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背景下公立医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施蕾婷 范群 +1 位作者 刘亭敏 许君 《现代医院》 2024年第5期740-742,746,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模式和技术也势不可挡地按下了加速键,成为人们接收和获取医疗、健康、科普等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成为医院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本研究以某三级综合性医院官方公众号意识形态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模式和技术也势不可挡地按下了加速键,成为人们接收和获取医疗、健康、科普等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成为医院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本研究以某三级综合性医院官方公众号意识形态传播为例,分析公立医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路径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全媒体时代 公立医院 意识形态 路径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活化剂降黏机理及驱油效果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旭东 张健 +3 位作者 施雷庭 赵娟 杨光 梁旭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138,共6页
稠油降黏冷采是海上油田开发的主要方式,为深入认识稠油活化剂的降黏机理及其在原油黏度为150~1000 mPa·s的稠油油藏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了稠油活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机理及驱油效果。结... 稠油降黏冷采是海上油田开发的主要方式,为深入认识稠油活化剂的降黏机理及其在原油黏度为150~1000 mPa·s的稠油油藏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了稠油活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机理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稠油活化剂可提高水相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有效降低常规可流动稠油的黏度。分子尺度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稠油活化剂分子对沥青质聚集体有明显的阻聚-分散效果,其活性基团能增大沥青质芳香盘的层间距和链间距,减小沥青质聚集体堆积高度和堆积层数,削弱沥青质间的相互作用,破坏稠油重质组分聚集结构,分散稠油,从而增强原油流动能力。稠油活化剂的多种机理协同作用使其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和矿场应用中,均可起到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该研究从分子层面明确了活化剂降低稠油黏度机理,为稠油活化剂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活化剂 降黏机理 拆解降黏 沥青质聚集体 分子模拟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砾岩矿物与超临界CO2和地层水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施雷庭 户海胜 +4 位作者 张玉龙 高阳 张景 张恒 王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0-645,共6页
为研究致密砂砾岩油藏CO2注入后与岩石和地层水的相互作用,根据M油田砂砾岩致密油藏全岩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选取方解石、长石、高岭石、伊利石4种矿物,利用超临界CO2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地层条件(70℃、20 MPa),通过实验前后XRD、... 为研究致密砂砾岩油藏CO2注入后与岩石和地层水的相互作用,根据M油田砂砾岩致密油藏全岩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选取方解石、长石、高岭石、伊利石4种矿物,利用超临界CO2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地层条件(70℃、20 MPa),通过实验前后XRD、扫描电镜、反应液离子成分及浓度的变化,研究了CO2-岩石矿物、CO2-地层水-岩石矿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干燥纯CO2与岩石矿物仅发生物理变化,在地层水中CO2与岩石矿物发生明显的物理化学变化,反应强弱关系为方解石>伊利石>长石>高岭石,反应液中离子浓度亦发生了明显变化。CO2注入储层后,先与水作用,再与地层水中的离子作用,最后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致密油藏 岩石矿物 地层水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聚集行为的聚合物耐盐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施雷庭 朱诗杰 +4 位作者 薛新生 赵文森 杨杰 刘长龙 叶仲斌 《精细石油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4,共5页
以“团簇”状聚合物DHAP和“链束”状聚合物HMPAM为对象,研究了两种不同聚集行为聚合物的耐盐性能。在不同矿化度组成的条件下,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布氏黏度计、哈克流变仪考察了矿化度对聚合物的微观聚集形貌、表观黏度和流变性的影响... 以“团簇”状聚合物DHAP和“链束”状聚合物HMPAM为对象,研究了两种不同聚集行为聚合物的耐盐性能。在不同矿化度组成的条件下,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布氏黏度计、哈克流变仪考察了矿化度对聚合物的微观聚集形貌、表观黏度和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矿化度的逐渐增加,“链束”状聚集体的HMPAM溶液黏度随着矿化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团簇”状聚集体的DHAP聚集体尺寸大,但不同聚集体之间的相互连接较弱,受矿化度的影响明显,空间网络结构容易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呈现出随着矿化度的增加溶液黏度快速下降的特征。具有较强空间连接结构的“链束”状HMPAM比“团簇”状DHAP具有更强的耐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表观黏度 流变性 聚集行为 耐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水平井CO_(2)吞吐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施雷庭 张玉龙 +4 位作者 叶仲斌 张景 王英伟 王睿麒 吴思彤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71-877,883,共8页
