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优质储层发育模式及识别评价技术 被引量:25
1
作者 董大忠 梁峰 +7 位作者 管全中 蒋裕强 周尚文 于荣泽 谷一凡 张素荣 漆麟 刘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111,共16页
2012年,中国在四川盆地设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历经10年建设、实践,在四川盆地落实了10×10m^(3)级海相页岩气大气区,页岩气跨入了规模效益勘探开发新阶段。为系统总结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为深层页岩气以及其他地区页岩油... 2012年,中国在四川盆地设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历经10年建设、实践,在四川盆地落实了10×10m^(3)级海相页岩气大气区,页岩气跨入了规模效益勘探开发新阶段。为系统总结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为深层页岩气以及其他地区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以盆地重点井的电性、岩相、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等分析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优质储层主要特征、发育模式和识别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富生物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及其混合质页岩相是优质页岩气储层的主要岩相类型,形成于半深水—深水陆棚相;横向展布受古地貌控制,纵向发育受物源、氧化还原条件及古生产力等影响,厚度为25~90 m。(2)页岩气优质储层发育有机质孔隙、无机质孔隙及微裂缝(包括纹/层理缝);有机质孔隙是重要储集空间之一,微裂缝既是不可或缺的储集空间也是重要的产出通道;页岩气储集空间总体是微—纳米级孔隙,宏孔对富集起重要作用。(3)提出了3种优质储层发育模式;沉积型是基础,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高U/Th层段多发育优质储层,其厚度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坳陷区域的厚度更大;成岩型包括同生—早成岩期刚性支撑、中—晚成岩期矿物—有机质转化和超压缓解压实3种形式;构造改造型以微裂缝优质储层为主;(4)页岩气优质储层识别评价的核心技术有大尺度岩心与岩石薄片观察、高精度岩石矿物识别、含气量实验测试与模拟、扫描电镜微观表征、三维微观孔隙重构、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与预测、大数据分析等。结论认为,近10年的示范区建设研究和实践成果可深化我国页岩气优质储层认识、推动页岩气储层相关理论技术有效发展、提高页岩气“甜点区/段”预测精度、扩大示范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优质储层 发育模式 大数据 评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作用对页岩微观结构与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薛华庆 周尚文 +3 位作者 蒋雅丽 张福东 东振 郭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5-1081,共7页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水化作用前、后的页岩样品进行微观表征,通过微米CT扫描、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实验来研究原始样品、饱和水及离心后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物性参数之间的差异性。FESEM实验研究表明,水化作用对页岩中有机质的主体...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水化作用前、后的页岩样品进行微观表征,通过微米CT扫描、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实验来研究原始样品、饱和水及离心后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物性参数之间的差异性。FESEM实验研究表明,水化作用对页岩中有机质的主体形态和位置、有机质孔隙没有影响。水化作用可增加页岩内的裂缝条数及宽度,主要表现为无机矿物之间裂缝的延伸和新裂缝的衍生、条带状有机质与无机矿物之间的裂缝宽度增加。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微米CT扫描实验表明,水化作用强度受原生裂缝发育程度控制,原生裂缝越发育,水化作用越强。水化作用较强时,页岩裂缝的宽度可增加至原来的2~5倍。页岩孔隙度主要受有机质含量控制,其次受裂缝发育程度影响。页岩渗透率主要受裂缝发育程度控制,其次受孔隙度大小影响。水化作用后裂缝发育程度对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影响,但对渗透率影响较大,对孔隙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水化作用 微观结构 物性参数 裂缝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地质评价关键实验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红岩 周尚文 +2 位作者 刘德勋 焦鹏飞 刘洪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共17页
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结果为页岩气地质“甜点”评价、地质选区、储量计算、水平井压裂层段优选及开发方案确定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地质评价实验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结果为页岩气地质“甜点”评价、地质选区、储量计算、水平井压裂层段优选及开发方案确定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地质评价实验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含气性和物性这3个方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设备研发相结合,建立了适用于我国海相页岩的分析测试技术和标准,对于推动我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我国页岩气基础地质研究、实验室建设及相关标准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在上述3项页岩气地质评价关键实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对相关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对于页岩微观孔隙结构测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定性观测和定量表征测试方法,实现了由静态表征向动态表征的转化,未来需要在页岩孔隙结构的原位表征和孔内流体赋存特征直接观测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②对于页岩含气性测试,目前已经建立了现场与室内相结合的含气性定量表征系列技术,实现了对页岩吸附气和游离气赋存特征的定量评价,未来需要在深层页岩损失气量计算、页岩气吸附机理及模型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③对于页岩物性测试,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技术,实现了对页岩孔隙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未来需要在孔隙度测试条件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统一标准。结论认为,只有不断地改进和优化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技术,才能够满足科研与生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地质评价 实验技术 孔隙结构 含气性 物性 实验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页岩成岩过程中的自生脆化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洪林 郭伟 +2 位作者 刘德勋 周尚文 邓继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5,共9页
