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五加翻晒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周魏岩 郭盛磊 +4 位作者 谭龙 王雷 王涛 李晓明 齐忠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1-157,共7页
针对中药材刺五加收获后的翻晒需求,为解决人工翻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刺五加翻晒装置。根据药用工艺要求对装置结构和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设计,其绞龙螺旋输送机构中的绞龙叶片为半径R=48 mm的半圆弧状,内孔... 针对中药材刺五加收获后的翻晒需求,为解决人工翻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刺五加翻晒装置。根据药用工艺要求对装置结构和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设计,其绞龙螺旋输送机构中的绞龙叶片为半径R=48 mm的半圆弧状,内孔直径为20 mm,宽度为712 mm,材质为不锈钢,作业高度在1~30 mm之间。选取长方形尼龙透气圆孔筛网,尺寸为1 678 mm×778 mm;喷洒药剂组合部件在高度100~180 mm范围内作业,喷头组合选择高压防风智能灌溉交流电磁阀控制器喷头。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装置循环作业时间间隔为15 min、作业旋转速度为9.28 mm/s时作业效果最佳,此时种子的水分含量为7.41%;喷洒药剂量56.67%、喷洒高度150 mm是翻晒喷洒效果的最佳值,有效提高了种子吸收率,并降低了晾晒过程中种子的破损率,达到了设计要求。翻晒装置作业效果十分显著,缩短了工作时间,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 翻晒装置 喷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砾岩油藏CO_(2)吞吐降混剂优选实验研究
2
作者 吴海荣 王立坤 +4 位作者 杨钰龙 宋平 张记刚 谭龙 侯吉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参数,如何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新疆M油田某区块致密砾岩储层无法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实验... 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参数,如何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新疆M油田某区块致密砾岩储层无法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法筛选降混效果最佳的降混剂,并评价降混剂的注入对致密砾岩储层岩心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注入柠檬酸异丁酯时,CO_(2)与原油的MMP降幅最大,故选其为最佳降混剂。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柠檬酸异丁酯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原油黏度的降幅逐渐增大,当注入的柠檬酸异丁酯质量分数为0.6%和0.8%时,其对原油的降黏效果相当。结合降混效果和经济性,将柠檬酸异丁酯的注入段塞和质量分数分别优化为0.006 PV和0.6%。柠檬酸异丁酯能够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MMP的机理主要包括降低原油黏度和促进CO_(2)萃取能力2方面。室内CO_(2)吞吐实验参数优化为:注气时机为压力衰竭程度为10%,注气体积为0.75 PV,焖井时间为15 h。该条件下注入段塞为0.006 PV的质量分数为0.6%的柠檬酸异丁酯后,CO_(2)吞吐采收率由未注入降混剂的12.89%升至19.36%,所优选的柠檬酸异丁酯提高CO_(2)吞吐采收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 CO_(2)吞吐 降混剂 最小混相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强敏感油藏CO_(2)同步吞吐试验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平 崔晨光 +4 位作者 张记刚 刘凯 邓振龙 谭龙 禹希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5-361,共7页
为探索玛湖凹陷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玛湖1井区开展注CO_(2)同步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_(2)同步吞吐可提高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驱油机理主要是萃取、混相、竞争吸附、膨胀驱替等;裂缝沟通是... 为探索玛湖凹陷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玛湖1井区开展注CO_(2)同步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_(2)同步吞吐可提高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驱油机理主要是萃取、混相、竞争吸附、膨胀驱替等;裂缝沟通是导致气窜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调控,实现井组与气窜井同步焖井,保证现场实施效果;试验井组受压裂液浸泡导致黏土矿物水化膨胀,造成喉道封堵,渗流能力减弱,影响了CO_(2)波及范围,导致阶段换油率较低。CO_(2)同步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试验井组阶段增油量为3983 t,换油率为0.36,该试验为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思路及矿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上乌尔禾组 致密砾岩 CO_(2)同步吞吐 敏感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砾岩油藏体积压裂开发后烃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3
4
作者 崔晨光 覃建华 +5 位作者 谭龙 张善严 张记刚 张景 邓振龙 宋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8-537,共10页
