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及其对天然气运聚的指示意义
1
作者 杨跃明 王茂云 +6 位作者 吴长江 曾溅辉 潘珂 张欢乐 王小娟 陈冬霞 崔虎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91,共14页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藏具有明显的“钙富集和钠亏损”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为3.3~45.6 g/L,为CaCl_(2)型,Ca^(2+)当量比[γ(Ca^(2+))]为24.7%~69.5%。根据γ(Ca^(2+))将研究区沙二段地层水划分为高钙地层水[γ(Ca^(2+))≥60%]、中钙地层水[40%≤γ(Ca^(2+))<60%]和低钙地层水[γ(Ca^(2+))<40%]3种类型。3类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高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相对较近且与角①断裂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4.1 g/L,相对较高,阳离子以Ca^(2+)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小;低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较远或不与角①断裂直接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9 g/L,阳离子以Na^(+)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大;中钙地层水矿化度平均值为17.7 g/L,Na^(+)与Ca^(2+)含量相差不大,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介于前两者之间。Ca^(2+)含量较高的须家河组地层水的混入是沙二段地层水富钙的主要原因,后续的水-岩相互作用,尤其是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导致钙进一步富集,而钠减少。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碳酸盐平衡系数、矿化度以及γ(Ca^(2+))沿着天然气侧向运移路径逐渐减少,表明富钙地层水化学指标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较好的示踪能力。沙二段地层水中的钙越富集,储层的含气性越好,说明富钙地层水对天然气的富集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相互作用 源-储分离型气藏 富钙地层水 天然气运聚 沙溪庙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富满地区超深层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油气差异成藏成因探讨
2
作者 乔俊程 常少英 +9 位作者 曾溅辉 曹鹏 董科良 王孟修 杨冀宁 刘亚洲 隆辉 安廷 杨睿 文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6-1246,共21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分析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提出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或弱挤压,中期压扭、伸展或平移走滑,晚期定型、继承发育或张扭反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FI5断裂带和FI17断裂带挤压、剪切和拉张应力交替发育,不同部位演化差异明显,FI7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以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为主,演化过程相对简单。(2)演化过程不同的断裂形成了不同的几何结构,造成通源性、输导性与储集性强弱差异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FI5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油气以垂向充注为主,FI7断裂带油气以侧向运移调整为主,FI17断裂带为垂向充注-侧向运移复合型。(3)断裂演化过程差异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东部断裂晚期活动性强,喜马拉雅期高成熟裂解气大量充注成藏,形成了“西油东气”的格局。断裂带内不同部位演化过程差异加剧了断裂内油气性质变化的复杂性。(4)垂向充注型油气藏中通源性、输导性和储集性的耦合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充注期次差异控制了油气性质变化,油气侧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藏中储集性及侧向连通程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及油气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聚能力 成藏富集机理 走滑断裂 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气藏 富满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碘酸钠诱导的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模型大鼠视网膜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沛霖 王璐 +4 位作者 蒋姣姣 陆素青 曾建慧 张晓敏 邱梅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63-867,共5页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碘酸钠诱导的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模型大鼠视网膜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碘酸钠组、碘酸钠+EGCG组,每组12只。碘酸钠组和碘酸钠+EGCG组...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碘酸钠诱导的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模型大鼠视网膜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碘酸钠组、碘酸钠+EGCG组,每组12只。