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肉瘤1例
1
作者 王海升 刘显旺 +4 位作者 朱凯博 雒攀 刘建强 周俊林 刘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1-522,共2页
病例女,56岁,因“间断腹痛3月余,加重1周”就诊。入院查体: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无腹肌紧张,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实验室检查:RBC 3.43×10^(12)L^(-1),WBC 5.11×10^(9)L^(-1),Hb101 g... 病例女,56岁,因“间断腹痛3月余,加重1周”就诊。入院查体: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无腹肌紧张,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实验室检查:RBC 3.43×10^(12)L^(-1),WBC 5.11×10^(9)L^(-1),Hb101 g/L,PLT 89×10^(9)L^(-1)。血清胆碱酯酶4.44 U/mL,白蛋白38.1 g/L,其余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血管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腮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
2
作者 朱凯博 薛彩强 +4 位作者 王海升 邓靓娜 刘建强 雒攀 周俊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23-824,共2页
病例男,11岁。因“偶然发现右侧耳后肿块半年余,近期逐渐增大”就诊。体格检查:右腮腺区可扪及一2.5 cm×1.5 cm大小软组织肿物,无压痛及触痛,活动度良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侧耳后探及一大小约2.8 cm×1.8 cm的囊实性病灶... 病例男,11岁。因“偶然发现右侧耳后肿块半年余,近期逐渐增大”就诊。体格检查:右腮腺区可扪及一2.5 cm×1.5 cm大小软组织肿物,无压痛及触痛,活动度良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侧耳后探及一大小约2.8 cm×1.8 cm的囊实性病灶,形态欠规整,边界清,内透性差,可见密集点状高回声漂浮;实性成分约1.4 cm×1.2 cm,其内可探及血流信号(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乳头状瘤 儿童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随型粗糙面近红外单目视觉测量与基准图像自愈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旺 屈也频 +1 位作者 刘坚强 吕余海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针对复杂应用环境中近红外单目视觉位姿测量系统偏离预置合作目标对象后,无法完成位姿测量的特殊情况,提出一种以合作目标周边随型粗糙面图像为测量对象的单目视觉测量方法,以及图像受损后的动态自愈方法。通过将实时获取的随型粗糙面... 针对复杂应用环境中近红外单目视觉位姿测量系统偏离预置合作目标对象后,无法完成位姿测量的特殊情况,提出一种以合作目标周边随型粗糙面图像为测量对象的单目视觉测量方法,以及图像受损后的动态自愈方法。通过将实时获取的随型粗糙面图像特征与预存基准图像特征进行匹配计算,完成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测量。同时,为减少随型粗糙面图像污染或受损后对位姿测量精度的影响,实时计算污染或受损程度并动态自愈基准图像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以随型粗糙面为对象的位姿测量精度稍低于合作目标对象,但能够满足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使用需求,提高了测量系统的鲁棒性;当随型粗糙面图像污染或受损达到70%时,采用自愈处理与未做自愈处理相比,方位角测量误差减少72%以上,验证了基准图像自愈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随型粗糙面 近红外单目视觉测量 基准图像自愈 基准图像特征 特征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受控拉格朗日函数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茂青 刘建强 +1 位作者 高锋阳 张廷荣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6-1412,共7页
本文将基于受控拉格朗日函数(CL)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应用到高阶、强耦合、非线性的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的控制问题中.利用期望的受控能量来构造受控拉格朗日函数,并在广义力中引入速度一次项的保守力,得到原始方程与受控方程相匹配的条件... 本文将基于受控拉格朗日函数(CL)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应用到高阶、强耦合、非线性的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的控制问题中.利用期望的受控能量来构造受控拉格朗日函数,并在广义力中引入速度一次项的保守力,得到原始方程与受控方程相匹配的条件.通过求解匹配条件中的偏微分方程,得到的非线性光滑反馈控制律可同时实现位置与速度的全局渐近镇定.最后,利用LaSalle不变定理对其进行证明.仿真结果表明了控制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动机 受控拉格朗日函数法 欠驱动力学系统 位置与速度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其血清含量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梦姝 孙福亮 +4 位作者 柳俭强 曹阳 李兆华 金海国 张立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3,共5页
