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eepLabV3+模型的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智能识别与分割
1
作者 秦豪杰 刘媛媛 +7 位作者 付恩浩 刘雅雯 田志岭 董贺文 刘太昂 邹冬华 程亦斌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9-429,共11页
目的基于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卷积神经网络DeepLabV3+模型,实现对常见颅脑损伤的智能化识别与分割(下文简称“分割”),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钝性颅脑损伤自动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活体5486张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作为训练... 目的基于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卷积神经网络DeepLabV3+模型,实现对常见颅脑损伤的智能化识别与分割(下文简称“分割”),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钝性颅脑损伤自动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活体5486张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作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评估,另取活体255张钝性颅脑损伤与156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盲测集,评估模型分割5类颅脑损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的能力。再收集尸体340张钝性颅脑损伤和120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新的盲测集,探索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的模型在尸体颅脑损伤分割中的应用价值。对除盲测集以外的所有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中的5类颅脑损伤进行人工标记,再将各数据集输入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后,根据训练集、验证集的损失函数与准确率评估并优化模型性能,根据测试集的Dice值评估模型泛化能力;根据盲测集的准确率、精确率和F1值评价模型对5类颅脑损伤的分割性能。结果经过对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最终的最优模型对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分割的平均Dice值分别是0.7664、0.8123、0.9387、0.7827和0.8581,均大于0.75,达到了预期要求。盲测集的外部验证结果显示,5类颅脑损伤分割的F1值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93.02%、89.80%、87.80%、92.93%和86.57%,在尸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83.92%、44.90%、76.47%、64.29%和48.89%,说明该模型在活体CT图像上能准确分割5类颅脑损伤,而在尸体CT图像上的分割能力相对较差,但仍然能够准确分割头皮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下血肿。结论基于CT图像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用于颅脑损伤的分割,但直接将活体颅脑损伤模型用于尸体颅脑损伤的分割有局限性。本研究为钝性颅脑损伤虚拟解剖数据的智能分割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人工智能 DeepLabV3+模型 钝性颅脑损伤 深度学习 计算机体层成像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解剖技术在医疗纠纷尸体检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金馨 赵建新 +10 位作者 姚艺 黄俊杰 张峰 李兴彪 叶光华 范琰琰 黄定品 夏能志 邹冬华 刘宁国 喻林升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CT扫描技术在医疗纠纷死亡原因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对12例医疗纠纷案例行全身CT检验,比较CT影像诊断与解剖所见及生前与死后CT诊断的差异性,分析尸体的CT常规检验在病变与损伤的诊断方面的优势与... 目的探讨CT扫描技术在医疗纠纷死亡原因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对12例医疗纠纷案例行全身CT检验,比较CT影像诊断与解剖所见及生前与死后CT诊断的差异性,分析尸体的CT常规检验在病变与损伤的诊断方面的优势与劣势。结果 CT影像诊断与解剖所见比较显示,在密度改变差异大的病变和损伤的诊断方面CT检验存在优势,如肺不张、肺炎、钙化、骨折、出血等;生前与死后CT诊断的比较显示医疗纠纷案件的尸体保存都较为良好,死后CT扫描检验对生前疾病诊断具有意义。结论虚拟解剖技术在医疗纠纷尸体检验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尸体解剖前为鉴定人提供有效信息,也可在无法进行解剖的情况下为死亡原因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虚拟解剖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尸体解剖 死亡原因 医疗纠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拳击损伤的参数化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勇 李正东 +3 位作者 邹冬华 马华星 陈忆九 仲梁维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44-350,共7页
目的以生物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不同力量的拳头打击颅脑不同部位的致伤特点以及预判颅脑损伤风险,为实际医疗防护和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DICOM数据建模法以及相关软件构建拳头的有限元模型,以拳头的有效质量与... 目的以生物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不同力量的拳头打击颅脑不同部位的致伤特点以及预判颅脑损伤风险,为实际医疗防护和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DICOM数据建模法以及相关软件构建拳头的有限元模型,以拳头的有效质量与速度表征拳头的动能,联合人体有限元模型THUMS 4.02对正面和侧面拳击致颅脑损伤的特征进行参数化仿真。结果拳头打击颅脑致人直接死亡的概率较低,但是随着拳头力量的逐渐增大,颅脑损伤的风险也逐渐增大。拳头打击头部位置不同,颅脑损伤特征也有着明显不同,额部遭受袭击时,颅骨最大等效应力为122.40MPa,而脑组织为4.31kPa,当颞部受到袭击时,颅骨最大等效应力为71.53MPa,而脑组织为7.09kPa。结论颅脑的不同部位受到拳头打击时,颅骨骨折及脑组织损伤的特征及风险具有一定的差异,额部受到打击时颅骨的骨折风险明显高于颞部,而脑组织的损伤风险却恰好相反。颅骨骨折概率最大位置一般表现在颅骨直接受到冲击的部位,随着应力波的传导也会波及颅骨其他部位,而脑组织损伤风险最大的位置却并不表现在脑部直接受到冲击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颅脑损伤 拳击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后尸体CT影像学特征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董贺文 孙溢 +9 位作者 钱辉 简俊祺 邵煜 李正东 邹冬华 刘宁国 万雷 汪茂文 陈忆九 张建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716-720,共5页
