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G新高频无线接入技术的创新与试验
1
作者 彭琳 罗钧 +4 位作者 方敏 田珅 张忠皓 李福昌 唐雪 《邮电设计技术》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阐述了太赫兹技术成为6G无线接入关键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详细介绍了解决传统太赫兹技术低谱效、高阻塞、非视距(NLOS)等瓶颈问题的技术方案,包括高谱效大带宽实时通信系统、近场自愈合抗阻塞、超表面非视距覆盖等技术试验的初步结果,以... 阐述了太赫兹技术成为6G无线接入关键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详细介绍了解决传统太赫兹技术低谱效、高阻塞、非视距(NLOS)等瓶颈问题的技术方案,包括高谱效大带宽实时通信系统、近场自愈合抗阻塞、超表面非视距覆盖等技术试验的初步结果,以推进太赫兹技术向6G新高频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G新高频 近场移动接入 自愈合 超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热方式对蔗渣三组分热解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廖丽芳 魏一麟 +3 位作者 许庆利 彭麟 郑业川 颜涌捷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20-1726,共7页
采用常规热解和微波加热两种方式研究了蔗渣三组分热解的过程,探讨了不同加热方式对蔗渣三组分热解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不管采用何种加热方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相产物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固体产率和... 采用常规热解和微波加热两种方式研究了蔗渣三组分热解的过程,探讨了不同加热方式对蔗渣三组分热解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不管采用何种加热方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相产物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固体产率和液体产率均随裂解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气体产率则逐渐升高。微波独特的体加热方式,加热效率高、裂解更彻底,产物中具有更多的富氢气体(H_(2)+CO)。采用微波加热方式,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裂解气体产率较高,900℃时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热解的气体产物产率分别高达65.88%和63.51%;而木质素热解表现出较好的碳化特性,在600℃热解固体产物产率高达4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 热解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220 GHz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Wireless Link with High Data Rate
3
作者 ZHANG Bo WANG Yihui +2 位作者 FENG Yinian YANG Yonghui peng lin 《ZTE Communications》 2023年第3期63-69,共7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the 6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A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6G,terahertz(THz)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the 6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A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6G,terahertz(THz)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high bandwidth,high security and low environmental noise.In this paper,a THz duplexer with a half-wavelength coupling structure and a sub-harmonic mixer operating at 216 GHz and 204 GHz are designed and measured.Based on these key devices,a 220 GHz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proposed,with a real-time data rate of 10.4 Gbit/s for one channel and a transmission distance of 15 m.The measured constellation diagram of two receivers is clearly visible,the signal-to-noise ratio(SNR)is higher than 22 dB,and the bit error ratio(BER)is less than 10^(−8).Furthermore,the high definition(HD)4K video can also be transmitted in real time without st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sub-harmonic mixer terahertz communication terahertz duplex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古建筑墙内暗柱材料缺失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皓宇 彭林 +5 位作者 张厚江 雷智勋 王辉 张典 唐家英 管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4,共13页
【目的】墙内暗柱是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承重构件之一,因其处于潮湿和缺乏通风的环境,故多存在腐朽及由严重腐朽导致的材料缺失等缺陷,容易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墙内暗柱自身构造导致现有的检测手段受限,易造成不可逆的损坏。故... 【目的】墙内暗柱是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承重构件之一,因其处于潮湿和缺乏通风的环境,故多存在腐朽及由严重腐朽导致的材料缺失等缺陷,容易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墙内暗柱自身构造导致现有的检测手段受限,易造成不可逆的损坏。故本研究基于红外热成像原理开展墙内暗柱材料缺失缺陷检测理论与试验研究,以期为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墙内暗柱缺陷状况无损检查方法的建立奠定部分前期基础。【方法】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古建筑墙内暗柱传热过程,推导稳态下木柱区域与纯墙体区域的温度公式,分析影响木柱材料缺失缺陷区域温度变化的因素;然后,建立试验模型,进行墙内暗柱缺陷红外检查试验,采集红外图像;最后,通过分析所获得的红外热图,探讨墙内暗柱材料缺失缺陷大小与墙体表面温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1)理论研究表明:由于木材的横向导热系数远小于墙体导热系数,加热面加热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木柱墙体外表面所对应的温度偏低;墙内暗柱的检测效果主要受到缺陷尺寸,即缺陷高度、缺陷深度的影响。(2)试验结果表明:在稳态热传导下,木柱处的墙体外表面温度要低于纯墙体,即木柱处红外图像的颜色更浅;木柱缺陷的存在会使缺陷处墙体表面温度变高,红外图像颜色变深;木柱缺陷高度越大,缺陷导致的高温范围越大;木柱缺陷深度越大,缺陷区域温度值越高。