为研究不同遗传背景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及其与血清含量的相关性,本实验采用克隆测序方法对3个不同遗传背景猪群体(长白山野猪民猪杂交猪,简称野杂猪、民猪和大白猪) TNF-α基因启动子区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测序,选取特定区域... 为研究不同遗传背景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及其与血清含量的相关性,本实验采用克隆测序方法对3个不同遗传背景猪群体(长白山野猪民猪杂交猪,简称野杂猪、民猪和大白猪) TNF-α基因启动子区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测序,选取特定区域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方法分析其基因型,并分析了其不同基因型与血清TNF-α含量的相关性。测序结果显示3个群体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存在7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选取其G-1256、G-1239位点区采用HRM分析显示3个猪群体TNF-α基因启动子区存在4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作为优势基因型,在野杂猪群体中该基因型频率高达73.0%,民猪次之为52.0%,大白猪最低为31.0%。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野杂猪、大白猪群体中CC基因型个体血清TNF-α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将所有猪看做统一群体,差异显著分析显示CC基因型个体血清中TNF-α含量同样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显示CC基因型G-1239位点A构成NF-κB亚基RelB潜在转录结合位点。上述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在猪TNF-α基因转录表达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为研究影响猪群抗逆表型性状的调控通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Α基因 野杂猪 民猪 大白猪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熔体包裹体示踪氟、氯深部循环 被引量:1
6
作者 曾罡 张慧丽 +1 位作者 刘建强 陈立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8-1259,I0001,共13页
氟(F)、氯(Cl)等挥发分在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循环迁移,对地球的宜居性、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因而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幔源岩浆中早期结晶矿物(如橄榄石)中捕获的熔体包裹体,被认为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其被捕获... 氟(F)、氯(Cl)等挥发分在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循环迁移,对地球的宜居性、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因而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幔源岩浆中早期结晶矿物(如橄榄石)中捕获的熔体包裹体,被认为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其被捕获时的挥发分组成,为揭示地幔氟、氯组成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载体。本文对中国南部海南岛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所捕获的熔体包裹体开展了电子探针原位氟、氯挥发分分析,发现其氟、氯组成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F为86×10^(-6)~897×10^(-6);Cl为149×10^(-6)~779×10^(-6)),并具有偏高的F/P(0.15~0.70)和Cl/K(0.031~0.051)值,以及比亏损软流圈地幔来源熔体更为富集的氟、氯特征。对海南岛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地幔源区岩性为辉石岩或榴辉岩,而非橄榄岩。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研究区地幔的氟、氯富集过程可能与蚀变洋壳或沉积物的再循环过程密切相关,熔体包裹体的组成可用以揭示氟、氯的深部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熔体包裹体 橄榄石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岛海域潮流通道及岬湾的泥沙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子晨 胡泽建 +3 位作者 刘建强 张永强 熊丛博 边淑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448,共14页
石岛海域潮流通道的动力条件强劲,潮流通道向岸一侧的黑泥湾敞开性高,波浪作用明显,水道、岬湾底质类型包含砾石、砂、粉砂、淤泥各种类型,因而泥沙运动具有特殊性。基于FVCOM的泥沙模块,采用拟合希尔兹曲线改良模型的泥沙起动条件,同... 石岛海域潮流通道的动力条件强劲,潮流通道向岸一侧的黑泥湾敞开性高,波浪作用明显,水道、岬湾底质类型包含砾石、砂、粉砂、淤泥各种类型,因而泥沙运动具有特殊性。基于FVCOM的泥沙模块,采用拟合希尔兹曲线改良模型的泥沙起动条件,同时采用多组分泥沙百分含量分布来反映不同地区的底质类型,研究黑泥湾海域夏季泥沙运动规律。模型参数采用2010年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率定,潮汐、潮流、波浪、悬沙模型采用2006年观测资料及遥感图验证,冲淤模型采用1980—2006年测深资料进行趋势比对。结果显示,黑泥湾整体呈弱侵蚀状态,潮流通道西侧出现N—S向带状侵蚀区,半月潮周期内最大冲刷深度3.5mm。潮流通道水动力条件强,但沉积物成分较粗,侵蚀较弱。镆铘岛东侧近岸海域冲淤变化复杂,冲刷或淤积趋势交替占据优势,半月潮周期内,潮差高于1.4m时潮流较强,冲刷为主导趋势,潮差下降后,非本地起动的泥沙逐渐在此淤积,淤积为主导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冲淤 波流共同作用 潮流通道 FVCOM 石岛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岸带成像仪CZI的连云港紫菜养殖动态监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鑫华 刘建强 +1 位作者 邢前国 陈艳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17,共9页