死后尸体变化于死亡后立即出现,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尸体原有的结构特征,并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上表现出特异性改变,有时易出现假阳性与假阴性,影响损伤或疾病的鉴别。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死后尸体CT影像学的变化特... 死后尸体变化于死亡后立即出现,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尸体原有的结构特征,并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上表现出特异性改变,有时易出现假阳性与假阴性,影响损伤或疾病的鉴别。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死后尸体CT影像学的变化特点,以进一步拓展虚拟解剖技术在法医病理学鉴定实践中的应用,为鉴别损伤、疾病与正常死后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死后变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 虚拟解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在法医学三维重构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冬华 王金明 +4 位作者 陈忆九 李正东 汪家文 秦志强 黄江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666-671,共6页
目的分析摄影设备、焦距及重建软件中重建质量的选择等因素对单相机摄影测量法重构结果的影响,为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的法医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测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分别测量19个颅骨,分析两种测量法的差异及相同摄影设备不... 目的分析摄影设备、焦距及重建软件中重建质量的选择等因素对单相机摄影测量法重构结果的影响,为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的法医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测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分别测量19个颅骨,分析两种测量法的差异及相同摄影设备不同焦距组的组内差异。以1例颅骨和1具尸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摄影测量软件中重建质量分为5个等级,以光学扫描重构模型为参考模型,单相机摄影测量法重构模型为测试模型,最佳拟合对齐后进行3D偏差分析并计算误差均值及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结果EOS 7D变焦组与传统测量法对比,以及相同摄影设备的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机摄影测量法重构的颅骨与尸体三维模型的比较误差均值和RMS值的最小值存在于重建中等质量,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摄影设备和焦距对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结果无明显影响,较低的重建质量易引起畸变,而较高的重建质量易产生噪点,以中等质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摄影术 结构光学扫描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损伤与瘢痕的三维测量方法应用评估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金明 米静雅 +3 位作者 胡文虎 李正东 邹冬华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04-209,215,共7页
目的检验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这两种三维测量方法在法医学体表损伤与瘢痕测量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比分析直尺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对86处尸体损伤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 目的检验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这两种三维测量方法在法医学体表损伤与瘢痕测量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比分析直尺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对86处尸体损伤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Photoshop套索像素法、PDF阅读软件法对13处活体模拟块状瘢痕面积的测量结果,并记录所耗时间;以贴纸的已知规格信息作为标准值,比较直尺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的测量准确度,计算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对不同操作者和同一操作者前后3次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一致性评价。结果两种三维测量方法与直尺法在尸体损伤上测得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PDF阅读软件法的测量结果和Photoshop套索像素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后处理耗时长于其他方法;直尺法测量长距离组(10~40cm)时结果小于标准值,RMSE值结果为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直尺法;组内和组间的ICC值均大于0.99。结论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均可应用于法医学体表损伤的记录和测量,前者在测量精度及稳定性上表现更优,后者的数据色彩还原度更好,但后处理耗时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体表面积 瘢痕 摄影测量法 结构光学扫描 单相机摄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颅脑损伤机制自动化鉴别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琦帆 孙雪阳 +7 位作者 王彦斌 田志岭 董贺文 万雷 邹冬华 于笑天 张广政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23-230,共8页