(3)在非稳态热传导下,木柱中线温差分别与木柱缺陷高度(R^(2)≥0.964)、深度(R^(2)≥0.951)呈极强的正相关。(4)在木柱缺陷较小的情况下,墙体表面温度不因缺陷的存在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木柱的缺陷高度与深度是影响缺陷红外热成像检测效果的主要因素,红外热成像法应用于古建筑墙内暗柱材料缺失缺陷的筛查与评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墙内暗柱 缺陷 红外热成像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临床实践的证据转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捷 彭琳 +3 位作者 黄晓燕 王园 王立芬 冯苹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临床实践的循证证据,将证据进行临床转化,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循证框架、结构化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整合,获得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气道评估、用物评估、氧储备、吸痰负压、吸...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临床实践的循证证据,将证据进行临床转化,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循证框架、结构化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整合,获得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气道评估、用物评估、氧储备、吸痰负压、吸痰深度、气道湿化、声门下吸引等证据共14条、形成审查指标16条,并将证据转化至临床实践。结果证据应用后,ICU护士对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相关理论知识得分提高[(58.30±12.27)分vs(63.68±11.88)分,P<0.05]、临床实践与最佳证据的16条审查指标规范化执行率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P<0.05)。结论经循证实践,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临床操作现况与最佳证据之间的差距缩小,优化了护理操作,提高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吸痰 证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Bit Sliding Stack Decoding Algorithm for OVXDM 被引量:3
6
作者 peng lin yafeng wang daoben li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179-191,共13页
Overlapped x domain multiplexing(OVXDM) is a promising encoding technique to obtain high spectral efficiency by utiliz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 intelligently. However,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maximum ... Overlapped x domain multiplexing(OVXDM) is a promising encoding technique to obtain high spectral efficiency by utiliz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 intelligently. However,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maximum likelihood sequence detection(MLSD)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growth of spectral efficiency in OVXDM, which is unbearable fo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novel path metric associating adjacent symbols, we propose a multi-bit sliding stack decoding(Multi-Bit SSD) algorithm to achieve multiple-bit decoding simultaneously in OVXDM.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provided for the algorithm, which indic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and parameters including multiplexing waveform, overlapping fold and sliding window siz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achieve better decoding performance and higher spectral efficiency than conventional fast decoding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lapped multiplexing princi-ple maximum likelihood (ML) rule spectralefficiency bit error rate (B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相氮化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水中U(Ⅵ)的吸附性能与机理
7
作者 王悦 彭琳 +3 位作者 刘金香 王劲松 鲜寒 刘迎九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168,共11页
针对核能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含铀废水所导致的环境铀污染难题,通过共混交联法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负载在壳聚糖(CS)上,制备了复合材料-石墨相氮化碳/壳聚糖(g-C_(3)N_(4)/CS),用来吸附水溶液中的U(Ⅵ)。对g-C_(3)N_(4)/CS... 针对核能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含铀废水所导致的环境铀污染难题,通过共混交联法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负载在壳聚糖(CS)上,制备了复合材料-石墨相氮化碳/壳聚糖(g-C_(3)N_(4)/CS),用来吸附水溶液中的U(Ⅵ)。对g-C_(3)N_(4)/CS的表面性质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C_(3)N_(4)/CS投加量为0.2 g/L,g-C_(3)N_(4)质量分数为20%,吸附时间为120 min,温度为308 K,pH=6条件下,g-C_(3)N_(4)/CS对U(Ⅵ)的最大吸附量达到324.45 mg/g。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g-C_(3)N_(4)/CS对U(Ⅵ)的吸附机理主要为—NH,—OH,C—O,C=O,C—N等官能团与U(Ⅵ)发生的配位络合。g-C_(3)N_(4)/CS在循环再生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Ⅵ) 吸附 石墨相氮化碳 壳聚糖 性能与机制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M通用数据环境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珂 运泽辉 +5 位作者 刘辰 彭琳 吴舒扬 罗兰 冯锦飞 聂垚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4年第5期32-37,共6页