连云港海域的紫菜养殖遥感监测对于规划紫菜养殖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0 m空间分辨率的“海洋一号C”卫星(HY-1C)海岸带成像仪(coastal zone imager,CZI)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2018年10月—2020年4... 连云港海域的紫菜养殖遥感监测对于规划紫菜养殖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0 m空间分辨率的“海洋一号C”卫星(HY-1C)海岸带成像仪(coastal zone imager,CZI)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2018年10月—2020年4月连云港沿岸的紫菜养殖遥感监测面积,并分析了紫菜养殖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连云港紫菜养殖区主要分布于海州湾和连岛附近海域;养殖区自9月至次年5月在CZI图像上可见,紫菜养殖遥感监测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2月其遥感监测面积通常达到一个养殖周期的最大值,3月初面积迅速减少;基于CZI影像的2019年度遥感监测面积为123 km^(2),2020年度为160 km^(2)。建立HY-1C与哨兵二号(10 m)、高分一号(16 m)和Landsat-8(30 m)监测结果的线性模型,以Google Earth影像目视解译的紫菜养殖区遥感面积作为真实值,并将哨兵二号监测值转换为真实值。换算成真实值的2020年度紫菜养殖区真实面积为94 km^(2),较2015年度的42 km^(2)增长了1倍多。研究展示CZI可用于紫菜养殖区的业务化观测。建议利用其1—2月份的多期遥感影像监测结果作为年度紫菜养殖区遥感监测面积的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1C 海岸带成像仪(CZI) NDVI 连云港 紫菜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微波散射计风场的台风中心定位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晓霞 刘建强 +1 位作者 张毅 徐雅梦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33,共10页
基于HY-2A/B、Metop-A卫星微波散射计风场产品,开展了两种定位台风中心方法的比较研究。以2019年台风"娜基莉"为例,分析了在台风形成期与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位结果。结合台风风场涡旋特性与风速特征,考虑相对垂直涡度和... 基于HY-2A/B、Metop-A卫星微波散射计风场产品,开展了两种定位台风中心方法的比较研究。以2019年台风"娜基莉"为例,分析了在台风形成期与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位结果。结合台风风场涡旋特性与风速特征,考虑相对垂直涡度和水平散度两个影响因子,探究了高风速阈值涡度场定位法和高风速阈值复合场定位法的定位效果,并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最佳路径数据集比较。结果表明:台风成熟期定位精度较形成期更优,高风速阈值复合场定位法精度更佳,平均偏差为0.1°~0.2°,均方根误差小于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中心定位 高风速阈值 涡度场 复合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郑君 刘建强 王雯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91-896,共6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和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关注。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肠道菌群移植至患者的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许多研究结果表明,FMT...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和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关注。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肠道菌群移植至患者的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许多研究结果表明,FMT在IBD治疗中有效,为临床上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IBD患者带来希望。文章主要就FMT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菌移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艰难梭菌感染 次级胆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igin of deep carbonate reservoir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New insights from in-situ hydrothermal diamond anvil cell experiments 被引量:2
11
作者 ZHANG Shan-ming liu Bo +4 位作者 QIN Shan ZHANG Xue-feng TIAN Yong-jing GUO Rong-tao liu jian-q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450-1464,共15页
