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苗自动嫁接成型装置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春梅 单重阳 +5 位作者 周建波 吴晓峰 张北航 李全罡 羿宏雷 李芝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5,共14页
【目的】油茶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油茶芽苗嫁接可显著降低种植成本,已成为油茶良种苗的主要来源,但传统手工嫁接作业质量可控性较差,成本高,且现有油茶苗木嫁接装置苗木机械损伤率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目的】油茶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油茶芽苗嫁接可显著降低种植成本,已成为油茶良种苗的主要来源,但传统手工嫁接作业质量可控性较差,成本高,且现有油茶苗木嫁接装置苗木机械损伤率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电机驱动、苗木损伤率低的油茶苗自动嫁接成型装置从而推动油茶种植业的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基于嫁接原理分析和嫁接流程确定,依据随机取样所得的砧木和穗木几何参数设计关键部件,包括夹持固定、劈切拉削和对中装置。为了验证设计的有效性,使用Abaqus软件对嫁接过程中苗木的对中进行了动力学仿真。此外,本研究还结合Design Expert软件建立了响应面和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嫁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结论】动力学仿真结果显示,在嫁接过程中砧木的最大变形量为0.4165 mm,确定苗夹直径的尺寸为3.0~3.7 mm,对中后砧木的平均偏移量为0.0667 mm,占其轴径的2.7%,显示出良好的对中稳定性和嫁接质量保证。参数优化分析确定了对中过程的最佳嫁接速度为30.52 mm/s,最佳嫁接深度为53.55%和较佳苗木开口角度为6.89°。【结果】本研究所设计的装置采用多个电缸联合驱动实现了对油茶苗木的自动嫁接、降低了苗木对中损伤率,可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也能为其他农林植物自动化嫁接装置的设计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油茶苗嫁接 自动嫁接技术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环境与属性:问题与争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进 王振义 +9 位作者 赵衡 张北航 曲军峰 杨亚琦 张义平 赵硕 刘建峰 曹鹏 杨旭 郑荣国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共32页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但是对这些变形的解释和认识存在很多争论,导致对古亚洲洋关闭时限产生不同认识。【研究方法】系统介绍目前已知阿拉善不同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变形,厘定了该时期阿拉善地区的构造序列和特点。【研究结果】中二叠世晚期(270~260 Ma),在阿拉善北部形成广泛分布的线性褶皱与逆冲构造。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形成卷入整个阿拉善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大型韧性剪切变形;晚三叠世,形成了切割造山带的大型左行走滑变形。以上3期变形的切割关系在阿拉善东北部狼山、中部杭乌拉、西部霍布哈尔等地区最典型。系统分析碰撞阶段和陆内阶段的变形特点,认为晚二叠世变形代表了古亚洲洋关闭碰撞阶段的变形,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的变形代表了造山带形成之后,Pangea超大陆形成的巨型剪切变形,是中亚造山带形成后经历的第一期陆内变形,而晚三叠世变形代表了受控于板块周缘陆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结论】古大洋消失后的碰撞阶段变形与陆内变形有一定的差异,从变形角度可以有效限定古亚洲洋不同阶段的演化。以阿拉善地区为代表的中亚造山带在洋陆转换阶段内连续经历不同性质、不同方向变形的叠加,也是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阿拉善 古亚洲洋 二叠纪—三叠纪 变形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与背景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进 张北航 +6 位作者 赵衡 刘玉刚 江海 曲军峰 王振义 张义平 赵硕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103,共26页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古构造应力场区域性特征可以用来约束主要构造阶段的环境与背景。统计表明,中、晚三叠世北方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而南方由于旋转以及多板块的作用,显示不同方向的古构造应力场,三叠纪早期还发育有不同性质的韧性变形,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陆内变形、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扬子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以及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作用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变形以及不同古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总体一致的西北西-东南东向区域应力场条件下,叠加了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作用,同期的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的俯冲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的区域性北西-南东向伸展指示具有一致的背景,古太平洋板块的回撤可能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在中国中东部存在一期短暂的北西-南东向缩短,从南向北,变形的时代依次变年轻,指示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期从南至北的构造作用,可能与外来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中国中东部中生代的陆内演化或者变形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板缘作用有重要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 古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断层滑动矢量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北部珠斯楞地区古硐井群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王振义 张进 +7 位作者 刘建峰 曲军锋 赵衡 张北航 杨亚琦 赵硕 吴春娇 郑荣国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9-1605,共17页
