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哈特曼、奥斯特瓦尔德、莱辛以及穆勒·弗雷恩费尔斯的价值理论
1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罗松涛(译) 齐闯(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3期106-120,共15页
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四位20世纪初期的价值论学者,他们虽然观点不同,但整合到一起却能够呈现出价值论的诸多讨论维度。概括地说,冯·哈特曼认为世界与我们的认知能力都是构成性的,所以价值的评判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奥斯... 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四位20世纪初期的价值论学者,他们虽然观点不同,但整合到一起却能够呈现出价值论的诸多讨论维度。概括地说,冯·哈特曼认为世界与我们的认知能力都是构成性的,所以价值的评判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奥斯特瓦尔德则把能量作为宇宙中一切事物形成以及一切行为发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认为文明的目的就是能量利用的合理化;西奥多·莱辛总结出了一套逻辑上的价值定律,但又强调价值法则完全不同于逻辑规律,它们仅专门地契合于对象性的价值现象;穆勒·弗雷恩费尔斯以价值基础和价值设定作为价值的两个根本条件,提出只有当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原初回应获得了完全的认同时,这样的价值评判才是一种真正的价值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构成性的 能量 价值法则 价值设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廉·施特恩的形而上学人格主义
2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罗松涛 孔晓辉(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1期83-105,共23页
威廉·施特恩认为,只有当形而上学存在时,科学和价值哲学才会存在,因此,应充分地阐明价值领域的内在有效性和规范。他在发展其价值哲学时,从“先验价值理论”入手,认为主体自身与价值相关联,价值不是独立的存在。关于“自身价值”... 威廉·施特恩认为,只有当形而上学存在时,科学和价值哲学才会存在,因此,应充分地阐明价值领域的内在有效性和规范。他在发展其价值哲学时,从“先验价值理论”入手,认为主体自身与价值相关联,价值不是独立的存在。关于“自身价值”“辐射性价值”和“服务性价值”的区分,为施特恩的价值哲学提供了决定性的方向。“自身价值”概念是其价值哲学的关键,在他看来,以自我为中心是所有价值学的基本事实。在其中,价值内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处于价值宇宙中心的人确认其自身的中心价值和非中心价值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人格主义 自身价值 价值承担者 价值内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价值理论的开端 被引量:1
3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罗松涛(译) 杨迪之(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对边沁、尼采和洛采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就进行讨论是对价值理论现代方法进行介绍前的必要工作,从这些观点里可以看到一些涉及价值理论的问题。边沁在寻找一个包含一切人类活动的价值理论,他利用"功利原则"和"快乐运算&qu... 对边沁、尼采和洛采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就进行讨论是对价值理论现代方法进行介绍前的必要工作,从这些观点里可以看到一些涉及价值理论的问题。边沁在寻找一个包含一切人类活动的价值理论,他利用"功利原则"和"快乐运算"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作为道德和法律的基础。面对传统价值和传统价值标准崩溃的尼采则努力提供一个评价的新基础,要求"新的哲学家们"发起对价值的重新评估。尼采的"超人"设想和关于价值的评估引起了同时代人的注意,并为此后的哲学家提出了新任务。洛采在承认某些价值主要属于经验主体的需要和特性的同时又尝试去寻找一个能要求客观的、普遍有效性的价值标准,从而开启了后来的哲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理论 功利原则 价值重估 价值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伦塔诺与价值观认知
4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罗松涛(译) 朱一凡(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布伦塔诺是一般价值理论的引领者。他从表象概念切入,区分三种意向性关系类别:表象自身,判断,感情—意动反应。在对后两种类别的分析中,布伦塔诺发现相似的二元性,借此他完成对价值观与认知的勾连。在随后的一般价值理论建构中,布伦塔... 布伦塔诺是一般价值理论的引领者。他从表象概念切入,区分三种意向性关系类别:表象自身,判断,感情—意动反应。在对后两种类别的分析中,布伦塔诺发现相似的二元性,借此他完成对价值观与认知的勾连。在随后的一般价值理论建构中,布伦塔诺既反对理性决定论,强调感觉经验在价值评价中的终极地位;又反对主观主义,认为我们有能力运用正当偏好决定这些不同好的序列等级。因此追求"最高实践好"是可能的。在实践领域,布伦塔诺拒斥"狂热主义者",反对忽略现实条件,追求不可能的事物。然而,布伦塔诺伦理学的立场根本上是神学的,与其选择的经验性进路存在不可避免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伦塔诺 一般价值理论 表象 最高实践好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德尔侯德与作为一种综合性范畴的价值