在新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采用烃气驱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面临水平井体积压裂规模开发后,小井距下水力压裂缝网易形成气窜通道,影响气驱波及体积的问题。为研究压裂后水平井井网对烃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人工裂缝+... 在新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采用烃气驱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面临水平井体积压裂规模开发后,小井距下水力压裂缝网易形成气窜通道,影响气驱波及体积的问题。为研究压裂后水平井井网对烃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人工裂缝+基质注烃气驱油模式,基于该模式设计实验模型,利用拼接比例的不同造缝与未造缝全直径岩心模型进行气驱实验,明确压裂缝与基质关系。结果表明:通过烃气驱岩心采收率可达38.26%;全直径岩心造缝比例越高,采收率越低;小规模的压裂可以使采油速度更加平稳,同时可以获得更高的采收率;烃气驱结束后通过吞吐的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7.1%。该项实验可以为烃气驱现场试验水平井压裂规模、合理井距及注气速度提供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全直径岩心 烃气混相驱 压裂缝网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茎用莴苣抽薹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武一 孙雪梅 +2 位作者 杨世鹏 谭龙 王丽慧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1-720,共10页
为探究影响茎用莴苣抽薹的相关关键基因,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研究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茎用莴苣种质资源1号在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6 754个,茎用莴苣种质资源3号在... 为探究影响茎用莴苣抽薹的相关关键基因,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研究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茎用莴苣种质资源1号在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6 754个,茎用莴苣种质资源3号在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5 444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结合、催化活性、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解剖实体等GO条目中。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茎用莴苣种质资源1号和茎用莴苣种质资源3号分别有133条和129条KEGG代谢通路,其中有128条代谢通路在2份种质资源中均被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富集较多的KEGG代谢通路有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等。转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大多数属于AP2/ERF、bHLH、bZIP、C2H2、MYB、NAC、WRKY等转录因子家族。对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AP2/ERF、WRKY、bHLH等转录因子家族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中存在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家族和代谢通路可能参与茎用莴苣抽薹的调控网络。本研究结果为解析茎用莴苣抽薹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莴苣 抽薹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稀疏卷积神经网络的CGRA加速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谭龙 严明玉 +3 位作者 吴欣欣 李文明 吴海彬 范东睿 《高技术通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6,共14页
本文针对规模日益增长和演变迅速的稀疏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提出一款高能效且灵活的加速结构DyCNN来提升其性能和能效。DyCNN基于兼具灵活性和高能效的粗粒度可重构架构(CGRA)设计,可以利用其指令的高并行性来高效支持CNN的操作。Dy... 本文针对规模日益增长和演变迅速的稀疏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提出一款高能效且灵活的加速结构DyCNN来提升其性能和能效。DyCNN基于兼具灵活性和高能效的粗粒度可重构架构(CGRA)设计,可以利用其指令的高并行性来高效支持CNN的操作。DyCNN使用基于数据感知的指令动态过滤机制来滤除各计算单元中由于稀疏CNN中权值静态稀疏性和激活值动态稀疏性产生的大量无效计算和访存指令,使它们能像执行稠密网络一样高效复用一组指令。此外DyCNN利用基于负载感知的动静结合负载调度策略解决了稀疏导致的负载不均衡问题。实验结果表明,DyCNN运行稀疏CNN与运行密集CNN相比实现了平均1.69倍性能提升和3.04倍能效提升,比先进的GPU(cuSPARSE)和Cambricon-X上的解决方案分别实现了2.78倍、1.48倍性能提升和35.62倍、1.17倍能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卷积神经网络(CNN) 专用加速结构 粗粒度可重构架构(CGRA) 动态指令过滤 动态负载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T3模型对大高差中长距离RTK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谭龙 舒宝 +3 位作者 王利 李新瑞 周稳星 李博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9,共11页