前寒武纪地层的分布和形成时代是大地构造划分和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对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硐井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甘-新-蒙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主要分布在甘-新-蒙北山地区,对其是否分布在阿拉善北部地... 前寒武纪地层的分布和形成时代是大地构造划分和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对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硐井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甘-新-蒙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主要分布在甘-新-蒙北山地区,对其是否分布在阿拉善北部地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与中蒙边界之间)以及其形成时代未有明确认识,影响着对该地质体和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本文选取阿拉善北部珠斯楞地区的原划蓟县系碎屑岩组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地质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了碎屑锆石年龄为2621~291 Ma,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锆石ε_(Hf)(t)主要集中在7.5~+5.4,地壳模式年龄T_(DM)^(C)为3.29~1.69 Ga,显示了源区主要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古老地壳重熔和古元古代中晚期新生地壳等历程。根据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和碎屑锆石频谱特征将其最大沉积时限限定在1240 Ma。并将其与北山地区的古硐井群在岩石组合、形成时代、Hf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开展了对比,认为二者具相似性,将其厘定为古硐井群。结合前人工作,证实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以北的阿拉善北部与北山造山带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和源区时代特征,说明阿拉善北部和北山造山带可能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北部地区 古硐井群 前寒武纪 锆石U-Pb-Hf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三叠纪伸展作用——来自狼山地区玄武岩的限定
5
作者 惠洁 范立勇 +5 位作者 赵伟波 康锐 王宇菲 张进 张北航 赵衡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7-1992,共16页
本文报道了阿拉善东北缘狼山地区新发现的三叠纪玄武岩,通过对该玄武岩形成环境以及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开展相关研究,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盆地的类型及形成背景。^(40)Ar/^(39)Ar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玄武岩... 本文报道了阿拉善东北缘狼山地区新发现的三叠纪玄武岩,通过对该玄武岩形成环境以及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开展相关研究,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盆地的类型及形成背景。^(40)Ar/^(39)Ar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17 Ma),表现出OIB的化学特征,为石榴子石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经历约5%~10%的部分熔融形成的,是板内伸展环境下软流圈减压熔融的产物。同时,该地区发育有晚三叠世NE-SW走向左行韧性剪切带,该期左行剪切向南可与中国巴彦乌拉山和贺兰山地区的同时期左行剪切相连,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国境内,时间的同时性说明该左行剪切与玄武岩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将狼山和贺兰山地区发育的同时代玄武岩、延长组沉积以及左行走滑剪切进行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在晚三叠世发生过一期左行走滑剪切并伴随有拉分盆地的形成,导致了岩石圈的伸展,进而使得软流圈发生减压熔融形成了玄武岩。该期左行走滑剪切的形成是由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碰撞引起的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发生的相对运动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走滑拉分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狼山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陆块属性厘定的依据——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振义 张进 +3 位作者 吴春娇 赵衡 张北航 