碘酸钠组和碘酸钠+EGCG组大鼠按体质量尾静脉注射50 mg·kg-1碘酸钠,建立干性AMD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碘酸钠+EGCG组大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4μL 0.5 g·L^(-1) EGCG,空白对照组、碘酸钠组大鼠右眼给予等量生理盐水,21 d后将大鼠处死、取材并检测指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Nrf2、NADPH氧化还原酶(NQO1)、Ⅰ型血红素氧化酶(HO-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视网膜Nrf2、NQO1、HO-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碘酸钠组大鼠视网膜全层均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损伤明显,外核层排列紊乱,呈波浪状改变;与碘酸钠组相比,碘酸钠+EGCG组大鼠视网膜各层损伤得到改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碘酸钠组大鼠视网膜组织SOD、GSH-Px含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MDA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碘酸钠组相比,碘酸钠+EGCG组大鼠视网膜组织SOD、GSH-Px含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MDA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碘酸钠组大鼠视网膜Nrf2、NQO1、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碘酸钠组相比,碘酸钠+EGCG组大鼠视网膜Nrf2、NQO1、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碘酸钠组大鼠视网膜Nrf2、NQO1和HO-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碘酸钠组相比,碘酸钠+EGCG组大鼠视网膜Nrf2、NQO1、HO-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EGCG主要是通过上调Nrf2表达,进而激活下游产物NQO1、HO-1表达,提高SOD、GSH-Px含量,降低MDA含量,从而增强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抑制碘酸钠诱导的干性AMD大鼠视网膜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碘酸钠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Nrf2/ARE信号通路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S53-2井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隆辉 曾溅辉 +2 位作者 刘亚洲 杨冀宁 耿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0-1122,共13页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是研究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油气运移成藏动态化、可视化、定量化研究。但传统二维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存在细微现象缺乏、含油性测量难、观察面单一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同...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是研究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油气运移成藏动态化、可视化、定量化研究。但传统二维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存在细微现象缺乏、含油性测量难、观察面单一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同时为了揭示超深层油气成藏特征,研发了一种可视化三维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并成功模拟了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S53-2井的成藏过程。明确了超深断控油气藏油气成藏影响因素;揭示了断层和缝网系统在断控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其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提出了主断层、缝网及缝网一侧的地堑断层是油气的优势聚集区;建立了“浮力垂向运移、先核部后破碎带、先主干后地堑、缝网输储一体、主次断裂各异”的油气成藏模式。新技术使实验过程更加清晰,实验参数更加准确,实验现象更加立体,可为实验室油气成藏模拟工作提供新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油气藏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复杂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13
5
作者 曾溅辉 张亚雄 +9 位作者 张在振 乔俊程 王茂云 陈冬霞 姚泾利 丁景辰 熊亮 刘亚洲 赵伟波 任克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7-1083,共17页
近年来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发现,致密砂岩气藏普遍产水,气-水关系非常复杂,“避水找气”已成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基于简单平缓构造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和大牛地致密砂岩气藏)、简单平缓-复杂隆起构造过渡区(鄂尔多斯盆地... 近年来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发现,致密砂岩气藏普遍产水,气-水关系非常复杂,“避水找气”已成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基于简单平缓构造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和大牛地致密砂岩气藏)、简单平缓-复杂隆起构造过渡区(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和复杂隆起构造区(四川盆地川西地区致密气藏)气-水关系的综合地质分析,结合岩心和孔隙尺度致密砂岩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物理模拟,明确了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关系的类型和特征,揭示了砂体、岩心和孔隙尺度复杂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主控因素,建立了气-水分布模式。