研究页岩脆性成因对于深入认识页岩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物石英富集提高页岩的脆性方面,而对于成岩演化过程中石英的重结晶作用则认识不足。为此,以四川盆地长宁区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例,借助阴... 研究页岩脆性成因对于深入认识页岩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物石英富集提高页岩的脆性方面,而对于成岩演化过程中石英的重结晶作用则认识不足。为此,以四川盆地长宁区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例,借助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仪器对页岩孔隙、矿物组成、层理特征等进行观察,通过分析页岩矿物组构特征和硅质组分镜下特征,研究石英来源、超压环境及成岩演化对页岩脆性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海相页岩自生脆化作用的形成模式,阐述了成岩过程中自生微晶石英对提高页岩脆性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在其沉积、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发生成岩变化,提高了石英含量,形成隐伏缝网,有利于后期改造形成复杂流通通道;(2)有机质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对于提高页岩脆性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促进了自生微晶石英形成,提高了页岩脆性。结论认为:(1)页岩成岩演化中发生的页岩自生脆化作用改变了岩石结构,增加了岩石强度,保存了页岩的孔隙性,改善了页岩的储集空间,改变了页岩气富集状态,使构造运动因素下控制的保存条件评价成为页岩气地质评价的关键因素;(2)海相页岩只要有机质含量丰富,经过成岩过程中的自生脆化机制必定形成良好的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石英 重结晶 自生脆化作用 隐伏缝网 脆性提高 四川盆地 长宁区块 早志留世 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极限动用”开发实践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新华 王红岩 +4 位作者 赵群 刘勇 周尚文 胡志明 肖玉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0-1197,共8页
为高效开发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在“极限动用”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深层页岩气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并开展具体应用实践。针对页岩气开发影响因素多、单井产量偏低、多处于效益边际等问题,建立“透明地质体”,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 为高效开发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在“极限动用”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深层页岩气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并开展具体应用实践。针对页岩气开发影响因素多、单井产量偏低、多处于效益边际等问题,建立“透明地质体”,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多因素评价、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最大限度平衡生产目标与开发成本的关系。提出“极限动用”开发方案为:①计算“黄金靶体”指数,精准确定水平井钻井靶体位置,通过地球物理等多手段精准刻画页岩储集层,构建地下“透明地质体”;②优化钻完井工艺,通过降温、降密度、优化钻井液性能提升关键工具适用性,建好开发井,综合考虑地应力、裂缝等特征,有效构建“人造气藏”;③通过高效管理、建立学习曲线和优化排采制度,全生命周期提质提效,实现“极限动用”开发。实践表明,川南深层页岩气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EUR)比上一年提高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极限动用”理论 地下连通体 “黄金靶体”指数 排采优化 海相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石墨化及其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南部海相页岩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琴 赵群 +7 位作者 罗超 梁峰 周尚文 王玉满 卢斌 邱振 刘洪林 刘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5-36,共12页
页岩气是中国实现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重要过渡能源,已有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有机质石墨化会给页岩气勘探带来风险。为了明确有机质石墨化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为例,利用激光拉曼光... 页岩气是中国实现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重要过渡能源,已有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有机质石墨化会给页岩气勘探带来风险。为了明确有机质石墨化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为例,利用激光拉曼光谱、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技术开展了页岩有机质石墨化系统的测试与分析,对比分析了有机质石墨化样品与未石墨化样品的储层特征,探讨了有机质石墨化对储层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威远、泸州地区W202、L205井龙马溪组页岩和W201、W207井筇竹寺组页岩尚未进入石墨化阶段,长宁地区N206井筇竹寺组页岩激光拉曼谱出现明显的G’峰,已进入有机质石墨化阶段;(2)有机质石墨化页岩样品孔隙度普遍低于3%,微孔、介孔、宏孔体积均大幅度减少,比表面积大幅度下降,介孔成为有机质石墨化样品比表面积的绝对贡献者,占总比表面积的89.25%;(3)页岩有机质石墨化后,有机质孔发育程度大幅度降低,无机质孔隙成为有机质石墨化页岩孔隙的主体,占比高达91.8%;(4)页岩有机质石墨化导致生烃能力衰竭,侧链、杂原子脱落,芳香核缩聚与进一步定向排列,破坏了孔隙保存的机械和化学机制。结论认为,有机质石墨化对页岩气储层物性具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在页岩气勘探中要明确有机质石墨化在优质页岩段的空间分布范围,进而规避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有机质石墨化 激光拉曼光谱 储层特征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孔隙度测试方法关键参数优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尚文 董大忠 +5 位作者 张介辉 邹辰 田冲 芮昀 刘德勋 焦鹏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29,共10页