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压裂投产后前期稳产效果较好,后期递减较大,为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采收率,先后在玛131井区开展3口水平井CO_(2)吞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主要体现在增加储层能... 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压裂投产后前期稳产效果较好,后期递减较大,为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采收率,先后在玛131井区开展3口水平井CO_(2)吞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主要体现在增加储层能量、膨胀原油体积、降低原油黏度、萃取轻质组分、溶蚀储层矿物、增加流体流动能力等方面。合理的注入参数更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在进行CO_(2)吞吐开发时井底注入流压越高,焖井时间越长,波及扩散越充分,连续见油时间越早,提高采收率越明显。3口水平井X721、X92、M1114增油量分别为2161 t,1768 t,1452 t,CO_(2)吞吐在砂砾岩致密油藏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及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致密油藏 提高采收率 CO_(2)吞吐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含水饱和度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英伟 张玉龙 +3 位作者 张景 施雷庭 范希彬 王睿麒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储层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会影响CO_(2)与储层流体相互作用,为研究含水饱和度对砂砾岩致密油藏CO_(2)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基于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储层条件,开展不同含水饱和度下CO_(2)在油水中的溶解、膨胀以及吞吐实验。结果表明:随... 储层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会影响CO_(2)与储层流体相互作用,为研究含水饱和度对砂砾岩致密油藏CO_(2)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基于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储层条件,开展不同含水饱和度下CO_(2)在油水中的溶解、膨胀以及吞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加,CO_(2)在油水中的溶解度从6.08 mol/L降至2.01 mol/L,膨胀体积由最高1.53倍降至1.09倍,CO_(2)与原油作用效果逐渐减弱,累计采出程度最高为20.21%;含水饱和度低于45.0%时采用CO_(2)吞吐开发效果较好;当含水饱和度低于50.3%时,以沥青质沉积为主,储层渗透率降低,超过50.3%时以矿物溶蚀为主,渗透率增加。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致密油藏 溶解度 膨胀 CO_(2)吞吐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萃取致密油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施雷庭 朱诗杰 +3 位作者 马杰 杨梅 彭洋平 叶仲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25-31,共7页
利用CO2萃取作用进行吞吐施工能够克服致密油藏难以形成有效驱替的生产开发难题。通过PVTi模块进行原油馏分劈分,结合注CO2膨胀实验数据得到地层原油的拟组分性质,应用CFD模拟研究影响CO2对致密油萃取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在... 利用CO2萃取作用进行吞吐施工能够克服致密油藏难以形成有效驱替的生产开发难题。通过PVTi模块进行原油馏分劈分,结合注CO2膨胀实验数据得到地层原油的拟组分性质,应用CFD模拟研究影响CO2对致密油萃取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在多孔介质中主要萃取原油的轻质组分,尤其是C15+以下的组分;注入压力越大,CO2注入量越多,对原油的溶解能力就越强,能增强其对重质组分的萃取;同时CO2的注入量增加还能促进CO2在多孔介质中的滞留,利于CO2的封存;随着孔隙度的增加,CO2的萃取效果先增加后下降,在较低孔隙度条件下依然有44%的萃取效果。利用CO2萃取致密油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CO2 萃取 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矿物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施雷庭 李尧 +3 位作者 叶仲斌 张言亮 张晓芹 石京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698,共4页
为研究黏土矿物含量对大庆三类油层油藏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和渗透率相近、但黏土矿物含量不同的天然岩心开展驱油实验,并对实验前后的岩心进行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分析及产出液乳化粒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黏土矿物含... 为研究黏土矿物含量对大庆三类油层油藏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和渗透率相近、但黏土矿物含量不同的天然岩心开展驱油实验,并对实验前后的岩心进行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分析及产出液乳化粒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黏土矿物含量逐渐增大,三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先增加后降低。