研究指出: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关系在砂体尺度上主要存在纯气无水型、上气下水正常型、上水下气倒置型、气-水同层混合型、气包水孤立型和纯水无气型等6种类型。在砂体尺度下,生烃强度控制了气-水分布范围,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气-水分布样式,源-储压差和构造活动联合控制了气-水分布边界;在岩心尺度下,渗透率和充注动力耦合控制了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在孔隙尺度下,孔喉大小和配位数与充注压力耦合控制了流体赋存和渗流特征,决定了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不同源-储组合的致密气藏,受砂体、岩心和孔隙尺度主控因素共同作用及其差异的影响,其气-水分布模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主控因素 形成机制 分布模式 气-水关系 致密砂岩气藏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板桥凹陷深层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充注特征及成藏过程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贤正 曾溅辉 +7 位作者 韩国猛 冯森 石倩茹 刘亚洲 付东立 王亚奴 宗杰 卢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3-927,共15页
渤海湾盆地深层发育大量的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但是有关深层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充注特征和成藏过程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章以板桥凹陷为例,综合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从油气的来源入手,分析天然气的充注通道、动力... 渤海湾盆地深层发育大量的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但是有关深层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充注特征和成藏过程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章以板桥凹陷为例,综合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从油气的来源入手,分析天然气的充注通道、动力和阻力的关系,探讨充注方式,同时结合流体包裹体的系统测试分析,探讨了板桥凹陷深层低渗透(致密)砂岩气充注特征及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凹陷深层天然气主要为凝析油伴生气和煤型气的混合气,来自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的沙三段烃源岩。依据烃源岩和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深层天然气的源储结构主要为源储一体型、源储相邻型和源储分离型3种类型。深部砂层中的孔隙和裂隙以及断裂均可以构成深层天然气充注的通道,天然气的充注动力比较大,其中源储一体型在7.80~7.95 MPa,源储相邻型和源储分离型在4.80~9.55 MPa。断裂带的排替压力分布在3.14~7.05 MPa,砂层排替压力分布在0.01~0.29 MPa,充注动力均大于断层的排替压力和砂层的排替压力。源储一体型中的深层天然气第一种充注方式为由烃源岩直接向砂层充注,第二种充注方式为首先通过断层垂向运移,然后再向相连的砂层侧向充注成藏,但以第一种充注方式为主,而源储相邻型和源储分离型的深层天然气主要为第二种充注方式。结合流体包裹体和埋藏史分析,研究区存在沙一上至东营组早期和明化镇组中后期至现今两次主要的油气充注过程。板桥凹陷深层天然气藏具有"两期油气充注,早油晚气,晚期为主"的多阶段、动态成藏过程,从而总体上呈现出"上油下气,断层带富集"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注特征 成藏过程 深层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 板桥凹陷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砂-泥结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军亮 王鑫 +5 位作者 王伟庆 李博 曾溅辉 贾昆昆 乔俊程 王康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3-1187,共15页
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中,沉积水体变化快,砂岩和泥岩频繁交互。不同的砂-泥互层形式导致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差异性明显。以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为例,基于砂岩和泥岩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及其... 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中,沉积水体变化快,砂岩和泥岩频繁交互。不同的砂-泥互层形式导致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差异性明显。以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为例,基于砂岩和泥岩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及其单层厚度分析,利用铸体薄片观察、物性测试和微米CT技术,系统分析不同砂-泥结构下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下亚段发育厚泥岩夹薄砂岩、中泥岩夹薄砂岩、厚泥岩夹中砂岩、薄砂岩-薄泥岩互层、中砂岩-中泥岩互层、厚砂岩-厚泥岩互层、中砂岩夹薄泥岩、厚砂岩夹中泥岩和厚砂岩夹薄泥岩9种砂-泥结构类型。砂岩和泥岩之间的离子交互关系,导致不同砂-泥结构砂岩储层储集能力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对于砂/地比较小的砂-泥结构,泥岩能够为砂岩提供充足的CO_(3)^(2-),Ca^(2+),Fe^(2+)和Mg^(2+)离子。砂岩被胶结物完全充填,储层变得极为致密。随着砂/地比增大,泥岩无法为砂岩提供充足的CO_(3)^(2-),Ca^(2+),Fe^(2+)和Mg^(2+)离子。砂-泥界面附近砂岩中碳酸盐胶结作用较强,储层极为致密;而砂岩内部碳酸盐胶结作用较弱,发育少量的原生孔隙。同时,砂岩厚度比较大的砂-泥结构,有利于有机酸的注入,形成大量的粒间溶蚀孔,改善储层质量。基于砂-泥结构的差异性,揭示了砂-泥结构控制下砂岩储层储集空间演化路径和模式,对指导致密储层的甜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作用 孔隙结构 砂-泥结构 致密储层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孔隙网络中天然气充注的三维可视化物理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乔俊程 曾溅辉 +7 位作者 夏宇轩 蔡建超 陈冬霞 蒋恕 韩国猛 曹喆 冯枭 冯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6-318,共13页