张义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5-959,共15页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山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笔者等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的微陆块为例,总结梳理了微陆块厘定的相关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碎屑锆石谱峰显示的源区时代特征,地质事件序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信息,继承锆石、捕获锆石和古生代侵入体同位素显示的深源地壳信息,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厘定依据不同,对微陆块属性认识争论不断,即使相同依据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认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等认为前寒武纪基底的亲缘性探讨不仅要注重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还要在精细野外解剖和高精度年代学工作基础上,注意其变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源区时代特征、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地壳增生信息和深源地壳信息等的综合对比分析,以得到较全面依据,探讨其构造属性。当获得一组前寒武纪地质体信息时,可先进行同构造单元内对比,再与其他构造单元对比。当特征相异时则需进行构造单元拆分或考虑构造就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推覆体、走滑外来体、俯冲刮削的构造岩片);当特征相似时,可能指示了相同微陆块的裂解或破坏或者不同的微陆块共同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陆块 大地构造属性 前寒武纪 北山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活动特征:对正断层生长的限定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衡 张进 +5 位作者 李岩峰 曲军峰 张北航 张义平 云龙 王艳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3-1453,共21页
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新生代发育有3期构造,分别为中新世NW-SE向挤压形成的逆断层,NNE向挤压形成的左行走滑断层以及晚新生代NW-SE向伸展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结合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新生代构造,认为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的活动与青... 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新生代发育有3期构造,分别为中新世NW-SE向挤压形成的逆断层,NNE向挤压形成的左行走滑断层以及晚新生代NW-SE向伸展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结合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新生代构造,认为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的活动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逐步扩展、应力场逐渐调整有关。狼山山前正断层目前是一条贯通的断层,其演化基本符合恒定长度断层生长模型,断层中间部位滑动速率最大,向断层两侧逐渐递减。从不同方法得出的滑动速率来看,进入全新世以来,断层滑动速率有逐渐变小的趋势。结合阿拉善地块内部及东缘断层震源机制解以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认为河套—吉兰泰盆地和银川盆地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伸展盆地,两者通过构造转换带相连,转换区内断层表现为右行走滑。转换区5级以上地震可能是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近南北向右行断层活动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山 正断层 断层生长 阿拉善 青藏高原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区构造地质填图方法思考、实践、探索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进 曲军峰 +7 位作者 张庆龙 李锦轶 郑荣国 张北航 赵衡 解国爱 刘建峰 贺振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221,共30页
构造地质填图是地质填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造地质研究的基础源泉。填图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建立填图区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序列,探讨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主要内... 构造地质填图是地质填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造地质研究的基础源泉。填图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建立填图区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序列,探讨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主要内容是确定填图单元、表示各种(可填的)构造要素。填图的详细程度根据填图的比例尺而定,比例尺越大,可填制和表示的构造要素越多。填图中要重视中小构造要素的观察和描述,构造要素的测量要尽可能多。主要方法包括穿越法、追索法和查证法;比例尺越大,追索法的重要性越大。卫星遥感影像是填图的重要基础,影像的使用贯穿填图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填图 基岩 填图方法 构造要素 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增生杂岩带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与后期变形的区别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进 曲军峰 +8 位作者 赵衡 张北航 刘建峰 郑荣国 杨亚琦 牛鹏飞 惠洁 赵硕 张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78,共23页