对流层延迟是大高差环境下实时动态定位(RTK)的主要误差源,严重影响了RTK的定位精度。为有效抑制大高差环境下对流层延迟对RTK定位的不利影响,提出提升RTK定位性能的合理方案。本文以香港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站为例,评... 对流层延迟是大高差环境下实时动态定位(RTK)的主要误差源,严重影响了RTK的定位精度。为有效抑制大高差环境下对流层延迟对RTK定位的不利影响,提出提升RTK定位性能的合理方案。本文以香港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站为例,评估了第三代全球气压气温模型(GPT3)在不同季节不同高差基线的对流层模型精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引入GPT3模型约束前后的中长距离RTK的定位性能。结果表明:香港地区19~34 km中长基线相对对流层总延迟的量级在厘米级到分米级,严重影响RTK定位结果。GPT3模型在香港地区的误差在±1 cm之间,可以作为先验对流层信息进行约束。加入GPT3模型的约束后,四条基线的BDS和BDS/GPS组合的RTK定位U分量的精度均有显著提升,BDS提升了35.1%、32.7%、32.3%和56.9%,BDS/GPS提升了29.1%、26.1%、31.2%和63.3%;四条基线的单BDS模糊度固定率分别提升了5.7%、2.6%、6.4%和4.5%,而BDS/GPS组合基本没有影响。此外,先验方差的取值对大高差基线有一定影响,在对流层活跃的月份须根据统计的大气建模误差及时更新先验方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差 实时动态定位(RTK) 对流层延迟 第三代全球气压和温度模型(GP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丹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的群落多样性及生态功能的预测
8
作者 冯杰 韦艳 +1 位作者 谭龙 樊锐锋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目的:分析卷丹鳞叶、根的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的群落结构,预测药用部位鳞叶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从而挖掘出与卷丹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的功能类群。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卷丹鳞叶、根的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I... 目的:分析卷丹鳞叶、根的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的群落结构,预测药用部位鳞叶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从而挖掘出与卷丹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的功能类群。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卷丹鳞叶、根的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ITS)的rDNA进行序列测定,并在FUNGuild软件中利用操作分类单元(OTUs)对鳞叶内生真菌群落进行功能分类。结果:①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卷丹的优势菌门,毛孢子菌属和镰刀菌属是鳞叶的优势菌属,其中毛孢子菌属在鳞叶中的丰度显著高于根和根际土。②卷丹鳞叶内生真菌被划分为8个功能类群,分别为未定义腐生菌、植物病原菌、植物内生菌-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未定义腐生菌、外生菌根、垫料腐生菌-未定义腐生菌、植物内生菌-未定义腐生菌和木腐生菌,未定义腐生菌为最优势的类群,OTUs主要归属于炭垫菌属。结论:毛孢子菌属和镰刀菌属可能与卷丹药用部位的活性成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群落多样性 生态功能预测 高通量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化学驱微观孔隙剩余油分级动用机理--以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K7区块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谭龙 聂振荣 +4 位作者 熊志国 王晓光 程宏杰 陈丽华 朱桂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2,共6页
砾岩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微观渗流体系呈现稀网状-非网状特征。化学驱常规注入开采极易造成化学剂沿高渗透层突进,中、低渗透层难以动用,波及体积有限,驱油效率低。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K7区块探索研究,提出了梯... 砾岩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微观渗流体系呈现稀网状-非网状特征。化学驱常规注入开采极易造成化学剂沿高渗透层突进,中、低渗透层难以动用,波及体积有限,驱油效率低。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K7区块探索研究,提出了梯次注入、分级动用的采油方法,采收率大幅度提高。该方法结合油层渗流理论和岩心分析,首先建立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的井间压力梯度递减率的计算模型;其次确定化学剂介质渗流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基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及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渗流阻力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依据驱替压力梯度大于渗流阻力时驱油介质才能在油层中流动的理论,在注采井距和注入速度一定的前提下,高阻力的化学剂体系只能进入大孔喉渗透层;随着体系不断推进,驱替压力梯度快速下降,化学剂体系会滞留堵塞大喉道渗透层,此时可梯次降低体系质量浓度,减小阻力系数,使化学剂体系依次进入不同孔喉级别的渗透层,对不同微观孔隙空间的剩余油分级动用。