通用数据环境(CDE)是解决国内BIM协调性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目前,国内CDE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且国产CDE建设仍面临模型数据解析流转等核心技术问题。本文参考CDE的理念,建立了信息... 通用数据环境(CDE)是解决国内BIM协调性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目前,国内CDE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且国产CDE建设仍面临模型数据解析流转等核心技术问题。本文参考CDE的理念,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底层逻辑,搭建了AECMate 365云平台,为信息集成和共享提供了参考,并为中建自主可控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数据环境 协同平台 建筑信息模型 建筑行业 AECM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建筑文化”影响下福清传统民居的类型与演变
9
作者 黄宇东 赵冲 彭琳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2期152-158,共7页
福清位于闽东地区,由于缺乏相关系统性的研究,福清民居的建筑特点一直被视为与闽东地区类同,导致未能深入揭示福清民居的类型特征。福清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影响,民居类型呈现多样化,在闽东中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近代随着沿... 福清位于闽东地区,由于缺乏相关系统性的研究,福清民居的建筑特点一直被视为与闽东地区类同,导致未能深入揭示福清民居的类型特征。福清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影响,民居类型呈现多样化,在闽东中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近代随着沿海开放格局的变迁,受南洋风格的影响,福清民居的空间格局又发生了相应变化。结合田野调研、类型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以类型发展逻辑为线,对福清民居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将民居类型分为传统期、发展期和洋化期三大发展阶段,“独立式”和“合院式”两条发展逻辑线,并研究各个阶段民居类型的空间特征,厘清福清民居的演变规律;进一步地将民居类型分布投射定位到地理空间中,从全域视野把握民居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清 传统民居 合院式 独立式 类型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梁芳 叶艺 +4 位作者 彭琳 王胥人 杨婧 陈进 陆小英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2,共4页
目的了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高危人群风险感知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1-7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知觉心理压力量表、患者沟通模式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 目的了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高危人群风险感知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1-7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知觉心理压力量表、患者沟通模式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的359例高危人群进行调查。结果CVD高危人群风险感知得分为(14.37±1.89)分,风险感知高的个体为49例(13.64%),风险感知低的个体为310例(86.36%)。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族史、服用降糖药、健康生活方式是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CVD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感知水平较低,可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风险沟通干预,促进其风险感知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高危人群 风险感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层建筑多模态监测信息BIM融合展示应用技术研究
11
作者 李珂 吴舒扬 +5 位作者 刘辰 彭琳 运泽辉 徐俊英 贾树磊 郑海通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4年第6期13-18,共6页
近年来,国内外对超高层建筑运维监测所需的传感器种类复杂且数量庞大,当前以图表为主的监测展示技术无法满足多模态监测结果“准确、高效、直观”展示的应用需求。本文基于BIM模型与多模态监测数据的融合技术,利用BIM模型表现监测数据... 近年来,国内外对超高层建筑运维监测所需的传感器种类复杂且数量庞大,当前以图表为主的监测展示技术无法满足多模态监测结果“准确、高效、直观”展示的应用需求。本文基于BIM模型与多模态监测数据的融合技术,利用BIM模型表现监测数据的空间位置和拓扑信息,针对超高层建筑提出了一种以BIM模型为载体的多模态监测数据融合展示技术方案。方案要点包括:设计了数据采集边缘终端采集混合传输的感知汇聚层,可高效可靠地获取监测数据;针对不同的监测分析需求,集成融合层设计了多模态单点数据集成算法和同源多点数据集成算法;通过交互显示层实现了单点联动和同源多点两种模式的多模态融合显示。此技术可直观、准确地展示监测结果,显著提高了超高层监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多模态 BIM 健康监测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VA工艺改善色偏研究
12
作者 张勇 李林 +3 位作者 任驹 李凡 彭林 吴潘强 《光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68-172,共5页
为优化SUVA3工艺中左右视角色偏(CR_((80/20)))较UV^(2)A工艺差的问题,从工艺、设计等方向,进行了组合曝光(PBS+WGP模式)、ITO狭缝角度、偏光片角度(WGP)等条件的探究。结果表明:组合曝光(PBS+WGP模式)、ITO角度、WGP角度均可优化色偏,... 为优化SUVA3工艺中左右视角色偏(CR_((80/20)))较UV^(2)A工艺差的问题,从工艺、设计等方向,进行了组合曝光(PBS+WGP模式)、ITO狭缝角度、偏光片角度(WGP)等条件的探究。结果表明:组合曝光(PBS+WGP模式)、ITO角度、WGP角度均可优化色偏,但从色偏收益和量产性角度考虑,ITO Slit角度+WGP角度调整更优,其最优条件为:WGP角度为f°(极限角度)+ITO狭缝角度为I°,可将SUVA3工艺色偏优化至UV^(2)A工艺水准,CR_((80/20))可达到3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角 氧化铟锡薄膜狭缝 金属线栅偏振器 色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外技术运用的智慧管网标准体系研究
13