在黏土矿物含量为9.5%时,三元复合驱采收率增幅(15.7%)最大。产出液中存在明显的乳化现象,黏土矿物含量由2.3%增至9.6%时,乳状液由油包水型转变为水包油型,粒径不断变小。黏土矿物含量越高,矿物中的高岭石越容易发生运移,使岩心孔喉变大并形成特定渗流通道,导致水驱效果变差,总采收率降低。黏土矿物的含量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存在较大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产出液乳状液类型、粒径和矿物发生运移后岩心孔喉大小影响水驱及三元复合驱原油采出程度,进而改变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三元复合驱 驱油效果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有效流度控制时间范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施雷庭 朱诗杰 +3 位作者 邹剑 薛新生 赵文森 叶仲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4期31-35,46,共6页
研究聚合物驱有效控制时间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的开展。结合水驱油藏的特征曲线理论和聚合物驱流度控制作用机理建立了判断方法,并通过室内驱油实验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聚驱前后的水驱... 研究聚合物驱有效控制时间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的开展。结合水驱油藏的特征曲线理论和聚合物驱流度控制作用机理建立了判断方法,并通过室内驱油实验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聚驱前后的水驱特征曲线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后续水驱过程的进行,其水驱规律会逐渐回归到聚合物驱前的原有规律,将聚合物驱前后水驱特征曲线规律的一致性作为判断聚合物驱有效流度控制范围的方法是可行的。增加聚合物溶液黏度对其流度控制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仅有10^-2数量级注入PV量的影响;增加残余阻力系数能大幅度延长聚合物驱的有效流度控制时间,达到10^-1数量级注入PV量的影响。聚合物的残余阻力系数是影响有效流度控制时间范围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流度控制 水驱特征曲线 溶液黏度 残余阻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裂隙形态对渗流能力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施雷庭 赵启明 +2 位作者 任镇宇 朱诗杰 朱珊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4期424-432,458,共10页
煤岩内发育的裂隙网络是气体运移的主要通道,影响煤储层的渗流能力,裂隙网络的几何特征对煤层气流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以保德区块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软件,建立了煤岩二维裂隙网络模型,研究裂隙长度、密度、开... 煤岩内发育的裂隙网络是气体运移的主要通道,影响煤储层的渗流能力,裂隙网络的几何特征对煤层气流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以保德区块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软件,建立了煤岩二维裂隙网络模型,研究裂隙长度、密度、开度和角度等因素对产量影响,为提高煤层气产量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裂隙形态因素影响关系为长度、密度、开度越大,与流动方向夹角越小,煤岩渗流能力越强。但随着长度、密度与开度的增加,流量增幅变缓,继续增加单一因素提高煤层气开采效果不显著且成本难以控制。各因素的增长对出口流量的影响程度中,角度、密度影响效果大于长度和开度。考虑地面定向井+高压水力切割方法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率。利用定向井眼和水力缝槽沟通天然裂缝系统,充分利用平行面割理方向渗透率优势;高压水力切割过程中诱导煤层产生裂隙,增加导流通道数量与连通性,有助于提高煤层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裂隙形态 数值模拟 渗流能力 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模型应用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诗杰 叶仲斌 +3 位作者 施雷庭 宋瑞 徐建根 刘哲知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4期677-683,共7页
流变测试手段的进步推进了研究人员在较广的测试区间内对黏弹性流体的认识。驱油用聚合物溶液呈现“三段式”的流变曲线特征(零剪切段、剪切变稀、极限剪切段),极其需要一个更为准确的描述模型和限定条件。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疏水... 流变测试手段的进步推进了研究人员在较广的测试区间内对黏弹性流体的认识。驱油用聚合物溶液呈现“三段式”的流变曲线特征(零剪切段、剪切变稀、极限剪切段),极其需要一个更为准确的描述模型和限定条件。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疏水缔合聚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较广范围(0.01~10000 s^(-1))的流变曲线,结合黏弹性模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两种聚合物的流变曲线可以用Carreau流变模型进行描述;疏水缔合作用形成的结构黏度,大幅度增强了溶液的弹性作用,使聚合物溶液AP-P4的弹性模量占据主导。考虑弹性特征对流变曲线的影响,应用小幅振荡实验数据推导的松弛时间谱,限制特征松弛时间(λ)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Carreau流变模型的非线性回归拟合曲线高度匹配了实验数据。研究黏弹性溶液流变本构方程时,需充分考虑溶液特性,搭建不同测试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合理的限制条件,是优化和改进黏弹性流体流变本构方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黏弹性 流变性 本构方程 特征松弛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渗曲线判断聚合物驱转注聚时机的应用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诗杰 施雷庭 +4 位作者 张健 李延礼 王刚 薛新生 叶仲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2期128-134,共7页