孔隙度是页岩气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的关键参数,对其准确测试是计算页岩气地质储量和确定开发方案的基础。为了明确不同页岩孔隙度测试方法的差异及其对页岩气储量计算结果的影响,选取四川盆地南部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6口页岩气井共... 孔隙度是页岩气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的关键参数,对其准确测试是计算页岩气地质储量和确定开发方案的基础。为了明确不同页岩孔隙度测试方法的差异及其对页岩气储量计算结果的影响,选取四川盆地南部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6口页岩气井共计65个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开展了气测、液测和核磁共振3种孔隙度测试方法的对比实验,并根据测试结果对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3种页岩孔隙度测试方法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①气测法页岩样品颗粒大小应介于20~60目,氦气饱和平衡时间大于1800 s;②液测法样品在温度为110℃的条件下烘干时间不少于48 h,采用15 MPa围压进行24 h的加压饱和;③核磁共振法在优化回波时间和等待时间的基础上,应扣除干燥样核磁共振信号后进行核磁共振孔隙度计算;④3种页岩孔隙度测试方法的孔隙度平均值和中位数关系为:液测孔隙度>核磁共振孔隙度>颗粒气测孔隙度>柱塞气测孔隙度;⑤不同页岩孔隙度测试方法对页岩气地质储量计算的结果亦有较大的影响,相差程度可达20%。结论认为,核磁共振法和液测法测试过程中需引入流体进行饱和因而有可能会对页岩孔隙产生破坏,而颗粒样气测孔隙度则能较全面地反映页岩的全部空间且不受外加流体性质的影响,建议采用后者进行页岩气地质储量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孔隙度 气测法 液测法 核磁共振法 测试参数 储量计算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中吸附参数确定的新方法——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赵群 周天琪 +3 位作者 王红岩 金亦秋 周尚文 端祥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4,共8页
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过程中,等温吸附参数的确定主要采用实验温度条件下的干燥样品数据,并存在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等温吸附参数回归效果差的问题。为此,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例,从Langmuir吸附模型和H... 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过程中,等温吸附参数的确定主要采用实验温度条件下的干燥样品数据,并存在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等温吸附参数回归效果差的问题。为此,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例,从Langmuir吸附模型和Henry吸附模型中关键参数的物理意义出发,分析了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过程中等温吸附参数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大量等温吸附实测数据,分析影响页岩气吸附参数的TOC、温度和含水饱和度等因素,建立了TOC、温度和含水饱和度对页岩等温吸附参数的影响模型,提出了从实验条件到储层原始条件下页岩气吸附参数计算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过程中存在等温吸附参数与TOC关系拟合规律差且互有矛盾、范特霍夫方程难以有效转换、含水饱和度(S_(w))在资源/储量计算中不易直接应用等问题。②将Langmuir吸附模型和Henry吸附模型结合,建立页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新参数Henry常数a,有效地解决了Langmuir压力(pL)与TOC直接拟合效果不佳的问题。③当S_(w)<40%时,Langmuir体积(V_(L))与S_(w)呈线性负相关;当S_(w)<20%时a值相对恒定;通过建立压力超过30 MPa时归一化绝对吸附量与S_(w)(小于50%)关系,可有效地解决S_(w)对等温吸附量计算结果的影响。(4)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地应力大小影响页岩的吸附能力,相同TOC页岩的储层地应力越大,V_(L)越小,a值越低;在高压条件下(大于30 MPa),S_(w)对页岩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具有相似趋势,水分子对页岩孔隙表面吸附位的影响恒定。结论认为,提出的不同TOC、不同温度和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页岩等温吸附参数确定的新方法,可以为页岩气资源/储量的精准计算提供技术支撑,将有助于页岩气产业的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LANGMUIR模型 Henry模型 等温吸附 含水饱和度 资源/储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有机质对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的定量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琴 梁峰 +2 位作者 庞正炼 周尚文 吝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0-738,共9页
为了定量评价可溶有机质在海陆过渡相页岩中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选取辽河坳陷东部凸起海陆过渡相石炭系太原组典型页岩样品及其对应样品的等分样,进行双氧水氧化可溶有机质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有机碳含量、XRD衍射和低压氮气... 为了定量评价可溶有机质在海陆过渡相页岩中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选取辽河坳陷东部凸起海陆过渡相石炭系太原组典型页岩样品及其对应样品的等分样,进行双氧水氧化可溶有机质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有机碳含量、XRD衍射和低压氮气吸附测试,基于测试结果系统对比,分析可溶有机质对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质矿物晶体结构稳定,双氧水对样品处理会消耗可溶有机质并氧化低价铁的化合物(黄铁矿、菱铁矿),使其含量减少,而对其他无机矿物影响较小;海陆过渡相页岩有机质孔整体不发育,可溶有机质以分散的形式充填在无机质矿物孔隙中,充填的可溶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53.06%~90.38%,且主要充填在大孔和中孔中;可溶有机质去除后,样品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均增加,其累积增加量占原始样品的72.74%~121.83%和32.8%~52.74%。原始有机质含量以及可溶有机质占比是影响样品处理后孔容和孔面积增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可溶有机质 定量影响 海陆过渡相 页岩 石炭系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保压取心的页岩含气量测试新方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尚文 张介辉 +4 位作者 邹辰 田冲 罗军 朱千千 焦鹏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37-1646,共10页
