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均质大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莉 岳湘安 王友启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89,共7页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油比急剧上升、注水量大幅增加和现有技术适应性差等问题,采用非均质物理大模型探索了进一步提高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特高含水油藏采收率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驱—井网调整、自聚集微球-活性剂驱等不同驱替阶段含...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油比急剧上升、注水量大幅增加和现有技术适应性差等问题,采用非均质物理大模型探索了进一步提高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特高含水油藏采收率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驱—井网调整、自聚集微球-活性剂驱等不同驱替阶段含油饱和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试验过程中注入压力、采收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采用井网调整改变流线方向结合聚合物驱扩大波及系数的方法,可使水驱后处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采收率提高26.0%;自主研发的自聚集微球能够运移至油层深部封堵优势渗流通道,迫使后续驱油剂发生液流转向,进入剩余油潜力区,从而提高聚合物驱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驱油效率,自聚集微球-活性剂体系的残余阻力系数是聚合物的1.5~1.6倍,可使聚合物驱后特高含水油藏的采收率提高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后特高含水期油藏可采取井网调整结合聚合物驱的方法提高其采收率,而对于高波及系数和高采出程度的聚合物驱后油藏,可采用微球活性剂相结合的深部调堵驱油方法提高其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深部调驱 自聚集微球 物理模拟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孔喉模型中机械降解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9
2
作者 赵胜绪 岳湘安 +3 位作者 张立娟 韦杰迈 凌卿 刘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88,共5页
为明确驱油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孔喉模型中机械降解的主控因素,开展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孔喉模型中的机械降解实验,分析其流速、质量浓度及储层孔喉比和地层水总矿化度等因素对其机械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水解聚... 为明确驱油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孔喉模型中机械降解的主控因素,开展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孔喉模型中的机械降解实验,分析其流速、质量浓度及储层孔喉比和地层水总矿化度等因素对其机械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孔喉模型中机械降解的主控因素为流速和孔喉比,其质量浓度和地层水总矿化度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孔喉模型中机械降解的影响不明显;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孔喉模型中机械降解导致的粘度损失率随流速增加而增加,且存在临界流速和极限流速2个机械降解流速特征值;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通过串联孔喉模型时,机械降解主要发生在前4个孔喉模型,说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油藏中发生机械降解的关键部位是近井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聚合物驱 机械降解 孔喉模型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乳化能力差异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董杰 岳湘安 +1 位作者 孔彬 邹积瑞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0-84,共5页
表面活性剂驱是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以往筛选活性剂基本以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作为评价重点,而表面活性剂的油水乳化性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研究油水乳化性能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合长庆低渗透... 表面活性剂驱是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以往筛选活性剂基本以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作为评价重点,而表面活性剂的油水乳化性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研究油水乳化性能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合长庆低渗透油藏条件,选用具备相同超低界面张力但乳化能力有所差异的2种活性剂,利用均质、非均质岩心开展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同时具备超低界面张力和强乳化能力的活性剂BA,可在岩心入口段降低渗流阻力,同时实现岩心中部乳化封堵的效果,岩心中部残余阻力系数为2.08;而界面张力超低乳化能力较弱的活性剂TS,无法建立流动阻力,仅起到降压增注的作用。在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中,水驱后注入BA段塞0.6PV,建立了较高的驱替压力,扩大了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11.46%,而活性剂TS提高采收率幅度为5.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表面活性剂 乳化性能 界面张力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与中高渗透岩心润湿性对水驱特性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7
4
作者 冯雪钢 岳湘安 +1 位作者 安维青 邹积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4-99,共6页
基于润湿指数(WI)为-0.7~0.7的2种具有可对比性的特低渗透和中高渗透人造仿真岩心,探讨润湿性对其水驱特性影响的主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与中高渗透均质岩心相比,润湿性对水驱特性影响趋势相似;岩心的亲油性和亲水性越强(越偏... 基于润湿指数(WI)为-0.7~0.7的2种具有可对比性的特低渗透和中高渗透人造仿真岩心,探讨润湿性对其水驱特性影响的主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与中高渗透均质岩心相比,润湿性对水驱特性影响趋势相似;岩心的亲油性和亲水性越强(越偏离中等润湿),水驱前缘突破速度越快,平均含水上升速率越大,水驱平衡压力梯度越高,无水驱油效率和极限驱油效率越低。特低渗透与中高渗透岩心润湿性对水驱特性影响的差异体现在特征参数量值的影响幅度上:润湿指数对特低渗透岩心平均含水上升速率、水驱平衡压力梯度、极限驱油效率等的影响幅度远高于中高渗透岩心。与中高渗透油藏相比,特低渗透油藏的水驱特性对润湿性更敏感;特低渗透油藏的润湿性从油湿向中等润湿转变对于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技术潜力远大于中高渗透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水驱 特低渗透 中高渗透 含水率 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NI ATRP引发机理延缓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 被引量:2
