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流速富水砂层地铁隧道液氮冻结温度场演化规律研究
1
作者 杨哲 蔡海兵 +2 位作者 王彬 李孟凯 庞昌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7-319,共13页
地铁隧道施工常受到地下水渗流的侵扰,常规盐水冻结无法满足大流速下的施工要求,而液氮超低温可使砂层快速冻结以达到砂层稳定和加固效果。因此,进行复杂的水热耦合分析以探究渗流条件下液氮冻结温度场的演化规律至关重要。基于能量和... 地铁隧道施工常受到地下水渗流的侵扰,常规盐水冻结无法满足大流速下的施工要求,而液氮超低温可使砂层快速冻结以达到砂层稳定和加固效果。因此,进行复杂的水热耦合分析以探究渗流条件下液氮冻结温度场的演化规律至关重要。基于能量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液氮冻结温度场-渗流场水热耦合数值模型,对不同渗流速度下液氮冻结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及冻结帷幕的交圈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流速度为10、12.5、15、17.5和20 m/d的冻结帷幕交圈时间分别为5.76、6.85、8.31、11.43和18.57 d,冻结帷幕的交圈时间随渗流速度增大呈指数型增长。通过对模拟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渗流场作用下液氮冻结帷幕交圈时间的预测公式,并计算出极限流速为22.26 m/d。渗流作用会引起冻结帷幕的不均匀性,渗流速度越大,不均匀性越强。各组渗流速度条件下的(R_(d)/R_(u))分别为1.23、1.35、1.53、1.76和2.12。对液氮冻结过程分析得到,“邻管效应”发生在冻结锋面减小至L_(j)后,该效应能够促使冻结锋面的扩展进入二次加速阶段,提高冻结锋面的扩展速度,加速冻结帷幕交圈;渗流产生的对流传热会减弱“邻管效应”,因此L_(j)会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渗流速度为15.0、17.5和20.0 m/d,对应的Lj分别为389、355和254 mm。研究成果可为大流速下地铁隧道液氮冻结法施工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冻结 大流速 数值模拟 水热耦合 邻管效应 冻结帷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重质馏分油分子层次组成预测模型
2
作者 袁壮 王源 +6 位作者 杨哲 徐伟 周鑫 赵辉 陈小博 杨朝合 林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0,共9页
随着工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深度学习建立的原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构建快捷、准确性高等优点。然而,石油馏分分子层次信息标签获取困难,难以满足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商业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 随着工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深度学习建立的原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构建快捷、准确性高等优点。然而,石油馏分分子层次信息标签获取困难,难以满足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商业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与GC-MS×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建立足够规模的训练数据库。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建立了重质馏分油分子层次结构组成预测模型,该模型以炼油厂易测得的油品物理化学性质为输入,分子层次结构信息为输出,针对某炼油厂的催化裂化原料油进行分子组成预测,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方法对模型进行可解释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重质馏分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油品分子层次结构信息,目标装置原料分子组成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该模型不仅可对其他炼化装置的原料油性质进行软测量,也可为石油分子层次模型的开发提供准确的重油原料分子信息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馏分油 分子组成 深度学习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解释 分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量子通信
3
作者 郭海琳 孙东云 +3 位作者 刘昊鑫 张翠玲 杨哲 张存林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态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型通信方式,主要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等研究领域。由于其通信方式基于量子力学特性,量子通信理论上可实现无法被窃听且无法被计算破解的绝对安全通信。太赫兹波段因其高频率、大带...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态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型通信方式,主要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等研究领域。由于其通信方式基于量子力学特性,量子通信理论上可实现无法被窃听且无法被计算破解的绝对安全通信。太赫兹波段因其高频率、大带宽特性已成为第六代(6G)无线通信的首选频段,因此太赫兹通信与量子通信的结合有望在6G时代的安全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次全面综述了太赫兹量子通信的发展现状,重点梳理和总结了太赫兹量子密钥分发在地面大气环境以及星链间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光学 量子通信 太赫兹量子通信 量子密钥分发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区域一次雹暴过程的观测及模拟研究
4