利用微纳米孔隙三维可视化在线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孔隙尺度原位叠算技术、孔隙网络模拟技术和视渗透率理论,研究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中气水流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精确刻画分析微纳米孔隙网络中的气水流动与分布特... 利用微纳米孔隙三维可视化在线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孔隙尺度原位叠算技术、孔隙网络模拟技术和视渗透率理论,研究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中气水流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精确刻画分析微纳米孔隙网络中的气水流动与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可以发现,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分为扩张和稳定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形成了大孔喉先于小孔喉,孔喉中央先于边缘的气驱水连续流动模式,半径大于20μm的孔喉是气相充注的主要通道;随充注动力增加,孔隙边缘和更小孔隙中央的可动水持续被驱出,半径为20~50μm和半径小于20μm的孔喉先后主导了气相充注通道的扩张,充注通道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递减,是气相渗透率与含气饱和度的主要增长阶段;半径为30~50μm的孔喉控制了含气饱和度的增长模式。稳定阶段,气相充注通道扩张至极限,通道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保持稳定,孔喉网络中形成稳定的不可动束缚水,气相呈集中网簇状、水相呈分散薄膜状分布,含气饱和度和气相渗透率趋于稳定。半径小于20μm的连通孔喉控制了气相充注通道的极限规模,控制了稳定气水分布的形成及最大含气饱和度。连通孔喉非均质性影响了孔喉中气相充注和气水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微纳米孔喉配置及其非均质性控制了低渗(致密)砂岩气充注动态过程及气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砂岩 天然气充注机理 三维可视化 物理模拟 微纳米孔喉网络 气水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石油驱替实验三维在线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勇 曾溅辉 冯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6,共8页
致密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其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内石油赋存状态是致密油成藏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采用油气驱替系统与X射线微米CT扫描系统联用,通过对3 mm和5 mm直径致密砂岩干岩心、饱和碘化钾(KI)溶液及油驱替K... 致密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其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内石油赋存状态是致密油成藏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采用油气驱替系统与X射线微米CT扫描系统联用,通过对3 mm和5 mm直径致密砂岩干岩心、饱和碘化钾(KI)溶液及油驱替KI溶液后致密砂岩岩心在线CT扫描及数据重构,三维展示了致密砂岩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中石油的赋存状态。研究发现孔隙半径10μm以上孔隙的连通性较好,是石油聚集的优势孔隙网络系统,致密砂岩62.9%~84.1%的石油聚集于半径在10~60μm之间的孔隙内;孔隙半径小于10μm的孔隙数量多,但其在空间上多呈孤立状分布,该部分孔隙的石油充满度较低,只聚集了致密砂岩内6.8%~20.0%的石油。致密砂岩含油饱和度随孔径呈阶梯状增长,半径小于10μm、10~60μm和60~80μm的孔隙的含油饱和度分别为10%~40%,30%~75%,40%~75%。致密砂岩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石油的赋存与孔隙的尺寸、成因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石油充注 孔隙网络 石油赋存状态 微米CT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内瘘失功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曾剑慧 何志兰 +3 位作者 陈晓芳 罗晓兰 刘申申 王谨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18期182-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降低血透患者内瘘失功的发生率和提高血透患者透析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血液透析内瘘失功患者资料,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比分析应用PDCA循环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降低血透患者内瘘失功的发生率和提高血透患者透析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血液透析内瘘失功患者资料,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比分析应用PDCA循环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患者内瘘失功率0.95%,较之前的2.23%明显下降(P<0.05);穿刺次数成功率、内瘘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内瘘宣教完成率、患者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患者内瘘失功率明显下降,提高了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护士宣教完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 血液透析 内瘘失功 护理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断溶体内部结构识别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常少英 曾溅辉 +3 位作者 徐旭辉 曹鹏 崔钰瑶 李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4-422,I0007,共10页
