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膈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5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六组:A组(0.125%罗哌卡因,n=30)、B组(0.25%罗哌卡...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膈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5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六组:A组(0.125%罗哌卡因,n=30)、B组(0.25%罗哌卡因,n=30)、C组(0.375%罗哌卡因,n=30)、D组(0.5%罗哌卡因,n=30)、E组(0.75%罗哌卡因,n=30)和对照组(不行膈神经阻滞,n=30),其中A~E组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膈神经阻滞。评估各组患者术后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膈肌运动幅度(DM)、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肩痛方面,C组[(2.47±1.14)分vs (4.03±1.77)分]、D组[(2.53±1.22)分vs (4.03±1.77)分]、E组[(2.50±1.22)分vs (4.03±1.77)分]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DM方面,D组、E组患者膈神经阻滞10 min的DM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麻醉恢复时间方面,D组[(22.50±2.16) min vs (20.73±1.76) min]和E组[(22.80±2.63) min vs (20.73±1.76) min]患者的PA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均P<0.05);在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方面,C组、D组、E组患者术后24 h的15项恢复质量(QoR-15)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E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3.33%vs 16.67%)。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右侧膈神经阻滞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减轻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肩痛并提高术后恢复质量,且不会影响膈肌功能恢复及PA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行为,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的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别建立了2D和3D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条件下的CO_(2)团簇分布特征、CO_(2)饱和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尺度CO_(2)埋存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岩石对CO_(2)润湿性增加,CO_(2)波及范围扩大,同时CO_(2)团簇的卡断频率减少,CO_(2)埋存量增加;②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驱替模式由毛细指进转变为稳定驱替,CO_(2)埋存量增加;③随着注入超临界CO_(2)黏度逐渐接近水的黏度,两相流体之间的流动阻力降低,促进了“润滑效应”,CO_(2)相的渗流能力提高,CO_(2)埋存量增加;④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在不同维度多孔介质模型中对CO_(2)饱和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认为,基于VOF方法的CO_(2)-水两相渗流模拟研究在孔隙尺度上揭示了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对CCUS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也为更大尺度的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膈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5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六组:A组(0.125%罗哌卡因,n=30)、B组(0.25%罗哌卡因,n=30)、C组(0.375%罗哌卡因,n=30)、D组(0.5%罗哌卡因,n=30)、E组(0.75%罗哌卡因,n=30)和对照组(不行膈神经阻滞,n=30),其中A~E组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膈神经阻滞。评估各组患者术后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膈肌运动幅度(DM)、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肩痛方面,C组[(2.47±1.14)分vs (4.03±1.77)分]、D组[(2.53±1.22)分vs (4.03±1.77)分]、E组[(2.50±1.22)分vs (4.03±1.77)分]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DM方面,D组、E组患者膈神经阻滞10 min的DM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麻醉恢复时间方面,D组[(22.50±2.16) min vs (20.73±1.76) min]和E组[(22.80±2.63) min vs (20.73±1.76) min]患者的PA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均P<0.05);在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方面,C组、D组、E组患者术后24 h的15项恢复质量(QoR-15)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E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3.33%vs 16.67%)。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右侧膈神经阻滞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减轻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肩痛并提高术后恢复质量,且不会影响膈肌功能恢复及PA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行为,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的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别建立了2D和3D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条件下的CO_(2)团簇分布特征、CO_(2)饱和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尺度CO_(2)埋存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岩石对CO_(2)润湿性增加,CO_(2)波及范围扩大,同时CO_(2)团簇的卡断频率减少,CO_(2)埋存量增加;②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驱替模式由毛细指进转变为稳定驱替,CO_(2)埋存量增加;③随着注入超临界CO_(2)黏度逐渐接近水的黏度,两相流体之间的流动阻力降低,促进了“润滑效应”,CO_(2)相的渗流能力提高,CO_(2)埋存量增加;④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在不同维度多孔介质模型中对CO_(2)饱和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认为,基于VOF方法的CO_(2)-水两相渗流模拟研究在孔隙尺度上揭示了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对CCUS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也为更大尺度的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