该理论在K7区块的矿场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油藏化学驱阶段采出程度达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化学驱 渗流阻力 压力梯度 分级动用 剩余油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比及差异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灵辉 萧汉敏 +3 位作者 谭龙 李博文 孙东盟 王鹏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55-2172,共18页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对于致密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致密储层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砾岩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二维大面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对于致密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致密储层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砾岩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二维大面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高压压汞、微米CT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技术(FIB-SEM)等分析测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致密砾岩和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和对比,并进一步揭示了两者的成因机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致密砾岩较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好,前者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为9.29%和1.65×10^(-3)μm^(2),后者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为8.85%和0.39×10^(-3)μm^(2)百口泉组致密砾岩较延长组致密砂岩孔喉尺寸偏大、孔隙连通性较差及孔隙结构更为复杂,前者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0~200 nm和2~10μm范围内,平均连通率60.63%,平均孔喉配位数3.0446,后者孔喉半径主要分布于0~4μm范围内,平均连通率73.60%,平均孔喉配位数2.7832;差异化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导致百口泉组致密砾岩和延长组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对比研究 致密砂砾岩 百口泉组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果营养成分、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方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世鹏 蒋晓婷 +3 位作者 许盼盼 谭龙 李江 钟启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47-1456,共10页
人参果又名香瓜茄,新鲜的人参果水分含量高,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及多酚类抗氧化活性物质,但采后易发生病原菌侵染及褐变,因此采后保鲜是人参果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综述从人参果的营养物质、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等进行概述。对人参... 人参果又名香瓜茄,新鲜的人参果水分含量高,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及多酚类抗氧化活性物质,但采后易发生病原菌侵染及褐变,因此采后保鲜是人参果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综述从人参果的营养物质、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等进行概述。对人参果采后果实颜色、呼吸作用、碳水化合物和质地变化等影响果实采后生理特性的关键因子做了详细介绍,并对采后低温、气调及其他贮藏保鲜处理方式进行综述。同时指出人参果在营养成分开发和贮藏保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果 营养成分 抗氧化物质 贮藏保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致密砾岩油藏注烃类气混相驱油藏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谭龙 王晓光 +2 位作者 程宏杰 张记刚 廉桂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3-202,共10页
玛湖凹陷地区衰竭式开发直井初产高、递减快,常规注水开发不适应,通过注烃类气转换开发方式,可以大幅提高采收率。利用细管法测定注气试验区最小混相压力为41.71 MPa,玛湖地区目前地层压力条件下普遍可以实现混相驱;根据玛湖地区储层特... 玛湖凹陷地区衰竭式开发直井初产高、递减快,常规注水开发不适应,通过注烃类气转换开发方式,可以大幅提高采收率。利用细管法测定注气试验区最小混相压力为41.71 MPa,玛湖地区目前地层压力条件下普遍可以实现混相驱;根据玛湖地区储层特征及地质力学参数,同时将天然裂缝及人工描述参与模拟,优化裂缝展布形态,建立了三维压裂缝网模型;基于压后缝网模型开展布井方式、注气速度及气驱油藏动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压裂平均缝网长轴173.90 m,最长846.90 m,短轴6.44 m;采油井部署井轨迹距顶2/3厚位置,气体波及范围更大;以维持混相为目标优化注气量,设计前10 a水平井单井日注气5.5×10^(4) m^(3),后10 a日注气4.0×10^(4) m^(3),试验区采收率可达22.5%;注入烃类会优先沿着采油井压后长压裂缝驱替,优先动用该区域原油,造成注气波及范围不均匀;随着烃类气体的注入,沿驱替前沿原油黏度大幅降低,同时,由于注入烃类气体与原油发生混相,通过蒸发气驱作用,注气5 a后采油井SRV范围内剩余原油黏度明显增大。此研究可以有效指导玛湖注烃类气体提高采收率试验现场开发技术政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烃类气体 混相驱 数值模拟 注采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基质模型CO_2混相注入提高原油采收率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业飞 高苗 +4 位作者 谭龙 元福卿 陈旭 曲正天 丁名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92,共6页