早期注聚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效果,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转注聚时机的判断方法相对复杂且应用受限。以油水相渗机理为基础,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建立一种快速确定转注聚时机的应用方法。通过室内实验获得了4个油藏的相渗曲线特征,... 早期注聚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效果,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转注聚时机的判断方法相对复杂且应用受限。以油水相渗机理为基础,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建立一种快速确定转注聚时机的应用方法。通过室内实验获得了4个油藏的相渗曲线特征,并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了不同油藏条件下的含水率变化规律、含水率上升速率、无因次采液(油)指数、油水流度比等特征参数对聚合物驱注入时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藏条件下的上述特征参数规律差异明显,聚合物驱转注聚时机应该是根据矿场实际需求排序各特征参数,再进行转注聚时机的确定。以产量为核心的排序指标为例,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因次采液指数>含水率上升速率>油水流度比,从而确定出四个油藏(BZ、JZ、QHD、SZ)的转注聚时机含水率分别是>80%、>79.9%、>86%、>34%。结合矿场实际情况,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相渗曲线可以快速确定转注聚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工程 相渗曲线 流度比 注聚时机 聚合物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体系乳化性能和界面活性对渗流特征影响差异 被引量:3
13
作者 汪士凯 施雷庭 +3 位作者 叶仲斌 袁晨阳 张虎 谭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28,共4页
为了厘清乳化性能和界面活性在化学体系驱油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差异,分别采用乳化性能较弱、界面张力达10^(-3)mN/m的复合体系和乳化性能较强、界面张力达10^(-2)mN/m的复合体系进行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了两种体系的渗... 为了厘清乳化性能和界面活性在化学体系驱油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差异,分别采用乳化性能较弱、界面张力达10^(-3)mN/m的复合体系和乳化性能较强、界面张力达10^(-2)mN/m的复合体系进行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了两种体系的渗流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乳化性能较强而界面活性较弱的复合体系,乳化性能较弱而界面活性较强的复合体系的油水相相对渗透率更大,等渗点偏右,残余油饱和度相对低4.4%;当驱替时间较长而达到高含水饱和度时,乳化性能较强而界面活性较弱的体系具有足够时间充分发挥乳化作用,具有更高的提高采收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乳化 复合体系 渗流特征 驱替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olymer solution structure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被引量:9
14
作者 shi leiting Chen Lei +4 位作者 Ye Zhongbin Zhou Wei Zhang Jian Yang Jie Jin Jianb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30-235,共6页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clud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 and core displacement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lymer s...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clud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 and core displacement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lymer solution structure on solution properties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HPAM solution polymer coils were formed and then aggregated into a loose structure, while the HAP2010 solution formed a strong network structure, which w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olution viscosity and flow resistance so as to upgrade the capacity of piston-like oil displacement in highly permeable porous media. Meanwhile, the retention of the HAP2010 solution at pore throats were also enhanced, which could reduce water production during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 and enlarge the swept volume during polymer flooding. Therefore, enhanc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polymer molecul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polymer solutions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with high perme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solution structure loosely-aggregated structure network structur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