5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1 位作者 贺杰 李晓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针对热分解引发剂引发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过快、聚合体系中活性自由基浓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将正向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SR&NI ATRP)应用于成胶时间控制。在就地聚合凝胶中加入三氯化铁、配体和氯乙酸钠,可使自由基聚... 针对热分解引发剂引发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过快、聚合体系中活性自由基浓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将正向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SR&NI ATRP)应用于成胶时间控制。在就地聚合凝胶中加入三氯化铁、配体和氯乙酸钠,可使自由基聚合机理转换成SR&NI ATRP引发机理,从而使活性自由基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达到延长成胶时间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50~80℃条件下,使用热分解引发剂的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小于10 h;相比于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四钠)和1,10-菲罗啉(phen),2,2’-联双吡啶更适合充当SR&NI ATRP的配体,在60℃条件下,当加入其质量分数为0.05%~0.09%时,可使成胶时间达到25 h以上;另外,通过调整三氯化铁、2,2’-联双吡啶和氯乙酸钠的质量分数,可控制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为20~40 h,满足就地聚合凝胶深部调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剂 就地聚合凝胶 成胶时间 自由基聚合 SR&NI ATRP引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乳化能力对油膜驱替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郭亚兵 岳湘安 +2 位作者 闫荣杰 李润庆 李晓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5-111,共7页
为深化油膜驱替机理认识,开展油膜驱替实验。以综合反映乳化速度和乳化量的乳化系数量化表征油水乳化能力。针对实验用低黏和中黏原油,筛选出具有强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强乳化能力-低界面张力和弱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3种不同性质... 为深化油膜驱替机理认识,开展油膜驱替实验。以综合反映乳化速度和乳化量的乳化系数量化表征油水乳化能力。针对实验用低黏和中黏原油,筛选出具有强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强乳化能力-低界面张力和弱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3种不同性质的驱油剂,并进行玻璃棒束油膜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低黏原油,乳化系数分别为0.667和0.706的强乳化能力驱油剂,不论其界面张力是否达到超低,其驱替效率都约为90%,而乳化系数为0.244的弱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驱油剂的驱替效率不足70%;对于中黏原油,乳化系数分别为0.534和0.602的强乳化能力驱油剂,不论其界面张力是否达到超低,其驱替效率都约为83%,而乳化系数为0.258的弱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驱油剂的驱替效率不足65%。研究结果表明,油水乳化能力是对油膜驱替起决定作用的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油膜 乳化能力 界面张力 油膜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微球-CO2复合驱的适应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邹积瑞 岳湘安 +1 位作者 邵明鲁 王励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9,101,共8页
高温高盐非均质油藏调剖困难,高含水期无效水循环严重。本文以二乙烯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调整脱水山梨醇油酸脂的量制备了粒径为2.89数57.05μm的聚(二乙烯苯-丙烯酰胺)耐温耐盐微球。考察了合成聚合物微球的表面... 高温高盐非均质油藏调剖困难,高含水期无效水循环严重。本文以二乙烯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调整脱水山梨醇油酸脂的量制备了粒径为2.89数57.05μm的聚(二乙烯苯-丙烯酰胺)耐温耐盐微球。考察了合成聚合物微球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在水中的分散性、膨胀性及长期热稳定性,并进行了注入封堵性实验和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二乙烯苯-丙烯酰胺)微球的耐温可达370℃,在2.69×10^5 mg/L矿化度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90℃下粒径为10.81μm的聚合物微球24 h后膨胀率为12.85%,且具有长期热稳定性。在高温高盐环境下,粒径为10.81μm的聚合物微球在渗透率1700×10^-3μm^2的岩心中有良好的注入性和封堵性;水驱后,微球调剖+CO2驱的注入方式能更高效发挥微球的“调”和CO“2驱”的作用,驱油效果优于直接CO2驱和微球调剖+水驱,可以在高含水期提高原油采收率22.65%,高温高盐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有必要进行“聚合物微球调剖+CO2驱”复合作业来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收率 高温高盐 调剖 聚合物微球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表面活性剂辅助CO_(2)驱油效果及主控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晓骁 岳湘安 +2 位作者 闫荣杰 郭亚兵 檀洪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100,共7页
针对稠油油藏储层特征与开发现状,基于静态泡沫性能与驱油性能评价,复配了3种具备不同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辅助CO_(2)驱油效果,明确了表面活性剂的主控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1,S2和S3辅助CO_(2)驱油对渗... 针对稠油油藏储层特征与开发现状,基于静态泡沫性能与驱油性能评价,复配了3种具备不同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辅助CO_(2)驱油效果,明确了表面活性剂的主控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1,S2和S3辅助CO_(2)驱油对渗透率级差为3.0的非均质岩心水驱后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9.7%,13.2%和15.2%,优于直接注入CO_(2)的驱油效果,说明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稠油油藏高含水阶段CO_(2)驱油效果。其增油机理主要为表面活性剂驱油贡献及其与后续CO_(2)产生的泡沫的驱油贡献。表面活性剂乳化能力越强,乳化现象越明显,驱油效率增幅越大;静态发泡能力越强,与CO_(2)在岩心中越容易产生泡沫;强发泡能力-弱稳定性表面活性剂与CO_(2)产生的泡沫更容易实现深部调驱。随着非均质岩心渗透率级差从3.0增至9.0,3种表面活性剂辅助CO_(2)驱油效果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S1辅助CO_(2)驱油的采收率增幅降至12.6%,相比于S2和S3,S1对岩心非均质性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对于目标油藏,具备强乳化、强发泡能力且兼顾弱泡沫稳定性的复配表面活性剂S1辅助CO_(2)驱油效果最佳,对非均质性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CO_(2)驱 表面活性剂 乳化能力 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自聚集胶体颗粒对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封堵能力及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秋言 岳湘安 陈余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16,共8页