对传统驱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建立裂缝-基质模型以模拟裂缝性油藏。应用该模型开展CO_2混相连续注入和吞吐实验,研究CO_2混相注入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特征,并测试产出原油组分,据此分析不同连续注气时间下基质原油产出机理。结果表明,C... 对传统驱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建立裂缝-基质模型以模拟裂缝性油藏。应用该模型开展CO_2混相连续注入和吞吐实验,研究CO_2混相注入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特征,并测试产出原油组分,据此分析不同连续注气时间下基质原油产出机理。结果表明,CO_2混相连续注入很难显著提高裂缝-基质模型原油采收率,基质长度为10.0 cm时采收率仅为18.2%,长度为20.0 cm时采收率降至14.1%。原油组分测试结果表明:CO_2注入初期(0~8 h),产出原油组分基本不变,溶解膨胀为主要产油机理,是主要出油阶段;注气后期(8~40 h),产出原油组分明显变化,萃取为主要产油机理,但产油量较少。CO_2吞吐可在连续注气基础上大幅提高采收率72.8%~73.9%;但吞吐效果受生产压差影响,当生产压差为5 MPa时,累积采收率仅为7.9%~12.4%;当生产压差增至20 MPa时,累积采收率最高可达7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基质模型CO2混相注入 连续注气 原油组分CO2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高温结构强度与寿命评估: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晓光 谭龙 +2 位作者 郝文琦 石多奇 范永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共18页
本文旨在分析数据驱动思维方法和研究范式在高温结构强度与寿命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重点关注高温结构服役微观组织演化的图像数据处理和定量识别、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结构寿命预测和本构建模方法。... 本文旨在分析数据驱动思维方法和研究范式在高温结构强度与寿命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重点关注高温结构服役微观组织演化的图像数据处理和定量识别、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结构寿命预测和本构建模方法。总结了数据驱动方法典型的4种应用方式,即完全代替现有理论方法、耦合驱动已有方法的改进、挖掘变量之间潜在规律和定性认识定量化。最后,指出了数据驱动方法面临的诸如泛化能力不强、外推能力差以及与物理机制关联弱的问题,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以期能够推进数据驱动新范式在高温结构完整性领域的交叉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结构 数据驱动 图像处理 寿命预测 本构建模 微观组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效的大数据增量真值发现算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龙 张晓琪 +2 位作者 贾立 李建中 王宏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5-812,共8页
针对多源异构大数据中传统真值发现算法可扩展性不足、增量真值发现效果差等问题,本文将Map-Reduce框架和贝叶斯真值发现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基于Map-Reduce的并行真值发现算法;在MPTF算法基础上,引入Incoop增量框架和基于投票机制的分类... 针对多源异构大数据中传统真值发现算法可扩展性不足、增量真值发现效果差等问题,本文将Map-Reduce框架和贝叶斯真值发现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基于Map-Reduce的并行真值发现算法;在MPTF算法基础上,引入Incoop增量框架和基于投票机制的分类器集成策略,并优化了Map过程和Reduce过程,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大数据增量真值发现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不仅提高了分类器的准确性,而且实现了新增数据源的真值发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对比证明,该算法具有高效性和广泛适用性,同时可以兼顾多种现实中的复杂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REDUCE 贝叶斯 真值发现 增量 投票机制 大数据 数据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水力喷射成孔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兆中 谭龙 +2 位作者 彭鹏 李小刚 覃兆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2期73-75,79,共4页
煤层气藏在我国储量巨大且具有低压、低饱和、低渗透、非均质性强、储层构造复杂、煤岩易破碎的特点。水力喷射成孔工艺能够避免煤层坍塌,消除常规射孔所导致的压实效应,破碎煤岩改善储层的渗透性。通过大尺寸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得出喷嘴... 煤层气藏在我国储量巨大且具有低压、低饱和、低渗透、非均质性强、储层构造复杂、煤岩易破碎的特点。水力喷射成孔工艺能够避免煤层坍塌,消除常规射孔所导致的压实效应,破碎煤岩改善储层的渗透性。通过大尺寸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得出喷嘴直径变大且孔径增加、磨料浓度升高孔径增加但孔深先增加后减小、泵压升高孔深增加。筛选出一组泵压25MPa,喷嘴直径4mm,磨料浓度6.6%的作业参数,对现场施工的参数设计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平井 水力喷射成孔实验 孔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SN中一种基于事件驱动的频谱感知路由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谭龙 轩梦琪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70-273,共4页
