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的致密砾岩人工缝网特征
1
作者 覃建华 鲜成钢 +6 位作者 张景 梁天博 王文中 李思远 张津宁 张阳 周福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为明确玛湖致密砾岩储层水力压裂后缝网发育特征,借鉴北美水力压裂试验场的成功经验,在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T1b2)和三段(T1b3)建立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共实施12口水平井和1口大斜度取心井,根据取心井MaJ02岩心裂缝CT扫描、成... 为明确玛湖致密砾岩储层水力压裂后缝网发育特征,借鉴北美水力压裂试验场的成功经验,在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T1b2)和三段(T1b3)建立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共实施12口水平井和1口大斜度取心井,根据取心井MaJ02岩心裂缝CT扫描、成像测井以及岩心直接观测结果,结合示踪剂监测资料,研究水力压裂缝产状、连通情况、扩展规律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水力压裂形成张性和剪切两种性质的裂缝,张性缝近似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自井筒射孔簇最远可延伸50 m;剪切缝分布于张性缝之间,大部分受缝间诱导应力场影响呈走滑剪切模式,部分呈共轭成对出现,整体上压裂缝呈先张后剪、张剪相间、剪切为主的特征。②示踪剂监测结果表明,生产早期井间普遍存在连通,随着生产的进行,缝内静压力逐渐降低,井间连通性下降。③岩性和压裂参数影响水力裂缝密度,泥岩夹层水力裂缝密度低于砾岩,并限制裂缝的扩展;更大的改造规模、更小的簇间距可提高裂缝密度,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 致密油 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 大斜度井取心 张性缝 剪切缝 缝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筛选牛繁殖力关键同源基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吉虹锦 冶倩楠 +7 位作者 李文龙 李志鹏 冯霞 米思远 史源钧 张金柠 郭健 俞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51-2765,共15页
【目的】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数据,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以期为通过叶酸改善雄性动物繁殖力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4只健康、生长状况相近的11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n=8):CON、A和B组,分别饲喂2... 【目的】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数据,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以期为通过叶酸改善雄性动物繁殖力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4只健康、生长状况相近的11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n=8):CON、A和B组,分别饲喂2、7和15 mg/kg叶酸,连续饲喂57 d。饲喂结束后分别测定3组小鼠左、右睾丸和精囊的重量,精子密度以及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通过Illumina NovaseqTM6000高通量测序进行小鼠睾丸转录组测序分析,对测序结果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注释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筛选叶酸调控精液品质和繁殖力的关键基因,并结合荷斯坦种公牛繁殖力相关同源基因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数据,进一步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雄性繁殖力的同源基因。【结果】相较于CON组,B组小鼠左、右精囊重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A和B组小鼠精液中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均极显著降低(P<0.01)。经RNA-Seq分析发现,在A vs CON组中筛选出423个DEGs,在B vs CON组中筛选出661个DEGs,A vs CON和B vs CON组中共有的上调DEGs 85个、下调DEGs 40个。通过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A vs CON组的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精液品质调控相关的GO条目,B vs CON组的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生殖器官发育相关的GO条目,A vs CON和B vs CON两个组共有的上调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精液品质调控相关等功能,共有的下调DEGs显著富集在一碳代谢过程和单精受精作用功能。通过DEGs的PPI网络分析发现,筛选出的核心节点(hub)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精液品质而影响雄性动物繁殖力。同时本研究中筛选出的hub基因均为奶牛的同源基因,并找出了不同浓度叶酸影响荷斯坦种公牛繁殖力的同源基因及其附近的QTLs,包括每次妊娠的授精次数QTL、精子活力QTL等。将hub基因进一步与前人荷斯坦种公牛精子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出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Serpinb1b基因(牛同源基因为SERPINB1)。【结论】饲喂7和15 mg/kg叶酸能够降低精液中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的Serpinb1b基因(牛同源基因为SERPINB1)是叶酸调控雄性动物繁殖力的关键基因之一,可为畜牧业实际生产中大型乳用动物荷斯坦牛的养殖及选育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力 叶酸 小鼠 荷斯坦公牛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形成特征 被引量:31
3
作者 金凤鸣 王鑫 +5 位作者 李宏军 吴雪松 付立新 楼达 张津宁 冯建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1-529,共9页
钻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构造带之上的营古1井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获非含H2S高产油气流,油气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属于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展现出古生界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原生油气藏的烃源条件、... 钻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构造带之上的营古1井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获非含H2S高产油气流,油气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属于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展现出古生界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原生油气藏的烃源条件、潜山内幕储盖组合与油气成藏时间研究,论述了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的形成与聚集特征。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具有煤系烃源岩二次规模生气、潜山内幕多储盖组合叠置发育、晚期油气充注为主3大优势成藏条件,形成了古生界潜山内幕源上砂岩和源下碳酸盐岩复式油气聚集。伴随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活动,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早期油气混注局部成藏,中期高点迁移调整成藏,晚期天然气规模充注复式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乌马营潜山 潜山内幕 古生界 原生油气藏 复式聚集 成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醋酸/有机改性蒙脱土复合多孔纤维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金宁 宋明玉 +4 位作者 陈昀 曹建华 杨占平 徐阳 魏取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4-147,152,共5页