5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罗松涛(译) 樊亚澜(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2年第1期120-128,共9页
维德尔侯德致力于澄清被视为哲学体系的综合性范畴的“价值”概念。他根据不同的衡量标准,将价值的一般含义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快乐、惯例、功效、总体性与规范。通过梳理价值标准的哲学史,维德尔侯德发现,价值的前四种类型具有个人性和... 维德尔侯德致力于澄清被视为哲学体系的综合性范畴的“价值”概念。他根据不同的衡量标准,将价值的一般含义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快乐、惯例、功效、总体性与规范。通过梳理价值标准的哲学史,维德尔侯德发现,价值的前四种类型具有个人性和相对有效性,因而予以否定;在以洛采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价值哲学运动中,“规范价值”被视为哲学体系的构成性范畴。然而,二者最终都在价值理论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证中陷入了含混境地。维德尔侯德认为,应当将超越纯粹的主观性作为所有价值理论的终极目标,为所有价值找到一个能证明其绝对有效性的基础。在他看来,这个基础仅存在于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价值不能成为哲学体系的构成性范畴。通过建立“批判性形而上学”,维德尔侯德最终提出了解决价值规范性问题的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德尔侯德 价值 综合性范畴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斯·舍勒的情感直观主义
6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罗松涛(译) 王辰(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1年第3期98-113,共16页
舍勒认为价值本身是“独立的现象”,一种正确断言的价值必定作为一种价值被直接给予或被直观到。所有目的性行动都是指向目标的,这些目标根据价值考虑进行选择和规划,而价值及其等级秩序是行动不可缺少的前提。在舍勒看来,“先天情感”... 舍勒认为价值本身是“独立的现象”,一种正确断言的价值必定作为一种价值被直接给予或被直观到。所有目的性行动都是指向目标的,这些目标根据价值考虑进行选择和规划,而价值及其等级秩序是行动不可缺少的前提。在舍勒看来,“先天情感”是所有价值经验的基础,本质直观则是我们理解各种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的关键。所有可能的价值都奠基于一种“无限的人格精神”的价值和这种精神所包含的“价值世界”之上。舍勒强调,道德价值的最终载体是一个人的“志向”,只有意向感觉才能揭示价值,因此要区分纯粹的“感觉状态”和对某物的意向感觉。一个人在追求最高价值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每个人最终都参与到价值宇宙的整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价值 情感直观主义 价值等级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凯尔特与作为有效性的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田立鹏(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年第1期113-128,共16页
区别于布伦塔诺试图以心理学的方式解释价值,作为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的李凯尔特认为,价值理论必须包含人类经验的所有方面。在李凯尔特看来,应当极力避开“物质实在”和“精神实在”的二元论,他认为价值和有效性是超越主体和客体的“第... 区别于布伦塔诺试图以心理学的方式解释价值,作为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的李凯尔特认为,价值理论必须包含人类经验的所有方面。在李凯尔特看来,应当极力避开“物质实在”和“精神实在”的二元论,他认为价值和有效性是超越主体和客体的“第三种”形式;价值不是作为实在存在,但却是有效的。被认可为有效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它赋予了人类这种特殊存在独一无二的意义。李凯尔特认为,认知其实就是对价值采取一种态度,进行一种价值评价,同样,道德、审美、宗教尽管不同于认知,但也是对价值采取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并非单个人的主观态度,而是具有普遍的客观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有效性 应当 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问题的次要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周竹莉(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6期92-107,共16页
