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排烃史差异演化及成藏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勤琪 张黎 +3 位作者 李斌 钟笠 张欣 周浩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0,共11页
针对塔河奥陶系油藏多相态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再现了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典型剖面油气运聚过程。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从加里东早期进入成熟阶段,目前处于高成熟—湿气阶... 针对塔河奥陶系油藏多相态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再现了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典型剖面油气运聚过程。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从加里东早期进入成熟阶段,目前处于高成熟—湿气阶段,发育断续埋藏、持续埋藏和长期浅埋藏3种热演化模式,分别对应油气并举双峰型、油强气弱型、单峰型3种生烃模式。烃源岩热演化差异致使奥陶系油气发育多期充注、垂向疏导、侧向调整改造的演化历史,油气相态呈现轻质油藏—中质油藏—重质油藏的有序分布格局。塔河地区不同构造带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具有由北西向南东递增的趋势,与油气相态差异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体现出“源控”特征,喜山期控制了现今油气藏分布。研究发现,塔河油田盐下、托甫台生烃强度高,喜山期生烃总量相对较大,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研究结果对塔河油田深层油气资源和目标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埋藏史 热史 盆地模拟 成藏效应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差异富集历史的动态模拟——以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斌 钟笠 +4 位作者 吕海涛 杨素举 徐勤琪 张鑫 郑斌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3-1066,共14页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针对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复杂的差异富集历史,采用成藏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深层油气的生排烃、运聚和调整改造的历史恢复。研究表明:①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反映出不同构造带...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针对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复杂的差异富集历史,采用成藏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深层油气的生排烃、运聚和调整改造的历史恢复。研究表明:①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反映出不同构造带的生排烃过程及其强度具有明显不同,是导致深层油气相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走滑断裂和不整合面等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控制深层油气早期运移聚集和后期调整,中寒武统台内膏盐岩阻止深层油气的垂向运聚,致使深层油气呈现明显的“断控”特征,其中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和深层油气运移低势区叠加有利于汇聚成藏,且主要沿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③成藏动态模拟揭示“源-断-缝-膏-保”时空配置控制塔河深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奥陶系经历多期充注、垂向运聚、侧向调整改造的成藏历史,深层油气一直处于运移聚集和逸散的动态平衡中。④油气残留量统计显示塔河油田深层奥陶系鹰山组和蓬莱坝组仍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超深层中上寒武统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前景。研究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的动态定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可以为古老克拉通盆地碳酸盐岩相关油气成藏演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差异富集 动态成藏模拟 流体势技术 塔河油田 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模拟 深层—超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不同期次油气成藏贡献
3
作者 徐勤琪 储呈林 +3 位作者 郭小文 刘永立 张黎 罗明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对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期次的原油充注,但并非每一期原油充注都对现今油藏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只能对原油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限定,而无法确定各期充注原油对油藏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以塔河油... 对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期次的原油充注,但并非每一期原油充注都对现今油藏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只能对原油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限定,而无法确定各期充注原油对油藏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以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采用原油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法、荧光光谱和单井模拟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研究区原油的荧光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其母质相同且沉积于海相弱还原环境,再通过与研究区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确定了原油均来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原油芳烃中甲基菲指数和二苯并噻吩参数是定量评价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计算得到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成熟度(R_(o))在0.90%~1.47%之间,可能对应了多期油气充注。此外,在对盐下地区奥陶系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共生盐水包裹体测温和测盐的基础上,结合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确定盐下地区存在加里东中期(420 Ma)、海西中期(318 Ma)和喜马拉雅晚期(10 Ma)3期原油充注。对比原油和3期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认为喜马拉雅晚期是盐下地区的主成藏期,为盐下地区的奥陶系油藏贡献了最多的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成熟度 油气成藏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simulation of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deep marine oil and gas in superimposed basin:A case study of Lower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 of Tahe Oilfield,Tarim Basin,NW China
4
作者 LI Bin ZHONG Li +4 位作者 LYU Haitao YANG Suju xu qinqi ZHANG Xin ZHENG Binso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5期1217-1231,共15页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deep marine oil and gas in superimposed basins,the Lower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 in Tahe Oilfield of Tarim Basin is selected as a typical case,and the p...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deep marine oil and gas in superimposed basins,the Lower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 in Tahe Oilfield of Tarim Basin is selected as a typical case,and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 is restored by means of reservoine-forming dynamics simulation.The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Lower Cambrian source rocks in Tahe Oilfield reflects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process and intensity in different tectonic zones,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controlling the differences in deep oil and gas phases.The complex transport system composed of strike-slip fault and unconformity,etc.controlled early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late adjustment of deep oil and gas,while the Middle Cambrian gypsum-salt rock in inner carbonate platform prevented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resulting in an obvious"fault-controlled"feature of deep oil and gas,in which the low potential area superimposed by the NE-strike-slip fault zone and deep oil and gas migration was conducive to accumulation,and it is mainly beaded along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the northeast direction.