作者 周剑琴 杨旸 +2 位作者 彭琳 杨国晖 谢仲全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为了提升中国智慧管网标准化水平,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有必要对国内外智慧管网技术和标准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开展智慧管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适用中国的智慧管网标准体系。从国外技术应用、技术比对、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国内外... 为了提升中国智慧管网标准化水平,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有必要对国内外智慧管网技术和标准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开展智慧管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适用中国的智慧管网标准体系。从国外技术应用、技术比对、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国内外智慧管网的建设实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国内外智慧管网的建设均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大量应用,体现出很好的标准化基础,为标准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应以国外先进智慧管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方向为指引,以“技术标准化”为思路,完善智慧管网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对中国开展智慧管网顶层设计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管网 油气管道 智慧管道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酚与肌原纤维蛋白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蛋白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4
作者 彭林 马良 +5 位作者 戴宏杰 余永 王洪霞 朱瀚昆 高瑞昌 张宇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9-246,共8页
肌原纤维蛋白作为肉制品中的主要蛋白质,对肉制品的品质有决定作用,而肌原纤维蛋白的过度氧化会破坏肉制品品质。多酚独特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抗氧化、抑菌等作用,又因其天然无毒性而广泛用于抑制肌原纤维蛋白氧化,减缓肉制品品质... 肌原纤维蛋白作为肉制品中的主要蛋白质,对肉制品的品质有决定作用,而肌原纤维蛋白的过度氧化会破坏肉制品品质。多酚独特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抗氧化、抑菌等作用,又因其天然无毒性而广泛用于抑制肌原纤维蛋白氧化,减缓肉制品品质劣变。本文主要综述了多酚与肌原纤维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等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氨基-醌"、"巯基-醌"的共价相互作用;论述了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多酚与肌原纤维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基于此对多酚与肌原纤维蛋白相互作用研究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度探讨多酚与肌原纤维蛋白相互作用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多酚 共价相互作用 非共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nsor Decomposition-Based Channel Estimation and Sensing for Millimeter Wave MIMO-OFDM V2I Systems
15
作者 WANG Jilin ZENG Xianlong +2 位作者 YANG Yonghui peng lin LI lingxiang 《ZTE Communications》 2024年第3期56-68,共13页
An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scheme for a millimeter wave(mmWave)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MIMO-OFDM)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system is presented,in... An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scheme for a millimeter wave(mmWave)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MIMO-OFDM)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system is presented,in which both the access point(AP)and the vehicle are equipped with large antenna arrays and employ hybrid analog and digital beamforming structures to compensate the path loss,meanwhile compromise between hardware complexity and system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sparse scattering nature of the mmWave channel,the received signal at the AP is organized to a four-order tensor by the introduced novel frame structure.A CANDECOMP/PARAFAC(CP)decomposition-based method is proposed for time-varying channel parameter extraction,including angles of departure/arrival(AoDs/AoAs),Doppler shift,time delay and path gain.Then leveraging the estimates of channel parameters,a nonlinear weighted least-square problem is proposed to recover the location accurately,heading and velocity of vehicles.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s a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 time-varying channel estimation and vehicle sensing in mmWave MIMOOFDM V2I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O-OFDM 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systems ISAC time-varying channel estimation CANDECOMP/PARAFAC(CP)decom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微波联合干燥青花椒工艺优化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玲 田冰 +2 位作者 彭林 阚建全 陈厚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76-182,共7页