目的应用卷积神经网络Inception_v3模型进行基于颅脑CT图像的加、减速性损伤自动鉴别,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颅脑损伤成伤机制推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190例加、减速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实验组,另选取130例正常颅脑的影像学... 目的应用卷积神经网络Inception_v3模型进行基于颅脑CT图像的加、减速性损伤自动鉴别,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颅脑损伤成伤机制推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190例加、减速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实验组,另选取130例正常颅脑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将上述320例影像学资料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训练验证集和测试集。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及AUC值评估模型分类性能。结果模型在训练过程和验证过程中对3种图像(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及正常颅脑)分类的最高准确率分别为99.00%、87.21%,满足要求。使用优化后的模型对测试集数据进行测试,该模型在测试集中的三分类准确率为87.18%,识别加速性损伤的精确率、召回率、F1值及AUC值分别为84.38%、90.00%、87.10%、0.98,识别减速性损伤的各值分别为86.67%、72.22%、78.79%、0.92,识别正常颅脑的各值分别为88.57%、89.86%、89.21%、0.93。结论Inception_v3模型在基于颅脑CT图像区分加、减速性损伤中具有应用潜力,有望成为推断头部致伤方式的一种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加速性脑损伤 减速性脑损伤 图像分类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Inception_v3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推断钝力性颅脑损伤成伤机制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雪阳 杨琦帆 +8 位作者 朱运良 王彦斌 董贺文 杨明真 田志岭 万雷 邹冬华 于笑天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研究加、减速性颅脑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与损伤程度的关联性。方法收集典型加、减速性颅脑损伤案例299例,按致伤方式分为加速性颅脑损伤组与减速性颅脑损伤组,将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 目的研究加、减速性颅脑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与损伤程度的关联性。方法收集典型加、减速性颅脑损伤案例299例,按致伤方式分为加速性颅脑损伤组与减速性颅脑损伤组,将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与位于受力点同侧以及对侧的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EDH)、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SDH)、脑挫伤作为筛选指标,使用χ^(2)检验预筛选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二次筛选,选出与加、减速性致伤方式关联性最强的指标。结果经χ^(2)检验,受力点同侧的颅骨骨折、EDH,受力点对侧的EDH、SDH、脑挫伤,SAH,GCS,与加、减速性致伤方式具有关联性(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力点同侧EDH[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697]、受力点对侧脑挫伤(OR为0.043)以及GCS(OR为0.238)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力点同侧EDH、对侧脑挫伤以及GCS可以作为判别加、减速性致伤方式的关键指标,受力点同侧颅骨骨折、对侧SDH、对侧EDH以及SAH判别加、减速性致伤方式的作用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加速性脑损伤 减速性脑损伤 LOGISTIC回归 计算机断层扫描 致伤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血管有限元建模及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与法医学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勇 邹冬华 +4 位作者 范颖 徐晴 陶陆阳 陈忆九 李正东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71-477,486,共8页
有限元法是求解工程问题近似解的一种数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人体生物力学研究。将有限元法和生物力学技术应用于法医学血管损伤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病理机制探索是传统法医学的一次技术革新。本文综述了人体血管有限... 有限元法是求解工程问题近似解的一种数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人体生物力学研究。将有限元法和生物力学技术应用于法医学血管损伤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病理机制探索是传统法医学的一次技术革新。本文综述了人体血管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发展历程及其在血管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对其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血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医学虚拟解剖实验室建设状况及实验室认可适用性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俊薇 鹿阳 +3 位作者 李彦军 邹冬华 何光龙 王彦斌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86-192,共7页
目的调研虚拟解剖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和实际业务需求,明确法医学虚拟解剖实验室认可工作的适用性。方法基于虚拟解剖技术的开展现状,人员、设备、委托受理、方法、环境设施等认可要素,以及法医病理鉴定机构的需求和意见建议3个方面设... 目的调研虚拟解剖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和实际业务需求,明确法医学虚拟解剖实验室认可工作的适用性。方法基于虚拟解剖技术的开展现状,人员、设备、委托受理、方法、环境设施等认可要素,以及法医病理鉴定机构的需求和意见建议3个方面设定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以在线参与方式对130家法医病理鉴定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30家机构中有43.08%熟悉虚拟解剖技术特点,35.38%开展或接受过虚拟解剖培训,70.77%有建设(含建成后维护)需求,相关认可要素条件适合开展实验室认可。结论虚拟解剖鉴定的社会认可度高,存在开展法医学虚拟解剖实验室认可需求。经过初步评估,考虑到虚拟解剖技术的特点和现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可先对水平较高的大型综合性司法鉴定机构开展虚拟解剖鉴定项目的认可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虚拟解剖 实验室认可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溺死模型肺CT影像参数的特征性变化及3D虚拟测量 被引量:11
11
作者 简俊祺 邓德元 +4 位作者 万雷 邹冬华 王卓群 刘宁国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4,10,共5页