利用高挥发溶剂,采用静电纺丝技术,通过在二醋酸(CA)纺丝液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3%和4%)的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制备CA/O-MMT复合多孔纤维膜,通过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比较纤维膜的吸附性能。通过电导率仪和黏度计分别对... 利用高挥发溶剂,采用静电纺丝技术,通过在二醋酸(CA)纺丝液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3%和4%)的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制备CA/O-MMT复合多孔纤维膜,通过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比较纤维膜的吸附性能。通过电导率仪和黏度计分别对纺丝液的电导率和黏度进行测试;利用扫描电镜分析O-MMT加入量对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实CA/O-MMT复合多孔纤维膜的复合结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O-MMT在纤维中的分布;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复合纤维膜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纤维直径变细,纤维珠节增加,但纤维膜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性能提高;且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复合纤维膜对亚甲基蓝染料的降解;酸性条件不利于复合纤维膜对亚甲基蓝染料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多孔纤维 有机改性蒙脱土 染料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多孔/无孔二醋纤复合膜的制备及过滤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金宁 宋明玉 +4 位作者 陈昀 曹建华 杨占平 徐阳 魏取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55,63,共5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借助高挥发溶剂的制孔性,制备了多孔超细二醋酸纤维。通过调控纺丝过程中多孔超细二醋酸纤维和无孔纳米二醋酸纤维的比例,制备了不同交叉结构的多孔超细/无孔纳米二醋纤复合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纤维膜的形貌,利用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借助高挥发溶剂的制孔性,制备了多孔超细二醋酸纤维。通过调控纺丝过程中多孔超细二醋酸纤维和无孔纳米二醋酸纤维的比例,制备了不同交叉结构的多孔超细/无孔纳米二醋纤复合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纤维膜的形貌,利用电导率仪测试纺丝液电导率,运用黏度计测试纺丝液的黏度,利用多孔材料孔径分析仪测试复合膜的孔径分布,通过滤料综合性能测试台测试不同空气流量下复合膜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无孔纳米纤维在复合膜中比例的增加,复合膜的孔径分布范围变窄,孔径减小,堆积密度增加;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都呈增大的趋势;当纺丝过程中,多孔超细纤维与无孔纳米纤维纺丝针管数目比例为1∶2时,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最好的品质因数,在空气流量为80L/min时,其过滤阻力仅为280Pa,过滤效率可达99.4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交叉结构 多孔纤维 过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津宁 周建生 +5 位作者 肖敦清 韩国猛 赵敏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0,共10页
近期,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乌马营和歧北等古潜山内幕与上古生界煤系有关的原生气藏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揭示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为了深入认识该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采用构造解析、埋藏—... 近期,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乌马营和歧北等古潜山内幕与上古生界煤系有关的原生气藏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揭示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为了深入认识该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采用构造解析、埋藏—热史分析、岩心薄片观察以及盆地生烃模拟等手段,综合分析了中生代构造体制与演化、盆地迁移过程、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史,研究了中生代盆地沉降、迁移及岩浆活动对煤系烃源岩生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骅坳陷中生代发生了多期、多类型的构造运动,构造事件主要有三叠纪克拉通抬升—沉降运动、侏罗纪差异压陷—压扭运动、白垩纪火山活动和伸展抬升运动;②盆地迁移过程为由南向北,孔店隆起为南、北迁移的重要界限;③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经历两次生烃过程,存在着早期油气藏;④沧东凹陷上古生界煤系晚侏罗世末进入有效生烃门限,歧口凹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末进入生烃门限;⑤中生代构造运动对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中生代各时期盆地迁移事件控制烃源岩一次生烃序列、岩浆岩局部加热事件促使烃源岩中有机质加速生烃和异常成熟等两个方面。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明确了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对华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原型盆地恢复、煤系生烃演化研究以及油气勘探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中生代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晚古生代 煤系烃源岩 生烃演化 一次生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南、北构造差异演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薄尚尚 张津宁 +2 位作者 韩国猛 梁晨 郭志桥 《科技通报》 2022年第1期20-25,共6页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南、北区中、新生代不同的构造运动机制,明确南、北区盆地构造差异。本文以黄骅坳陷南区沧东凹陷和北区岐口凹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资料开展构造分析,研究沧东凹陷和岐口凹陷构造样式、古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探讨南北...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南、北区中、新生代不同的构造运动机制,明确南、北区盆地构造差异。本文以黄骅坳陷南区沧东凹陷和北区岐口凹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资料开展构造分析,研究沧东凹陷和岐口凹陷构造样式、古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探讨南北构造差异性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沧东凹陷中、新生代经历了小幅度的沉降-抬升,经过2次构造转换形成断坳型盆地;受到沧县隆起、埕宁隆起和孔店凸起的三向围限,沧东凹陷整体呈现出两堑夹一垒构造格局,表现为滚动背斜构造;岐口凹陷中、新生代在同沉积铲式正断层控制作用下,经过大幅度沉降-抬升、3次构造转换形成断陷型盆地;岐口凹陷向具有较大伸展空间的海域方向延伸,而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式开阔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差异分析 黄骅坳陷 沧东凹陷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8
