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A区块中新统盐构造活动背景下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
1
作者 陈华 邓秉文 +3 位作者 吴高奎 尹继全 杨沛广 康敬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复杂的盐构造活动对深水重力流的沉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并控制着油气聚集成藏,探讨盐构造发育与深水重力流沉积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区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下刚果-刚果扇盆地A区块丰富的...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复杂的盐构造活动对深水重力流的沉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并控制着油气聚集成藏,探讨盐构造发育与深水重力流沉积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区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下刚果-刚果扇盆地A区块丰富的测井、地震资料并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揭示A区块中新统盐构造活动背景重力流沉积过程和特征,可为区内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盐构造活动所致微盆内,重力流流体早期发生充填—溢出,晚期发生过路—侵蚀,其“富砂”区域与溢出点位置密切相关;盐构造与重力流水道在不同沉积时期表现为不同的交互作用关系,分别为转向、限定、截阻、迁移、侵蚀、隆升和截断作用;重力流流向和微盆轴向交角的大小对朵叶体在微盆内的展布形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当交角较大或近于垂直时,朵叶体倾向于呈条带状在盐墙一侧发育;当交角较小或近乎平行时,朵叶体趋于扇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重力流沉积 交互关系 中新统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田纳新 龚承林 +3 位作者 吴高奎 齐昆 朱一杰 刘静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合技术,阐明了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重力流与海底地貌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区初始地貌中的主要地貌低点和次要地貌低点控制了早期深水水道和朵叶体的发育:(1)随着主要地貌低点斜坡坡度向远物源一端明显变缓,重力流的速度和能量逐渐减小,向下侵蚀能力变弱、侧向拓宽能力增强,水道剖面形态沿流向依次呈现V型、深U型及碟型;(2)因为水道限制性逐渐减弱,末端非限制性区域发育朵叶体沉积,朵页体上覆于水道充填沉积且向近物源一端生长,最终溢出到研究区西北角的次要地貌低点。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致使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的斜坡坡度进一步变缓,后期块体流被捕获时,其沿流向携带沉积物的能力更容易降低,导致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TCs)在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广泛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低点 动态相互作用 海底地貌 重力流 深水沉积 菩提瓜尔盆地 大西洋赤道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关闭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冯志强 董立 +4 位作者 童英 冯子辉 张顺 吴高奎 任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组和营城组2套断陷期火山岩的诱因是什么,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发育中生代岩浆岩的主控因素是什么。显然,这些现象很难单纯用古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来解释。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动力学背景、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的闭合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指出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是中生代东北亚最重要的一次大地构造事件,板块的俯冲、碰撞、挤压、拉张以及岩浆活动等作用对该区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松辽盆地可能存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和西太平洋板块双向俯冲成因模式,厘定了两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多期次挤压和拉张作用的转换时间,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合理地诠释了中国东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别于西太平洋南部地区的岩浆岩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双向俯冲模式 岩浆岩 缝合带 松辽盆地 蒙古-鄂霍茨克洋 东北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塔北地区中生代关键变革期主要不整合及古隆起地貌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吴高奎 林畅松 +3 位作者 刘永福 刘景彦 杨宪彰 李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3-777,共15页
沉积盆地关键变革期发育的主要不整合及大型古隆起的研究是揭示盆地动力学演化和油气聚集的关键。文中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利用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追踪等方法,揭示了库车-塔北地区中生代主要不整合、古隆起地貌特征... 沉积盆地关键变革期发育的主要不整合及大型古隆起的研究是揭示盆地动力学演化和油气聚集的关键。文中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利用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追踪等方法,揭示了库车-塔北地区中生代主要不整合、古隆起地貌特征及其对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库车-塔北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二叠纪末、三叠纪末、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4次关键变革,相应产生了TT,TJ,TK和TE 4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并对盆地的构造古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叠纪末的变革主要以研究区中部和西部大型古隆起带的发育为特征,不整合TT围绕构造古隆起分布,最大剥蚀量达1 200 m。三叠纪末的变革致使研究区的古隆起带发生大范围隆升,产生了广泛分布的不整合TJ,其最大剥蚀量为400 m。侏罗纪末的构造变革致使研究区中西部再次隆升,不整合TK发育,最大剥蚀量为500 m。白垩纪末的变革主要以研究区西部温宿古隆起的发育为特征,伴生的不整合TE分布范围较小,剥蚀量最大为300 m。研究区中生代的古隆起地貌可划分为高隆区、斜坡区和坳陷区等3个单元,其中斜坡区发育的不整合三角带是形成有利岩性地层圈闭的重要部位。研究表明中生代经历的4次构造变革与盆地周边发生的4次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 变革期 不整合 古隆起地貌 最大剥蚀量 中生代 库车-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2
5
作者 田纳新 吴高奎 +3 位作者 刘静静 陶崇智 高敏 王大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而对盆地结构特征和成藏条件认识不足制约着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分析地震、钻井和重磁异常等资料,以塞内加尔盆地和斯科舍盆地为重点解剖对象,研究了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深水油...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而对盆地结构特征和成藏条件认识不足制约着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分析地震、钻井和重磁异常等资料,以塞内加尔盆地和斯科舍盆地为重点解剖对象,研究了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深水油气成藏条件并预测勘探领域。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断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三期演化,相应发育断陷层、坳陷层和陆缘层,基底性质和转换断层联合作用控制了被动陆缘盆地的结构。三叠纪—早侏罗世断陷期,发育垒堑结构,以河流、湖泊和三角洲等陆相沉积为主;中晚侏罗世过渡期,转换断裂活动形成边缘脊或海底隆起带,加之研究区古生界弱基底易拉伸减薄而沉降,与向陆方向高地势构成局限环境,为坳陷层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白垩纪漂移期,发育台缘礁、三角洲—坡底扇两类储集体。