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reservoir formation reveals that the spatio-temporal configuration of"source-fault-fracture-gypsum-preservation"controls the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 in Tahe Oilfield.The Ordovician has experienced the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multiple periods of charging,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and lateral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and deep oil and gas have always been in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migration,accumulation and escape.The statistics of residual oil and gas show that the deep stratum of Tahe Oilfield still h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the Ordovician Yingshan Formation and Penglaiba Formation,and the Middle and Upper Cambrian ultra-deep stratum has a certain oil and gas resource prospect.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ynamic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 in the Tarim Basin,and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carbonate reservoir of paleo-crato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mposed basin Tarim Basin marine carbonate rock oil and gas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dynamic accumulation simulation fluid potential technology Tahe Oilfield Lower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 simulation deep and ultra-deep stra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生烃与古油藏原油裂解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曹自成 徐勤琪 +4 位作者 余腾孝 秦华 耿锋 郝建龙 邓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3-151,共9页
为了解析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完善了巴楚—麦盖提地区海西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的热演化史与不整合剥蚀量的恢复。结果表明,西南坳陷寒武系烃源岩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 为了解析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完善了巴楚—麦盖提地区海西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的热演化史与不整合剥蚀量的恢复。结果表明,西南坳陷寒武系烃源岩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发生二次生烃,生烃动力为古近纪以来的快速埋藏升温;而受喜马拉雅运动期持续隆升的影响,巴楚隆起寒武系烃源岩多不具备二次生烃的条件。寒武系烃源岩在加里东运动中期—海西运动早期生成的原油,可能在和田古隆起规模聚集,形成古油藏,而古油藏在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快速深埋,进入高温环境,具备发生原油裂解的有利条件。巴楚—麦盖提地区已发现气藏的高成熟天然气,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二次生烃产生的过成熟干酪根裂解气与和田古隆起古油藏因深埋增温生成的原油裂解气。因此,巴楚—麦盖提地区海西运动晚期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正处于二次生烃阶段的寒武系烃源岩,与前期相对低地温但近期具备高温裂解条件的古油藏是巴楚—麦盖提地区天然气成藏的重要烃源保障;二次生烃、古油藏原油裂解产物与新圈闭的匹配则是巴楚—麦盖提地区晚期油气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麦盖提地区 寒武系 烃源岩 二次生烃 古油藏 生烃演化 原油裂解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东段北东向走滑断裂体系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仲培 徐勤琪 +5 位作者 刘士林 周雨双 邱华标 陆红梅 王瀚洲 齐育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1-769,共9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简称“巴麦地区”)东段已发现的多个奥陶系油气藏与多期活动断裂密切相关,明确断穿寒武系膏盐层的通源断层是寻找该区油气藏的关键。基于大量新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析,结合前人研究,对巴麦地区东段的断裂体...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简称“巴麦地区”)东段已发现的多个奥陶系油气藏与多期活动断裂密切相关,明确断穿寒武系膏盐层的通源断层是寻找该区油气藏的关键。基于大量新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析,结合前人研究,对巴麦地区东段的断裂体系,特别是走滑断裂的展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再认识。结果表明,巴麦地区在古隆起迁移演化和大型逆冲断裂带活动的同时,还发育一系列起变形调节作用的北东向展布的高角度小断距走滑断层,它们共同构成了该区变形构造体系。该区发育两类走滑断层,一类与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的寒武系盐上滑脱断褶带同时或后期叠加发育,走向与逆冲断裂带走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和田古隆起边界和内部;另一类发育于大型逆冲断裂带围限的挤压缩短区,与近东西向逆冲断裂带呈大角度相交,主要分布于和田古隆起和巴楚断隆内。前者主要形成于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晚期局部弱活动,后者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走滑断层叠加上经历过加里东中晚期和海西早期岩溶改造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裂缝—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它们贯通膏盐层上、下地层,活动期与盐下深层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一致,更有利于输导烃源向上运移到奥陶系聚集成藏。位于源上且与两类高角度走滑断裂连通的规模储集体是奥陶系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断控油气藏 巴楚隆起 麦盖提斜坡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盐下白云岩中油气来源 被引量:3
7
作者 曹自成 朱秀香 +4 位作者 吴鲜 徐勤琪 路清华 李建交 蒋海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8-654,共7页
勘探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不发育下寒武统主力烃源岩,但该区MB1井在下寒武统见较好油气显示。为了明确MB1井的油源、评价巴楚隆起的勘探潜力,对MB1井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油气显示段岩心抽提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开展了油... 勘探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不发育下寒武统主力烃源岩,但该区MB1井在下寒武统见较好油气显示。为了明确MB1井的油源、评价巴楚隆起的勘探潜力,对MB1井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油气显示段岩心抽提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开展了油—油、油—源对比等研究,揭示了油气物质的成因特征与来源。结果表明,抽提物具有典型的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即饱和烃色谱图为单峰前峰型,正构烷烃系列保存完整,谱图基线平整、未见明显的“鼓包”,Pr/Ph比值为0.89,三环萜烷系列的相对丰度高于藿烷系列,C_(27)-C_(28)-C_(29)ααα20R规则甾烷具有明显的“V”字型分布特征,原油碳同位素值为-30.8‰,三芴系列化合物表现为明显的硫芴优势,指示其来源于强还原沉积环境的腐泥型生烃母质,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MB1井下寒武统油显示与玉北1条带奥陶系原油同源,均来自于下寒武统烃源岩,推测巴楚隆起MB1井下寒武统油气来自周边下寒武统烃源岩或古油藏,从而提升了该区寒武系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显示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寒武系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神经网络对风力发电机组功率变流器的故障诊断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靖轩 孙鹤旭 +2 位作者 孙泽贤 徐勤奇 邹文仲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1期162-166,共5页
研究了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网侧功率变流器开关器件的开路故障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开路故障诊断方法,以实现对单个或两个开关器件同时开路的多种故障进行诊断。首先采集不同故障下网侧功率变流器的电压信号作为原始信号,利用小波变换对... 研究了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网侧功率变流器开关器件的开路故障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开路故障诊断方法,以实现对单个或两个开关器件同时开路的多种故障进行诊断。首先采集不同故障下网侧功率变流器的电压信号作为原始信号,利用小波变换对此信号进行分解和重构,再对小波变换后得到的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和判定,将特征分析和判定后的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进行决策分类。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区分网侧功率变流器多开路故障,且诊断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 功率变流器 故障诊断 小波变换 神经网络 电压信号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