作者 张金柠 钱梦樱 +3 位作者 唐永杰 米思远 师科荣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9-1377,共9页
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 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荷斯坦牛场无菌条件下分离纯化了73株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PCR扩增鉴定SasA基因并进行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SasA蛋白的丝氨酸富集片段1(serine-rich repeat region 1,SRR1)及非重复区域(non-repeat region,NRR)并进行蛋白纯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RR,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及SRR1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黏附性差异。为进一步在NRR中定位发挥主要黏附作用的片段,试验采用了长度不同的NRR片段与完整NRR片段做竞争性黏附处理。PCR扩增产物鉴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86.3%的牛源金葡菌菌株含SasA基因且序列一致性超过95%。相较于SRR1和BSA,NRR对细胞具有更强的黏附性。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NRR1-2片段(230—540 aa)对NRR抑制作用最明显。综上表明,SasA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具有普遍性,该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SasA蛋白中,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起主要黏附作用的为NRR1-2片段,大致定位在其结构域的230—540位氨基酸。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该区域结合的受体中可能存在SasA作为黏附素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互作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表面蛋白A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黏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CO_(2)/H_(2)O共重整气化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潘磊 于震宇 +3 位作者 张津宁 吴贞国 郭锐 谢华清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9-724,共6页
文章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对生物质重整气化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了气化温度、CO_(2)/C和S/C等参数对生物质重整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气化温度可以增大H_(2)和CO产率、降低CH_(4)和C产率;气化剂中CO_(2)的... 文章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对生物质重整气化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了气化温度、CO_(2)/C和S/C等参数对生物质重整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气化温度可以增大H_(2)和CO产率、降低CH_(4)和C产率;气化剂中CO_(2)的增加可以提高CO产率、降低H_(2)/CO,H_(2)O的增加可以提高H_(2)产率、增大H_(2)/CO;通过调控CO_(2)/H_(2)O,可有效调节合成气的H_(2)/CO;当气化温度为700℃,CO_(2)/C为0.5,S/C为1.5时,H_(2)产率为1.07 m^(3)/kg,CO产率为0.56 m^(3)/kg,基本没有CH_(4)和C的生成,气化效率达到了111.88%,合成气的H_(2)/CO约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重整气化 气化介质 H_(2)/CO合成气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视觉技术在大米品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晋宁 金毅 尹君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02-310,共9页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由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提高大米品质对稳定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国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对...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由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提高大米品质对稳定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国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对大米的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进行快速、无损检测,对于提高大米的品质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在大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中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并对今后大米品质检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品质检测 机器视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水分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晋宁 尹君 田一骏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1-215,共5页
水分是小麦安全储藏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不同水分的小麦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提取小麦籽粒图像中的47个图像特征(23个形态特征和24个颜色特征),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图像特征与小麦含水量的相关性... 水分是小麦安全储藏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不同水分的小麦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提取小麦籽粒图像中的47个图像特征(23个形态特征和24个颜色特征),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图像特征与小麦含水量的相关性,使用逐步选择法筛选出对于小麦水分预测最重要的特征子集并建立了ElasticNet、RandomForest、AdaBoost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个回归模型的R 2值分别为0.96、0.97、0.98,RMSE值分别为1.05、0.26、0.84。其中RandomForest模型预测结果的水分绝对误差主要分布在±1.5之间。因此,可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用于小麦水分无损检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小麦 水分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of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被引量:1
12