含气量是页岩气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中的关键参数,其准确测试是计算地质储量和确定开发方案的基础。目前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由于需估算损失气量,导致其数据可信度不高。为了明确我国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真实含气能力,开展了我国... 含气量是页岩气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中的关键参数,其准确测试是计算地质储量和确定开发方案的基础。目前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由于需估算损失气量,导致其数据可信度不高。为了明确我国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真实含气能力,开展了我国首口海相页岩气保压取心井的现场含气量测试。保压取心技术可以使取出的岩心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状态,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页岩中气体的散失。考虑保压取心过程的特殊性,针对性地研发了页岩含气量现场测试设备,建立完整的测试流程和方法,实现了页岩含气量的带压测试。新方法需分段测试降压阶段解吸气量和常压阶段加热解吸气量,将两部分测试结果直接相加即可得到页岩总含气量,无需再估算取心过程中的损失气量。测试结果表明,该井常规取心段页岩总含气量平均仅为1.26 m^(3)/t,保压取心段页岩总含气量平均达3.77 m^(3)/t,明显高于常规取心段页岩含气量。此外,还建立了页岩吸附气量和游离气量直接测试方法,发现龙马溪组页岩游离气量均大于吸附气量,游离气量所占比例平均为64.48%,底部游离气量所占比例可达75%左右。与邻井同层位页岩气井的总含气量对比认为,采用目前的损失气计算方法明显低估了页岩的含气量,需结合保压取心结果进一步标定和建立新的损失气计算方法。建议未来增加页岩气保压取心井的试验井次,进一步明确页岩气储层的真实含气能力和储集能力。特别是对于深层页岩气、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等新区新领域的勘探,可优先试验保压取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保压取心 含气量 吸附气 游离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OPLS联合法快速评价页岩气井储量动用程度
11
作者 刘洪林 周尚文 李晓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4期474-483,共10页
川南地区已经钻探完成了上千口页岩气井,地质评价、钻探和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高维度的数据,利用生产获得的各种数据预测页岩气储量动用程度,是指导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耦合主成分分析法(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分析... 川南地区已经钻探完成了上千口页岩气井,地质评价、钻探和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高维度的数据,利用生产获得的各种数据预测页岩气储量动用程度,是指导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耦合主成分分析法(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分析方法是形成一种快速、准确的储量动用程度预测新方法。通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PCA-OPLS联合法,借助昭通页岩气井样本,检验了新方法在储量动用程度评价中的应用效果。实例应用表明,页岩气井储量动用预测准确率满足要求,可以用于预测新钻井的储量动用程度,从而证明PCA-OPLS联合法能达到快速、准确预测储量动用程度的目的。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在页岩气储量动用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量动用程度预测 PCA-OPLS法 多元非线性回归 精度检验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富集特征、勘探开发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红岩 周尚文 +3 位作者 赵群 施振生 刘德勋 焦鹏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0-1441,共12页
深层页岩气是中国未来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开发,成功获得一批高产井,落实了第二个万亿方储量、百亿方产量上产区,实现了深层页岩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开发技术创新突破,推动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上产。美国4大深... 深层页岩气是中国未来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开发,成功获得一批高产井,落实了第二个万亿方储量、百亿方产量上产区,实现了深层页岩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开发技术创新突破,推动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上产。美国4大深层页岩气区块已实现工业化开采,深层页岩气产量不断攀升,2021年产量达3132×108 m3,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1%。系统总结提出了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6大富集特征:①强还原环境的深水陆棚沉积,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和保存;②优质储层厚度稳定,大面积连续分布;③断裂封闭性较好,普遍超高压;④有机孔和裂缝发育,储层物性较好;⑤深层页岩含气性好,页岩气资源落实度高;⑥深层页岩游离气比例高,单井初期产量高。结合中国深层页岩气富集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指出实现深层页岩气效益开发面临的3项挑战和对应攻关方向。展望提出四川盆地海相深层页岩气可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3~5)×10^(12)m^(3),具备上产(300~500)×10^(8)m^(3)的开发前景。建议坚持攻关,秉承“极限动用”理念,精准构建页岩储层“透明地质体”,采用最优工程技术手段,优化生产制度,最大限度提高EUR(单井评估最终可采储量),持续降低开发成本,不断突破页岩气开发极限,实现中国页岩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特征 勘探进展 开发前景 页岩气 深层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孔隙度测定方法优选与推荐 被引量:3
13