俯冲增生杂岩带是造山带重要的组成单元,它记录了从俯冲到碰撞以及碰撞后陆内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增生楔形成过程复杂,而后期的碰撞以及陆内变形又会强烈改造俯冲期的变形,因此如何区分增生杂岩中俯冲期间和碰撞阶段的... 俯冲增生杂岩带是造山带重要的组成单元,它记录了从俯冲到碰撞以及碰撞后陆内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增生楔形成过程复杂,而后期的碰撞以及陆内变形又会强烈改造俯冲期的变形,因此如何区分增生杂岩中俯冲期间和碰撞阶段的变形就非常重要,但明确的区分两者又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发育的俯冲-增生杂岩都经历了后期强烈的改造,因而正确合理地筛分俯冲阶段和碰撞阶段的变形,在我国的造山带研究中日益突出。本文在详细介绍俯冲期间相关变形及其机制的基础上,从不同构造要素的分布、发育特征、形成环境、成因机制等方面综合对比了俯冲阶段和碰撞阶段以及之后构造变形的异同,提出了区别不同阶段变形的主要原则。相比碰撞阶段变形,俯冲阶段的变形主要集中在俯冲隧道中,以简单剪切或一般剪切为主(逆冲断层多见),底板垫托以及双冲构造是变形的重要特征,变形呈弥散性,断层和面理以及褶皱等具有优势的构造极性,但缺少区域尺度的大型褶皱;纯剪变形少见,主要发育在俯冲隧道上方的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以及水岩反应强烈,直接控制变形行为,发育有从显微尺度到区域尺度的变形分解现象。而碰撞阶段主要是在陆上环境进行,主要变形集中在接触带以及大型断裂/剪切带附近。断层和面理的构造极性不明显,增生楔整体变形,出现区域尺度的大型褶皱;流体作用虽有,但不如俯冲阶段明显和强烈,以逆冲和走滑断层多见。然而很多指标和依据并不是某种环境下唯一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各方面信息和要素进行判断,合理区分不同阶段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碰撞 增生杂岩 变形环境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构造带的性质与演化: 来自变形和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进 曲军峰 +8 位作者 刘建峰 王艳楠 赵衡 赵硕 张北航 郑荣国 云龙 杨亚琦 牛鹏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217,共28页
中亚造山带东段何时与何地关闭,从俯冲到关闭的过程以及随后的陆内演化又经历了什么主要事件,目前还存在不同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林西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及其周围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表明,以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和双井片岩为代表的西拉木伦... 中亚造山带东段何时与何地关闭,从俯冲到关闭的过程以及随后的陆内演化又经历了什么主要事件,目前还存在不同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林西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及其周围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表明,以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和双井片岩为代表的西拉木伦河构造带是一个晚古生代的增生楔,在该混杂岩带中发育了典型的岩块被包裹在基质中的构造。该楔体被中、晚二叠世克德河砾岩所覆盖。增生楔中最早的近东西向构造代表了向南俯冲阶段的变形,随后继续经历向北的逆冲推覆,卷入了中、晚二叠世地层,形成了碰撞期的变形;在晚二叠世末期-三叠纪早期,蛇绿混杂岩以及上覆的克德河砾岩又经历了区域性的强烈的右行韧性剪切,并发生应变分解。晚二叠世区域性的右行韧性剪切在中亚造山带南缘普遍发育,代表了中亚造山带已经全部进入陆内环境。双井片岩也经历了与蛇绿混杂岩类似的变形事件,在增生楔下部经历变质作用,并在碰撞期抬升至地表,晚期为区域性的右行剪切。同时,结合锆石与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测试表明,双井片岩和蛇绿混杂岩共同经历了中、晚侏罗世源自北侧蒙古-阿霍茨克大洋关闭导致的近南北向挤压、早白垩世期间遍及东亚的区域性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短暂的构造反转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拉木伦构造带 蛇绿混杂岩 低温热年代学 双井片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东北缘晚中生代以来陆内变形、古应力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北航 张进 +3 位作者 曲军峰 赵衡 牛鹏飞 惠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124,共15页
陆内变形及其构造背景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期陆内变形,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理想地区。通过在狼山地区开展1∶5万构造地质填图,根据大量的野外观测、详细的测量和构造切割叠加关系,结合前... 陆内变形及其构造背景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期陆内变形,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理想地区。通过在狼山地区开展1∶5万构造地质填图,根据大量的野外观测、详细的测量和构造切割叠加关系,结合前人所做锆石年代学和低温热年代学工作,厘定出狼山地区自晚侏罗世以来发育6期陆内变形。断层面矢量数据反演显示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先存构造和欧亚板块边缘自晚侏罗世以来不同方向的增生是控制狼山地区陆内变形的主要因素。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狼山地区的构造变形主要受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进入新生代,狼山地区开始受到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晚中生代 新生代 陆内变形 古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的阶区构造及生长机制:以狼山山前断层带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衡 张进 +6 位作者 李岩峰 曲军峰 张北航 牛鹏飞 云龙 张义平 王艳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01-1617,共17页
