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域波浪能资源分布及波浪能发电装置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聪 毛海英 +2 位作者 尤再进 石洪源 高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48,共7页
首先全面综述了国内外波浪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海洋波浪能资源发电技术中应用的主要波浪能资源开发装置及存在问题;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给出了中国海域的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和季节特征,从而获取高波能资源分... 首先全面综述了国内外波浪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海洋波浪能资源发电技术中应用的主要波浪能资源开发装置及存在问题;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给出了中国海域的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和季节特征,从而获取高波能资源分布区域,得到了中国海域波浪能资源分布富集区域;结合不同海岸岸线及海底类型,综合给出了中国波能资源富集区域中发电装置适用建议、高峰发电季节。对提高我国波浪能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用化、商业化海洋波浪能资源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资源 中国海域 ERA-INTERIM 发电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冰水共存期的波能流密度推算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娜 王立涛 +5 位作者 耿姗姗 张庆河 尤再进 李帅 许宁 许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989,共9页
为给寒区海域的波浪能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一种合理推算冰水共存海域波浪条件及波能流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将海冰模型与水动力学模型耦合模拟得到的冰浓度以线性修正函数的方式纳入波浪模型的海面摩阻风速方程中,并基于MCT(model coupli... 为给寒区海域的波浪能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一种合理推算冰水共存海域波浪条件及波能流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将海冰模型与水动力学模型耦合模拟得到的冰浓度以线性修正函数的方式纳入波浪模型的海面摩阻风速方程中,并基于MCT(model coupling toolkit)耦合器将海冰模型、水动力学模型与波浪模型进行实时耦合。基于该方法模拟了渤海冬季寒潮大风期间的海冰以及波能流密度的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在2012年2月5~8日寒潮大风期间,结冰区域占到渤海总面积的1/3,约有76%的渤海海域的平均波能流密度受海冰影响减小,其中辽东湾近岸的波能流密度平均受冰影响最多减小了100%,而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受冰影响最多分别减小了60%和50%。即使是无冰覆盖的老铁山水道,其波能流密度的最大值也受冰影响减少了14%。耦合模拟可以更为准确地对渤海冬季的波能流密度分布进行评估,为波浪能发电厂选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海冰模型 SWAN模型 FVCOM模型 MCT耦合器 海面摩阻风速 实时耦合 波能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设计波高计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12
3
作者 曹兵 王义刚 you zai-jin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80,共6页
目前国际上设计波高的常用计算方法有三种:年最大波高法(Annual Maximum method)、波高阈值法(Peak—Over—Threshold method)和年N大波法(Annual N-Largest method)。利用澳大利亚悉尼观测站连续16年的实测资料和Gumbel概率分... 目前国际上设计波高的常用计算方法有三种:年最大波高法(Annual Maximum method)、波高阈值法(Peak—Over—Threshold method)和年N大波法(Annual N-Largest method)。利用澳大利亚悉尼观测站连续16年的实测资料和Gumbel概率分布函数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出一种比较好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由年最大波高法计算得到的设计波高值偏大,线性回归系数较小,均方误也较大;波高阈值法计算所得结果与阈值本身取值关系并不大,线性回归相关性也较好;年N大波法计算得到的设计波高与每年大波数量取值无关(N≥5时),均方误较小,线性回归相关性较好。因此,在这三种方法中,年N大波法更适合用来计算设计波高,建议每年大波数取5-6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最大波高法 波高阈值法 年N大波法 Gumbel概率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航道夏季气旋登陆期间海冰对波浪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娜 余鑫 +3 位作者 吴新荣 尤再进 王安良 贾昱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5-633,共9页
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为了探讨西北航道通航期极端天气条件下强风及海冰对波浪场的影响机制,建立并验证了考虑海冰影响下的西北航道风浪演化模型,并以201... 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为了探讨西北航道通航期极端天气条件下强风及海冰对波浪场的影响机制,建立并验证了考虑海冰影响下的西北航道风浪演化模型,并以2012年8月北极气旋登陆期间为例探讨西北航道通航期波浪特性及波能流密度的时空演化及其对风和海冰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夏季海冰大多分布于西北航道以北海域,而风向大部分集中在SSW(南偏西22.5°)至SW(南偏西45°),西北航道海冰的存在并不会引起有效风区的明显减少,也不会引起无冰海域波能流的明显减小(不超过5%)。但是,当风向变为北向风时,无冰海域波能流减小幅度最多高达62%。最后,综合海冰和波浪要素的时空分布,提出了极端天气条件下西北航道通航期的最佳适航路线,为西北航道的夏季安全通航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航道 海冰 北极气旋 波能流密度 适航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潜堤对沙滩剖面演化影响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伊锋 房克照 +4 位作者 孙家文 王平 吴浩 尤再进 李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1-959,共9页