作者 田冲 李怡 +8 位作者 黎丁源 张伟 钟可塑 周尚文 罗超 江文滨 李度 何亮 杨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5,共9页
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其中孔隙度是页岩储层评价和页岩气储量计算的关键参数。页岩主要发育微纳米孔隙,孔隙结构复杂,渗透率低,对其孔隙度进行精确测试较常规储层难度更大。为了解决页岩柱塞样氦气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所... 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其中孔隙度是页岩储层评价和页岩气储量计算的关键参数。页岩主要发育微纳米孔隙,孔隙结构复杂,渗透率低,对其孔隙度进行精确测试较常规储层难度更大。为了解决页岩柱塞样氦气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所测孔隙度差异较大,且不同实验方法所测页岩孔隙度可比性不明确的问题,此次在详细总结了页岩孔隙度测定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选取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实验设备开展了样品烘干温度、抽真空时间、氦气饱和平衡判定条件和氦气平衡压力等实验和对比分析,明确了不同测定方法之间的差异,形成了页岩气储层孔隙度测定推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柱塞样氦气法实验条件宜采用线切割方法制备柱塞样,样品在105℃烘干时间不少于24 h,将样品室抽真空至0.1 Pa,氦气饱和平衡判定条件采用30 min压力变化小于0.21 kPa,氦气注入压力设置为1.378 MPa;②改进后的页岩柱塞样氦气法较常规柱塞样氦气法所测孔隙度明显增大,平均增大0.79%;③平行样品颗粒样氦气法大于柱塞样氦气法和液体饱和法所测孔隙度,反映出页岩中存在少部分不连通孔隙;④柱塞样氦气法和液体饱和法所测孔隙度总体差异不大,在孔隙度较小时前者略大。结论认为,改进后的“抽真空+严格平衡条件”柱塞样氦气法所测页岩有效孔隙度可靠性高,推荐优先采用此方法进行页岩孔隙度测定,孔隙度的准确测定有助于页岩气有利区优选和页岩气储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 孔隙度 柱塞样氦气法 颗粒样氦气法 液体饱和法 方法优选 实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边界分段模型的页岩损失气量和解吸气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克成 解海鹏 +2 位作者 姜培学 周尚文 胥蕊娜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68-2178,共11页
储层含气量的准确评估是目前制约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直接法采用损失气估算模型结合解吸曲线估算储层含气量,但现有损失气估算模型均基于煤层气的常压边界条件和球形颗粒假设,如美国矿业局提出的USBM方法,为埋藏深、柱状岩... 储层含气量的准确评估是目前制约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直接法采用损失气估算模型结合解吸曲线估算储层含气量,但现有损失气估算模型均基于煤层气的常压边界条件和球形颗粒假设,如美国矿业局提出的USBM方法,为埋藏深、柱状岩心的页岩气藏含气量的估算带来较大误差.本文基于扩散理论,采用时变压力边界条件和柱坐标系求解一维扩散方程获得解析解,从而提出了新的损失气估算模型,即变边界分段模型,该模型能够反演出提钻和解吸两个阶段气体逸散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在提钻阶段,环境压力不断降低,岩心内外压差增大,气体逸散速率加快,从而是下凸函数;在解吸阶段,环境压力恒定,岩心内压力随气体逸散而下降,内外压差减小,气体逸散速率减慢,因而是上凸函数.进一步为证明模型的准确性,基于相似原理在实验室搭建了损失气-解吸气复原实验系统,采用圆柱状页岩岩心复现提钻过程和解吸过程的气体逸散情况,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变边界分段模型吻合,而已有的USBM方法不能进行准确预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变边界分段模型正确性.根据川南地区Y151井现场测试数据,采用变边界分段模型进行拟合预测,所得结果良好,验证了变边界分段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含气量 损失气模型 扩散 复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体扩散模型的页岩气体散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振华 周尚文 +1 位作者 李俊乾 蔡建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65,共10页
针对不同页岩损失气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大的问题,分析了传统单孔扩散模型的特点及不足,建立了耦合更贴近实际的时变气体扩散系数和时变岩芯边界气体浓度的修正单孔扩散模型。研究表明,原始气体浓度、气体扩散系数、岩芯边界气体浓... 针对不同页岩损失气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大的问题,分析了传统单孔扩散模型的特点及不足,建立了耦合更贴近实际的时变气体扩散系数和时变岩芯边界气体浓度的修正单孔扩散模型。研究表明,原始气体浓度、气体扩散系数、岩芯边界气体浓度和岩芯尺寸是影响页岩气体散失的关键参数。当气体扩散系数较大或损失时间过长时,USBM直线法对页岩损失气量的计算不够准确。与分段线性递减相比,岩芯边界气体浓度指数递减模式可能更贴近实际情况。岩芯边界气体浓度递减速率主要控制岩芯内气体扩散完成的总时长,而气体扩散系数变化速率主要影响气体扩散前期的特征。建立的修正单孔扩散模型可较好地从气体扩散角度揭示页岩的气体散失特征,但该模型仍需耦合气体在压差下的流动过程并基于实测数据优化其关键参数,进而提高页岩损失气量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含气量 损失气量 单孔扩散模型 关键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reme utilization”development of deep shale ga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2
16
作者 MA Xinhua WANG Hongyan +4 位作者 ZHAO Qun LIU Yong zhou shangwen HU Zhiming XIAO Yuf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377-1385,共9页
To efficiently develop deep shale ga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under the guidance of“extreme utilization”theory,a basic idea and solutions for deep shale gas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in practice.In v... To efficiently develop deep shale ga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under the guidance of“extreme utilization”theory,a basic idea and solutions for deep shale gas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in practice.In view of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low single-well production and marginal profit of wells in this