碳酸盐岩断溶体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新型碳酸盐岩圈闭类型。断溶体内部结构复杂、识别难度大,一直制约着储量潜力的充分挖掘、油藏的高效开发以及新井投产成功率的提高。常规断裂检测方法如相干、曲率、蚂蚁追踪等以表征断裂分布... 碳酸盐岩断溶体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新型碳酸盐岩圈闭类型。断溶体内部结构复杂、识别难度大,一直制约着储量潜力的充分挖掘、油藏的高效开发以及新井投产成功率的提高。常规断裂检测方法如相干、曲率、蚂蚁追踪等以表征断裂分布特征为主,不能很好地刻画断溶体圈闭的外部轮廓及内部结构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分析是识别断溶体及其内部结构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实际地震资料,首先构建了断溶体“围岩—破碎带—油源主断裂区—破碎带—围岩”地质模型并分析其地震响应特征,利用断溶体顶部地震反射相位一致性特征去除上覆地层反射波形的影响,突出断溶体的弱反射振幅特征;然后利用正交合成张量梯度属性识别断溶体系统外部轮廓;最后利用去除上覆地层波形影响的数据进行波形指示反演,以张量梯度属性作为波形指示反演初始地质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而得到既能表征断溶体轮廓特征又能刻画断溶体内部结构特征的反演数据体。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为高效井优选、剩余油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以及对断溶体实施措施井建议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实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油藏 缝洞结构 张量梯度 波形指示反演 小断距断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孔祥晔 曾溅辉 +4 位作者 罗群 谭杰 张芮 王鑫 王乾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2-403,共12页
页岩储集层的油气储集能力取决于其复杂的孔隙结构,而不同页岩岩相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特征。为了明确不同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以川中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总有机碳含量和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确定大安... 页岩储集层的油气储集能力取决于其复杂的孔隙结构,而不同页岩岩相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特征。为了明确不同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以川中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总有机碳含量和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确定大安寨段页岩岩相,对不同页岩岩相进行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压汞分析,确定其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主要发育6种岩相: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和贫有机质钙质页岩,孔隙形态以平行板状和狭缝状为主。黏土质页岩主要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和生烃增压缝,混合质页岩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钙质页岩发育少量溶蚀孔。各类页岩岩相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大孔孔体积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大孔孔体积最大,孔径分布呈三峰特征,是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储集最为有利的页岩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下侏罗统 大安寨段 储集层 页岩岩相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孔隙润湿性对自发渗吸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鑫 曾溅辉 +3 位作者 孔祥晔 仇恒远 王乾右 贾昆昆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23-3336,共14页
纳米级孔隙在页岩中占主导地位,孔隙润湿性成为控制页岩中流体渗吸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和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析、X射线衍射矿物组分分析、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观察、自发渗吸... 纳米级孔隙在页岩中占主导地位,孔隙润湿性成为控制页岩中流体渗吸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和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析、X射线衍射矿物组分分析、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观察、自发渗吸测试和自发渗吸−核磁共振联测技术,系统分析页岩样品的孔隙润湿特性及其对自发渗吸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黏土矿物晶间孔、黏土矿物微裂缝和碳酸盐矿物粒内溶蚀孔;有机质孔表面表现为亲油的润湿特性,其发育程度对正癸烷的自发渗吸行为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作用;黏土矿物晶间孔及黏土矿物微裂缝表现为亲水的润湿特性,去离子水的渗吸行为主要受黏土矿物晶间孔所控制,而黏土矿物微裂缝可以明显提高页岩对去离子水的渗吸能力,并提高页岩对正癸烷的渗吸能力。