目的应用虚拟解剖技术对比分析实验性家兔溺死模型肺部CT影像的死后特征性改变及3D虚拟模型相关参数的差异,探讨其在法医病理学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家兔溺死模型,并以失血性休克、机械性窒息的动物模型做对照。对实验动物行C... 目的应用虚拟解剖技术对比分析实验性家兔溺死模型肺部CT影像的死后特征性改变及3D虚拟模型相关参数的差异,探讨其在法医病理学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家兔溺死模型,并以失血性休克、机械性窒息的动物模型做对照。对实验动物行CT断层扫描,通过断层图像形态学阅片观察比较各组间影像学特征差异。将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4.0软件进行3D建模,通过软件自动化分析计算出肺部CT值和肺体积,分析不同死亡原因引起的肺部CT值及体积差别。结果溺死组肺部CT影像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弥漫性毛玻璃样改变(弥漫性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影),失血性休克组相应部位未见明显异常,机械性窒息组仅少部分有类似改变。与失血性休克和机械性窒息组相比,溺死组肺部CT值和体积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在死后肺部影像的基础上,结合肺体积及CT值变化,可有效反映出溺死尸体肺部虚拟解剖特征性改变,为溺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水 成像 三维 虚拟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诊断在颅脑损伤法医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2
作者 米静雅 刘宁国 +5 位作者 董贺文 万雷 邹冬华 李正东 田志岭 陈忆九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0-336,共7页
目的应用CT影像观察颅脑加速性损伤和减速性损伤的表现类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上海市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临床科室涉及颅脑损伤的案件,分析颅脑加速伤和减速伤的CT影像表现和损伤特点。结果枕部(39.51%)和颞部(4... 目的应用CT影像观察颅脑加速性损伤和减速性损伤的表现类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上海市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临床科室涉及颅脑损伤的案件,分析颅脑加速伤和减速伤的CT影像表现和损伤特点。结果枕部(39.51%)和颞部(41.12%)分别是减速伤和加速伤最常受力的部位(χ^(2)=25.912,P<0.05)。从损伤类型来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6,P<0.05),打击伤常造成的损伤类型有头皮损伤(26.22%)、颅骨骨折(19.51%);摔跌伤常见的损伤类型有头皮损伤(20.58%)、脑挫伤(20.22%)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0.94%);其中:打击伤常造成冲击性脑挫伤(68.89%),摔跌伤常会造成对冲性脑挫伤(46.43%)。加速伤(14.33%)比减速伤(7.94%)更容易发生硬脑膜外血肿,减速伤(14.08%)比加速伤(12.20%)更容易发生硬脑膜下血肿。结论颅脑CT影像数据为法医学颅脑损伤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对于客观评估颅脑损伤类型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法医学 CT检查 对冲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法研究高坠中躯干不同部位着地的肋骨骨折机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文虎 邵煜 +4 位作者 李正东 邹冬华 张建华 陈忆九 王慧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研究躯干不同部位着地的肋骨损伤机制,对重建高坠过程提供新技术与新方法。方法采用有限元法观察全人类安全模型THUMS4.0在躯干部不同部位着地时的肋骨损伤情况,并与实际案例进行比较,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高坠导致的肋...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研究躯干不同部位着地的肋骨损伤机制,对重建高坠过程提供新技术与新方法。方法采用有限元法观察全人类安全模型THUMS4.0在躯干部不同部位着地时的肋骨损伤情况,并与实际案例进行比较,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高坠导致的肋骨骨折形成机制。结果不同部位着地所形成的应力、应变分布及肋骨骨折部位存在一定差异。躯干前侧着地时双侧均发生肋骨骨折,骨折主要位于肋骨-肋软骨交界处和腋中线区域;躯干右前侧着地时,着地一侧首先发生肋骨骨折,骨折分布于右侧腋中线至腋后线区域以及双侧肋骨-肋软骨交界处;躯干后侧着地时,骨折主要位于双侧肋骨后侧;躯干右后侧着地时,着地部位易发生多发性肋骨骨折。塑性应变多集中于骨折处,von Mises应力除集中于骨折处,也可位于其他部位。结论躯干部不同部位着地时,肋骨骨折部位及损伤机制具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肋骨骨折 骨折 应力性 高坠伤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尸体MSCT血管造影技术的法医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4
作者 万雷 邹冬华 +7 位作者 汪茂文 王亚辉 黄平 李正东 田志岭 宋凤祥 刘宁国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820-827,840,共9页
虚拟解剖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探究尸体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的一门新技术,目前其在死因鉴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某些鉴定机构已将尸体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作为常规检查手段,虽然其尚不... 虚拟解剖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探究尸体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的一门新技术,目前其在死因鉴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某些鉴定机构已将尸体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作为常规检查手段,虽然其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尸体解剖,但在某些非正常死亡的鉴定中可起到关键辅助或替代作用。MSCT平扫无法对尸体脉管系统进行成像,但可以进行尸体血管造影来判断血管损伤或者疾病。近年来,该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对比剂、灌注方法以及成像方法上都有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常见的几种尸体MSCT血管造影技术,包括全身造影、心肺复苏技术造影、靶向造影和心腔穿刺造影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虚拟解剖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溺死的虚拟解剖形态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简俊祺 邹冬华 +3 位作者 李正东 张建华 秦志强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究虚拟解剖技术在溺死尸体上获取关键证据信息的能力及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7例溺死尸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传统尸体解剖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采集尸体影像数据,通过影像阅片观察特征性表现并结合虚拟测量指标,与15例非... 