region,the basic idea is to establish“transparent geological body”of the block in concern,evalu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shale gas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grated geological-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optimize the shale gas development of wells in their whole life cycle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objectives and development costs.The solutions are as follows:(1)calculate the gold target index and pinpoint the location of horizontal well drilling target,and shale reservoirs are depicted accurately by geophysical and other means to build underground transparent geological body;(2)optimize the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process,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key tools by cooling,reducing density and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drilling fluid,the“man-made gas reservoir”is built b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itu stress and fractures after the development well is drilled;(3)through efficient management,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curve and optimization of drainage and production regime,th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well are improved across its whole life cycle,to fulfil“extreme utilization”development of shale gas.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 of single well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increase by 10%-20%than last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extreme utilization”theory underground connected body gold target index drainage and production optimization marine deep shale 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hydra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ale 被引量:2
17
作者 XUE Huaqing zhou shangwen +3 位作者 JIANG Yali ZHANG Fudong DONG Zhen GUO 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146-1153,共8页
The microstructures of shale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hydrati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 and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structure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original shale... The microstructures of shale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hydrati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 and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structure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original shale samples, water saturated samples and samples with water centrifugated were examined by micro CT,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ests. The FESEM test shows that the hydration has no effect on the main morphology, position and pores of organic matter(OM). Hydration can increase the number and width of fractures in shale, including generation of new fractures and extension of existent fractures between inorganic minerals and width increase of fractures between banded organic matter and inorganic minerals. Micro CT results of samples with different water saturations show that the intensity of hydration is dominated by primary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 the more developed the primary fractures of the shale, the stronger the hydration will be. The width of fractures increased two to five times by intense hydration. The porosity of shal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secondly influenced by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The permeability of shale is mainly affected by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secondly by the porosity.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influenced bot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but more strongly on permeability than poro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HYDRATION microstructure PHYSICAL PARAMETERS FRACTURE PO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