页岩中流体渗吸行为表现为在毛细管力作用下渗吸流体不断驱替空气的过程;在渗吸方向上没有优势渗吸通道的情况下,页岩中流体的渗吸过程为先充填小孔隙,随后不断充填更大的孔隙;但具有不同润湿特性的孔隙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非均质性,导致不同渗吸阶段流体在页岩中主要填充孔隙的孔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力 有机质孔 黏土矿物 晶间孔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古近系平湖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盛谦 曾溅辉 +2 位作者 刘亚洲 李淼 焦盼盼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61,共13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勘探程度高,油气资源丰富。根据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资料,分析了孔雀亭地区平湖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海盆地孔雀亭地区平湖组主要为三角洲-海湾沉积环境,平下段下部...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勘探程度高,油气资源丰富。根据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资料,分析了孔雀亭地区平湖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海盆地孔雀亭地区平湖组主要为三角洲-海湾沉积环境,平下段下部和上部主要为潮坪沉积环境,平中段和平上段由潮坪沉积环境过渡为三角洲沉积环境。(2)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高,为低孔低渗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0.44%,平均渗透率为25.65 mD。(3)研究区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压实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岩石具有抗压实作用,保护了原生粒间孔,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4)研究区储层主要处于晚成岩A2期,在3 000~3 500 m和4 000~4 400 m处形成了2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相对优质的储集性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古近系 孔雀亭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作用控制下低渗透砂岩润湿性演化过程及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鑫 曾溅辉 +4 位作者 贾昆昆 王伟庆 李博 安丛 赵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8-1320,共13页
润湿性对低渗透砂岩中流体的渗流能力具有关键的控制作用。在成岩演化过程中,低渗透砂岩储层流体性质、矿物类型及成分变化频繁,导致润湿性演化机制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低渗透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工作。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 润湿性对低渗透砂岩中流体的渗流能力具有关键的控制作用。在成岩演化过程中,低渗透砂岩储层流体性质、矿物类型及成分变化频繁,导致润湿性演化机制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低渗透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工作。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基于地质资料分析,采用铸体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矿物组分分析、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高温高压Amott法润湿性实验和高温高压固-油-水接触角实验,系统分析成岩作用对低渗透砂岩储层润湿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复杂多样的成岩作用导致不同成岩阶段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存在差异。在早成岩A期、B期及中成岩A1期、A2期和B期的这5个成岩阶段,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依次为压实残余孔、长石溶蚀粒内孔-碳酸盐溶蚀粒间孔、石英边缘溶蚀孔、长石溶蚀粒内孔-碳酸盐溶蚀粒间孔和裂缝。随着成岩演化的进行,压实残余孔、石英边缘溶蚀孔和长石溶蚀粒内孔亲水性变强,而方解石溶蚀粒间孔亲油性变强,白云石溶蚀粒间孔由水润湿变为中性润湿。同时,不同成岩阶段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表面润湿特性决定了低渗透砂岩整体的润湿性。在成岩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润湿性主要表现为水润湿的特性,在从早到晚的5个成岩阶段依次为强亲水性、弱亲水性、亲水性、中性和亲水性。最后,建立了成岩作用控制下砂岩储层润湿性演化模式,对指导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甜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成岩作用 滩坝砂 深层油藏 低渗透砂岩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隐伏型岩溶储集体地震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常少英 穆晓亮 +2 位作者 曾溅辉 陈见伟 高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80-86,122,227-228,共10页