斯科舍盆地坡底扇和塞内加尔盆地台缘礁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结构 形成机制 坡底扇 台缘礁 被动陆缘盆地 塞内加尔盆地 斯科舍盆地 中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区中生界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高奎 张忠民 +5 位作者 林畅松 田纳新 左小军 李浩 孔凡军 李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5-858,共14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充填演化认识不够明确的问题,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重新厘定了层序地层格架,识别了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揭示了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及其与塔北隆起中生代隆升-衰亡过程的响应关...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充填演化认识不够明确的问题,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重新厘定了层序地层格架,识别了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揭示了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及其与塔北隆起中生代隆升-衰亡过程的响应关系,共识别出4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1个区域性平行不整合和7个局部不整合,并据此将中生界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Ⅰ—Ⅳ)和11个三级层序。晚三叠世(Ⅰ-SQ3),东西走向的塔北隆起提供了大量物源,北坡陡而南坡缓,分别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早侏罗世(Ⅱ-SQ1),塔北隆起范围增大,物源供给增多,地势宽缓的南坡发育更大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沉积末期(Ⅲ-SQ4),塔北隆起主体消亡,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东南部大陆蚀源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末期(Ⅳ-SQ3),研究区演变为南倾斜坡,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东部大陆蚀源区及北部造山带)。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塔北隆起区中生代陆相湖盆沉积充填演化的认识,也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充填演化 层序地层学 中生界 塔北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层序地层格架内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华 林畅松 +7 位作者 张忠民 张德民 李茗 吴高奎 朱奕璇 徐海 陆文明 陈继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针对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重力流体系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等问题,开展了层序地层划分、重力流体系沉积特征阐述及控制因素讨论的研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在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识别区内重力流沉积的岩相... 针对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重力流体系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等问题,开展了层序地层划分、重力流体系沉积特征阐述及控制因素讨论的研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在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识别区内重力流沉积的岩相特征、构成单元,揭示其沉积演化过程并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所发育的重力流沉积在岩性上主要为硅质碎屑和泥质岩等,沉积单元主要包括水道内部滑塌变形层,块体搬运沉积、重力流水道充填、天然堤-溢岸沉积和前缘朵叶体沉积等。早中新世(SQ1)区内多发育鸥翼形、弱受限—不受限的沉积型水道-堤岸复合体和朵叶体等,中中新世早期(SQ2)区内多发育W形、弱受限的侵蚀-沉积型分支水道(多期叠置),中中新世晚期(SQ3)区内多发育U形、受限的侵蚀型水道,晚中新世(SQ4)区内多发育V形、深切的侵蚀型孤立水道。气候变冷、海平面持续下降,致使研究区由下陆坡-盆底到下陆坡、中陆坡和上陆坡,进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西非海岸发生的3次构造抬升作用和气候变冷,为重力流沉积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盐构造的多期活动,对重力流沉积的发育具有重要改向、限制、封堵或破坏等作用。明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大型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可为研究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层序结构 沉积特征 控制因素 中新统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下刚果—刚果扇盆地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体系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华 林畅松 +6 位作者 张忠民 张德民 朱奕璇 吴高奎 李茗 徐海 郭荣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6-486,共11页
深水水道体系沉积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揭示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和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发育有大型深水水道沉积,基于A区块的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阐述了... 深水水道体系沉积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揭示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和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发育有大型深水水道沉积,基于A区块的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阐述了中新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特征、演化规律并讨论了其控制因素。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4),大体对应于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下段、中中新统上段及上中新统。深水水道体系岩性上以砂岩为主,沉积单元包括水道、天然堤—溢岸、末端朵体和块体搬运沉积等。SQ1以发育弱受限—不受限的加积型水道或末端朵体为主,SQ2主要发育弱受限的侵蚀型—加积型水道,SQ3以受限侵蚀型水道的发育为主导,SQ4多见孤立侵蚀型过路水道。构造隆升与剥蚀、冰期气候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为深水水道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并可能导致了该地区古地貌的坡度变化,从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并控制了深水水道体系的发育和演化,盐构造活动对深水水道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改向、限制、封堵、迁移或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深水水道体系 沉积演化 控制因素 中新统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隆起斜坡区不整合三角带对地层圈闭的控制——以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建龙 吴高奎 +5 位作者 林畅松 刘永福 刘景彦 孙琦 李浩 徐桂芬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8-78,I0005,I0006,共13页
古隆起斜坡区的不整合三角带是形成地层圈闭的重要有利区带。以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为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识别不整合面,计算不整合面剥蚀量,进行沉积体系识别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发育2个角度不... 古隆起斜坡区的不整合三角带是形成地层圈闭的重要有利区带。以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为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识别不整合面,计算不整合面剥蚀量,进行沉积体系识别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发育2个角度不整合(TK、TE)及1个平行不整合(TK1bs);白垩系底部发育卡普沙良群、顶部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其中,卡普沙良群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卡普沙良群底部发育的上超不整合三角带是有利圈闭发育的重点部位,向古隆起斜坡区上超尖灭的三角洲砂体可作为良好的储集体,与上覆泥岩盖层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巴什基奇克组顶部遭受剥蚀形成的剥蚀不整合三角带也具有良好的地层圈闭条件,遭受剥蚀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可作为优质储层,上覆的古近系膏—泥岩沉积可作为优质盖层。该结果对研究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隆起西部 白垩系 古隆起斜坡区 不整合三角带 地层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东部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启明 李琦 +3 位作者 吴高奎 徐海 杨震 范庆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68,共10页