正断层带在生长过程中内部发育有阶区构造,阶区在正断层的相互作用、连接过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同时阶区还影响地表径流和沉积盆地的发展、流体的运移和圈闭的形成。位于内蒙古河套断陷西缘的狼山山前断裂是晚新生代以来持续活动的大型... 正断层带在生长过程中内部发育有阶区构造,阶区在正断层的相互作用、连接过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同时阶区还影响地表径流和沉积盆地的发展、流体的运移和圈闭的形成。位于内蒙古河套断陷西缘的狼山山前断裂是晚新生代以来持续活动的大型正断层系统,断层带内部发育有不同类型的阶区构造。识别出了两种类型阶区的连接方式,一种是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斜坡从"软连接"到"硬连接"的演化过程;另一种是楔状阶区通过一条断层向另一条断层扩展的方式连接产生。基岩中的先存构造要素控制并影响山前正断层的展布方位及阶区的形态:基底内部NNE向糜棱面理控制山前断层带的走向,早期向SE倾斜的逆冲断层面被正断层局部利用。沿断层倾向方向,山前正断层逐渐向盆地方向扩展,最新活动的断层位于盆地边缘甚至盆地内部;沿断层走向方向,狼山山前正断层逐渐向南西侧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山 正断层 阶区 断层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山地区叠布斯格岩群变形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牛鹏飞 曲军峰 +2 位作者 张进 张北航 赵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67-1884,共18页
阿拉善东北缘狼山地区的叠布斯格岩群(杂岩)作为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之一,主要出露有条痕状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夹透辉石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等。本次研究通过构造解析与填图,系统分析了狼山地区叠布... 阿拉善东北缘狼山地区的叠布斯格岩群(杂岩)作为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之一,主要出露有条痕状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夹透辉石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等。本次研究通过构造解析与填图,系统分析了狼山地区叠布斯格岩群构造变形样式、变形期次与时限。研究显示,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叠布斯格岩群至少记录了四期变形,第一期变形主要表现为片麻岩早期面理的枢纽近E- W向褶皱变形(D1),轴面倾向NNW,应与华北克拉通统一化过程有关;第二期为近N- S向褶皱变形(D2),褶皱枢纽向NNE倾伏,古生代时期阿拉善地块与华北板块增生拼合,在阿拉善地块东缘产生近东西向挤压,在狼山地区形成枢纽近N- S向的褶皱;第三期变形为NE向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D3),中-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成的阿拉善地块相对华北板块沿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发生左行剪切运动,使早期构造发生逆时针旋转,是狼山地区一期重要的变形事件;第四期为NE- SW向紧闭褶皱(D4),褶皱轴面多倾向NW,晚侏罗世来自古太平洋的俯冲和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产生的NW- SE向挤压,使叠布斯格岩群片麻岩及后期糜棱岩化花岗岩再次发生枢纽NE- SW向褶皱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狼山 叠布斯格岩群 变形样式 变形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地区叠布斯格岩群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阿拉善地块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
14
作者 牛鹏飞 曲军峰 +2 位作者 张进 张北航 赵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4-773,共20页
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端,其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一直存在争议。选取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叠布斯格岩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探讨阿拉善地块的性质和归属及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叠布斯格岩群主要由变质... 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端,其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一直存在争议。选取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叠布斯格岩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探讨阿拉善地块的性质和归属及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叠布斯格岩群主要由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组成,包括高级变质的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并被古元古代钾质花岗岩侵入。来自叠布斯格岩群3个副片麻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叠布斯格岩群副片麻岩中碎屑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2.60~2.10 Ga,变质锆石的年龄显示叠布斯格岩群经历了1.98~1.90 Ga和1.90~1.79 Ga的两组峰期变质作用,指示叠布斯格岩群原岩形成于2.10~1.98 Ga。研究区未发现有太古宙岩石出露,但不排除其下部地壳中存在太古宙基底岩石的可能。碎屑锆石的Lu-Hf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叠布斯格岩群副片麻岩中碎屑锆石的εHf(t)均为负值,指示其成岩物质源于古—中太古代(3.42~2.79 Ga)古老地壳在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的重熔或再造。通过对比叠布斯格岩群和阴山地块、孔兹岩带的岩浆-变质事件及Hf同位素特征,推测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基底在古元古代可能是孔兹岩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阿拉善地块 叠布斯格岩群 古元古代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油茶嫁接机砧木切削机构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全罡 吴晓峰 +5 位作者 杨兰 李芝茹 张北航 韩立志 王晓红 孟凡烨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16,21,共5页