本文概述了1893年至1909年期间六位哲学家的价值研究方法和价值理论内容。莫里兹·诺曼的出发点是边际效用原则,他超越经济学的价值,提出目的决定的价值。奥托·里切尔用宗教方法解决价值问题,他指出对事物的信仰根植于价值判... 本文概述了1893年至1909年期间六位哲学家的价值研究方法和价值理论内容。莫里兹·诺曼的出发点是边际效用原则,他超越经济学的价值,提出目的决定的价值。奥托·里切尔用宗教方法解决价值问题,他指出对事物的信仰根植于价值判断。费利克斯·克鲁格试图回答什么是绝对价值,他以心理学为导向,指出价值判断以评价为先决条件,人是唯一的绝对价值。罗伯特·艾斯勒的出发点是从哲学上关注历史事实,他指出,价值的定义可以不涉及心理学的前提;价值必须被认为既依赖于客体的本质,也依赖于主体的本质。阿维德·格罗腾飞尔特认为,历史上真正有价值的最终是“个性的发展”,是“对人之为人的尊严的承认”。语感是沃尔特·斯特里奇的价值理论方法的基础,他认为价值是事物的一个非常具体的特征,并与“应当”这一概念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价值理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价值判断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依德和价值理论的基础
9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高影(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5期107-121,共15页
哈依德认为,价值是实在的对象和实在的意识之间的实在关系。他指出,(1)必须明确区分“价值1”(某物有价值)和“价值2”(某物是价值)。“价值2是“价值1”的派生物,理解了“价值1”的意义,也就理解了所有其他的价值。“价值1”永远不会... 哈依德认为,价值是实在的对象和实在的意识之间的实在关系。他指出,(1)必须明确区分“价值1”(某物有价值)和“价值2”(某物是价值)。“价值2是“价值1”的派生物,理解了“价值1”的意义,也就理解了所有其他的价值。“价值1”永远不会单独“被给予”,它是可以被很多个别“物”所共享的普遍性;(2)必须承认至少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价值a”(有用性)和“价值b”(愉悦)”。“价值a”是产生效果的能力,某物有“价值b”的唯一依据是产生愉悦和“独特的内在体验”的能力。因此,价值体验包括两个方面:愉悦的感受以及它的客观性基础,后者是一组与“促进生命”的活动相联系的“内在感受”。总体来看,哈依德的观点是,价值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mutual coordination),但它仍然是一个相对于主体来说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实在的对象 实在的意识 相互协调 独特的内在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莱比希和价值理论的一种新进路
10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罗松涛(译) 王兴辉(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克莱比希将运用心理学方法处理价值理论难题的进路发挥到极致。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确定价值相互关系的心理特点,然后将一种哲学价值理论建立在这种描述性基础之上。为此,克莱比希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所有价值活动中基本的心理... 克莱比希将运用心理学方法处理价值理论难题的进路发挥到极致。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确定价值相互关系的心理特点,然后将一种哲学价值理论建立在这种描述性基础之上。为此,克莱比希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所有价值活动中基本的心理事实是感觉;二是积极价值的标准是能够使人的精神和身体的获得感有所提升。他试图证明他的价值解释学既不会导致享乐主义也不会导致心理幸福论,而是意在重新界定人的整个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感觉 经验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农价值理论的方法及其修正
11
作者 w.h.威尔克迈斯特 李中源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6期107-121,共15页
作为十九世纪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历克修斯·迈农(A.Meinong,1853—1920)以其"对象理论"闻名于世。迈农在布伦塔诺描述心理学的基础上借鉴英国经验主义思想,继承并修正了布伦塔诺的哲学心理学,通过回归... 作为十九世纪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历克修斯·迈农(A.Meinong,1853—1920)以其"对象理论"闻名于世。迈农在布伦塔诺描述心理学的基础上借鉴英国经验主义思想,继承并修正了布伦塔诺的哲学心理学,通过回归价值感受,为价值论奠定了新基础,同时也为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哲学的发展找到了新方向。纵观迈农思想的发展,他早期的价值理论以价值主观主义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价值客观主义,即价值只有通过价值经验才能与主体产生联系,价值经验并非对事物简单的情绪反应,而是包含着综合的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农 对象 价值经验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