以鲜青花椒为原料,研究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对花椒品质及能耗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以色差为观测指标,确定了热风温度、转化含水率及微波功率3因素的适宜作用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以色差、挥发油含量及单... 以鲜青花椒为原料,研究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对花椒品质及能耗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以色差为观测指标,确定了热风温度、转化含水率及微波功率3因素的适宜作用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以色差、挥发油含量及单位能耗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对热风-微波联合干燥青花椒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热风-微波联合干燥青花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热风温度64.56℃、转化含水率41.59%、微波功率345.20W。此条件下,干燥的青花椒综合评分为0.194522。联合干燥验证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误差<4%,优化结果可靠。热风-微波联合干燥青花椒为提高干制花椒的品质和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为青花椒的联合干燥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研究结果为青花椒的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联合干燥 品质 单位能耗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手机定量测定蛋白质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戴斌 彭琳 +4 位作者 罗继全 李宗祥 王玲 焦荣华 杨赛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63-1468,共6页
利用智能手机完成了蛋白质浓度的检测,确定了用于图像比色的参数,方法适用于有颜色反应的分析物浓度检测。利用该法检测的相关系数大于0. 99,检出限为0. 21 g/L。考察了不同品牌手机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检测效果与手机硬件的配置无明... 利用智能手机完成了蛋白质浓度的检测,确定了用于图像比色的参数,方法适用于有颜色反应的分析物浓度检测。利用该法检测的相关系数大于0. 99,检出限为0. 21 g/L。考察了不同品牌手机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检测效果与手机硬件的配置无明显关联。考察了该方法的重复性,对单个样本检测时,3种质量浓度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 0%、4. 6%、11. 9%;对4个样本进行同时检测,RSD分别为2. 2%、3. 8%、3. 5%、11. 5%。考察了亮度、色温、拍摄距离的影响,结果显示,亮度与色温对检测结果无影响,而拍摄距离有影响。手机APP与分光光度计对样本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2)为0. 969。该方法准确、重复性高、便携、操作方便,可实现多种分析物实时现场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比色法 智能手机 定量检测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加权法的辣椒微波干燥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林 王玲 +3 位作者 李馨影 周琦 阚建全 陈厚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以新鲜的红朝天椒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微波干燥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微波干燥曲线和干燥速度曲线,据此得到各单因素的最适范围;同时,研究微波功率、铺放量及间歇微波加热时间对辣椒红素、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含量的影响情况,... 以新鲜的红朝天椒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微波干燥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微波干燥曲线和干燥速度曲线,据此得到各单因素的最适范围;同时,研究微波功率、铺放量及间歇微波加热时间对辣椒红素、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含量的影响情况,并基于几何加权法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将辣椒红素、辣椒碱、二氢辣椒碱三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通过计入权重得到辣椒干燥综合指标。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优化试验设计,并建立微波干燥回归模型。通过设定综合指标取最大值,对微波干燥辣椒工艺进行指标优化。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281. 12 W、铺放量为90. 42 g、间歇微波加热时间为40 s时,得到综合指标最大值为0. 900 276。微波干燥验证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的误差为2. 17%,优化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响应面法 微波干燥 几何加权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干燥条件对青花椒麻味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林 王建胜 +2 位作者 梅晓飞 阚建全 陈厚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18-223,共6页
以经过蒸汽灭酶的鲜"九叶青"青花椒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微波干燥工艺。以微波功率、铺放量及微波时间为自变量,探究其对微波干燥青花椒麻味物质含量的影响情况。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适宜的影响范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 以经过蒸汽灭酶的鲜"九叶青"青花椒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微波干燥工艺。以微波功率、铺放量及微波时间为自变量,探究其对微波干燥青花椒麻味物质含量的影响情况。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适宜的影响范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麻味物质含量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优化试验设计;用Design-Expert.V 8.0.6软件,建立微波干燥回归模型,并通过设定麻味物质含量取最大值,对微波干燥青花椒工艺进行指标优化。结果表明,青花椒微波干燥指标优化的条件为微波功率357.78 W、铺放量203.38 g、微波时间49.14 s,在此条件下,麻味物质含量24.328 7 mg/g;并在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验证结果与优化结果的误差为1.18%,优化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青花椒 微波干燥 响应面法 麻味物质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角扫描的圆极化相控线阵 被引量:6
20
作者 姜兴 沈湘 +1 位作者 彭麟 李晓峰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2-557,共6页
设计了一款宽波束的圆极化天线单元以及1×4的天线阵列,实现了一维的宽角圆极化扫描.天线单元由单层的辐射贴片和介质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IW)背腔构成,通过在辐射贴片上切角微扰和开U型槽实现右旋圆极化... 设计了一款宽波束的圆极化天线单元以及1×4的天线阵列,实现了一维的宽角圆极化扫描.天线单元由单层的辐射贴片和介质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IW)背腔构成,通过在辐射贴片上切角微扰和开U型槽实现右旋圆极化,并利用SIW背腔缝隙展宽波束.同时利用SIW背腔减小阵列单元间的互耦,实现宽角圆极化扫描.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天线阵列实现了扫描角为-53°~57°,3 dB波束宽度覆盖范围为-76°~79°,在主波束扫描覆盖范围内轴比(axial ratio,AR)均小于3 dB,且在扫描范围内增益变化平稳,可实现良好的宽角范围的圆极化扫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扫描 圆极化 相控阵 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