In situ Raman analysis on the segregated near-equilibrium carbonate-fluid interaction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room temperature-260 °C) and pressures(13-812 MPa) in a hydrothermal diamond anvil cell(HDAC) reveals... In situ Raman analysis on the segregated near-equilibrium carbonate-fluid interaction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room temperature-260 °C) and pressures(13-812 MPa) in a hydrothermal diamond anvil cell(HDAC) reveals the preservation mechanism of porosity in deep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The carbonate-fluid interac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separately heating carbonate minerals and rocks with four different acid solutions(saturated CO2 and H2 S solutions, HCl, CH3COOH) in a sealed sample chamber. A minor 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experiments which caused minor sample volume change. The closed system is a preservation of pores and burial dissolution may not be the dominant diagenesis in the origin of porosity. Thin section photomicrographs observations in Changxing and Feixianguan Formations demonstrate that eogenetic pores such as moldic or intragranular pores with late small euhedral minerals, intergranular, intercrystal and biological cavity pores are the main pore types for the reservoirs. Early fast deep burial makes the porous carbonate sediments get into the closed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preserves the pores created in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 to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ep reservoir quality. The anomalous high porosity at a given depth may come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primary pores and eogenetic porosity is fundamental to carbonate reservoir development. The favorable factors for deep reservoir origin include durable meteoric leaching, early fast deep burial, early dolomitization, etc. This deep pores preservation mechanism may b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in deep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THERMAL diamond ANVIL cell (HDAC) closed system early fast DEEP BURIAL porosity preservation SICHUAN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悬沙组分对潮流的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子晨 胡泽建 +3 位作者 刘建强 张莞君 张永强 黄炳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通过建立一维水深平均悬沙模型,对典型潮流控制的海湾内不同悬沙组分对潮流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模型以泥沙的水平输运、再悬浮和沉降为主要物理过程,以M2,S2分潮及余流为主要动力因素,反演了湄洲湾支水道内粉砂、淤泥组分含量的时间... 通过建立一维水深平均悬沙模型,对典型潮流控制的海湾内不同悬沙组分对潮流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模型以泥沙的水平输运、再悬浮和沉降为主要物理过程,以M2,S2分潮及余流为主要动力因素,反演了湄洲湾支水道内粉砂、淤泥组分含量的时间序列,采用2007-08潮位、潮流、悬沙、底质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三角傅里叶分析,将悬沙的时间序列分解为12个主要的谐波分量,模型分解得到的主要傅里叶分量具有M2分潮两倍的角速度与1/4日潮周期,该分量粉砂组分振幅6.1 mg/L,淤泥组分振幅1.5 mg/L;次主要傅里叶分量具有M2分潮的角速度,振幅受水平输沙、余流、M2分潮流共同影响,粉砂组分振幅4.9 mg/L,淤泥组分振幅1.2 mg/L。由于粉砂组分单位起动能力强、沉降速度高,且淤泥组分由于粘结力等因素起动条件较高,粉砂组分振幅高于淤泥组分。测站位置余流与涨潮流方向一致,余流致使涨潮过程中粉砂组分含量所占百分比上升,而落潮过程下降,淤泥组分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M2分潮 S2分潮 傅里叶分析 粒径组分 湄洲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驱护舰作战指挥系统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建强 王青山 +2 位作者 戚艳嘉 罗壹允 赵川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80-184,共5页
作战指挥系统是现代化军舰的核心,是舰上各类传感器的信息汇集地,在当代海战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梳理国外典型驱护舰的作战指挥系统,分析其发展历程、系统功能、系统组成、列装情况、技术特点。结合其发展现状,研判其发展趋势,... 作战指挥系统是现代化军舰的核心,是舰上各类传感器的信息汇集地,在当代海战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梳理国外典型驱护舰的作战指挥系统,分析其发展历程、系统功能、系统组成、列装情况、技术特点。结合其发展现状,研判其发展趋势,为作战指挥系统发展与海上作战能力提升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护舰 作战指挥系统 技术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