目的探究虚拟解剖技术在溺死尸体上获取关键证据信息的能力及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7例溺死尸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传统尸体解剖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采集尸体影像数据,通过影像阅片观察特征性表现并结合虚拟测量指标,与15例非溺死尸体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溺死者死后影像可见呼吸道较多积液、肺部呈弥漫性较均匀的毛玻璃样改变;溺死者鼻窦(上颌窦及蝶窦)内积液量为(10.24±4.70)mL,对照组量为(2.02±2.45)mL;溺死者鼻窦内积液、左心房血液、胃内容物CT均值分别为(15.91±17.20)、(52.57±9.24)、(10.33±12.81)HU,较非溺死者低(P<0.05)。结论将多项特征性影像表现与虚拟测量指标综合考虑,有助于溺死诊断,虚拟解剖技术目前可作为一种辅助溺死法医学鉴定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死 虚拟解剖 计算机断层扫描 鼻窦积液 呼吸道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vere Hypokalemia due to Combination Use of Dexamethasone and Calcium Gluconate for Diabetics with Infection: A Case Report 被引量:2
16
作者 HAN Shun-qi QIN Zhi-qiang +9 位作者 DENG Kai-fei ZHANG Jian-hua LIU Ning-guo zou dong-hua LI Zheng-dong SHAO Yu HUANG Ping HAN Shun-qi zou Dong- hua CHEN Yi-jiu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04-306,共3页
The combination use of dexamethasone and calcium gluconate can be applied to hypersensitivity. Severe hypokalemia is a usual complication of dexamethasone and calcium gluconate therapy, which occurs frequently with th... The combination use of dexamethasone and calcium gluconate can be applied to hypersensitivity. Severe hypokalemia is a usual complication of dexamethasone and calcium gluconate therapy, which occurs frequently with therapeutic use. Fatal cases, accidental and intentional, occur frequently in forensic practice. The current case report presented a 43-year-old man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ith infection, to whom dexamethasone and calcium gluconate were administered in the private clini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clinical symptoms of severe hypokalemia as quadriplegia, he was confirmed to have severe hypokalemia through a biochemical test before dying of arrhythmia. And also it presented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 underlying severe hypokalemia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regarding combination use of dexamethasone and calcium glucon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 医疗工作者 医疗研究 医疗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囊皮肤接触百草枯致急性肾损伤(AKI)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昱 邹冬华 +2 位作者 王娇 缪妙 鲍晓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2,共4页
百草枯中毒在我国农村地区时有发生,疾病进展迅速、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近期收治1例由于阴囊皮肤接触百草枯导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及呼吸衰竭的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经尸体解剖证实其肾脏... 百草枯中毒在我国农村地区时有发生,疾病进展迅速、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近期收治1例由于阴囊皮肤接触百草枯导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及呼吸衰竭的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经尸体解剖证实其肾脏病理损害主要部位为肾小管-间质,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而肾小球病变相对较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急性肾损伤(AKI) 急性肾小管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 and Injury Biomechanism in a Car- Pedestrian Crash Accident 被引量:1
18
作者 zou dong-hua LI Zheng-dong +5 位作者 SHAO Yu FENG Hao CHEN Jian-guo LIU Ning-guo HUANG Ping CHEN Yi-jiu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01-407,共7页