介绍了ANSYS的应用和分析方法,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油茶苗木嫁接机的砧木切削机构设计进行了建模,并应用ANSYS程序对砧木切刀的受力状态和使用寿命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油茶嫁接机砧木切削过程中砧木切刀的应力状态,为切刀材料的选择和... 介绍了ANSYS的应用和分析方法,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油茶苗木嫁接机的砧木切削机构设计进行了建模,并应用ANSYS程序对砧木切刀的受力状态和使用寿命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油茶嫁接机砧木切削过程中砧木切刀的应力状态,为切刀材料的选择和切刀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嫁接机 砧木切刀 有限元分析 A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DYNA的油茶嫁接穗木夹持机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全罡 吴晓峰 +4 位作者 李芝茹 张北航 韩立志 王晓红 孟凡烨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9-103,共5页
介绍了油茶嫁接机的研制进展,针对油茶嫁接的穗木夹持机构进行了力学仿真分析,并应用LS-DYNA程序对穗木夹持机构对穗木的夹持力和切刀切削力对穗木产生的轴向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仿真,得出了穗木夹持机构夹持力选择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茶 嫁接机 非线性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阿拉善晚新生代变形的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进 张北航 +5 位作者 赵衡 云龙 曲军峰 王振义 杨亚琦 赵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4-357,共24页
北山-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新生代晚期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陆内变形,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应力传递区,是研究印度-欧亚碰撞远程效应的关键地区。北山-阿拉善地区晚新生代变形区别于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天... 北山-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新生代晚期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陆内变形,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应力传递区,是研究印度-欧亚碰撞远程效应的关键地区。北山-阿拉善地区晚新生代变形区别于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天山以及阿尔泰地区,表现为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左行走滑断层及其间一系列北东向的正断层及其控制的断陷(拉分)盆地。近东西向的左行走滑断层规模较大,走向延伸很长,成为北山-阿拉善新生代晚期变形的骨干构造。整体上北山-阿拉善地区之间的晚新生代变形是在北侧北东东向南蒙古—天山左行走滑断层和南侧北东东向阿尔金断层之间阶区内的变形,在这个左行-左阶的区域内,变形表现为边界走滑断层派生出的近东西向次级走滑断层(P剪切)和北东向伸展盆地(如额济纳盆地和旧井盆地)。该区域是一个左行张剪区域,使得该区成为区别于蒙古戈壁阿尔泰的右行压剪构造,而阶区内区域性的伸展导致了本区平坦的地势并成为主要的汇水盆地区。GPS速度场以及上地幔-下地壳各向异性资料表明,塔里木克拉通在青藏高原向北的扩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青藏高原北缘上地幔-下地壳在遇到塔里木克拉通后沿着该克拉通东南边缘转向,向北东流动,而塔里木本身则继续向北北东传递应力,导致天山的崛起并挤压准噶尔盆地,进而形成了阿尔泰山北北西走向的右行剪切变形;向北东方向流动的上地幔—下地壳则导致北山-阿拉善地区以及南蒙古地区的晚新生代左行剪切变形,该地区的变形宏观上呈现弥散性特点,区别于塔里木-天山-准噶尔地区新生代变形集中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阿拉善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陆内变形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素变化与虫害发生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芝茹 李全罡 +4 位作者 樊冬温 张北航 张福娟 曲哲 王俊 《森林工程》 2019年第4期51-57,共7页
为探究气象因素变化对虫害发生的影响规律,以21 a落叶松毛虫幼虫发生面积为主系列,相应时间节点气象数据为映射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其灰色关联度排序为:全年极端最低气温(γ_(09)=0. 87)> 3月份降水量(γ_(03)=0. 86)=8月份降水... 为探究气象因素变化对虫害发生的影响规律,以21 a落叶松毛虫幼虫发生面积为主系列,相应时间节点气象数据为映射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其灰色关联度排序为:全年极端最低气温(γ_(09)=0. 87)> 3月份降水量(γ_(03)=0. 86)=8月份降水量(γ_(08)=0. 86)> 4月份连续无降水日数(γ_(06)=0. 83)> 3月份连续无降水日数(γ_(04)=0. 81)> 4月份降水量(γ_(05)=0. 78)> 7月份降水量(γ_(07)=0. 72)> 4月份一候平均气温(γ_(02)=0. 66)>繁殖期平均风速(γ_(010)=0. 64)> 3月份六候平均气温(γ_(01)=0. 60)。通过绝对关联度概念的引入分析验证计算结果:全年极端最低气温对虫害发生影响最大,3月六候平均气温与虫害发生的关联度较小。因此可从上年8月降水量、全年极端气温、3月降水量为切入点预测气象相似年落叶松毛虫是否大发生,为森防部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 气象因素变化 特征映射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