作者 JIN Fengming WANG Xin +5 位作者 LI Hongjun WU Xuesong FU Lixin LOU Da zhang jinning FENG Jian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Well Yinggu 1 drilled on the tectonic belt of the Wumaying buried-hill in Huanghua Depression obtained non-H2S high-yield oil and gas flow from the Permia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 The oil and gas are derive... Well Yinggu 1 drilled on the tectonic belt of the Wumaying buried-hill in Huanghua Depression obtained non-H2S high-yield oil and gas flow from the Permia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 The oil and gas ar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 source rock, the petroleum reservoir is an inner buried-hill primary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howing a good prospect of the Paleozoic inner buried-hill primary reservoir exploration.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the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are discussed by studying the primary source conditions, the inner buried-hill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has three preponderant characteristics of accumulation: secondary large-scale gas generation of coal source rock, multi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mainly late hydrocarbon charging, which formed the compou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the above-source sandstone and under-source carbonate rock in the Paleozoic inner buried-hill. Along with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ic activit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is characterized by "mixed oil and gas charge in local parts in early stage, adjustment accumulation due to structural high migration in middle stage, and large-scale natural gas charge and compound accumulation in lat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Huanghua DEPRESSION Wumaying buried-hill INNER buried-hill Paleozoic primary RESERVOIR compound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 fracture network in the tight conglomerate reservoir based on a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 site
13
作者 QIN Jianhua XIAN Chenggang +6 位作者 zhang Jing LIANG Tianbo WANG Wenzhong LI Siyuan zhang jinning zhang Yang ZHOU Fuji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5年第1期245-257,共13页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network in tight conglomerate reservoir of Mahu after hydraulic fracturing,a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 site was set up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members o...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network in tight conglomerate reservoir of Mahu after hydraulic fracturing,a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 site was set up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members of Triassic Baikouquan Formation(T1b2 and T1b3)in Ma-131 well area,which learned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 sites in North America(HFTS-1).Twelve horizontal wells and a high-angle coring well MaJ02 were drilled.The orientation,connection,propagation law and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aulic fractures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results of CT scans,imaging logs,direct observation of cores from Well MaJ02,and combined with tracer monitoring data.Results indicate that:(1)Two types of fractures have develop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i.e.tensile fractures and shear fractures.Tensile fractures are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and propagate less than 50 m from perforation clusters.Shear fractures are distributed among tensile fractures and mainly in the strike-slip mode due to the induced stress field among tensile fractures,and some of them are in conjugated pairs.Overall,tensile fractures alternate with shear fractures,with shear fractures dominated and activated after tensile ones.(2)Tracer monitor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lls was prevale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production,and the static pressure in the fractur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wells reduced as production progressed.(3)Density of hydraulic fracture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lithology and fracturing parameters,which is smaller in the mudstone than the conglomerate.Larger fracturing scale and smaller cluster spacing lead to a higher fracture density,which are important directions to improve the well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conglomerate tight oil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 site high-angle coring tensile fractures shear fractures fracture network feat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