针对加拿大东部斯科舍盆地重力流沉积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磁异常等资料,明确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重力流沉积单元,揭示其沉积演化并探讨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密西沙... 针对加拿大东部斯科舍盆地重力流沉积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磁异常等资料,明确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重力流沉积单元,揭示其沉积演化并探讨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斯科舍盆地塞布尔次盆下白垩统密西沙加组和洛根峡谷组发育规模性重力流沉积,可以识别出块体搬运、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及朵叶体等沉积单元;密西沙加组沉积初期(距今147Ma)研究区西部发育小型重力流沉积,沉积末期(距今130 Ma)研究区中部发育大型坡底扇;洛根峡谷组沉积初期(距今113Ma)研究区普遍发育小型重力流沉积,沉积末期(距今101Ma)研究区东南部发育大型坡底扇。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及陆坡窄、陡,分别为重力流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沉积单元 沉积演化 下白垩统 塞布尔次盆 斯科舍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陵兰岛西部巴芬湾天然气水合物流体运移系统 被引量:3
11
作者 宫越 施而修 +5 位作者 邬长武 马天碧 郭荣涛 吴高奎 姜静 朱玥研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6,I0003,I0004,共13页
格陵兰岛西部巴芬湾发育丰富的油气藏和天然气水合物藏,其形成分布与流体运移系统密切相关。根据浅层地震数据,利用BSR识别、地震相分析、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异常方法,追踪流体运移路径,分析多边形断裂对水合物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各地质... 格陵兰岛西部巴芬湾发育丰富的油气藏和天然气水合物藏,其形成分布与流体运移系统密切相关。根据浅层地震数据,利用BSR识别、地震相分析、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异常方法,追踪流体运移路径,分析多边形断裂对水合物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各地质构造形成的流体运移系统。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两个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GHSZ),其热流值分布具有非均一性,多边形断裂发育处热流值高;流体特征表现为纵波反射模糊带、“亮点”地震相异常、“平点”地震相等;高密度多边形断裂为流体运移提供疏导通道,增加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存空间;深部裂解气通过聚集型高通量流体运移通道(底辟或构造隆起、断裂、高渗透层等)在垂向和侧向上运移,在研究区北部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该结果对降低前沿盆地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BSR 多边形断裂 运移系统 巴芬湾 格陵兰岛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Mioce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West Africa 被引量:4
12
作者 CHEN Hua LIN Changsong +7 位作者 ZHANG Zhongmin ZHANG Demin LI Ming wu gaokui ZHU Yixuan XU Hai LU Wenming CHEN Jihu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iocen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Mioce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lin...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iocen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Mioce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gravity flow system.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litho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units of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region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seismic,well logging and core data comprehensively,an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process is revealed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discussed.The Miocen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3 rd-order sequences(SQ1-SQ4).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mainly include siliciclastic rock and pelite.The main sedimentary units include slumping deposits,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channel fills,levee-overbank deposits,and frontal lobes.In the Early Miocene(SQ1),mainly gull-wing,weakly restricted to unrestricted depositional channel-overbank complexes and lobes were formed.In the early Middle Miocene(SQ2),W-shaped and weakly restricted erosional-depositional channels(multi-phase superposition)were subsequently developed.In the late Middle Miocene(SQ3),primarily U-shaped and restricted erosional channels were developed.In the Late Miocene(SQ4),largely V-shaped and deeply erosional isolated channels were formed in the study area.Climate cooling and continuous fall of the sea level made the study area change from toe of slope-submarine plain to lower continental slope,middle continental slope and finally to upper continental slope,which in turn affected the strength of the gravity flow.The three times of tectonic uplifting and climate cooling in the West African coast provided abundant sediment supp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vity flow deposits.Multistage activities of salt structure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redirecting,restricting,blocking and destroying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Clar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Miocen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ep-wate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deposits sequence architectur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factors MIOCEN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