由于对海岸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渗透潜堤被广泛用于沙滩整治修复和侵蚀防护。在波浪水槽中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潜堤对沙滩剖面演化的影响。采用浪高仪阵列和激光扫描仪采集了水面高程变化和沙滩剖面高程,分析了波浪传播的相关水... 由于对海岸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渗透潜堤被广泛用于沙滩整治修复和侵蚀防护。在波浪水槽中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潜堤对沙滩剖面演化的影响。采用浪高仪阵列和激光扫描仪采集了水面高程变化和沙滩剖面高程,分析了波浪传播的相关水动力特征,包括波高沿程分布、透射系数、波浪能谱以及非线性指标(偏度和斜度),不同入射波浪和潜堤设置情况时沙滩剖面的变形特征,统计了沙滩侵蚀关键因子(岸线蚀退距离、单宽侵蚀量等),探讨了沙滩侵蚀与波浪条件、渗透潜堤特征参数之间关系,提出了沙滩侵蚀量与渗透潜堤无量纲特征参数的估算公式。研究表明:在堤顶破碎、大孔隙介质阻力和堤前反射综合作用下,入射至近岸沙滩的波浪能量降低,潜堤具有消浪和沙滩侵蚀防护作用;泥沙整体离岸输运,潜堤向岸侧淤积;对于实验考虑的工况,潜堤位置变化对沙滩防护效果的影响较小,堤顶宽度增加更利于消浪和滩面防护,潜堤对于较强的波浪表现出更好的沙滩防侵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潜堤 剖面演变 物理模型实验 水动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浪作用下沙质岸滩稳定机制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俊 尤再进 梁丙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3-950,共18页
近年来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日趋频发,沙质海岸侵蚀问题也愈发突出,沙滩稳定防护显得日益重要。为研究风暴浪作用下沙质岸滩稳定机制问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水槽试验,对风暴浪作用下沙质岸滩的稳定机制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录像观察和研究分析。试... 近年来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日趋频发,沙质海岸侵蚀问题也愈发突出,沙滩稳定防护显得日益重要。为研究风暴浪作用下沙质岸滩稳定机制问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水槽试验,对风暴浪作用下沙质岸滩的稳定机制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录像观察和研究分析。试验中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根据水和岸滩床面的像素值差异,对岸滩整体剖面进行实时动态提取;对比和分析了不同入射波高、波周期、水深、岸滩初始坡度以及波高连续变化下沙质岸滩演变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岸滩稳定与岸滩初始坡度和沙坝的发育直接相关,而波参数主要影响岸滩扰动幅度和沙坝以及前滩侵蚀边界的位置变化。当入射波高连续变化时,沙坝迅速响应并向离岸迁移。岸滩变化幅值与入射波能流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波能流越大对岸滩稳定性的危害越大。而水位升高会增强前滩向岸侵蚀风险。此外,在本试验尺度下,前滩以侵蚀为主。当岸滩初始坡度小于稳定坡度且波陡较小时,即Dean参数Ω′较小时,岸滩才发生明显的前滩淤积,这对于试验尺度下岸滩恢复工况研究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当岸滩整体坡度为1:10且前滩坡度达到1:5~1:2.5时,岸滩稳定性最好,岸滩形态最接近最终平衡剖面,岸滩趋于稳定的时间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滩 水槽试验 初始坡度 波参数 稳定性 演变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滨海沙滩现状调查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宗宇 杨丽中 +3 位作者 乔守文 石洪源 尤再进 杨乐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1-129,共9页
为了揭示山东滨海沙滩现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沙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组与2019年6月—8月,通过现场观测沙滩现状,收集沙滩的生态环境和其开发状态的资料,利用RTK-GPS高程仪获取沙丘-海滩剖面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调查分析可... 为了揭示山东滨海沙滩现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沙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组与2019年6月—8月,通过现场观测沙滩现状,收集沙滩的生态环境和其开发状态的资料,利用RTK-GPS高程仪获取沙丘-海滩剖面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调查分析可知:滨海沙滩总个数为148个,沙滩岸线总长度约335 km,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4%的沙滩受人工干预,干预的方式主要以旅游型开发和渔业性开发为主,其中旅游型开发占比61.5%,渔业性开发占比35.6%。26%的沙滩保持自然状态,主要分布在乡村。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沙滩侵蚀较严重的大多为自然形态的沙滩渔业性开发的沙滩。多数沙滩的沙丘以及植被带上已经被建起养殖厂房、度假场所、娱乐设施及抛石护岸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养殖垃圾、微塑料垃圾等在滩面上屡见不鲜。结合数据及现场调查结果来看,山东省多数滨海沙滩已经处于开发状态,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滨海沙滩的平衡系统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沙滩面临消失的危险,严重影响了滨海沙滩的持续利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沙滩 海岸侵蚀 防护对策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对威海楮岛海滩演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立杨 付玉成 +3 位作者 杨丽中 石洪源 尤再进 冯兴如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8-617,共10页
