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1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和眼科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李文慧 赵宇辉 +2 位作者 毕宏生 田庆梅 解孝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1-404,共4页
肠道微生物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数万亿的复杂的生态群落,通过其集体代谢活动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影响宿主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疾病易感性。肠道微生物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营养代谢,并与衰老密切相关。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也受... 肠道微生物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数万亿的复杂的生态群落,通过其集体代谢活动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影响宿主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疾病易感性。肠道微生物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营养代谢,并与衰老密切相关。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肠道微生物与不同眼科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干眼症 葡萄膜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青光眼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荧光技术在近视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赵宇辉 毕宏生 +3 位作者 孙华跃 李文慧 田庆梅 卢秀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36-39,共4页
免疫荧光(IF)技术亦称荧光抗体技术,是通过结合荧光团标记的特定抗原或抗体在紫外线发出荧光来实现的一种示踪技术。IF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信号放大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鉴别诊断、部分疾病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器官移植的... 免疫荧光(IF)技术亦称荧光抗体技术,是通过结合荧光团标记的特定抗原或抗体在紫外线发出荧光来实现的一种示踪技术。IF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信号放大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鉴别诊断、部分疾病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器官移植的鉴定、抗原组织定位等方面。近视作为一种屈光不正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视力健康,IF在近视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IF在近视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染色 荧光抗体 近视 眼科学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贺婷 李文慧 +1 位作者 田庆梅 解孝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917-1921,共5页
一氧化氮(NO)是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下,由内皮细胞产生并存在于人体多器官组织中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同时也是介导生物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关键气体信号分子。NO与NOS具有调节人体血管张力,舒张平滑肌,参与炎症反应,传递神经递... 一氧化氮(NO)是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下,由内皮细胞产生并存在于人体多器官组织中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同时也是介导生物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关键气体信号分子。NO与NOS具有调节人体血管张力,舒张平滑肌,参与炎症反应,传递神经递质等多方面作用,已在一定范围内用于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眼科疾病发生多呈上升态势,不同程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大多数疾病治疗方式有限。研究发现,在眼球多部位组织中均可检测到NO与NOS的存在,两者参与眼表及眼底多种疾病的发生及转归过程。文章将NO、NOS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分析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作用,为眼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白内障 青光眼 葡萄膜炎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干预后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巩膜形态改变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脯氨酰羟化酶2(PHD-2)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於亭 宋继科 +4 位作者 魏慧霞 田庆梅 纪海峰 毕宏生 解孝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后透镜诱导型近视(LIM)豚鼠巩膜形态变化及巩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脯氨酰羟化酶2(PHD-2)表达变化。方法将90只2周龄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LIM组和电针+透镜诱导型近视(LIM+EA)组,每组30只。NC组正常...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后透镜诱导型近视(LIM)豚鼠巩膜形态变化及巩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脯氨酰羟化酶2(PHD-2)表达变化。方法将90只2周龄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LIM组和电针+透镜诱导型近视(LIM+EA)组,每组30只。NC组正常饲养,不干预;LIM组和LIM+EA组豚鼠右眼配戴-6.0 D透镜片,建立近视模型;LIM+EA组戴镜同时给予针刺合谷穴和太阳穴30 min。造模后2周和4周测量各组豚鼠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HIF-1α和PHD-2的mRNA相对表达及蛋白含量。另外,于造模后4周利用电镜观察各组豚鼠巩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造模后2周和4周,与NC组(2.20±0.48)D、(1.63±0.41)D;(8.22±0.03)mm、(8.40±0.04)mm相比,LIM组(-4.23±0.43)D、(-5.88±0.49)D;(8.36±0.05)mm、(8.57±0.06)mm和LIM+EA组(-3.63±0.49)D、(-2.55±0.48)D;(8.32±0.03)mm、(8.51±0.03)mm豚鼠右眼屈光度均增加,眼轴均延长(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均减小,眼轴延长均减慢(均为P<0.05)。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NC组(82.94±26.03)nm相比,LIM组(48.90±23.38)nm和LIM+EA组(62.83±21.72)nm豚鼠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变小(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变大(P<0.05)。q-PCR及ELISA检测结果表明,造模后2周和4周,与NC组相比,LIM组后极部巩膜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P<0.05),PH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巩膜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PH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均为P<0.05)。结论电针干预近视豚鼠可影响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及HIF-1α和PHD-2的表达水平,进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透镜诱导型近视 巩膜 缺氧诱导因子-1Α 脯氨酰羟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眼科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赵宇辉 毕宏生 +1 位作者 田庆梅 卢秀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4-248,共5页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可以从单细胞水平获得全转录组的表达谱,并发现罕见细胞类型及其亚型,鉴定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充分注重了细胞间或细胞亚型间的差异,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生殖生育、免疫学、神经科学、微生物学等领...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可以从单细胞水平获得全转录组的表达谱,并发现罕见细胞类型及其亚型,鉴定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充分注重了细胞间或细胞亚型间的差异,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生殖生育、免疫学、神经科学、微生物学等领域。近年来,眼科领域研究也逐渐引入了scRNA-seq技术,本文将对scRNA-seq技术在眼科基础以及疾病研究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眼科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Solvent Extraction for Naphthenic Lubricating Base Oils
7
作者 Xu Xiaoling Wang tianqi +1 位作者 tian qingmei Liu Yanshe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53-164,共12页
Solvent extraction is the process of separating aromatics from vacuum distillates for the production oflubricating base oil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use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instead of furfural as solvent, in... Solvent extraction is the process of separating aromatics from vacuum distillates for the production oflubricating base oil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use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instead of furfural as solvent, in light of itshigher selectivity, to obtain extracts with a high aromatic content for naphthenic lubricating base oils. We systematicallyinvestigated effects of the solvent-to-oil (S/O) ratio and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yield of the extract, efficiency ofaromatic removal,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xtracts and raffin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omatic content of extractsfor naphthenic oils could reach a high value of about 80%. The solvent maintained a high selectivity for aromatics fornaphthenic oils even under a high S/O ratio and a high extraction temperature. Moreover, the efficiency of aromatic removalfor naphthenic lubricating base oils could be enhanced by increasing either the S/O ratio or the extraction temperature,although these measures had limited effects in practice. Following this, we used the non-random two-liquid (NRTL) modelbased on the pseudo-component approach to simulate the liquid-liquid equilibrium of the system of DMSO + naphtheniclubricating base oils, and determined the parameters of binary interaction through regression based on the data on phaseequilibrium.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icted yield, content of the solvent, and composition of the raffinatesand extrac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s. This validat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usedto represent the DMSO + naphthenic lubricating base oil system. Bo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method of simulationreported here can help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of naphthenic lubricating base oils, and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correspond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vent extraction naphthenic lubricating base oils liquid-liquid 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 model DM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