角瓦斯浓度控制在0.75%左右。在现场应用中该悬管引流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明采空区悬管配合引流装置能有效解决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上隅角 瓦斯超限 数值模拟 采空区悬管 引流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浆泡沫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红青 胡超 +3 位作者 周全涛 李家程 吴博 陈伟 《矿业科学学报》 2019年第4期343-348,共6页
煤自燃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传统灌浆等煤自燃防治技术效果不佳。泥浆泡沫是一种新型的防灭火材料,本文对泥浆泡沫制备的影响因素、因素主次性及最佳配比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泡沫体积的影响因素由大至小依次为表面活性剂浓度、稳... 煤自燃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传统灌浆等煤自燃防治技术效果不佳。泥浆泡沫是一种新型的防灭火材料,本文对泥浆泡沫制备的影响因素、因素主次性及最佳配比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泡沫体积的影响因素由大至小依次为表面活性剂浓度、稳定剂浓度、泥浆浓度,稳定时间的影响因素由大至小依次为泥浆浓度、稳定剂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同时,通过程序升温试验进行了泥浆泡沫阻化性能测定,经泥浆泡沫处理的煤样在200℃时CO、CH4的释放量较原煤煤样分别降低49.7%和35.1%,泥浆泡沫有效抑制了煤体氧化和CO、CH4释放,具有良好的阻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泡沫 煤自燃 正交试验 阻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分子结构模型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朱红青 何欣 +3 位作者 霍雨佳 谢雨佚 王巍 方书昊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1年第4期429-437,共9页
针对煤分子建模方法较多且不统一的现状,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选取对分子结构影响较小的物理方法,探究了褐煤大分子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较为简便的煤大分子建模方法。基于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碳谱测试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的... 针对煤分子建模方法较多且不统一的现状,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选取对分子结构影响较小的物理方法,探究了褐煤大分子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较为简便的煤大分子建模方法。基于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碳谱测试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的实验方式,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对褐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搭建分子结构模型。研究表明,褐煤大分子中芳香结构多为并五苯,脂肪碳结构多为亚甲基及次甲基结构,烷烃链多为环烷烃结构;氧原子以醚键氧形式为主,其次为羧基氧和羰基氧;氮原子以吡啶氮结构形式存在。优化后煤分子模型结构更加紧凑,能量明显变小,范德华势能作为非键势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及保持煤分子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变化最明显。为了构建煤分子晶胞,加入周期性边界条件,根据能量变化得到晶胞密度为1.2 g/cm^(3),总能量为1140.624 kJ/mol,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实效性。该研究为直观认识煤大分子结构提供了方法,并对煤与瓦斯突出、煤自燃等灾害事故的机理研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大分子模型 分子动力学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煤复燃过程自燃倾向性特征规律 被引量:35
8
作者 陆新晓 赵鸿儒 +2 位作者 朱红青 韩宇 薛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09-2816,共8页
煤自燃是矿井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火区启封时的氧化煤复燃问题尤其需要重视。为揭示不同氧化程度煤复燃特性,研究分析氧化煤指标性气体产生规律,并对特征官能团进行吸光度定性分析和峰面积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氧化煤自燃倾向性判... 煤自燃是矿井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火区启封时的氧化煤复燃问题尤其需要重视。为揭示不同氧化程度煤复燃特性,研究分析氧化煤指标性气体产生规律,并对特征官能团进行吸光度定性分析和峰面积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氧化煤自燃倾向性判定指数为I_(ym)<I_(80℃yh)<I40_(℃yh)<I_(120℃yh)<I_(160℃yh)<I_(200℃yh)(ym代表原煤,yh代表氧化煤),原煤中还原性官能团多于氧化煤,含氧官能团少于氧化煤,低温氧化析出指标性气体速率大于氧化煤,氧化煤较原煤与氧结合能力减弱,煤自燃倾向性降低,80℃氧化10 h后的煤气体析出速率较其他温度更接近原煤,还原性官能团亦接近原煤,煤自燃倾向性更高,更易复燃。基于以上研究,确立了不同氧化程度煤复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倾向性 煤自燃 复燃 氧化煤 吸光度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硅气凝胶对水中结晶紫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邓燕 张艺潇 +3 位作者 朱红庆 李冠萃 李宏伟 梁宁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7-592,共6页
目的利用磁性硅气凝胶吸附水中的结晶紫染料,研究其吸附行为。方法以自制的磁性硅气凝胶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结晶紫,磁铁移除吸附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后水中残留结晶紫的含量并计算去除率。结果在中性条件下结晶紫的去除率... 目的利用磁性硅气凝胶吸附水中的结晶紫染料,研究其吸附行为。方法以自制的磁性硅气凝胶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结晶紫,磁铁移除吸附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后水中残留结晶紫的含量并计算去除率。结果在中性条件下结晶紫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6);在298 k,pH=7的条件下,由Langmuir方程拟合的最大吸附量为172.2 mg·g^(-1);Fre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结果为优惠吸附,而且非均匀表面为主要吸附位点。从热力学角度看,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并且该材料可多次重复利用。结论磁性硅气凝胶吸附性能优良,具有快速分离和容易再生的优点,能够用于吸附废水中的结晶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硅气凝胶 结晶紫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primal CO gas generation and emission of coal seam 被引量:7
10
作者 zhu hongqing Chang Mingran Wang Hai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7年第6期973-979,共7页