作者 任薪儒 周筠珺 +3 位作者 罗喜平 曾勇 杨哲 邹书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提高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域雹暴预报水平,对该区域内一次典型雹暴过程中的地形作用、微物理过程及成雹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全弹性三维对流云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雹暴过程为冷空气侵入型,地形对低层暖湿气流的阻拦导致... 为提高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域雹暴预报水平,对该区域内一次典型雹暴过程中的地形作用、微物理过程及成雹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全弹性三维对流云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雹暴过程为冷空气侵入型,地形对低层暖湿气流的阻拦导致水汽的积累,同时高原槽引导的冷空气触发雹暴。(2)近地面层或500~300 hPa高度层的>8×10^(-5)/s的涡度中心、750 hPa高度存在散度<-8×10^(-5)/s的辐合中心且在500 hPa或以上层次转为辐散、近地面层水汽通量散度<-12×10^(-8)g/(s·cm^(2)·hPa)、假相当位温梯度>4 K/km、0~6 km垂直风切变>15 m/s这几个阈值可以为西南复杂地形区域的雹暴过程提供预警。(3)32.03 m/s的强垂直风切变和旋转速度达19.85 m/s、厚度超3 km的强中气旋是降雹单体的主要维持机制。(4)雹胚主要由雪晶撞冻过冷雨滴产生,低密度霰在沉降过程中凇附云水和过冷雨滴增长成雹是主要的成雹机制。对贵州地区雹暴过程的预报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大气物理 云模式 微物理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清河系“23·7”特大洪水天津市境内行洪过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伟 赵英虎 +1 位作者 张民升 杨哲 《中国防汛抗旱》 2025年第1期31-35,共5页
海河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其中大清河系发生特大洪水,东淀蓄滞洪区于8月1日2时启用,在天津市、河北省、海河水利委员会统筹协调、精准调度下,洪水防御工作有序进行。系统开展了大清河系“23·7”洪水复盘分析,研判总结... 海河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其中大清河系发生特大洪水,东淀蓄滞洪区于8月1日2时启用,在天津市、河北省、海河水利委员会统筹协调、精准调度下,洪水防御工作有序进行。系统开展了大清河系“23·7”洪水复盘分析,研判总结东淀蓄滞洪区运用过程及经验,指导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建设管理;分析了2021年与“23·7”洪水过程中独流减河洪水下泄过程曲线,进一步探索了独流减河现状行洪能力,对日后大清河系下游区域洪水调度、安全行洪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大清河水系 东淀蓄滞洪区 独流减河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胁迫对绿鳍马面鲀鳃组织抗氧化酶、呼吸相关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孟艳莎 杨哲 +3 位作者 李欣阳 高居杰 艾力扎提·哈力夫 姜晨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为研究低氧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鳃组织的应激响应机制,进行了溶解氧水平分别为8、5、2 mg/L的低氧胁迫试验(其中8 mg/L组为对照组,其余2组为低氧组),分析不同溶解氧条件下其鳃组织中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显... 为研究低氧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鳃组织的应激响应机制,进行了溶解氧水平分别为8、5、2 mg/L的低氧胁迫试验(其中8 mg/L组为对照组,其余2组为低氧组),分析不同溶解氧条件下其鳃组织中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溶解氧水平的降低,绿鳍马面鲀鳃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呈现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着溶解氧的降低而升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随着溶解氧的下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则呈现上升的趋势。试验结果表明,低氧胁迫能够影响绿鳍马面鲀鳃组织内抗氧化酶、呼吸相关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在低氧胁迫过程中,绿鳍马面鲀会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来激活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缺氧导致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低氧胁迫 抗氧化酶 呼吸相关酶 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造纸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影响及控制研究
7
作者 杨哲 杨春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1期58-61,共4页
制浆造纸趋向于高品质纸张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对造纸机等造纸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要求。稳定性与可靠性较高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可对造纸设备生产运作时的纸幅张力、纸页实时线速度、纸辊电机转矩等参数进行实时修正和严谨控制,以充... 制浆造纸趋向于高品质纸张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对造纸机等造纸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要求。稳定性与可靠性较高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可对造纸设备生产运作时的纸幅张力、纸页实时线速度、纸辊电机转矩等参数进行实时修正和严谨控制,以充分保障纸页形态达到最佳。而且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是提高造纸设备自动化水平,改善纸张质量与品质,推动造纸设备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受温度、湿度、粉尘、振动等各式各样外界环境因素影响,造纸电气自动化设备将面临整体性能降低、稳定性下降、电气元件受损、金属元件腐蚀等各种问题。因此,为确保造纸生产正常有序进行,通过详细分析环境因素对造纸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影响,针对性提出了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湿度 粉尘 造纸设备 电气自动化系统 影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攻关方向