Objective To reconstruct a car-pedestrian crash accident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explore the injury biomechanism as forensic evidence for injury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 integration of multi-body d... Objective To reconstruct a car-pedestrian crash accident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explore the injury biomechanism as forensic evidence for injury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 integration of multi-body dynamic, finite element (FE), and classical method was applied to a car-pedestrian crash accident. The location of the collision and the details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were determined by vehicle trace verification and autopsy. The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was performed by coupl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ar behavior from PC-CRASH with a MADYMO dummy model. The collision FE models of head and leg, developed from CT scans of human remains, were loaded with calculated dummy collision parameters. The data of the impact biomechanical responses were extracted in terms of von Mises stress, relative displacement, strain and stress fringes. Results The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results were identical with the examined ones and the biomechanism of head and leg injuries, illustrated through the FE method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lassical injury theories. Conclusi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identifying traffic accidents and exploring of injury bio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数值模拟技术 生物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Human Knee Injuries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被引量:2
19
作者 HUANG Wei-hua HUANG Ping +4 位作者 LI Zheng-dong zou dong-hua SHAO Yu WANG Hui- jun CHEN Yi-jiu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6,12,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jury mechanism of the human knee in a traffic accident by establishing a 3D finite element(FE) model. Methods The FE model, composed of femur, tibia, fibula, patella, meniscus, knee ligamen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jury mechanism of the human knee in a traffic accident by establishing a 3D finite element(FE) model. Methods The FE model, composed of femur, tibia, fibula, patella, meniscus, knee ligaments and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was reconstructed by CT scanning data from a male volunteer. Validation was performed by the lateral impact simulation, and the stress and strain results were obtained to be compared with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injury predic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FE model were found to be similar with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most of the ligaments and meniscus wounded at 40 m/s collision, which was readily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generated by FE model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for the injury mechanism analysis of initial contact.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tal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Following a Falling Injury: A Case Report
20
作者 WANG Tao TAO Lu-yang +3 位作者 ZHANG Jian-hua zou dong-hua GUAN Da-wei CHEN Yi-jiu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9-251,共3页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usually occurs after an injury to a limb or other adjacent organ, when there is insufficient blood supply to muscles and nerves due to swelling and increased pressure within a body c...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usually occurs after an injury to a limb or other adjacent organ, when there is insufficient blood supply to muscles and nerves due to swelling and increased pressure within a body compartment. Classically, there are six symptoms and signs associated with ACS, all of which have an initial letter 'P': pain, paresthesia, pallor, paralysis, pulselessness and poik- ilothermia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linical diag- 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S remain a challeng- ing oroblem for orthooedic surge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nsic PATHOLOGY WOUNDS and INJURIES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