目前在认知无线传感网(cognitive radio sensor network,CRSN)领域提出的路由方法,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不稳定和信道竞争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由方法,目的是在降低节点能耗的前提下提高路径的稳定性和节点的转发率。目前大量文献提... 目前在认知无线传感网(cognitive radio sensor network,CRSN)领域提出的路由方法,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不稳定和信道竞争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由方法,目的是在降低节点能耗的前提下提高路径的稳定性和节点的转发率。目前大量文献提出的方法没有综合考虑路径的跳数、信道切换、信道竞争和能耗这些因素。而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同时还采用了载波侦听多次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SMA)和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混合的媒介访问模式去实现节点间的通信。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路由方法比现有方案更节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无线传感网 信道分配 路由方法 频谱感知 能量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SN中基于信道使用概率的Rendezvous算法
18
作者 谭龙 张晓琪 李建中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7-353,共7页
为了解决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CRSN)中公共控制信道受限问题,在不使用公共控制信道情况下,减少信道冲突,提高CRSN的通信效率和频谱适应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Rendezvous信道跳频算法SRP,该算法通过调整步长,动态生成逻辑跳频序列,... 为了解决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CRSN)中公共控制信道受限问题,在不使用公共控制信道情况下,减少信道冲突,提高CRSN的通信效率和频谱适应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Rendezvous信道跳频算法SRP,该算法通过调整步长,动态生成逻辑跳频序列,根据信道的使用概率,将逻辑序列映射到物理信道,实现节点间的信道Rendezvous,算法支持时钟同步和异步模型,保证了节点间的有效通信。通过理论证明和实验对比分析,验证了SRP算法在最大相遇时间(MTTR)和平均相遇时间(ATTR)上优于其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无线电 会合机制 认知无线传感网 公共控制信道 Rendezvous信道 SRP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CRSN的简单有效Rendezvous算法
19
作者 谭龙 张晓琪 李建中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5-832,共8页
基于传统的会合(Rendezvous)机制,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跳频算法SRPX(sender-receiver-parameter-X,SRPX),算法将节点状态划分为发送状态和接收状态,通过调整步长和信道使用概率参数生成信道跳频序列,实现节点间的通信.算法有效解决了C... 基于传统的会合(Rendezvous)机制,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跳频算法SRPX(sender-receiver-parameter-X,SRPX),算法将节点状态划分为发送状态和接收状态,通过调整步长和信道使用概率参数生成信道跳频序列,实现节点间的通信.算法有效解决了CRSN中公共控制信道的瓶颈问题,支持信道集的对称模型和非对称模型,满足多用户/多跳应用场景,实现了信道的有效相遇(Rendezvous).通过理论证明和实验对比分析,验证了SRPX算法在最大相遇时间(MTTR)和平均相遇时间(ATTR)上优于其它相关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无线电 会合机制 认知无线传感网 公共控制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用莴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及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田雪珂 钟启文 +4 位作者 孙雪梅 张广楠 杨世鹏 谭龙 王丽慧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0-1339,共10页
利用表型性状综合评价、营养成分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叶用莴苣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及6个营养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叶用莴苣种质资源各性状之间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17.94%~91.86%。13... 利用表型性状综合评价、营养成分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叶用莴苣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及6个营养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叶用莴苣种质资源各性状之间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17.94%~91.86%。13份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38~1.99,叶长的多样性指数最高;(2)通过聚类分析将13份叶用莴苣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3)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16项基本指标中提取出产量、营养成分主成分因子,可代表叶用莴苣95.44%的信息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优质种质资源综合得分范围为-2.07~3.65,综合得分排名较高的4个种质依次为普希金(3.65)>超级意大利(3.47)>绿雅(2.75)>京研意大利(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