8
作者 李闯 韩令贺 +3 位作者 杨哲 闫磊 丰超 王振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8-379,共12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区、轮南地区轮探1井在8200 m深度以下获得工业油气流,碳酸盐岩勘探迅速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迈进,向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分析了超深层复杂波场地震成像理论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在超深层储层预测关... 随着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区、轮南地区轮探1井在8200 m深度以下获得工业油气流,碳酸盐岩勘探迅速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迈进,向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分析了超深层复杂波场地震成像理论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在超深层储层预测关键技术方面,分析了由地震数据结构表征识别小断裂、基于数字岩心的孔隙结构定量化预测方法等现状;从勘探地质需求的角度,提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与流体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和重点攻关方向,以期为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勘探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提供借鉴。获得以下认识:①针对超深层低信噪比地震数据,Q叠前深度偏移和TTI介质RTM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成像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基于波动理论的层间多次波压制、各向异性Q⁃RTM、最小二乘Q⁃RTM及各向异性全方位角度域成像技术是重点攻关方向。②深层—超深层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存在欠缺理论依据、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亟待加强理论方法探索和技术攻关。③地震岩石物理实验与储层地质的深度融合以及基于双相介质波动特征(频率、频散与衰减等)的储层敏感属性精细化地震预测技术、人工智能碳酸盐岩储层定量预测及流体检测技术等均是重要发展方向,“可靠的深层地震资料、多学科联合的储层高精度表征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海相碳酸盐岩 地震成像 断裂识别 岩石物理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新品种冀农薯8862的选育
9
作者 谢登雷 杨喆 +3 位作者 刘艳萌 张建恒 陈慧宇 崔江慧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9-121,共3页
冀农薯8862是以品系V7-88为母本,以斯凡特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择、鉴定育成的中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植株直立,株高约70 cm,生育期80 d(天)左右。薯块圆形,浅黄皮浅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干物质含量18.1%,淀粉含量13.4%,还原糖含量0.2... 冀农薯8862是以品系V7-88为母本,以斯凡特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择、鉴定育成的中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植株直立,株高约70 cm,生育期80 d(天)左右。薯块圆形,浅黄皮浅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干物质含量18.1%,淀粉含量13.4%,还原糖含量0.29%;单株结薯6~8个,平均单薯质量195.3 g,商品薯率85%以上,每667 m^(2)产量2 800 kg左右。中抗PVX、PVY,适宜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一季作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冀农薯8862 有性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空间站商业化发展研究
10
作者 张蕊 杨哲 宋国梁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4,共6页
美国在建造和运营国际空间站过程中,大力发展商业载人航天,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综述了国际空间站商业化发展背景、推进举措、实施效果。在国家层面,持续改革完善商业航天政策,美国第一至三号总统航天政策令中,要求相关政府机构... 美国在建造和运营国际空间站过程中,大力发展商业载人航天,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综述了国际空间站商业化发展背景、推进举措、实施效果。在国家层面,持续改革完善商业航天政策,美国第一至三号总统航天政策令中,要求相关政府机构改进对商业航天的监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管理层面,建立商业载人航天管理机制,开展商业货物运输和乘员运输,与空间科学促进中心签订协议管理空间站商业应用。国际空间站商业化相关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升综合效益,同时也暴露出运输安全性、应用管理不到位相关问题,在研究国际空间站商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商业化发展机制、健全完善商业应用管理体系、探索发展重点商业应用方向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空间站 商业化 空间科学促进中心 商业补给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水速度对冰孔约束下圆柱体倾斜入水过程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鹿麟 杨哲 +2 位作者 陈凯敏 程勇东 杨帅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4年第3期474-481,共8页