为研究可控自聚集胶体颗粒(CSA胶粒)对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窜流通道的封堵能力及其注入量变化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人造均质柱状岩心和非均质板状岩心开展调堵-水驱渗流实验和调堵-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依靠自主研发的边底水油藏... 为研究可控自聚集胶体颗粒(CSA胶粒)对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窜流通道的封堵能力及其注入量变化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人造均质柱状岩心和非均质板状岩心开展调堵-水驱渗流实验和调堵-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依靠自主研发的边底水油藏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装置,实现了室内实验对目标油藏实际开发动态特征的相似性模拟,明确了CSA胶粒注入量对控水、增油、保压、提高采收率和启动基质剩余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0.5μm的CSA胶粒针对目标油藏条件兼具较好的注入性和较高的封堵强度;增加CSA胶粒注入量有助于控制油藏水窜、提高低渗透基质波及效率、提高采油速度和降低油藏压力衰减速率,对延长油井稳产期、提高油藏采收率效果明显,但当CSA胶粒注入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继续增加其注入量并不会明显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对于目标油藏,其适宜的注入量为0.3倍窜流通道孔隙体积倍数,此时油藏采收率可达到32.43%。由此可知,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调堵工艺需要选用适宜的调堵剂和适度的注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能量开发 特低渗透油藏 调堵剂 注入量 封堵能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ET ATRP原理控制就地聚合体系成胶时间
10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3 位作者 贺杰 李环 廖子涵 王励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8,共7页
针对传统自由基聚合引发方式在油藏中控制就地聚合成胶时间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体系代替传统引发剂,优选了络合还原剂,考察了ARGET ATRP引发体系中引发剂1,2-二溴乙烷,催... 针对传统自由基聚合引发方式在油藏中控制就地聚合成胶时间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体系代替传统引发剂,优选了络合还原剂,考察了ARGET ATRP引发体系中引发剂1,2-二溴乙烷,催化剂三氯化铁,络合还原剂维生素C各组分加量对成胶时间的影响,采用优选的ARGET ATRP引发体系评价就地聚合调剖体系在岩心中的注入性和封堵性。研究结果表明,在80℃条件下,当1,2-二溴乙烷加量为0.35%数0.4%、引发剂加量为0.012%数0.02%、络合还原剂维生素C加量为0.18%数0.26%时,可调节各组分加量使就地聚合体系成胶时间大于24 h,成胶强度达I级;当矿化度低于7000 mg/L时,成胶时间随矿化度增大而延长,而凝胶强度由I级降至E级。岩心评价实验表明就地聚合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ARGET ATRP引发体系可以在岩心中引发聚合单体交联成胶,成胶后对岩心的整体封堵率达到77.71%。因此,基于ARGETATRP原理对就地聚合体系在油藏中的成胶时间调控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深部调剖 就地聚合 成胶时间 ARGETATRP引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s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被引量:2
11
作者 You Yuan yue xiang’an +2 位作者 Li Mingyi Zhao Chunpeng Zhang T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15-420,共6页
For ex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ith a permeability of about 0.3×10?3 μm2, fluid flow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cores were studied. A long core holder with a multi-location piezometric measurement was... For ex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ith a permeability of about 0.3×10?3 μm2, fluid flow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cores were studied. A long core holder with a multi-location piezometric measurement was specially designed. An artificial long core, about 700 mm long and with a cross section of 45mm×45mm,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pressur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core can be measured in real time. Single phase flow in the core was investigated. Different modes of production in long cores were also simulated including natural depletion, water flooding, and advanced water flooding. Through physical simulation, flow parameters were collected an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cores were studied.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can be seen that fluid flow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cor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high permeability cores. Transmission of pressur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cores is very slow, and it needs a long time for the pressure to become stable. The distribution curve of pressure along the core is nonlinear and the production rat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decreases sharply. The developm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duction modes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cores were compared with one another. Among the production modes, advanced water flooding has much potential for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ex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Natural depletion and conventional water flooding can also be used in early production periods. In addi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ome ideas especially for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ex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re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physical simulation fluid flow produc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