深层碳酸盐岩油藏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由于深部地震有效信号衰减大,有效信号较弱,地震分辨率较低,同时地层界面强反射屏蔽造成储层反射特征进一步减弱,储层与围岩间的弹性差异小,特征不易识别,有效储层往往呈隐伏状态,影响... 深层碳酸盐岩油藏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由于深部地震有效信号衰减大,有效信号较弱,地震分辨率较低,同时地层界面强反射屏蔽造成储层反射特征进一步减弱,储层与围岩间的弹性差异小,特征不易识别,有效储层往往呈隐伏状态,影响了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针对深部储层的这些特征,基于GeoEast系统平台,形成了Q补偿偏移技术、子波分解去地层界面长波长效应技术、多频段敏感属性融合技术等三项关键技术。研究表明:①Q补偿偏移技术可以较好地补偿深层能量损失,提高地震分辨率;②子波分解去地层界面长波长效应可以去除地层响应特征对小尺度隐伏储层的屏蔽作用,恢复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③多频段敏感属性融合技术对于刻画隐伏型岩溶储层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这三项实用型组合技术是探测深部隐伏储层的重要手段,可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型储层 地震预测 Q补偿偏移 子波分解 敏感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越冬期东方白鹳取食行为及其在2个区域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福成 雷小勇 +2 位作者 曾健辉 邵明勤 植毅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35,共8页
【目的】探索了解东方白鹳在鄱阳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取食对策、在鄱阳湖2个区域的种群数量分布规律,为东方白鹳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12月—2022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法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东方白... 【目的】探索了解东方白鹳在鄱阳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取食对策、在鄱阳湖2个区域的种群数量分布规律,为东方白鹳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12月—2022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法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东方白鹳取食行为进行观察。2015—2021年和2012—2022年,借助单筒望远镜(SWAROVSKI,20~60×)每年1月分别对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PLNWP)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WNNR)的东方白鹳种群数量进行1次调查。【结果】鄱阳湖越冬期东方白鹳的栖息水深为(17.22±6.28)cm(n=754),Ⅲ级水深和Ⅱ级水深为东方白鹳最常见的栖息水深,分别占51.33%和35.94%。东方白鹳取食水深为14.64 cm±6.26 cm(n=669),以H3级和H2级水深为主,分别占43.20%和37.52%。东方白鹳取食频次为(6.58±3.13)times·min^(-1)(n=334),取食成功频次为(0.2±0.53)times·min^(-1)(n=334),取食成功率为(3.36±9.55)%(n=334),步频为(20.15±11.49)steep·min^(-1)(n=334)。Ⅰ级水深下步频极显著高于Ⅱ级(P<0.001)、Ⅲ级(P<0.001)、Ⅳ级(P=0.006),Ⅲ级水深下的取食频次显著高于Ⅰ级(P=0.038)。上午的步频极显著低于中午(P<0.001)和下午(P<0.001),中午的步频显著高于下午(P=0.017)。下午的取食成功频次(P=0.005)和成功率(P=0.006)均极显著高于中午。步频与栖息水深(P<0.001)呈极显著负相关,取食频次与栖息水深(P=0.004)呈极显著正相关。2015—2021年在PLNWP共记录东方白鹳979只次,2012—2022年在NWNNR共记录东方白鹳5233只次。NWNNR东方白鹳种群大小较PLNWP高且相对稳定。在PLNWP,东方白鹳主要分布于聂家和汉池湖南,在NWNNR,东方白鹳主要分布于三湖和常湖。【结论】东方白鹳可以依据水深和时段等环境变量适时灵活改变其觅食对策,保证能量的获取。保持大面积的12~25 cm水深的水域有利于东方白鹳的觅食和生存。东方白鹳在PLNWP和NWNNR均趋于集中分布,对栖息环境要求较高。NWNNR可为东方白鹳提供更稳定的栖息和觅食环境,对东方白鹳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食行为 东方白鹳 种群动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及储层地应力预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政 曾溅辉 左名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0,共7页
在储层岩心Kaiser实验中,声发射累积曲线通常出现多个突变点,导致常规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不精确,甚至存在无法读取Kaiser点的问题。为此,提出将声发射能量图谱与声发射累积曲线结合的Kaiser效应点优化识别方法,并用于某油田X区块储层... 在储层岩心Kaiser实验中,声发射累积曲线通常出现多个突变点,导致常规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不精确,甚至存在无法读取Kaiser点的问题。为此,提出将声发射能量图谱与声发射累积曲线结合的Kaiser效应点优化识别方法,并用于某油田X区块储层地应力预测。岩心单轴加载实验结果表明:加载初期,岩心处于压缩阶段,声发射数量较多,声发射能量值波动范围较大;加载中期,岩心处于弹性形变阶段,声发射数量较少,声发射能量值较低,变化幅度均一;加载后期,应力达到储层岩心破裂压力,岩心发生破裂,声发射数量急剧增加,声发射能量值达到峰值。加载中期阶段,当轴向应力达到储层岩心承受的历史最大应力时,岩心突然释放大量能量,声发射数量和能量值均突增,随后迅速降低,该现象与Kaiser现象相吻合,因此通过声发射能量图谱与声发射累积曲线结合的方法能够识别Kaiser效应点。利用优化后的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分析某油田X区块地应力分布,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声发射曲线 声发射能量 Kaiser效应点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Darcy flow in oil accumulation (oil displacing water)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and oil sat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s 被引量:13
19