针对极地环境下超空泡圆柱体入水问题,基于雷诺平均方程引入流体体积模型,结合重叠网格技术建立了冰孔约束下圆柱体入水数值仿真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入水速度下圆柱体穿越冰孔入水过程仿真,分析了圆柱体入水过程中的空泡演化与载... 针对极地环境下超空泡圆柱体入水问题,基于雷诺平均方程引入流体体积模型,结合重叠网格技术建立了冰孔约束下圆柱体入水数值仿真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入水速度下圆柱体穿越冰孔入水过程仿真,分析了圆柱体入水过程中的空泡演化与载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冰孔约束限制了孔内水域的流动,进而改变了表面喷溅的状态及空泡壁的形态,以至延迟了空泡表面闭合时间。随着入水速度的增大,冰孔约束对空泡形态的限制作用基本一致,圆柱体头部出现了更大范围的高压区域,且呈现出非对称分布;冰孔约束增大了圆柱体入水冲击载荷,使得圆柱体水下速度加快衰减,并促使圆柱体偏转角度大于无冰工况。研究结果可为极地超空泡武器入水稳定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空泡 冰孔约束 倾斜入水 入水冲击载荷 空泡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灰煤气化细渣的油类捕收剂浮选与难浮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哲 黄根 +4 位作者 赵宇佳 王陆洋 孙小丽 廖寅飞 崔晓珂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高效分离煤气化细渣中的残碳和矿物是其高值化利用的前提,但气化细渣较差的可浮性成为其浮选分离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多喷嘴对置(OMB)水煤浆气化炉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油类捕收剂十二烷的浮选效果和气化细渣的难浮机理。通过傅里... 高效分离煤气化细渣中的残碳和矿物是其高值化利用的前提,但气化细渣较差的可浮性成为其浮选分离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多喷嘴对置(OMB)水煤浆气化炉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油类捕收剂十二烷的浮选效果和气化细渣的难浮机理。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发现气化细渣中芳香结构和侧链的含量相比煤炭样品的含量较少,且气化细渣表面存在较多含氧基团;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气化细渣矿物中包含多种亲水的氧化矿物。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和压汞试验测量了气化细渣的孔隙特性,结果表明其孔隙在纳米到微米尺寸内均有大量分布;计算得到原矿样品的BET比表面积为62.03 m^(2)/g。通过粉末润湿试验和改进的Lucas-Washburn方程表征了水和十二烷对气化细渣粉末的润湿过程,试验发现气化细渣残碳相比水更易被十二烷润湿,而气化细渣尾矿更易被水润湿,但残碳和尾矿对水的润湿性差异较小;通过低场-H^(1)核磁共振的T_(2)反演图谱证明了油类捕收剂在孔隙中的吸附行为;油类捕收剂用量的增加和油滴粒径的减小导致孔隙药剂吸附量增加。油类捕收剂在气化细渣的浮选过程中大量进入孔隙而难以有效在残碳表面吸附,导致油类捕收剂的浮选作用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细渣 浮选 油类捕收剂 低场核磁 Lucas-Washburn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组合弹簧模型的矿井地应力场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毅鑫 赵良辰 +3 位作者 杨东辉 边华 杨哲 宫智馨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2,共14页
地应力场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准确反演计算地应力场是采矿工程设计中的难点。结合布尔台矿Kaiser法实测地应力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组合弹簧模型的地应力场计算方法,并与侧压系数法、经典组合弹簧模型法等的结果和实测值进... 地应力场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准确反演计算地应力场是采矿工程设计中的难点。结合布尔台矿Kaiser法实测地应力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组合弹簧模型的地应力场计算方法,并与侧压系数法、经典组合弹簧模型法等的结果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利用FLAC^(3D)研究了不同侧向应力边界条件下布尔台矿42105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并与实测矿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计算的应力场与实测值间主应力均方根平均误差均值为1.831,较其他反演计算方法降低了14.6%~42.2%;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值为19.45%,较其他反演计算方法降低了3.4%~36.9%。将该方法计算的应力作为应力边界时,模拟得到的支撑力与实测数据间的均方根误差的平均值为66.55,相较于侧压系数法降低了7.75%,相较于经典组合弹簧模型法降低了32.45%;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的平均值为15.75%,相较于侧压系数法降低了6.61%,相较于经典组合弹簧模型法降低了20.67%。因此,该方法能够较准确计算地应力场并为精准模拟矿压规律提供新的应力边界施加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iser法 地应力反演 组合弹簧模型 克里金插值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出苗率的最佳生物质炭施用量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毅 梁嘉平 +2 位作者 王小芳 杨哲 樊向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6,共13页