The main method of casting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prediction of index gases, with carbon monoxide(CO) commonly used as an index gas. However,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not the sole source of CO evolution;... The main method of casting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prediction of index gases, with carbon monoxide(CO) commonly used as an index gas. However,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not the sole source of CO evolution; primal CO is generated through coalification, which can lead to forecasting mistakes.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primal CO generation and emission from coal seams was determined.In this study, six coal samples were analyzed under six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change in coal seam primal gas and concentration as functions of time, different coal samples, occurrence, various gas types and composition concentration, which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previous study on primal CO generation. Air charging impacts on primal gas emission.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SPSS demonstrat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l CO concentration and time shows a power exponent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l CO Predicti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EMISSION REGULARITY CO generation mechanism Index 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fluctuations on hill-side coal fires and surface anomalies 被引量:5
11
作者 Song Zeyang zhu hongqing +1 位作者 Xu Jiyuan Qin Xiaof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6期1037-1044,共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fluctuations on hill-side coal fires and their surface anomalies. Based on the single-particle reaction–diffusion model, a formula to estim...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fluctuations on hill-side coal fires and their surface anomalies. Based on the single-particle reaction–diffusion model, a formula to estimat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at high temperature controlled by oxygen transport is proposed.Daily fluctuant atmospheric pressure was imposed on boundaries, including the abandoned gallery and cracks.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fluctuations on coal fires and surface anomalies depend on two factors: the fluctuant amplitude and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inlet(s) and outlet(s) of the air ventilation system. If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is close to the fluctuant amplitude, atmospheric pressure fluctuations greatly enhance gas flow motion and temperatures of the combustion zone and outtake(s). If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fluctuant amplitude, atmospheric pressure fluctuations exert no impact on underground coal fires and surface anomal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firesOxygen consumpdon rateAir leakageVenti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浮列车涡流制动力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明星 陈萍 +4 位作者 杨昌锋 袁文琦 杨磊 朱洪庆 董振威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50,共4页
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建立涡流制动力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涡流制动力的因素,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对德国TR08高速磁浮列车涡流制动器在8 mm,11 mm,15 mm,19 mm气隙下的切向制动力和法向吸力进行计算。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相符,并... 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建立涡流制动力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涡流制动力的因素,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对德国TR08高速磁浮列车涡流制动器在8 mm,11 mm,15 mm,19 mm气隙下的切向制动力和法向吸力进行计算。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相符,并且满足列车对安全制动减速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 涡流制动 数学模型 仿真 高速列车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流制动与直线电机制动在高铁上的应用对比分析
13
作者 郝保磊 王明星 +3 位作者 苗峰 汤劲松 朱洪庆 袁文琦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1,共6页
基于国内外文献数据,对直流励磁的涡流制动和交流励磁的直线电机制动从原理、结构、应用、制动能力、供电系统及轨道温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涡流制动的优点是制动能力强,缺点是励磁功率大、引起的轨道温升高;直线电机制动... 基于国内外文献数据,对直流励磁的涡流制动和交流励磁的直线电机制动从原理、结构、应用、制动能力、供电系统及轨道温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涡流制动的优点是制动能力强,缺点是励磁功率大、引起的轨道温升高;直线电机制动的优点是可实现无源运行,引起的轨道温升低,缺点是制动能力相对较弱,控制系统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制动 直线电机制动 制动能力 供电系统 轨道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新品种南薯038的选育
14
作者 朱洪庆 李东波 +6 位作者 黄迎冬 杨毅 李育明 何素兰 周全卢 姚平 李胜 《中国蔬菜》 2025年第3期166-169,共4页
南薯038是以广薯87为母本,以秦薯5号为父本杂交后筛选培育出的红心鲜食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橙红色;干物质率29.23%,胡萝卜素含量32.40 mg·kg^(-1),VC含量231.0 mg·kg^(-1),熟食品质优;一般鲜薯产量2000 kg... 南薯038是以广薯87为母本,以秦薯5号为父本杂交后筛选培育出的红心鲜食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橙红色;干物质率29.23%,胡萝卜素含量32.40 mg·kg^(-1),VC含量231.0 mg·kg^(-1),熟食品质优;一般鲜薯产量2000 kg·(667 m^(2))-1左右,薯干产量550 kg·(667 m^(2))-1左右,耐贮藏,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非根腐病、茎腐病发生地区作春、夏薯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南薯038 红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