作者 zeng jianhui Cheng Shiwei +2 位作者 Kong Xu Guo Kai Wang Hongy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0-30,共11页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s are very abundant and are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show several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lack of a definite trap boundary or ca...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s are very abundant and are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show several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lack of a definite trap boundary or caprock, limited buoyancy effect, complex oil-gas-water distribution, without obvious oil-gas-water interfaces, and relatively low oil (gas) saturation.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oil accumulation in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oil displacing water), we study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n-Darcy oil flow, and discuss the valu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which is a key parameter characterizing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Oil migration (oil displacing water) in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shows non-Darcy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is a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during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which has a goo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ermeability and apparent fluidity; 2) With decrease of permeability and apparent fluidity and increase of fluid viscosity, the percolation curve is closer to the pressure gradient axis and the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increases. When the apparent fluidity is more than 1.0, the percolation curve shows modified Darcy flow characteristics, while when the apparent fluidity up" non-Darcy percolation curve; 3) Oil-water is less than 1.0, the percolation curve is a "concave- two-phase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affected by core permeability, fluid viscosity, apparent fluidity, and injection drive force; 4) The oil satura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is mostly within 35%-60%, and the oil saturation also has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ermeability and apparent fluid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Darcy flow relative permeability oil saturation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埕岛东斜坡断—砂组合样式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20
作者 张在振 曾溅辉 +5 位作者 廖文毫 张本华 王志伟 武群虎 崔虎旺 乔俊程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6期707-723,共17页
断层与砂体是埕岛东斜坡东营组主要的油气输导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油气运移与富集规律,本文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砂体RMS属性分析,首先划分了埕岛东斜坡东营组的断-砂组合样式,然后应用砂岩输导层相对输导指数RT_(i... 断层与砂体是埕岛东斜坡东营组主要的油气输导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油气运移与富集规律,本文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砂体RMS属性分析,首先划分了埕岛东斜坡东营组的断-砂组合样式,然后应用砂岩输导层相对输导指数RT_(i)、断层侧向输导指数F_(LSI)对断-砂组合输导性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结合HMIE指数和Trinity油气运移数值模拟,分析了断-砂组合样式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埕岛东斜坡断-砂组合样式可以划分为顺向型、反向型和主次复合型3大类。断-砂组合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断-砂组合输导性控制了油气运聚范围、层位及规模。当RT_(i)>0.15时,斜坡区油气的聚集程度与RT_i成正相关,当F_(LSI)≥0.45时,断阶区油气易侧向封堵成藏;(2)断-砂组合的多样性、通源性及输导性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路径。研究区主要存在由洼陷区向胜海10南断层附近,向胜海8南断层附近以及向断阶区的3条优势运移路径;(3)顺向型主要起阶梯式输导油气作用,反向型易侧向封堵油气成藏,主次复合型则对油气起着先分流再富集的作用。不同断-砂组合样式控制了油气富集模式,具有“分区控制、垂向分异、多层富集”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组合 输导性 油气富集 成藏模式 埕岛东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