确定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出苗率的最佳生物质炭施用量,可为田间管理提供依据。以新疆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在生物质炭施用量分别为0、10、50及100t·hm^(-2)条件下,开展了膜下滴灌田间小区试验,对比了生物质炭施用量对土壤容重、温... 确定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出苗率的最佳生物质炭施用量,可为田间管理提供依据。以新疆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在生物质炭施用量分别为0、10、50及100t·hm^(-2)条件下,开展了膜下滴灌田间小区试验,对比了生物质炭施用量对土壤容重、温度、有机碳等理化性质和作物出苗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作物出苗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显著降低了0~30 cm土层的容重,棉花和甜菜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0~0.32和0.04~0.25 g·cm^(-3)。与不施用处理比较,100 t·hm^(-2)的生物质炭施用量显著增加了棉花和甜菜不同生育期的5 cm深度地温,但10和50 t·hm^(-2)的施用量只显著增加了棉花蕾期和铃期的5 cm深度地温。施用生物质炭增加了棉花和甜菜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区分年份和生育期增幅相应为0.98~13.2和0.66~12.1g·kg^(-1);苗期和收获期(不区分年份和作物)增幅分别为1.20~7.43和0.66~13.2 g·kg^(-1),苗期各施用量下有机碳均显著增加,收获期部分施用量下有机碳显著增加。出苗率大致随容重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温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适宜作物出苗的温度为22~26℃;出苗率随土壤有机碳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但高生物质炭施用量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增加过高抑制了作物出苗。当生物质炭施用量为10t·hm^(-2)时,棉花和甜菜的出苗率大于0.7,高于其他3种生物质炭处理,因此推荐10 t·hm^(-2)作为最优生物质炭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温度 膜下滴灌 棉花 甜菜 出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宁一次单体雹暴防雹作业的宏微观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鹿原 周筠珺 +2 位作者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42-451,共10页
为研究单体雹暴作业后雹云宏、微观物理演变特征,利用威宁雪山镇X波段雷达数据和水成物粒子识别方法,并根据催化剂的扩散模式,将雹云演变分区域和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前雹云冰雹形成区水平反射率为45~55 dBZ,差分反射率在-0... 为研究单体雹暴作业后雹云宏、微观物理演变特征,利用威宁雪山镇X波段雷达数据和水成物粒子识别方法,并根据催化剂的扩散模式,将雹云演变分区域和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前雹云冰雹形成区水平反射率为45~55 dBZ,差分反射率在-0.5~3.5 dB,差分传播相移率小于0.5°/km,相关系数在0.60~0.92。冰雹形成区主要为雨雹混合物,雹粒子周围围绕着高密度霰和过冷水。作业后,雹云反射率的减小和强回波高度的降低主要发生在播撒时段,回波顶高和风暴高度的降低主要发生在后续时段。作业区中雹粒子、过冷水明显减少,聚合物和冰晶增多,高密度霰变化不明显。单体雹云雹胚来源主要为高密度霰,其防雹效应主要遵循的理论为“利益竞争”和“早期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人工防雹 效果检验 双偏振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廓线雷达产品的冰雹过程分析
16
作者 李源 杨哲 +2 位作者 徐文隆 吕林静 陈胜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87-191,共5页
利用贵州省威宁县气象局的风廓线雷达基础数据及其二次开发产品、雨量站和MICAPS的实况数据,对2019年6月11日发生在威宁本站的一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廓线产品可反映出冷暖平流的时空变化及垂直分布,更早探测... 利用贵州省威宁县气象局的风廓线雷达基础数据及其二次开发产品、雨量站和MICAPS的实况数据,对2019年6月11日发生在威宁本站的一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廓线产品可反映出冷暖平流的时空变化及垂直分布,更早探测冷空气入侵、风场切变情况及低空急流强度;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和垂直速度可以指示降水的发生、持续时间及降水强度情况;强降水发生前有较强风垂直切变,降水过程中风垂直切变值整体大于0.2 s^(-1),风垂直切变的增强会引起垂直速度和地面大风的增大;若以大于15 dBZ和小于10 dBZ为降水的起止标志,风廓线雷达反射率因子较其他产品可以更清晰地指示降水的开始和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风廓线 雷达产品 低空急流 垂直速度 风垂直切变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孔约束下圆柱体倾斜入水空泡演化与流场特性数值模拟
17
作者 杨哲 鹿麟 +2 位作者 李强 孙志群 侯宇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39-4553,共15页