利用威海楮岛海滩台风前后10个剖面的高程观测结果以及沉积物采样测试数据,分析了“利奇马”登陆前后海滩剖面的蚀积变化,探究了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楮岛海滩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研究区位于台风前进路径右侧,向岸浪和... 利用威海楮岛海滩台风前后10个剖面的高程观测结果以及沉积物采样测试数据,分析了“利奇马”登陆前后海滩剖面的蚀积变化,探究了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楮岛海滩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研究区位于台风前进路径右侧,向岸浪和风暴潮的双重叠加造成了海滩全线的侵蚀,为缓解大浪带来的能量,海滩朝着更加消散的状态转化,海滩沉积物平均粒径整体粗化,分选性变差,冲刷区尤为明显。楮岛海滩不同岸段剖面对“利奇马”的响应表现出差异性:西南侧N01~N05剖面形态变化不大,东北侧N06~N10剖面形态由滩肩式向沙坝式转变,这是不同剖面形态差异性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楮岛 台风 海滩演化 侵蚀 沉积物 海滩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的中国邻近海域极端波高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杜文彦 张旭日 +2 位作者 张丽丽 尤再进 石洪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极端波浪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进行海岸带风险分析和灾害预防的基础。文章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ECMWF)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CMWFreanalys... 极端波浪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进行海岸带风险分析和灾害预防的基础。文章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ECMWF)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CMWFreanalysisv5,ERA5),对中国邻近海域1979~2018年间极端波高展开时空特征分析,并统计了40a厄尔尼诺系数,利用广义极值分布(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函数探究了近40 a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海域极端波高的影响,结果显示:统计1979~2018年整个研究区域前2%极端波浪年均值在6~10 m间浮动,且整体趋势递增,在四季趋势变化中,春夏极端波高增长趋势较秋冬高,且波动明显,在年际极端波高变化趋势中有较大波动时大多伴随着厄尔尼诺或是拉尼娜现象的发生,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对GEV分布中位置参数的影响分布图和极端波高年、季节际趋势变化分布图,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的地区极端波高大多呈现增长趋势,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对极端波高有较高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波高 厄尔尼诺 中国海 ERA5(ECMWF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台风事件对黄渤海颗粒有机碳季节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秀君 王晓雯 +1 位作者 尤再进 石洪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1-871,共11页
边缘海初级生产力普遍较高,有机碳在沉积物中的埋藏高达全球的80%。黄渤海是位于我国东部的一个半封闭的温带陆架边缘海,在近20年中,黄渤海经历的台风事件频率不断增大,对碳循环关键过程发生多重影响。文章利用多组卫星及再分析资料,围... 边缘海初级生产力普遍较高,有机碳在沉积物中的埋藏高达全球的80%。黄渤海是位于我国东部的一个半封闭的温带陆架边缘海,在近20年中,黄渤海经历的台风事件频率不断增大,对碳循环关键过程发生多重影响。文章利用多组卫星及再分析资料,围绕2003~2020年期间夏季台风过境对黄渤海关键环境变量的影响,分析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对不同海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夏季台风过境一次、两次对黄渤海叶绿素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叶绿素浓度增加主要在渤海西南部和南黄海约50%的海域。总体上看,台风过境对渤海、北黄海大部分海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影响不大,但两次台风过境引起了南黄海约80%的离岸海域颗粒有机碳浓度的显著增加。南黄海中部海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与叶绿素的比值在台风过后明显降低,表明该海域颗粒有机碳浓度的提高主要是由生物固碳过程的增强引起。台风过境加剧了黄海与渤海、近岸与离岸的水流交换,此过程增强了高营养盐和有机物水向南黄海尤其是中部海域的输送,因而提高了南黄海大部分海域颗粒有机碳浓度。除了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及水流交换对颗粒有机碳有影响外,黄渤海水体中颗粒有机碳浓度还受到沉积物再悬浮、陆源有机碳输入等过程的影响。台风过境可以加剧沉积物再悬浮和陆源有机物的输入,进一步提高黄渤海近岸及离岸海域颗粒有机碳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颗粒有机碳 季节变化 台风事件 黄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