为研究冰孔约束对圆柱体倾斜入水过程的影响,基于流体体积多相流模型建立冰孔约束下的圆柱体入水数值方法,并通过实验测试,完成数值方法准确性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冰孔孔径下圆柱体入水运动过程的模拟仿真,分析冰孔约束条件下... 为研究冰孔约束对圆柱体倾斜入水过程的影响,基于流体体积多相流模型建立冰孔约束下的圆柱体入水数值方法,并通过实验测试,完成数值方法准确性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冰孔孔径下圆柱体入水运动过程的模拟仿真,分析冰孔约束条件下圆柱体入水过程中的空泡演化特性与运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冰孔约束改变了自由液面的流动情况,从而影响了表面喷溅方向和形态。另外,由于液体撞击冰孔壁消耗了部分空泡用于扩张的能量,导致空泡扩张受阻,并且撞击后形成反射流,而反射流与空泡扩张方向相反,进一步使空泡受阻,致使背水面空泡壁呈弯曲状。在较小冰孔直径工况下,空泡壁与冰孔发生直接接触,使空泡发生局部变形,并且扩张受阻。而在较大冰孔直径工况下,空泡壁未与冰孔接触,此时反射流成为抑制空泡形态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冰孔约束下,自由液面处会出现了更大范围的剪切变形区域,并且腔内存在更多大尺度的涡旋,这些涡旋导致腔内的压力梯度增大,从而使空泡受到不同方向的压力,进而抑制自由液面处的空泡形态;冰孔约束导致圆柱体入水载荷峰值增大,并造成圆柱体的速度衰减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孔约束 倾斜入水 空泡演化 涡旋分布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展弦比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机翼的强度及失效分析
18
作者 张升 刘菊蓉 +3 位作者 杨哲 王军利 王康杰 王佳欢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0,共8页
以大展弦比机翼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和Tsai-Wu失效准则,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重点研究碳/玻纤维混杂比、铺层相对位置、铺层角度对机翼强度及失效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碳/玻纤维混杂比=8∶2为最佳纤... 以大展弦比机翼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和Tsai-Wu失效准则,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重点研究碳/玻纤维混杂比、铺层相对位置、铺层角度对机翼强度及失效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碳/玻纤维混杂比=8∶2为最佳纤维混杂比,机翼可兼顾高强度、低成本;玻璃纤维铺设在蒙皮对称中面位置时,机翼的强度及安全性更高,玻璃纤维铺设位置的变化不会对机翼的弹性变形产生显著影响;在不同混杂比下,以±45°铺层角度铺设的机翼整体力学性能更稳定,失效概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展弦比 几何非线性 碳/玻纤维 混杂复合材料 失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应用研究
19
作者 杨哲 牟国林 +4 位作者 刘志宝 陈蕾 乔彩凤 卢西 马洪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51,56,共6页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作为一种新型的非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对可见光响应和化学稳定性。根据其制备方法的不同,最终产物的结构也不同,因此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系统总结了近年来g-C_(3)N_(4)的制备方法、...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作为一种新型的非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对可见光响应和化学稳定性。根据其制备方法的不同,最终产物的结构也不同,因此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系统总结了近年来g-C_(3)N_(4)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和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g-C_(3)N_(4)复合材料的改性机理,并对这类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然后讨论了g-C_(3)N_(4)复合材料以及其发展现状;最后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光催化产氢 光催化产过氧化氢 还原二氧化碳 降解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氢产业链安全风险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哲 吴倩 +4 位作者 马梦白 刘欢 单广斌 王世强 于安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8,共7页
发展大规模绿氢产业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绿氢,将规模性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有效降低能源生产消费过程碳排放,支撑构筑新型能源体系。绿氢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绿氢制取、中游绿氢储运... 发展大规模绿氢产业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绿氢,将规模性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有效降低能源生产消费过程碳排放,支撑构筑新型能源体系。绿氢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绿氢制取、中游绿氢储运和下游绿氢应用。通过分析绿氢制取、储存、运输及应用过程的技术发展现状,总结了绿氢生产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基于系统安全及保护层安全防护理念,从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建议,为筑牢大规模绿氢利用安全基础,保障绿氢产业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氢 电解水 氢气管道 氢脆 安全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